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4年广东高考语文论述文阅读题详解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2014年)本大题4小题,共l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2—15小题。

①从形而上的层面上讲,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我们知道,人的独立意识,产生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历史性分裂。这种分裂是文明的结果,同时也带来了文明的问题。于是,生的孤独、爱的寂寞、死的烦恼,便成为一切文明社会中所不可避免的精神疾患。为了解除这些疾患,人们不仅追求物质的满足,而且需要精神的慰藉,这也便是“终极关怀”的动因所在。

②大致说来,人类的终极关怀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给多样的现实世界以统一之本体存在的哲学承诺,一种是给有限的个体生命以无限之价值意义的宗教承诺,一种是给异化的现实人生以多样之审美观照的艺术承诺。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哲学之本体论和宗教之形而上学纷纷面临着学理上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艺术便需要自觉地承担起为人类提供终极关怀的历史使命。

③一般认为,艺术的价值是多重的,这其中既有认识论的内容,也有伦理学的成分。而在我们看来,认识内容的多少并不是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否则,徐悲鸿笔下那幅不太合乎解剖学原理的《奔马》便不会价值连城了;伦理成分的强弱也不是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否则,贝多芬谱写的那首不太具有道德色彩的《月光》便不会被千古称颂了。说到底,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在于认识,不在于教化,而在于给人想象的空间和情感的慰藉,是对遭受异化痛苦的人们所进行的精神关怀。相对而言,我们可以将这种精神关怀分为初级和终极两种类型。所谓“初极关怀”,是对人们生活情绪的放松、抚慰、宣泄,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恢复到健康状态。比如我们在一天的辛苦劳作之后,到影院中去观赏一部惊心动魄的美国大片,到歌厅里去唱几首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虽然没有什么强烈的精神波澜、深刻的灵魂触动,但总归是一种精神享受。所谓“终极关怀”,则是对人们生存意义的感悟、理解、追问,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获得一种精神的升华。比如我们在孤独、寂寞或遇到情感危机的时候去音乐厅欣赏一部交响乐,去歌剧院观看一部悲剧,虽然不见得开心、解闷儿,但常常会有一种心灵的触动、情感的慰藉。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状态、不同境遇中的欣赏者来说,这两种艺术各有其存在的理由。但是,就艺术自身的价值而言.后者显然要比前者更有意义。

④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哪怕是写平平常常的事物,也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加以理解。譬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年轻时写的那首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从字面上看,通俗易懂,仿佛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但它之所以被人们千古传颂,自有其“终极关怀”的重要意义。那“一岁一枯荣”的生命历程,就像代代不息的人生一样,在宿命的轮回中不断燃起新的希望。一首40个汉字的短诗如此,一场戏剧、一部电影、一篇小说更是如此。古今中外凡是超越民族和地域从而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品,无不具有形而上的“终极关怀”。

⑤与西方社会相比,中国古代的哲学本体论并不发达,宗教也并不占据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因而古人的“终极关怀”往往是通过审美活动加以实现的,这种“代偿功能”也正是中国古典艺术特别发达的原因所在。我们知道,文明的人类之所以陷入异化的痛苦,乃是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利刃斩断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原始纽带。因此,作为治疗异化痛苦的古典艺术,最常用的方式是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断裂重新弥合起来,从而将短暂的现实人生与永恒的自然存在联系起来,将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无限的族类生活联系起来。

(选自《中国审美文化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关于“终极关怀”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具有终极关怀的艺术作品,能使欣赏者得到精神升华。

B.艺术品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来加以理解。

C.欣赏一部歌剧比看一部美国大片更具价值,因此更能得到终极关怀。

D.只有超越民族和地域限制而承担起终极关怀的艺术才具有永恒的价值。

E.文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包含对生存意义的感悟、理解与追问。

1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艺术价值表现在情感慰藉方面,并不表现在伦理教化方面。

B.遭受异化痛苦的人更需要具有初极关怀的艺术作品。

C.《赋得古原草送别》语言通俗易懂,所以被人们传颂至今。

D.中国古典艺术能给异化的现实人生以审美观照,给人以情感的慰藉。

14.如果一个时代的艺术与哲学不发达,那么人类的终极关怀主要会以什么形式实现?为什么?(4分)

答:

15.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4分)

