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桃花源记》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的各种解释 桃花源记解释

昨天给儿子检查背诵课文《桃花源记》看到句子“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的解释感觉有点歧义。由于自己知识有限,只能在网上找到几位老师的解释,拿来与朋友们共同探讨学习。

“悉如外人”译意辨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桃花源记》一文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的“外人”一词,文下注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人”。与此书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参考用书》中将该句翻译为“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笔者认为此处似乎有误,“外人”应指“人世间以外的人”即“世外之人”,“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应译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人世间以外的人”。其理由如下:

一、如果桃花源人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那么他们的穿戴就和渔人没有什么两样。既然没有什么两样,那么陶渊明何以多此一举,要在这里重重一笔,予以强调?而且,如果桃花源人的穿戴与渔人没有什么两样,那么桃花源人见着渔人不过感到面生而巳,又何至于“大惊”?成语“世外桃源”即出自本文,意为:人世间以外的桃花源。此语正要告诫人们:桃花源非人世间所有。那么,居住在人世间以外的桃花源人,不正是“人世间以外的人”吗?

二、“秦时”与“晋太元中”跨越近六个世纪之遥,经历了两汉、魏、晋多个朝代,无论是政治制度,还是生活习俗,都几经变迁。这些对与世隔绝的桃花源人来说,他们全然不知,难道单在服饰的发展上却能与外界同步,跟上时代的潮流,“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根据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沈从文先生的《中国服饰史》一书及有关历史资料表明:秦时百姓服装比较简单朴素,且紧身、小袖、短摆。而晋时百姓服装由于受士大夫奢靡之风影响,已有很大变化:袖管、衣襟宽松肥大,领头、衣摆多镶花边,妇人常以金箔彩帛剪成方形花鸟贴在鬓角为饰。由此看来,渔人乍见桃花源人,理应惊为“世外之人”,而非与世人无异。

三、《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部分,内容与《桃花源诗》一致,只是描写重点与表现手法不同。在《桃花源诗》中有“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句,意思是:祭祀的仪式还是先秦时的礼法,穿戴的衣服也没有新的式样。且诗末还有“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句,意为:世俗中人,有谁能测度尘世之外的情景呢?足见陶渊明本来的意思就是说:桃花源人由于习俗、衣着沿袭着秦朝的旧制,使今世之人无法测度,因而在六百年后的晋朝渔人看来,就像是人世间以外的人一样。

http://www.tzhledu.net/blog/user1/chenshu/archives/2006/2901.html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3671388.html

《桃花源记》中的“悉如外人”
河北大学 谢质彬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典范之作,历来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文章有一段关于桃花源景象的描述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文中的“悉如外人”究竟应如何理解,可谓众说纷纭。据沈蘅仲《知困录———中学文言文备课札记》(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所说,主要有以下4种说法:
一、从秦到东晋已600年,桃源中人的衣着不会跟外边人一样。可能原文有误,“悉如外人”当为“悉异外人”或“有异外人”。
二、“悉如外人”乃是“如另外一个世界的人”。
三、“外人”特指桃源外的秦时人。
四、“外人”即桃源以外的人。
现行中学课本采用第四种说法,将“外人”理解为“外面的人”。有的教师认为这样理解不合情理。其理由与上述第一种说法相同,即认为桃花源里的人,自“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外面隔绝了将近600年之久,他们的耕作方式和穿着打扮,不可能同外面的人全都一样,而应该是差别很大。因此,“悉如外人”中的“外人”,不能理解为“外面的人”,而应理解为“外国人”。
这可以算作第五种说法。
这种说法,不仅教师中有,在某些今译今注本中,也时有所见。例如辛正《新编古代名家散文选》(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注:“外人:外地人,外国人。”
我们认为,“悉如外人”中的“外人”,只能作“外面的人”解,指桃花源以外的人,别的解释都是不正确的。在陶渊明所处的东晋时代,“外人”只作“外面的人”解,不作“外国人”解。《汉语大词典》“外人”的第三个义项即为“外面的人”。第二个义项是:“古代指本诸侯国以外的人……近世指外国人。”可见作“外国人”解,是后起义。用后代才产生的意义去解释古代的词语,是阅读和注释文言文的大忌。
在《桃花源记》里,“外人”共出现3次。其他两次的“外人”作“外面的人”解,是毫无疑义的,此句中的“外人”当然也不能例外。此句的“其中”指桃花源中,那么与之对应的“外人”,只能是指桃花源外的人。
人们之所以对此产生疑问,认为这样理解不合情理,而将“外人”理解为“外国人”,或“另外一个世界的人”,或“桃源外的秦时人”,甚至怀疑此句原文有误,其根源在于对此句的句法结构和“悉”字的用法缺乏正确的了解。
先谈结构。此句的主语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是谓语。伊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陶渊明集》将此句译为“往来耕种的男男女女穿衣着鞋和外面的人一样”,便是将这句话的句法结构弄错了———将“往来种作”看成“男女”的定语,而将“男女衣着”当成“悉如外人”单一的主语了。上引一、三两种说法也是只将“男女衣着”当成主语。
关于《桃花源记》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的各种解释 桃花源记解释
再说“悉”字。“悉”同本篇“咸来问讯”的“咸”一样,是个表统括的范围副词,相当于“皆”或“都”。中华书局《实用大字典》:“悉,皆也。”在“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一句里,“悉”字所统括的———亦即它的语义指向,是“往来种作”和“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等于说“皆如外人”。意思是说,“往来种作”和“男女衣着”这两方面的情况,都同外面的人相仿。
中国青年出版社和天津人民出版社共同出版的《初中文言文精解》(合订本)将此句译为:“那里面的人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同外面的人一样。”这样翻译,显然与作者的原意不合。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其中往来种作如外人”,另一层意思是“其中男女衣着如外人”———这便是作者的原意。将这两层意思用一句话来表达,便成了“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由此可见,只有将两件事情合在一起说的时候,这个“悉”字才用得着。它的作用,仅仅是表示统括,只能理解为“都”,不能理解为“完全”。“悉如外人”,不能理解为“完全同外面的人一样”。人们正是由于将此句理解为“完全同外面的人一样”,才对此句的合理性产生怀疑的;人们之所以认为“外人”不应释为“外面的人”,而应另作他解,也是以这种理解为前提的。
根据此句的结构和“悉”字的用法,我们认为此句可以译为:“这里面,(人们)往来耕种(和)男女穿着,都同外面的人相仿。”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认为原文中的“男女衣着”,是从服制方面说的,不是指具体的穿着打扮。要是指具体的穿着打扮,不仅同外面的人不一样,即使是桃源中人,也是各不相同的。作者在《桃花源诗》中说:“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制”与“法”是同义词互用,“衣裳无新制”,等于“衣裳犹古法”。“衣”指上衣;“裳”指下裳,即下裙。上衣下裳 ,便是古代服制的主要标志之一。古代无论男女,都是上面穿衣,下面着裳的。所谓“衣裳无新制”,是指桃花源中的人,在服制上没有什么改变。这对我们理解“男女衣着”句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作者之所以要说“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是有其深刻的用意的。
明代著名文评家袁宏道在《桃花源记》的评语中说:
“开朗”一段(指“豁然开朗”以下至“并怡然自乐”),是说萧野气象,即在人间,故曰“悉如外人”。(详见明代刘士《古今文致·桃花源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
由此可见,“悉如外人”是作者的点睛之笔。作者是借此点明桃花源并非仙境,而在人间。只有将桃花源定位于人间,内外两个社会才具有可比性,才能体现作品厌恶乱世,向往安乐社会的主题思想。而所谓“人间”,当然不是指“外国”或“另外一个世界”,而是指桃花源外的现实社会。

