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文学创作一级职称资格,感恩……
中国作协会员王美春
2014年12月26日,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下发《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江苏省文学创作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审结果的通知》(苏人社发〔2014〕439号),我通过了评审,获得了文学创作一级(正高级,通称“一级作家”)职称资格,系此次获得江苏省文学创作一级职称资格四人与安徽委托代评一人之中唯一的主要从事文学评论的。获得高级职称资格的时间从2014年11月28日起算。在自我庆贺的同时,我要感恩参加此次评审的所有的评委,绝无半点虚情假意。我也要感恩一切曾经帮助过我的人。真诚地祝福他们!
申报文学创作职称资格评审,可以凭文学创作成就,也可以凭文学评论成就,我凭借的是后者。我从1973年开始写诗,先受同乡前辈朱英先生的影响,后受著名诗人沙白的指点,由此走上了文学之路。从1977年开始,也即进入大学中文系学习之后,我转为以撰写古诗词鉴赏文、论文为主,以写诗为辅,直至1986年。1986年,我与学弟程稀合作撰写了关于南通籍著名诗人丁芒之诗的论文《丁芒自由诗写作特色之我见》(由我执笔),从此开启了撰写新诗评论的历程,并与撰写古诗词鉴赏文、论文相结合。至2013年为止,我的文学批评主要是诗歌批评达到了37年。2006年获得文学创作二级职称资格之后,7年时间内,我在中国文联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文学(主要是诗歌)论著《笔落惊风雨——写诗成功的秘密》《与缪斯对话》《汶川地震诗歌漫谈》等3种,合计65万字。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安徽文学》《古典文学知识》等国家级、省级报刊发表文学(主要是诗歌)评论(论文)数十篇,合计32万字。文学评论(论文)等获国家级征文(评奖)、表彰等6项;另有作品获地级市奖8项,其中,一等奖、二等奖共4项。
具体说来,获得文学创作二级职称资格7年来,我坚持关注当代文学现象,力求写出特色鲜明的文学评论佳作(或许实际情况未能达到我的预期目标,但我尽力而为了):
一、关注汶川地震诗歌,撰写评论专著
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汶川地震诗歌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热潮。我在网上不时捕捉汶川地震诗集的出版信息,并与相关出版社、书店联系,共自费邮购了国内正式出版的近四十种汶川地震诗歌合集与个人诗集。我也搜集了报刊开设的汶川地震诗歌专栏(专辑、专号)中的诗歌,细细品味,并即时浏览网络上发表的汶川地震诗歌及其评论。我边阅读汶川地震诗歌,边流泪记下感想,每天仅休息四五个小时,于是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不到半年便写出了15万字的《汶川地震诗歌漫谈》书稿。全书15万字,分上、下两编。全书宏观评论与微观评析相结合,既有利于前沿的具体创作,又具有社会考察意义、史料价值,也是对汶川地震的一个纪念。作为国内第一本也是目前唯一的有关汶川地震诗歌的个人评论专著,此书由陕西人民出版社于2009年1月出版之后社会反响较大,《文学报》《扬子晚报》《中国国土资源报》《文化月刊》等近二十种报刊,人民网、新华网、中国作家网、京报网等上百种网站发表了书讯、书评。此书还入选中华全国总工会主管主办的中工网之电子职工书屋。此外,我还通过《文学报》编辑部赠送此书115本给灾区,为灾区重建尽了绵力。
二、关注文学评选现象,撰写单篇评论