荷兰画家凡•高的名画《星夜》所描绘的景象与现实世界的星夜不同,画面上11颗星星聚集在月亮周围翻滚着,像炽热燃烧的火球。评论家说,这幅画象征着人类的挣扎与奋斗精神。

答:

二、(2013年)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思想的方法主要有三种:逻辑的方法、体验的方法与玄思的方法。读书要能应用思想方法,才不会做书本的奴隶。以下讨论怎样用思想的方法来读书。

逻辑与数学相依为命,逻辑方法即是应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思想的概念,来理解自然与人生的事实。逻辑方法的目的在能给我们有普遍性、有必然性的知识。换言之,逻辑方法要给我们坚实可靠、颠扑不灭的知识。必定要这种知识才够得上称为科学知识。逻辑方法与数学方法一样,有一个特点,就是不问效用如何、结果好坏、满足个人欲望与否等实用问题。譬如,有一个三角形于此,数学不问此三角形有何用处,不问此三角形是谁画的,更不问画三角形、研究三角形有何利益。数学只求证明三角之和必等于两直角,这是三角形的本性或本质,是一条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真理。所以一个人是否用逻辑方法思想,就看他是否能扫除那偶然性的事实,摆脱实用的目的,而去探讨一物的普遍必然的本质。应用逻辑方法来读书,就要看能否把握其所讨论的题材的本质,如是就可以判断书的学术价值的高下。同时,我们读一书时,亦要设法把握一书的本质或精义,用种种理智的活动以求了解此书的内容。

体验方法即是用理智的同情去体察外物,去反省自己。体验法最忌有主观的成见,要虚心忘我,深入事物的内在本质或命脉,以领会其意义与价值,而不从外表去加以粗疏的描写或概括。此种方法,用来体察人生,欣赏艺术,研究精神生活或文化创造,特别适用。朱子所说的“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沉潜玩索”,都是体验的方法。应用体验的方法来读书,使自己沉潜浸润于书籍中,设身处地,用一番心情,费一番神思,以审美、欣赏艺术的态度去读书,从中感觉书之可乐可好、智慧之可爱。把读同代人的书当成与作者交流思想、沟通学术文化的途径。把读古书当作与古人晤对的精神生活,神游冥想于古籍的宝藏里,与圣贤的精神相交接往来,含英咀华,体会古人真意,发挥自己的心得。由此而深造有得,则其所建立的学说,所发出的议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而不至于粗疏浅薄。

所谓玄思的方法,最简易地讲来,可以称为“由全体观部分,由部分观全体”之法。只知全体,不知部分,则陷于空洞。只知部分,不知全体,则陷于支离琐碎。必由全体以观部分,各部分才可以各安其分,各得其所,不致起争执矛盾。必由部分以观全体.才可以见得部分的根本所寄、归宿所在,而不致执著一偏。如朱子之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而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他又能由太极之理、宇宙之全,而观一事一物之理,而发现本末精粗,条理井然,“枝枝相对,叶叶相当”。用此方法读书,即是由约而博、由博返约。譬如:读一篇文字,由一字一句以表明全篇的主旨,就是由部分观全体之法;由全篇文字的主旨,以解释一字一句应有的含义,便是由全体观部分之法。此外如由整个时代的文化以观察个人的著作,由个人的著作以例证整个时代的文化,也可以说是应用由全观分、由分观全、多中见一、一中见多的方法来读书。此种玄思的方法,认为著作、思想、世界都是一有机体,有如常山之蛇,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故读书,了解思想,把握世界,须用以全体观部分、以部分观全体的方法。

总之,要从读书里求得真实学问,须有严格的方法,以逐渐养成研读伟大著作的勇气与能力。
2010—2014年广东高考语文论述文阅读题详解 论述类文本阅读
改编自贺麟的《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知识具有科学知识坚实可靠、颠扑不灭的特点。

B.体验法要虚心忘我,观察事物的外表,以理解其意义与价值。

C.审美、欣赏艺术要放弃主观成见,站在作者的立场,赞同作者的观点。

D.合理运用思想的方法读书,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

E.朱子既观察事物的部分,也观察事物的整体,避免了学问上的空洞与琐碎。

13.关于应用思想方法来读书,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读书不会应用思想的方法,就会让自己成为书本的奴隶,所以思想的方法很重要。

