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是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青少年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养和心理素质,奠定了他们在社会中发展和做贡献的基础。在这三种素质当中,心理素质的培养在过去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水平明显滞后于其生理和智力发展的水平,这种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现象严重阻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成为教育领域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据调查,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有1/5左右的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有以下几方面:成就动机不足;自信心差;依赖性强,缺乏创新意识、独立能力和冒险精神;不善自我表达与主动沟通,社会交往能力不够;挫折承受能力弱;情绪容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不懂得尊重与关心他人,团队合作精神不足;缺乏坚强的意志,轻易放弃努力等等。
国家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对于中小学生,教育部专门成立了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并于1999年开始陆续下发了相关文件和规定,表明了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重视,也体现了进行学校素质拓展训练的良好大环境。
在政策引导的推动下,广大基层学校通过不同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积累了经验,也遇到不少困难。从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来看,首先要解决内容和方法的问题。心理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非常广,但是学校素质拓展训练必须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习活动来进行,面面俱到、针对性不强的教育和训练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其次在方法上,现有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总体上大致有心理咨询、心理测验、心理课、班队活动等几种主要形式。这些心理服务模式都存在着自身的一些问题。现有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医学化和学科化的倾向,过于重视心理治疗技术,也过于强调心理疾病的普遍性;开设的心理课程或学科渗透教育,由于没有一种成体系的理念,也还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此外,心理健康课所传授的知识无法有效转变为学生的行为,缺乏从体验—认知—情感—行为的系统转变过程。
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进行观念的创新,方式的创新。
“青少年素质拓展训练”针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和学校教育目标,借鉴行为训练和体验式学习的方法原理,由国内知名心理学家、教育专家和训练专家通力合作研制而成。“青少年素质拓展训练”体系由一整套训练课程、配套训练器材、训练指导手册、教员培训方案等组成。
通过我们青少年拓展训练设施可能达到以下目标:
增强交往能力:教孩子明白--团队与集体的巨大力量,领悟合作精神带给自身的重要性,克服排他情绪和性格孤僻心理,培养与人沟通融合能力,感受分享带来的无穷乐趣。项目组合:、托运接力、队列队歌队名队训竞赛。
提高学习能力:教孩子学会学习,通过训练领悟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提高学习情趣,激发学习的热情,培养善于学习、善于总结、善于吸收的能力。项目组合:人椅耐力赛、团队圈。
培养生存意识训练:培养孩子生存意识,竞争意识,逆境自救能力,学会克服自然险阻和障碍的技巧,通过内化,举一反三。项目组合:救伤护理、自我保护。
培养积极进取意识与能力:培养孩子上进心理,增强抗挫折和抗打击能力,使个性变得坚强而富有韧性。项目组合:情智寓言、市长竞选。兴趣小组辅导、领导才能训练、组织策划能力训练、心理突破训练。
挖掘发现自我潜力:教孩子认识自我潜在能力和极限,克服恐惧心理和思想障碍,锻炼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培养自信心和自我管束能力、完善人格。项目组合:命题对白(思辨能力)、命题拼版(动手能力创造力)
全国青少年素质拓展旨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以及道德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青少年的心理、身体、品德素质及潜能得到进一步激发、调整、升华和强化,达到了使参营者心态开放稳定、敢于应对挑战、增强创新活力的目的。