http://wangguixiang1978.blog.163.com/blog/static/595053932008113447864/

学生质疑:“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教育点滴 2008-12-0316:04:07 阅读298评论14字号:订阅

今天复习《桃花源记》,翻译“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时,有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这个“外人”指的是桃源以外的世人,那么他们从“先世避秦时乱”,到晋代,不是有几百年了嘛,这几百年里,难道人们的衣着穿戴没有什么变化吗?

问得好!又有一个学生说:这是以渔人的眼光来看桃源中人的,所以这个“外人”应该是指渔人眼中的世外之人,如果这样理解,就能说通了,桃源人的衣着,是渔人没见过的,所以在渔人看来就像世外之人。

真的很为学生的质疑精神感动!不由自言自语:如果把“外人”理解为桃源以外的世人,那么陶渊明是不是写错了?

一个学生大声说:老师,我觉得陶渊明没有写错,我们应该这样理解:桃源人的衣着与世人差不多,大致一样。这样就翻译通啦。

我说:也是啊,从秦代到晋代,由于经济发展慢,服装的变迁也应该是很慢的。这样吧,我回去上网查一查秦汉魏晋时期的服饰。xx说的对“外人”的理解也很有道理,在我的教学用书的补充资料里,也有人这样理解。到底应该怎样理解“外人”,可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哦。

回到住室,回忆一下,我在讲授新课《桃花源记》,对出现了三次的“外人”也做过分析,今天忘了,学生有两种理解,我讲课时表明过我的看法的:我更赞成当渔人眼中的世外之人来理解的。

上网查了查,关于从秦代到晋代的服饰变迁, 魏晋南北朝服饰(男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有两种形式:一为汉族服式,承袭秦汉遗制;一为少数民族服饰,袭北方习俗。汉族男子的服饰,主要有衫。衫和袍在样式上有明显的区别,照汉代习俗,凡称为袍的,袖端应当收敛,并装有祛口。而衫子却不需施祛,袖口宽敞。衫由于不受衣祛等部约束,魏晋服装日趋宽博,成为风俗,并一直影响到南北朝服饰,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尚。从传世绘画作品及出土的人物图像中,都可以看出这种情况。除衫子以外,男子服装还有袍襦,下裳多穿裤裙。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打到俊俏潇洒的效果。加上丰盛的首饰,反映出奢华糜丽之风。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64272.html

更多阅读

中考文言文同课真题汇集《桃花源记》卷 中考课外文言文真题

一、(09广东省)(一)(8分)桃花源记 陶渊明①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②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

声明:《关于《桃花源记》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的各种解释 桃花源记解释》为网友与卿共浮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