B.应用逻辑的方法来读书,要充分运用理智,把握书的精髓,确定其学术价值的高低。

c.应用体验的方法来读书,要求静心诚意,把书的作者当作朋友,把握作者的真意。

D.应用玄思的方法来读书,必须先把握全书要旨,然后再推敲一字一句、一章一节。

14.数学方法与逻辑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文意概括。(4分)

答:

15.国学大师陈寅恪通过唐代历史解读白居易的诗,同时,他又通过白居易的诗《卖炭翁》考察唐代“宫市”弊政。陈寅恪的研究体现了文中的什么思想方法?请结合文意分析。(4分)

答:

三、(2012年广东卷)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要建立新人生观,除了养成道德的勇气而外,还要能负起知识的责任(IntellectualResponsibility)。本来责任是人人都有的,无论是耕田的、做工的、从军的,还是任政府官吏的,都各有各的责任。为什么我要特别提出“知识的责任”来讲?知识是人类最高智慧发展的结晶,是人类经验中最可珍贵的宝藏,不是人人都能取得、都能具备的。因此凡有求得知识机会的人,都可说是得天独厚、享受人间特惠的人,所以都应该负一种特殊的责任。而且知识是精神生活的要素,是指挥物质生活的原动力,是我们一切行为的最高标准。倘使有知识的人不能负起他特殊的责任,那他的知识就是无用的,不但无用,并且受了糟蹋。糟蹋知识是人间的罪恶;因为这是阻碍或停滞人类文化的发达和进步。所以知识的责任问题,值得我们加以严重的注意。我们忝属于所谓知识分子,尤其觉得这是一个切身问题。

所谓知识的责任,包含三层意义。

第一是要有负责的思想。思想不是空想,不是幻想,不是梦想,而是搜集各种事实的根据,加以严格逻辑的审核,而后构成的一种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晶。所以一知半解,不足以称为成熟的思想;强不知以为知,更不能称为成熟的思想。思想是不容易成立的;必须要经过逻辑的陶熔,科学的锻炼。凡是思想家,都是不断的劳苦工作者。“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他的求知的活动,是一刻不停的,所以他才能孕育出伟大成熟的思想,以领导一世的思想。思想家都是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他们为求真理而蒙受的牺牲,决不亚于在战场上鏖战的牺牲。拿科学的实验来说。譬如在实验室里试验炸药的人,被炸伤或炸死者,不知多少。又如到荒僻的地方调查地质、生物、人种的人,或遇天灾而死,或染疾而死,或遭盗匪蛮族杀害而死的,也不知多少。他们从这种艰苦危难之中得到的思想,自然更觉得亲切而可以负责。西洋学者发表一篇学术报告或论文,都要自己签字,这正是负责的表现。

其次是除有负责的思想而外,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负责。思想既是不易得到的真理,则一旦得到以后,就应该负一种推进和扩充的责任。真理是不应埋没的,是要发表的。在发表以前,固应首先考虑他是不是真理,可不可以发表;但是既已考虑发表以后,苟无新事实新理论的发展和修正,或是为他人更精辟的学说所折服,那就应当本着大无畏的精神把他更尖锐地推进,更广大地扩充。我们读西洋科学史,都知道科学家为真理的推进和扩充而奋斗牺牲的事迹,真是“史不绝书”。譬如哥白尼最先发现地动学说,说太阳是不动的,地球及其他行星都在他的周围运行,就因此受了教会多少的阻碍。后来布鲁诺出来,继续研究,承认了这个真理,极力传播,弄到触犯了教会的大怒,不仅是被捕入狱,而且被“点天灯”而死。伽利略继起,更加以物理学的证明,去阐扬这种学说,到老年还铁锁锒铛,饱受铁窗的风味。他们虽受尽压迫和困辱,但始终都坚持原来的信仰,有“鼎镬甘始饴,求之不可得”的态度。他们虽因此而牺牲,但是科学上的真理,却因为他们的牺牲而确定。像这种对于思想负责的精神,才正是推动人类文化的伟大动力。

