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历节风是医圣张仲景在其《金匮要略》里提出的病名,当时他见患者关节肿痛,呈游走性发作,并遍历全身多数关节,其关节疼痛的程度,好像比东北虎更厉害的白虎在抓咬患处关节,于是,张仲景就给这种症状命名为白虎历节风。其实,他所观察到的这些症状和现代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候群类同。可见类风湿关节炎在古代都有,并非现代始发。
张仲景是中医温阳大家,他认为这些患者关节肿痛是由于人体阳气不能通达关节,致使寒痰与血互结,凝滞关节,而出现关节肿痛。他所运用的药物很简单,但疗效究竟怎样呢?古人我们已无法探知,但是经过我们这么多年反复研究,按照他的方子、用量、炮制之法、服方法等进行观察,临床确实有效。
如:河北邯郸一位患者刘**,女,38岁,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已8年,多方诊治,但服用的物大多是消炎镇痛之剂,激素类西,(中医认为,激素是挖掘人体阳气来抗邪,久用则人体的阳气会越来越少),以及大量活血散瘀止痛之类的中药,虽有一些疗效,但病情还是在逐渐加重。由初期的2个手指关节肿痛逐渐游走至全身关节肿痛,累及颞颌关节致使连张口吃饭都困难。我通过辨证分析,认定她是产后体虚时寒湿之邪侵入,未能祛除,长期伏藏于关节,遇寒后,外邪引动内伏之寒邪,凝结于肌肉关节而出现肿痛。因此重用张仲景的乌头汤以温阳散寒,患者初服3剂,但感头晕恶心,我通过对患者进行把脉等手段,检测其体内状况,认为这种反应是邪正相搏,上窜遇上所致,使其继服8剂,出现身麻、关节窜痛加重,汗出增加,腹泻等症状,通过我多年的经验,结合患者的反应,认为全身麻、关节窜痛加重为体内阳气与蕴藏在关节、肌肤内的寒邪搏斗所致,汗出、腹泻为寒邪外出之反应。十五剂后昏睡三天,此为邪气尽祛,正气恢复之象。果然,醒后全身关节肿痛尽消,改服八珍汤3个月以益气温阳,巩固正气,未再复发。类似病例很多,此举一例已是万全。
由上可知类风湿关节炎并非世人所认为的“不死的癌症”,“活着的僵尸”,我们的祖先以其简单的方就收效甚佳,可以说是“小菜一碟”,这是为什么呢?经过我多年来的观察分析,认为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认识问题
中医起源于《周易经》中气一元论的阴阳哲学思想,成熟于《黄帝内经》,是阐述个体的生理、病理学的基础。在汉代以前,逐渐形成了“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用思维。感冒发热就用一味或两味草发汗以解表,饮食所伤就用泻下以通腹泻疾。经过长期的积累,逐渐形成方书,如《汤液经》、《神农本草经》等,用简单,疗效甚佳。至东汉时期,伤寒病盛行,杂病突起,前方疗效欠佳,张仲景便博览群书,继承前人之经验,形成了八纲辨证的思想体系,撰写了《伤寒杂病论》,并一直沿用至今。近代伤寒论研究大家刘玉洲(已逝)先生称《伤寒论》为“一字一珍珠”!既然伤寒论如此重要,那现代社会对其研究和运用又有多少呢?由于近百年来西方医学的传入,以其方便直观的治疗特点,发展迅速,以至淡化了祖国的瑰宝——中医学,导致西医院校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而中医院校亦是效仿西医的思想,而放弃了中医的理论和思路。以至有的中医学生都不知《伤寒论》等经典之作是何物!这也是中医大家越来越少的原因,但现代医学只是对症下,疼则止疼,肿则消肿,使有些病越治越重,甚或致残,而中医则不然,通过察色按脉,首辨阴阳,辨证论治,以寻根求源,往往可达到预期效果,就如同上面我说的那个病例一样。这就说明,这些所谓的顽症“不治之症”,其实在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里是“小菜一碟”。因此要想使顽症早日根除还要在中医经典上下功夫。
有人会说,为什么现在中医不治病呢?因为那不是纯正的祖国医学——中医,而是在西方医学指导下的中医。不信你到书店买上几本治疗类风湿的书看看,都是用西医理论来指导中医分型,指导中医治疗,什么中医降血沉呀,什么中医抗炎呀,什么中医降白细胞呀,等等,传统中医是这样讲的吗?以至于类风湿这样一个小病反而成为了顽症、不治之症!其原因可想而知。
二、用量问题
古代中医在物的质地、属地、炮制、用量上都非常讲究,拿张仲景“乌头汤”中的乌头来说,用量折合现代用量的15倍,服后肯定会出现头瞑眩的症状。像他老人家这么大胆的用,是现代很多中医大夫想也不敢想的,更别说用了之后出现头瞑眩了,因为现在很多医生都是先求自保,再说疗效,生怕患者来找事,因此均不敢大胆用,难道我们的医圣张仲景就是专门为了治死人的吗?不是,关键是他医理清晰,辨证精确,使用简单,量的把握的非常大胆!不是我危言耸听,如果怕这怕那,该用的不用,该用的量不用,我想类风湿患者就只有等着残疾吧!
通过上面的阐述,我想各位读者应该能明白,为何古代多医圣、神医而现在的名医就如毛鳞凤角一般;为何类风湿在古代是普通疾病而在现代就成了不治的顽疾!重拾中国医学的精髓!将中医的理论贯彻到治病的过程中, 快速有效的治愈顽疾!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救死扶伤,也是我等现代中医人的责任和荣耀!278219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