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年前,苏东坡在岭南留下脍炙人口的名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我作为一名地道的岭南人,也喜欢吃荔枝,但从未破过苏东坡日啖三百颗的纪录。荔枝温补,吃多了容易上火。杨贵妃痴爱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当时为了送荔枝到长安,不知累死多少快马。这些情景已经不再,不过顺着历史的印记,剥开一颗荔枝,流淌的是岭南人的酸甜。
岭南在古代属于蛮夷之地。我虽身处岭南,但对岭南的出处一直一知半解。一直以为岭南是指梅岭以南。最早知道梅岭是读陈毅的《梅岭三章》。前年专程去有“岭南第一关”之称的梅关,体验一脚踏两省的感觉。梅关是梅岭上的一个关口,其南面是广东,北面是江西,虽然只有几步之遥,但气候差异很大。在梅关了解到,唐朝名相张九龄把一条原来躲避战乱的小道,开辟成为车马能通行的南北交通要道。由此,岭南与中原地区有更多的交流。
首届岭南民俗文化节在广州举行,我应约创作一首题为《岭南颂》的诗歌,查阅大量的史料,才知道岭南是指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以南。地域包括广东、广西、海南,还有南海诸岛。才知道中原与岭南最早的通道是灵渠。灵渠在广西兴安县境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秦统一六国后,命令军士劈山削崖、筑堤开渠,把湘江水引入漓江,修成了一条横跨山岭的运河。从此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交汇在一起。一个山岭的缺口,让秦统治了南越,也让中原农耕文明滋养了千里沃土。
岭南是一个多文化交融的地方,早在西汉 ,就有商船与国外通商。到了近代,更是商贾云集。以商制夷,新的思想也在这里孕育。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变法虽以失败告终,但唤起了民众觉醒。帝制腐朽,孙中山先生掀起走向共和的浪潮。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使岭南人有海的开放兼容,也有山的坚韧刚强。以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为代表的岭南人成为影响中国近现代史的风流人物。
有人说,中国的农耕文明在中原,工业文明在岭南。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从南海边开始的。新中国在南海边陲找到更广阔的前程,敢为人先的岭南人让春天的故事四海传扬。
有时在想,发展是必然,还是机缘巧合?去过开封后,知道宋朝最繁华的都城已在十几米的地底下。我向别人介绍自己来自边远的“蛮夷之地”,大家都不以为然。广州作为现代化大都市,谁又能将它与昔日的蛮夷之地联系起来?韩愈当初被贬潮州,苏东坡被贬惠州、儋州之时,他们也未曾想到岭南还能成为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地区之一。
就在改革开放之前,深圳只是一个渔村。如今很多香港人选择在香港工作、在深圳生活,真是今非昔比。
在城市化进程中,老房子被拆,沧海桑田,时过境迁。历史的脚步在车轮下,让人感慨不知前方还会有什么光景。
在飞速发展的时代,环境的改变,观念的更新,经常让人始料不及。不过岭南作为一个开放包容的地方,总是给人希望和梦想。昔日珠玑巷的血脉,在南越点亮百姓灯火,南来北往的人们,依然能在这样找到幸福的家园。
我想,开放的岭南,遍野浪漫着希望,在春花开满的地方,不辞长作岭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