再进一层说,知识分子既然得天独厚,受了人间的特惠,就应该对于国家民族社会人群,负起更重大的责任来。世间亦唯有知识分子才有机会去发掘人类文化的宝藏,才有特权去承受过去时代留下最好的精神遗产。知识分子是民族最优秀的分子,同时也是国家最幸运的宠儿。如果不比常人负更重更大的责任,如何对得起自己天然的秉赋?如何对得起国家民族的赐予?又如何对得起历代先哲的伟大遗留?知识分子在中国向称为“士”,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身为知识分子,就应该抱一种舍我其谁至死无悔的态度,去担当领导群伦继往开来的责任。当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知识分子的责任尤为重大。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必须有这种抱负,才配做知识分子。

(选自罗家伦《历史的先见》,学林出版社,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再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负起知识的责任,是为了建立一种新的人生观,养成道德的勇气。

B.有求得知识机会的人,都应负起一种特殊的责任。

C.有学者签字的学术报告或论文就是负责的思想。

D.历史上的一些知识分子在坚持真理时不惧牺牲,是出于对知识的责任感。

E.文中用布鲁诺、伽利略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科学真理的发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进步。

1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3分)()

A.掌握了再多的知识,如果不能“指挥物质生活”,同样不能称作知识分子。

B.从艰苦危难之中得来得思想总是让人觉得亲切,因此是负责的思想。

C.某科学家经过严密的论证,得出了划时代的科学真理,虽然一直没有拿出来发表,但他同样是对国家民族社会负责的知识分子。

D.拥有天然的禀赋、国家民族的赐予、历代先哲的伟大遗留,这样的人就配称作知识分子。

14.作者认为,知识分子“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请指出两个“负责”的不同意思。(4分)

答:

15为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袁隆平经过长期实验与探索,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稻种;并且克服重重困难,向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稻。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面对世界范围的粮食短缺问题,又提出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新课题。依据文意,分析袁隆平怎样负起了“知识的责任”。

答:

四、(2011年)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5小题。

美和美的东西

蒋孔阳

①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一朵花、一片晚霞、一首诗、一曲音乐,我们觉得美;穿的衣服,用的家具,我们都会用审美的眼光,来说他们美不美。但是如果认真追问一下:究竟什么是美?我们却往往会瞠目结舌,不知所答。

②在对美进行追问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是把美和美的东西混淆在一起,把美的东西当成美。这是因为我们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时候,差不多总是先碰到具体的美的东西,然后再将美的东西概括出来美的概念来。

③古希腊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谈论美的专著。其中苏格拉底向希庇阿斯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美?”希庇阿斯就混淆了美和美的东西,用一位漂亮的小姐、一批漂亮的母马、一只漂亮的汤罐等等,来回答“什么是美”。苏格拉底坚决反对这一回答,说他所要探讨的,不是“什么东西是最美的”,而是“什么是美”。“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为美”。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探讨了许久,最后不得不感叹的说:“美是难的。”

④这个讨论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他要我们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从千千万万美的东西中,去寻找美的普遍规律。关于美本身,所要研究的是作为普遍规律的美,也就是美的本质,而不是芸芸总总的美的现象的美的东西.把美的东西当成美,会造成许多困难。

⑤首先,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而不能说明其他都东西的美。例如漂亮的小姐,就只能说明漂亮小姐的美,而不能说明漂亮的母马的美、漂亮的糖罐的美。美的东西千千万万,但它们都各有其美,而不能用以相互说明,更不能相互等同。桃花的美不同于梅花的美,而《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或是唐诗的美,也是各异其趣,迥不相同。美是从各种各样的东西当中所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它从现象上升到本质,它能说明任何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原因,但它本身并不就是美的东西。

⑥其次,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美的东西与人处在某种关系当中,它是美的;处在另外的关系当中,它就可能不美或是另一种美。例如两湖,当晴光潋滟或是山雨空前的时候,条件不同,它就具有不同的美。当时杜甫写到:“好雨知时见,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时的美可以说是美的。可是当杜甫写道:“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表乱少时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时的雨,你又能说是美的吗?因此任何美的东西的美,都顺着它与人凡人关系而变化,我们很难把美的东西永远当成是美的。

⑦第三,美的东西不仅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从自然到社会,从物质到精神,从生活到艺术,无不有美的东西存在,在这样众多的美的东西中,你要把美说成是一种东西,当然不可能。同一种东西,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不美的;不同的东西,它们却可以都是美的;甚至相互矛盾的东西,也可以都是美的。

⑧第四,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本来不是一种“东西”,我们又怎么能够把握美和美的东西呢?谈到味,它有酸甜苦辣;谈到色,它有红黄蓝清浊高低。凡此,都是一定的物质因素构成的,它们都表现为某种物质的东西。但是,美却不然,你能说美是有哪些物质的因素构成的呢?你只能说,美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它又不仅仅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例如美必须和味、色、声发生联系,但美又不在于味、色、声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色外之色,声外之声。这样,你又怎么能够用某种固定的东西,固定的味、色、声,来说明美呢?

