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毛泽东同志回到离别32年的故乡韶山,同韶山学校师生们畅谈了两个钟头。毛泽东还来到父母的墓前,献上几束松枝,深深地鞠了一躬。毛泽东在招待所邀集为革命作过贡献的老人座谈,请他们吃饭。那天深夜,正巧招待所的电灯坏了。毛泽东说:“我今晚兴致勃勃,要写一首诗,你们给我找个煤油灯。”就这样,毛泽东同志在煤油灯下写了《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我的名源于诗中二字,对于这首诗有特别的感觉。从诗中我体会到,不论伟人还是平民,对于故土总是有着特别深沉的爱。
前几天,我带着83岁的父亲出去走动,在经过惠州市惠东县铁涌镇时,遇到了亲切的一幕——喜看稻菽千重浪!于是,拍下了这组照片,其中一些细节让我感到了社会的巨大变迁,比如:挂豫S车牌的货车把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收割机运到了田边,收割机驶过,割下水稻,吐出稻草,同时把稻谷自动装进了袋子里。记得新闻报道曾提到:北方的大型农机会跟着季节的步伐南北移动,从事专业服务。今年,我竟然在广东见到了它们。
当地农民下田劳动的装束已不像以前的农民,有不错的T恤衫、休闲裤和皮带,甚至还有橡胶手套……但他们干活的专注与投入,以及对土地的珍爱,让我们丝毫不担他们会放弃优良的农业传统。他们用手扶拖拉机收割,骑摩托下田劳动和运送臭味浓郁的农家肥,还就地点燃稻草,让灰份元素回归农田,等等。爸爸看了觉得欣慰,妻儿觉得新奇,我感叹:多么和美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