一、提高自信心,勇于超越自我。建立相互接纳,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的团体气氛。让参加者在活动中开放自我,超越自我,从而开发自身潜能,肯定自我价值,提高自信心。
二、激发潜能,完善人格。教孩子认识自我潜在能力和极限,克服恐惧心理和思想障碍,锻炼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培养自信心和自我管束能力,完善人格。培养孩子上进心理,增强抗挫折和突破能力,使个性变得坚强而富有韧性。
三、学会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引导参加者发现在团体生活中合作的价值和团体中个人的责任。教孩子明白团队的巨大力量,领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克服排他情绪和性格孤僻心理,培养与人沟通融合能力,感受分享带来无穷乐趣。
四、学会沟通,融洽人际关系。与心理专家、教育专家沟通面对面。针对现在青少年不了解生活、心理脆弱、性格孤僻等缺陷,共同实施快乐成长—青少年身心突破拓展训练,为这些孩子们了解生活学会沟通、学会感恩、学习建立人际关系技巧。
青少年素质拓展十项具体目标:
一、学习及考试能力明显提高
二、磨蹭、拖沓等不良习惯明显改善
三、自理自立能力提高
四、竞争表现能力提高
五、承受挫折、压力能力提高
六、自信心理明显提高
七、沟通理解能力提高
八、处理人际关系能力提高
九、快乐程度明显改善
十、学习积极性和效率明显改善
全国青少年素质拓展夏令营通过信任训练、沟通训练、领导力训练、自信心训练、心理突破训练等等,全面挖掘和提升青少年的八大能力:创新、沟通、协作、应变、学习、思维、激励、领导。
一直以来,家长们关注了孩子的语言能力、智力和体质发展,却忽略了孩子情绪与社会能力的成长,孩子常常不懂得理解与表达自己的感受,无法体谅他人的心情。正确认识自己、健康地与人交往、调试情绪、学会感恩……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将促使孩子们更好地应对学业和人生,正视各种人生中的困难,快乐、健康地成长。
一、提高自信心,勇于超越自我。建立相互接纳,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的团体气氛。让孩子在活动中开放自我,超越自我,从而开发自身潜能,肯定自我价值,提高自信心。
二、激发潜能,完善人格。教孩子认识自我潜在能力和极限,克服恐惧心理和思想障碍,锻炼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培养自信心和自我管束能力,完善人格。培养孩子上进心理,增强抗挫折和突破能力,使个性变得坚强而富有韧性。
三、学会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引导孩子发现在团体生活中合作的价值和团体中个人的责任。教孩子明白团队的巨大力量,领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克服排他情绪和性格孤僻心理,培养与人沟通融合能力,感受分享带来无穷乐趣。
四、学会沟通,融洽人际关系。与心理专家、教育专家沟通面对面。针对现在青少年不了解生活、心理脆弱、性格孤僻等缺陷,共同实施快乐成长—青少年身心突破拓展训练,为这些孩子们了解生活学会沟通、学会感恩、学习建立人际关系技巧。
青少年素质拓展
——让您的孩子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
给孩子多一些体验、让他们多一些经验许多参加过拓展训练的企业员工,都对拓展培训这一特别的培训方式很有感触,他们希望自己的人生经验、感悟、所得能被子女所共享,使其成为子女成长道路上的助推剂,成为他们今后一生的财富。现在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安逸的生活条件使他们丧失了许多本应具备的生存、生活技能:如洗衣做饭、遇险逃生、紧急救护等;而他们对于“亲情”、“手足”之涵义的解读更因为家庭环境的局限而受到限制。在为期短短几天的夏令营中,学生可以获得一个集体生活的体验,以培养他们的组织纪律性、团结奋斗精神。我们秉承“寓教于乐”的理念,以体验式培训的方式为孩子提供了解生活、体验人生的机会,在没有家长的情况下,在事事都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成功的情况下,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体验,发掘人生的价值,培养他们与人为善的性格及团结协作的能力,既收获快乐,又从整体上提高其综合素质。这一点,恰恰是我们每位家长期望孩子获得的。
活动形式:
中小学生:
冬夏令营、春秋游、“六•一”、儿童节、“十•一”国庆节、素质教育、亲子活动
青少年素质拓展课程
时间:1—4天
内容:以场地训练为主,设置定向越野、求生、大脚板、背摔、创造思维小游戏等项目
目标:透过体验式的探索与学习,建立孩子自信心,培养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勇气并学习尊重自然与生命;锻炼孩子生存能力;培养孩子积极的人生观,从活动中展现出领导、自我管理及团体互助合作与人相处及互动;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锻炼学生面对环境改变的适应能力。
亲子拓展课程
时间:1—2天
对象:父母,监护人,亲戚或看护者,加强与孩子亲友间的情感交流。