⑨美不是美的东西,它是什么呢?我们说它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从美的本质看,漂亮的姑娘本身就是美。

B.从美和一定物质条件的关系看,人的嗓音好,歌声不一定就美。

C.梅花的美丽与桃花的美丽虽不相同,但都包含着美的规律。

D.在欣赏诗词时,不能用词的婉约美去衡量词的豪放美。

E.斑马身上的墨、白两种颜色决定了它的美。

1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美的概念需要根据美的东西来总结。

B.不能因为某一种东西是美的,就把与之相反的东西当成丑的。

C.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对话并未解决"美是什么"的问题。

D.美的东西人人都能欣赏,所以美的问题并不复杂。

14.指出画线部分“味外之味”的两个“味”字的不同意思。(4分)

答:

15.一群大学生探险进入一处原始森林,对所见景物的原始美十分赞叹。几小时后,他们迷路了。夜幕降临……他们对周围的景物开始感到恐惧。请从美与人的关系的角度,结合文中的原理,对这种想象作简要分析。(4分)

答:

五、本大题4小题,共16分。(2010年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不可无“我”

钱谷融

①艺术活动,不管是创作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在艺术活动中,要是抽掉了“我”,抽去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就不成为一种艺术活动,也就不会有感染人、影响人的艺术效果了。

②当然,离不开“我”,并不是只有“我”。“我”是时时处在“非我”的包围影响中的“我”。所谓“非我”,就是“我”以外的一切人以及包围着“我”的客观现实。

③文学艺术总应该是生活现实的反映,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但文学艺术的反映,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反映,它必须是具体的,形象的反映。不使自己化为张三李四,不感受体验着张三李四的思想感情,就写不出张三李四来;不使自己融入客观现实之中,不呼吸着客观现实的气息,不感受着客观现实的脉搏,就写不出生动的客观现实来,所以,创作者首先必须要有一个“我”化为“非我”的过程。

④另一方面,文艺作品之所以要写出张三李四等任务来,要反映客观现实,不是无所谓的,不是为张三李四而写张三李四,为反映客观现实而反映客观现实;他是有目的的,她是为感染人、打动人儿写张三李四,为影响现实改造现实而反映现实的。所以,艺术家又不能使自己完全化为张三李四,完全没入客观现实之中,而一旦仍要不失“我”之所以为“我”,要能在对张三李四的描写中,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中,表现出“我”的鲜明的是非爱憎之感来。所谓要在“非我”之中表现“我”,无非就是要在作品中渗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而这,我认为正是创作的主要之点。创作者正是为了要表现他对周围人物、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表现他对社会的歌颂或抗争,才来进行创作的。所以,在创作活动中,决不可无“我”。

⑤表演艺术最能说明这样创作的辩证法。俗话说“装龙像龙,装虎像虎”。演员演岳飞应该像岳飞,演秦桧就应该像秦桧。但只是像岳飞像秦桧,而不能也不应该使自己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演员不应被完全丢掉自己。他应该让人透过他的表演,感知到他对他所演的角色的爱憎感情,而完成他的最高任务。

⑥对于欣赏者来说,他所面对的是一件艺术品,是一个艺术世界,要能欣赏它,首先必须走进这个世界中去。不跑进去,而只站在外面,站在旁边,那是既不能领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也不能领会作者创作的意图和甘苦的。但是叫你跑进去,并不是叫你去跟着作品中的人物跑,把作品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当作你自己的思想感情。也不是叫你完全听任作者的摆布,对他所表现的是非爱憎态度表示绝对的顺从。而是应该走进这个世界。又不能迷失在这个世界中,要发现这个艺术世界语现实世界的联系,要能在这个“非我”世界中,找回你的自我来。要对作品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对作者所灌注在作品中的是非爱憎之感,表示出你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来,显示出你的鲜明的个性——“我”来。所以,在欣赏活动中,也不可无“我”。

