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听了当代著名作家、文化学者王蒙先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几个特点”的讲座很受启发。本着敬仰和学习的态度对王先生的讲座作一概要整理,受本人能力水平所限,肯定存在不妥甚至错误之处,在此请王先生海涵,也请浏览者批评指教。王先生讲到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人说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华传统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那么,中国中华文化的特点究竟有哪些呢?讲座中,王先生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特点。一是泛道德论,二是泛整体论,三是泛机变论。
泛道德论,简称泛善论。泛善论讲,道德是一个首要的标准,才华要建立在德行的基础上,有才无德不行,要立德立功立言。天下唯有德者居之。天子受命于天。天是充满着美德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地就是道德的最高表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中华传统文化更注重“善”和“美”,而不太注重“真”,这样统治者更容易接受。
中国特别重视道德,在封建时代,靠道德维系皇权政治稳定。皇帝要有德行,要重勤俭、弃奢欲、重祖先、轻时尚。这点与西方文化强调竞争与游戏规则有很大不同。中华传统文化认为古代的传统文化好,越古老的就越好,古道热肠,中国古人相信在大道始行的时候,炎帝甚至更早以前的文化是最理想。孔子认为先秦时代文化好,他一生最崇敬周公,梦游周公。庄子则认为伏羲时代留下的文化更好,真正有德的统治者不需要歌颂自己的美德。中国的文化把权力道德化,把权力文化化,把权力秩序化。法家注重权力。儒家文化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君要做仁君,臣要做忠臣,父要做慈父,子要做孝子。西方则强调多方制衡,分权制约。中国古代文化不强调多元制衡。君权注重道德文化的监督。老子讲: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这就象老百所说的,越穷越吃亏,越冷越撒尿(suī)。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有造反的心理,自古以来农民起义的口号就是“替天行道”,天道就是要杀富济贫,就是要劫富济贫,站在弱势群体这一边。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先进的一面,也有需要摒弃的一面。如果只靠论语、靠道德治国,可能会自绝于现代社会,但如果你否定道德在权力运作上的作用,会出现混乱,会自绝于人民。
中国人注重感情、人情,推崇中庸之道,维护人情面子,不伤人,有自己的道德标准。《红楼梦》中平儿的一段故事写的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