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武帝的改革 中国通史 北周武帝
第一,释放奴婢、杂户在整个魏晋南北朝,都存在着使用奴婢进行生产的情况。奴婢是主人的私产,可以像畜牲那样任意转让和买卖,甚至刑杀。杂户,有时与隶户互称,是指分配给官府和贵族、官僚作杂役或从事被当时人视为贱技之人。杂户多来自罪犯或俘虏,一旦沦为杂户,几乎终身不得解放。北周的统治者,特别是因武帝受儒家德政或仁政的思想影响,大量释放奴婢和杂户。公元554 年,西魏攻破肖梁的江陵,把俘虏来的10 余万居民,除200 家外,全部没为奴婢①,并将其中的一部分赏赐给有功将士。但是,第二年即颁下免奴为良令,宣布免江陵战俘为奴婢者数千人为良人。以后,北周诸帝释放奴婢的人数一次比一次多,涉及面越来越广。周武帝平齐(公元577 年)以后,终于开始大规模释放奴婢和杂户。
这一次释放奴婢、杂户的范围,根据史料记载,涉及以下三类人:一是黄河以南诸州自公元572 年以来被北齐掠为奴婢者,不论官私,一律放免;二是释放北周境内(包括北齐)自北魏以来的全部杂户,并废除抑配杂户的刑律;三是释放北周境内自公元534 年以来在东西战争和南北战争中所有被掠为奴婢的人②。
周武帝下令释放奴婢和杂户,主要是想体现北周是体恤百姓疾苦,以宽仁为怀的统治者,"施轻典于新国";同时也由于认识到"一从罪配,百世不免",世世为奴的不合理性。北周释放奴婢和杂户,使东汉以来的奴婢问题在北方得到了缓解,使被束缚的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同时也标志着鲜卑族比较彻底地摆脱了奴隶制的锁链,大步踏上了封建制的大道。
第二,灭佛、铲除寺院经济北朝佞佛(nìng,音宁,迷信之意),源远流长。而僧侣地主横行不法,又与政府争夺劳动力和收入,乃是北朝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这个道理,北朝的历届统治者不是不明白,但由于信佛,就是对佛教下不了手。周武帝则不同,他是一个"克己励精"的皇帝,怀有"必使天下一统"的决心。要统一天下,首先要"富国强兵",尽量扩充国家的兵源、财源。为了富国强兵,周武帝毅然下决心,向佛教开刀,以"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庙塔之下。"①建德三年(公元574 年)五月,周武帝下诏废佛,把北周境内几百年来僧侣地主的寺宇、土地、铜像、资产全部没收,充作以后伐齐的军费之用。同时把近百万的僧侣、僧祇户、佛图户编入民籍,进行生产。又选其中壮丁 为兵,进一步扩大了府兵队伍。灭佛的成功,增大了赋税面,充实了军力,缓和了阶级矛盾。周武帝能在3 年后灭齐,废佛是个很重要的原因。
周武帝从国内的行动中体会到了灭佛的好处,于是平齐之后,立即扫平寺院经济。佛教经典的记载说:北齐被灭前,境[]内佛教很盛,有寺庙4 万座,佛教徒300 万。周武帝灭齐后,寺庙赐给王公作第宅,佛教徒或充兵,或为编户从事农业生产。佛像被捣毁,佛经被烧掉,寺院财产一律归公。这样,通过两次彻底的灭佛,北周的国力大大充实了。
第三,颁行"刑书要制"
如前所述,北齐末年政治腐败,官吏贪污成风,均田制成为一纸空文。
大族劫掠财物,隐没户口,强占土地。周灭齐后,"齐之旧俗,未改昏政,贼盗奸宄,颇乖宪章。"②周武帝鉴于此,于灭齐当年下令颁布"刑书要制"。其中的一条重要规定就是:官吏监守自盗20 匹(绢)以上,豪强隐没户口5户和10 丁以上,或土地3 顷以上,一律处以死刑。
"刑书要制"是封建法令,本质上是镇压人民的。但周武帝在灭齐之后,立即颁布这一法令,却明显含有打击北齐豪强势力的意味。挟战胜之威,以重典抑制豪强,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
更多阅读
根源在于西方设计的改革路线图——张宏良微信摘录6 幸福的根源在于知识
问题的根源在于西方设计的改革路线图张宏良微信摘录(6)1,【根源在于西方设计的改革路线图】政治和经济是一个社会的两个轮子,两个轮子必须协调一致,国家才能平稳发展。目前中国政治与经济两个轮子开始出现偏离,政治上回归社会主义,经济上
中国经济已承担不起失败的改革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的前路很明确,就是继续深化、完成各项体制改革。这是从政府到民众达成的一致共识。所以复杂之处不在于选择道路,而是我们与那些明确阻碍中国发展的国家、那些对改革阳奉阴违的国内既得利益集团进行的缠斗。盘根错节、波谲云诡
中国正在回归传统的改革轨道 准回归轨道
中国正在回归传统的改革--轨道张宏良微信摘录(32)
未完成的爱情 未完成的改革
1993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在十四大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中共首次把这一目标和基本原则系统化和具
政治体制改革突破口 寻找“美丽中国”的改革突破口
在湘江,“喝上干净水,呼吸新鲜空气”这一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如今竟成为湖南省委书记周强要努力为人民群众争取的“福利”。 湖南据此在5年来以湘江、洞庭湖的保护和治理为突破口推进“两型社会”建设,而湖南的困局也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