⑦艺术活动不可无“我”这一特点,可以最鲜明地从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首先要有一个体验的过程上看出来。对于创作者来说,不但在他提笔之前,必须先有丰富的生活、真切的体能;就是在他提笔之后,他的思维过程、创作过程,也还同样是体验的过程。他必须有一种如同身临其境、亲见其人的感觉,才能进行创作。对于欣赏者来说,他要是不能首先体验创作所灌注在这一作品中、灌注在他的人物身上的思想感情,他是不能领会欣赏这一作品的。而他的领会欣赏的过程,同时也不是体验的过程,至少是同体验的过程不可分的。总之,要是没有真实的体验,缺乏一种“感同身受”的态度,不把“我”浸染于其间,那是艺术的门外汉,是既谈不上创作,也谈不上欣赏。

(选自《钱谷融文论选》,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艺术活动中决不可无“我”,所以艺术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

B.对作家来说,作品以艺术形象反映客观现实,也是在艺术世界中表现“我”。

C.在艺术创作中,要在“非我”中表现“我”,就是要体现出作者的爱憎感情与思想态度。

D.在艺术欣赏中,对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是非爱憎,表示绝对的顺从,就是在建立“我”。

E.在艺术欣赏中,表示出你的独立思考和爱憎感情,就是从“非我”世界中找回了“我”。

13.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演好孙悟空,演员需要事先观察并模仿猴子的动作与神态,这是在创作前体验“非我”。

B.清代一女子迷恋《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最终抑郁成疾而死,这是她在欣赏活动中迷失了“我”。

C.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欣赏者在“非我”中迷失了“我”。

D.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叙写琵琶女的遭遇,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是创作者在“非我”中表现了“我”。

14.从艺术活动中“我”与“非我”关系的角度,分析第五段画线部分的内容。(4分)

答:

15.艺术活动中为什么“不可无‘我’”?请从创作和欣赏两方面回答。(4分)

答:

2010—2014年广东高考语文论述文阅读题参考答案

一、【2014年】

12、AE(解释:A项正确。第①自然段提到“从形而上的层面上讲,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为了解除这些疾患,人们不仅追求物质的满足,而且需要精神的慰藉,这也便是“终极关怀”的动因所在”。文中第③自然段提到“所谓“终极关怀”,则是对人们生存意义的感悟、理解、追问,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获得一种精神的升华”,由此可推出A正确。B项以篇概全,错。“艺术品”应为“优秀的艺术品”。文中是指“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哪怕是写平平常常的事物,也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加以理解”是指“优秀的艺术品”,而不是指所有的“艺术品”。C项无中生有,错。根据文中第③自然段的内容无法推理出“欣赏一部歌剧比看一部美国大片更具价值,因此更能得到终极关怀”。D项正确。根据文中第①自然段可推出“文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正确。又根据第③自然段“所谓“终极关怀”,则是对人们生存意义的感悟、理解、追问,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获得一种精神的升华”)

13、D(A项“艺术价值并不表现在伦理教化方面”的判断错误。文中第三自然段指“一般认为,艺术的价值是多重的,这其中既有认识论的内容,也有伦理学的成分”。也只是说“伦理”“不是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而已。B项信息无中生有,错。根据文中第三自然段有关“精神关怀”的论述可以推出错误。C项强加因果,错。文中第④自然段指出“但它之所以被人们千古传颂,自有其“终极关怀”的重要意义”,说明《赋得古原草送别》被人们传颂至今的原因是它的“终极关怀”的意义。依据第⑤自然段的信息可推理出D项正确。)

14.(4分)

以宗教的形式实现(1分)。因为人类的终极关怀主要依赖哲学、宗教、艺术三种形式来实现(1分)。如果哲学与艺术不发达,那么终极关怀就会通过宗教来弥合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分裂(2分)。

意思答对即可。

【解释】答题依据的信息在第②和第⑤自然段。第二自然段指出了终极关怀的三种形式。第五自然段指出“古人的“终极关怀”往往是通过审美活动加以实现的,这种“代偿功能”也正是中国古典艺术特别发达的原因所在”。本体是假设着说,考生要会转换思维,绝不可照抄原文语句作答。照抄原文语句作答往往是考生论述文解答时存在的通病。论述文简答的答题一定要摈除抄一抄便得分的坏思维。

