在北京西部的门头沟斋堂镇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地方,但是关于它的来历恐怕很多人并不知道。
在斋堂镇北直线距离5公里的深山中有座始于唐代的古庙-灵岳寺。灵岳寺位于白铁(贴)山上,创建于唐贞观年间。辽代时重建。此时称“白贴山院”,到了金代改称“灵岳寺”,即为现名。元代(1239年)、至正年间、清康熙22年(1683年)、雍正11年(1733年)四次重修。因为寺庙的香火鼎盛,很多人慕名而来,渐渐在山下形成了香客住宿、休息、斋戒的集镇始称为斋堂,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因此有“先有灵岳寺,后又斋堂城”的说法。
要到达灵岳寺需要先沿着109国道到达斋堂镇,镇东公交停车场边上有一条没有路标的小路,这便是通往王家山-灵岳寺方向的山路鲁修的不错,地面是水泥砌块
,宽度可以容下两轿车并行。在蜿蜒的山路上走了大约8公里,海拔上升到大约900米。一片开阔地上就是灵岳寺了,庙大致朝向东南,背靠着白铁山。西面的山上一个小村庄正在被拆除建仿古建筑。山门前堆着不少机制的石头构件,庙门前有一颗大槐树。推开虚掩着的庙门,迎面是一间没有名称的大殿。然道殿后面一座更大的殿堂出现在面前,一棵细高的油松在院子里显得很突出。大殿的外观与北京地区常见的明清建筑完全不同,这应该是唐代的建筑风格。奇特的是殿的屋檐上支撑着一圈柱子,记载是清末信众为了防止殿堂坍塌而采取的保护措施。殿内空空荡荡,据说佛像在1954年就被拆毁了。殿的两侧只有地基而没有房屋,不知道会不会继续修复。据说整个大殿的修复采取了修就如旧的方法,尽可能的保持原貌,这点值得赞赏。
庙里虽然见不到工人,但是似乎还没彻底完成修复,估计山坡上的仿古建筑可能就是未来旅游设施,也许会成为下一个收费的爨底下。
奇特的景象,用柱子支撑的屋檐
荒草遍地的院落
空空荡荡的大殿
墙上的砖不知道是何意义。
钟楼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