目标:学习与孩子之间坦诚相处、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增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消除代沟;培养更深厚的感情,加强彼此信任和尊重;改善沟通及人际交往技巧,彼此分享和共渡一个富有意义的旅程;享受富趣味性而又多姿多釆的户外活动。
二、项目实施内容
小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结合第八次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完善素质拓展行动,参照新课程的结构、内容和要求重新审视已有的奖章,在继承的基础上,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三个方面,构建新的奖章体系,通过少先队教育者所设定的教育标准,鼓励每个有差异的少年儿童从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具体环节入手,不断为自己确立新的目标,不断发现自己的潜能,感受成功的喜悦,使少年儿童在参与训练中实现达标晋级,完成各阶段、各层次的素质训练计划,快乐成长,健康成长。同时,努力使“素质拓展”逐步进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考核,成为衡量少年儿童内在素质和能力的重要依据。
三、走课程化、社会化之路,做好拓展工作
未来一段时间,要继续争取教育部门和社会的支持,大力推进争章课程化和社会化建设,提高争章活动的广度和深度。要围绕“结合课改和为了课改”的要求,按照“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引导队员自主发展为中心,与教学改革相结合、与素质评价相结合为基本点)的指导思想,继续探索实践争章活动与活动课程、学科课程及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新途径,将争章活动与学校的教改课改全面优化组合,形成学科老师指导争章、争章活动搞活课改的课程化运行机制,进入学科评价和学生素质评价体系。
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大量良好行为不断积淀的过程。习惯形成的前提是某些具体行为的练习和熟练。良好习惯是大量良好行为积淀的结果。习惯培养是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长期教育、引导和训练的积累。没有大量规范化日常行为要求和训练,习惯的形成是困难的。这要求家庭和学校在培养儿童良好习惯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环境的作用,既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物质和生活环境,同时也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熏陶、体验,不断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让儿童在成长中逐渐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
良好习惯的培养需要严格要求。大多数习惯是行为达到自动化后才出现了。在行为向自动化发展和转变的过程中,严格的行为要求和按要求行为是必要的。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对有利于孩子发展的主要方面,都应该有一些基本且严格的行为要求。如起居作息有规律,均衡饮食、合理锻炼、认真作业、物品整齐、清洁卫生、衣着整洁、礼貌待人等。比如,小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就是老师在学生习字课和作业要求中,提出书写的具体的要求,并长期严格训练而形成的。
良好习惯的培养要从细节着手。习惯培养中严格的行为要求必然也要求对细节的重视。习惯培养必须融入儿童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注重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尤其是那些容易出现行为问题的方面。比如,儿童在开始习字的时候,容易把字的间架结构、笔顺等弄错,这就要求家长和老师,从一笔一画,手把手地教。
另外,习惯的养成与对儿童行为的及时的强化和对榜样的示范行为分不开。在具体的教育中,当儿童有某些细小的良好行为出现时,父母和教师要采用适当的形式和手段给予孩子及时强化,反过来,当儿童出现细小的不良行为的苗头时,要采用适当的措施给予行为的矫正。这就是人们长说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坏孩子是惯出来的”。同时,教师和父母要重视用历史和生活中的榜样给儿童做行为示范,与此同时父母和教师本身也要做好儿童的行为示范。此外,当某些非常有利于教育儿童的时机出现时,父母和教师要抓住时机及时施教。
此外,习惯培养要符合儿童的需要,引起积极的情绪体验。如果某些要求不适合儿童的身体和心理的需要,不能让儿童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就可能引起儿童的不良反应,甚至是厌恶。因此,习惯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儿童的主动积极性,鼓励儿童参与。父母和教师最好是和儿童一起商订行为规范要求,在实施中从旁相机指导,进行有效地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