1 5.(4分)

艺术价值的关键不在于认识的内容是否正确,而在于能否给人想象的空间、情感的慰藉和精神关怀(2分)。凡·高的《星夜》虽然不符合真实的星空景象,但画中燃烧的星星给人想象的空间,表现了人类共有的奋斗精神,给人J晴感慰藉(给人终极关怀)(2分)。

意思答对即可。

【解释】根据文中第③自然段的有关艺术价值的论述就可以作答。

二、【2013年】

12、AE【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

第二自然段说:“逻辑方法的目的在能给我们有普遍性、有必然性的知识。换言之,逻辑方法要给我们坚实可靠、颠扑不灭的知识。”A项符合文意。

第三自然段说:“体验法……要虚心忘我,深入事物的内在本质或命脉,以领会其意义与价值,而不从外表去加以粗疏的描写或概括。”B项不符合文意。

第三自然段说:“体会古人真意,发挥自己的心得。”可知,“赞同作者的观点”不合文章。因此C错。

第三自然段说:“由此而深造有得,则其所建立的学说,所发出的议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而不至于粗疏浅薄。”D项说的是“体验的方法”,虽属于“思想的方法”,但若说“合理运用思想的方法读书,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当属以偏盖全了,故错。

第四自然段说:“只知全体,不知部分,则陷于空洞。只知部分,不知全体,则陷于支离琐碎。”之后举例“如朱子之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而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推知E项“朱子既观察事物的部分,也观察事物的整体,避免了学问上的空洞与琐碎”是符合文意的。

13、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

A项的设题点在第1自然段。不过原文并没有这样的文字表述, 需要根据对内容的理解,加以概括或转述。文段中有这样的表述:“读书要能应用思想方法,才不会做书本的奴隶” A项概括转述为“读书不会应用思想的方法,就会让自己成为书本的奴隶,所以思想的方法很重要”,这样的概括转述是符合文意的。

B项的设题点在第2自然段。文段中有这样的表述:“一个人是否用逻辑方法思想,就看他是否能扫除那偶然性的事实,摆脱实用的目的,而去探讨一物的普遍必然的本质。应用逻辑方法来读书,就要看能否把握其所讨论的题材的本质,如是就可以判断书的学术价值的高下。”B项转述为“应用逻辑的方法来读书,要充分运用理智,把握书的精髓,确定其学术价值的高低”,表述是符合文意的。

C项的设题点在第3自然段。文段中有这样的表述:“体验法……要虚心忘我”,“应用体验的方法来读书,使自己沉潜浸润于书籍中,设身处地……”C项转述为“应用体验的方法来读书,要求静心诚意,把书的作者当作朋友,把握作者的真意”,这样的表述是符合文意的。

D项的设题点在第4自然段。文段中有这样的表述:“必由全体以观部分,各部分才可以各安其分,各得其所,不致起争执矛盾。必由部分以观全体.才可以见得部分的根本所寄、归宿所在,而不致执著一偏。”由此可知,不是“应用玄思的方法来读书,必须先把握全书要旨”,D项不合文意。

14(1)特点相同:不问效果、结果、是否满足个人欲望等实用问题。(2)目的相同:只求证必然性、普遍性的真理。(3)要求相同:必须排除偶然性的事实。

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

15答案:陈寅恪用的是玄思的方法,即“由全体观部分,由部分观全体”的方法(1分)。通过唐代历史来解读白居易的诗,这是“由整个时代的文化以观察个人的著作”,也就是“以全体观部分”的方法;通过《卖炭翁》考察唐代史实,这是“由个人的著作以例证整个时代的文化”,也就是“以部分观全体”的方法。(3分)意思答对即可。

答题步骤:先指出文中的相关的原理或观点,再结合事实加以分析。

三、【2012年】

12.BD(解释:A.文中第一段第一句话是:“要建立新人生观,除了养成道德的勇气而外,还要能负起知识的责任(IntellectualResponsibility)。”明确道德的勇气和负起知识的责任是建立新人生观的前提条件。C.文中是说“西洋学者发表一篇学术报告或论文,都要自己签字,这正是负责的表现”,但并非说“有学者签字的学术报告或论文就是负责的思想”,说的绝对化了。E.文中说“我们读西洋科学史,都知道科学家为真理的推进和扩充而奋斗牺牲的事迹,真是“史不绝书”。譬如哥白尼……后来布鲁诺出来,继续研究……”。文中用布鲁诺、伽利略的例子是为了证明“我们读西洋科学史,都知道科学家为真理的推进和扩充而奋斗牺牲的事迹,真是‘史不绝书’”。)