每至年底,评选文学作品年度最佳,这似乎已成为惯例。评选主办者或为官方,或为民间,或为一人,或为数人十多人;评选最佳的名称,或者是年度十大诗歌、十大散文、十大小说等,或者是年度最佳诗歌、散文、小说等。评选出来的年度最佳文学作品,有的是实至名归,而有的则是名不副实,还有的当选作品不少读者听都未听说过,更不要说阅读了。为此,我写了单篇评论《年度最佳评选须慎行》,提出年度评论应有广泛性,要注重权威性,要有可信度。《文艺报》2010年1月13日第2版发表此评论后,《太原日报》2010年1月18日第9版“双塔”副刊全文转载,不少网站也予以转载。
三、关注诗歌新体现象,撰写单篇评论
新诗已有百年历史,如何进一步发展,诗人、评论家都在探索,而且也有不少诗人在诗歌新体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如著名诗人刘章、高昌倡导白话格律诗,并加以实践。我关注此现象,并深入研究刘章、高昌的白话格律诗,撰写了《继往开来唱新韵——评刘章、高昌的白话格律诗》,对其白话格律诗的特色、价值等作了客观的评价。此评论先后在《黄河诗报》2010年第2期与《诗国》2010年第4期发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还应邀参加了由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江苏省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办的“中国•南通诗会”,并在会上作了题为“诗歌生命力与新诗体创建”的发言,受到好评。
四、关注文学批评现象,撰写单篇评论
针对近年来人们对文学批评的批评,我从2012年开始关注文学批评现象,并前后撰写了《当代文学批评病得不轻》《文学批评应成为“美的批评”》等文章。其中,《当代文学批评病得不轻》《文学批评应成为“美的批评”》于2013年在《中国文化报》的“理论评论”版发表之后产生了较大影响,《湖北日报》摘发观点,中国作家网、中国艺术网、中国文化传媒网、凤凰网、天津网、文化传通网、四川作家网、东北作家网等多家媒体转发全文。《当代文学批评病得不轻》在《中国文化报》“理论评论”版头条发表时编者还为之加了编者按。
五、关注文学青年,撰写如何写好新诗的专著
进入21世纪以来,经常有文学青年尤其是爱好新诗写作的青年问我如何才能写好新诗。考虑到文学青年的需求,也根据本人几十年的知识积累、生活积累、写诗体验,于是,我决定撰写一本有关写好新诗的专著。厚积薄发,我从2009年6月开始动笔到2010年12月仅用了一年半时间便写出了《笔落惊风雨——写诗成功的秘密》一书的初稿,至2011年8月完成全书修改定稿任务也不过用了两年多一点的时间。此书分上编与下编。上编,主要从诗原理ABC,写诗者综合素质,诗的主题确定、情感抒发、意象组合、想象展开、谋篇布局、角度选择、语言运用、修改定稿等方面探讨写诗成功的秘密,个中列举的诗作主要是现当代著名诗人的代表作,或者虽非代表作却是颇值一读的佳作。其中,理论阐述属于宏观层面的,而对列举的诗所作的点评则属于微观层面的,宏观阐述与微观分析相结合。下编,就现当代三十九位著名诗人的单篇佳作加以评析,揭示具体诗作写作成功的秘密,而在具体评析时又往往将其置身于诗歌宏观视野之中,纵(有些与古诗)横(有些与同时代其他诗人的作品)比照。此书由中国文联出版社于2011年10月正式出版后在社会上尤其是在文学青年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不少媒体发表书讯书评,不少文学青年致电致函于我,对拙著予以好 评。
著名学者南通大学周建忠教授、徐应佩教授、王志清教授,江苏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郭志明,著名诗人、诗歌活动家姜红伟,诗人徐泽霖、汤俊峰、刘张华,广东著名青年文学评论家马忠、山西省作协会员张超群副教授等分别发表评论,对我的文学评论著作予以好评。
现在,我的第十本文学评论集《诗文沧海探骊珠》(23万字左右)已基本完成,这或许将成为我给自己的当代文学(主要是诗歌)评论画上的一个圆满的句号。不久的将来,我或许会封笔。因此,我也恳请网友今后不要再赠送作品给我了(挚友除外)。在此,我也只能向大家表示深深的歉意了!
最后,再次感恩一切曾经帮助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