13.【答案】A(B“因此是负责的思想”错,根据文意,“艰苦危难”是求得“负责的思想”的过程中面临的外在条件,但是“艰苦危难”中产生的思想不一定都是负责的意思。C“虽然一直没有拿出来发表,但他同样是对国家民族社会负责的知识分子”与原文“真理是不应埋没的,是要发表的”的观点相违背。D根据文意,“这样的人就配称作知识分子”错,以偏概全了。)

14.第一个“负责”是指“负责的思想”的“负责”,其含义是指这思想是“搜集各种事实的根据,加以严格逻辑的审核,而后构成的”,不是随意的(2分)。第二个“负责”指当“负责的思想”一旦确立以后,就应该加以推进和扩充,也就是要发表和宣传推广(2分)。

15.①有负责的思想。袁隆平经过长期实验与探索,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稻种;②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袁隆平不满足已有的成绩,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提出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新课题。③负起更重大的责任。袁隆平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还肩负着解决世界范围的粮食短缺的问题的重任。(评分标准:答对1点得1分,答对2点得3分,答对3点得4分)

【解释】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要点并加以分析应用的能力。

或答:①“知识的责任”的第一层含义是有负责的思想。即他的发现发明创造是搜集各种事实的根据,加以严格逻辑的审核,而后构成的。袁隆平经过长期实验与探索,才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稻种。这说明他具有负责的思想。②“知识的责任”的第二层含义除有负责的思想而外,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即对一旦形成的思想进行宣传推广,不怕困难,甚至牺牲生命。袁隆平克服重重困难,向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稻,他具有了“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的精神。③“知识的责任”的第三层含义是应该对于国家民族社会人群,负起更重大的责任来。袁隆平不满足已有的成绩,面对世界范围的粮食短缺问题,又提出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新课题。他负起了更大的责任。

四、【2011年】

12.【答案】AE(A.“从美的本质看”不符合文意;E.不是“墨、白两种颜色决定了它的美”。)

13.【答案】D(“所以没的问题并不复杂”不符合文意)

14.前一个“味”是指美的物质构成因素和物质条件(2分)。后一个“味”是指构成没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2分)。

15.这个事例说明:(1)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可以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一群学生带着放松的心情看待景物的时候,景物具有原始美。但是当他们迷路而夜幕降临,现实的审美关系发生了变化,原始美在他们眼里变成了恐惧的东西,不再美丽(2分)。(2)美也是自相矛盾的。同样一种东西,可以是美的,可以是不美的,关键在于人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大学生所见的原始森林的景物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不美的,关键在于审美关系的变化。(2分)

五、【2010年】

12.、AD(A只是,太过绝对。D绝对的服从,是丢失了我,而非建立我。扭曲原意。)

13、C(正因为欣赏者的积极再创作,才有了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不是迷失我。)

14、划线句为两句。第1句,强调表演要重视我化为非我,要把握具体形象的反映特点。(2分)

第2句,强调在表演中,在非我中要有我,要有鲜明的个人的爱憎情感。(2分)

15、创作和欣赏都需要不可无我的体验过程。①创作角度。艺术活动要表现创作者要有自己的思想情感,表现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要影响现实改造现实(2分)。②欣赏角度。发现艺术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联系,找回自我,拥有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显示鲜明个性(2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65418.html

更多阅读

2014年山东省高考语文试题浅析之二 山东省春季高考试题

2014年山东省高考语文试题浅析之二关于诗歌鉴赏题首先我把近三年来的诗歌鉴赏题置于一处:2011年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

2014年全国高考病句题汇总 2016高考修改病句汇总

2014年全国高考病句题汇总 1.(新课标卷Ⅰ)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作为古希腊哲家,他在本体论问题的论述中充满着辩证法,因此被誉为“古代世界的黑格尔”。B.由此可见,当时的设计者们不仅希

声明:《2010—2014年广东高考语文论述文阅读题详解 论述类文本阅读》为网友琴声如瑟月微暗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