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提出的背景
自从40年代以来,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对儿童是如何获得社会行为的很感兴趣。这些行为包括合作、竞争、攻击、道德-伦理和其他社会反应,社会反应主要通过观察和模仿别人的行为而习得。强化理论已经不能令人满意地解释所有的模仿形式。首先,儿童为什么总是有选择的模仿而不是模仿了所有受到强化的行为;其次,儿童有时候模仿那些过去没有相互作用过的行为;最后,为什么儿童在最初观察的几天、几周之后,他们没有受到强化、也没有看到榜样的这种行为受到强化,却会模仿新的行为。班杜拉不同意华生和斯金纳的外界刺激是行为的决定因素的观点,相反,他认为人的认知能力,对行动结果的预期直接影响人的行为表现。他把强化视为个体对环境认知的一种信息,即强化物的出现等于告诉个体行为后果将带给他的是惩罚或奖赏,人们正是根据这种信息的预期决定自己的行为反应的。同时,班杜拉还认为人类的学习大多发生于社会情境中,只有站在社会学习的角度才能真正理解发展。他将自己的理论称为社会认知学习理论。面对这些问题,班杜拉提出一套最为综合并且广为接受的模仿理论,最初称为社会学习理论,现在被看作社会认知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二、社会认知理论
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班杜拉的这一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理论家们的大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他的观点在行为派和认知派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并对认知--行为治疗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交互决定观:
这一观点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是相互影响的、彼此联系的。三者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和行为的性质。
在社会认知理论中,行为和环境都是可以改变的,但谁也不是行为改变的决定因素,例如攻击性强的儿童期望其他儿童对他产生敌意反应,这种期望使该儿童的攻击行为更有攻击性,从而又强化了该儿童的最初的期望。
四、观察学习
斯金纳认为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机体必须主动学习。但班杜拉认为在社会情境下,人们仅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可迅速地进行学习。当通过观察获得新行为时,学习就带有认知的性质。
在一个经典研究中,班杜拉(1965)让4岁儿童单独观看一部电影。在电影中一个成年男子对充气娃娃表现出踢、打等攻击行为,影片有三种结尾。将孩子分为三组,分别看到的是结尾不同的影片。奖励攻击组的儿童看到的是在影片结尾时,进来一个成人对主人公进行表扬和奖励。惩罚攻击组的儿童看到另一成人对主人公进行责骂。控制组的儿童看到进来的成人对主人公既没奖励,也没惩罚。看完电影后,将儿童立即带到一间有与电影中同样的充气娃娃的游戏室里,实验者透过单向镜对儿童进行观察。结果发现,看到榜样受到惩罚的孩子表现出的攻击行为明显少于另外两组,而另外两组则没有差别。在实验的第二阶段,让孩子回到房间,告诉他们如果能将榜样的行为模仿出来,就可得到橘子水和一张精美的图片。结果,三组孩子(包括惩罚攻击组的孩子)模仿的内容是一样的。说明替代性惩罚抑制的仅仅是对新反应的表现,而不是获得,即儿童已学习了攻击的行为,只不过看到榜样受罚,而没有表现出来而已。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包括四个部分
(1)注意过程。如果没有对榜样行为的注意,就不可能去模仿他们的行为。能够引起人们注意的榜样常常是因为他们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更有权力、更成功等。
(2)保持过程。人们往往是在观察榜样的行为一段时间后,才模仿它们。要想在榜样不再示范时能够重复他们的行为,就必须将榜样的行为记住。因此需要将榜样的行为以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记忆中。
(3)动作再生过程。观察者只有将榜样的行为从头脑中的符号形式转换成动作以后,才表示已模仿行为。要准确地模仿榜样的行为,还需要必要的动作技能,有些复杂的行为,个体如不具备必要的技能是难以模仿的。
(4)强化和动机过程。班杜拉认为学习和表现是不同的。人们并不是把学到的每件事都表现出来。是否表现出来取决于观察者对行为结果的预期,预期结果好,他就会愿意表现出来;如果预期将会受到惩罚,就不会将学习的结果表现出来。因此观察学习主要是一种认知活动。
除了这种直接强化外,班杜拉还提出了另外两种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1.替代性强化
替代性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例如当教师强化一个学生的助人行为时,班上的其他人也将花一定时间互帮互助。此外替代性强化还有一个功能,就是情绪反应的唤起。例如当电视广告上某明星因穿某种衣服或使用某种洗发精而风度迷人时,如果你直觉到或体验到因明星受到注意而感觉到的愉快,对于你这是一种替代性强化。
2.自我强化
自我强化依赖于社会传递的结果。社会向个体传递某一行为标准,当个体的行为表现符合甚至超过这一标准时,他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例如,补习了一年语言的学生为自己设立了一个成绩标准,于是他们将根据对他成绩的评价而对自己行为进行自我奖赏或自我批评。
此外,班杜拉还提出了自我调节的概念。班杜拉假设,人们能观察他们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并由此强化或惩罚自己。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我们有时知道自己干得不错并因此而自我欣赏,无视别人说了些什么,同样有时我们也知道自己做得并不是最好。要作出这些判断我们不得不对我们自己的行为有一个期望。例如,在一次测验中一个学生可能得了90分而沾沾自喜,而另一个学生则可能感到大失所望。
在课堂中,最明显的教学莫过于新技能的教学。当然,教师本身也可当作如何解决问题、如何进行逻辑思维的榜样,如说出他们的思维过程、好奇心、情绪控制、对其他人的尊重和兴趣、良好的倾听和交流习惯等,这些行为可引导学生具有相同的品质。相反,教师也可能以消极的社会行为误导学生。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不回避人的行为的内部原因,相反,它重视符号、替代、自我调节所起的作用。因此,班社拉的社会学习论被称之为认知行为主义。
五、社会学习理论的教育意义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不需要强化,仅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就可获得学习,因此榜样对儿童有重要影响。对儿童来说,不仅教师、父母、同伴是重要的榜样,大众传媒也是重要的榜样。这就要求教师和父母以身作则,为儿童树立正面的榜样,同时要注意儿童与哪些人交往,阅读的书籍,观看的电影、电视、录像是否健康等。
儿童的行为由外塑而渐内发,这既是个体逐渐成熟的结果,更是教育引导的结果。不仅要用各种标准来规范儿童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认同、采纳这些标准,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成长为具有自我调控能力的人。
自我效能是一种期 望结构,具有动机的性质。学生自我效能的高低,影响他对任务的选择、投入、努力的大小及遇到困难时的坚持性。教师应帮助学生保持相对准确但却是较高水平的期望和效能,避免让学生产生无能的错觉。要培养学生具有能力是可变的信念,减少相对能力信息。通过给学生布置有相当挑战性但难度又合理的任务和作业,让他们在这些任务上取得成功来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信念往往比说教更有说服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63927.html

更多阅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幼儿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对于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学前教育的改革有重要的意义。建构主义是在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布鲁纳等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进一步

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

作者:陈越 上海市第六十中学一、建构主义简介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三、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四、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五、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近二十年以来,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让位于把学生看作是信

新建构主义6.0版)---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

(本文为王竹立老师原创学术论文,2011年1月17日首发,2011年1月22日更新为2.0版,2011年1月23日更新为3.0版,2011年1月29日为4.0版,2011年1月30日更新为5.0版,2011年2月16日为6.0版,2011年4月1日发表于《远程教育杂志》2011年第2期。欢迎转载与

什么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殷虹的博客

什么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什么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它强调人的自主性、整体性和独特性,认为学习是个人自主发起的、使个人整体投入其中并产生全面变化的活动,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极为重要;个人对学习的投入

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综述2 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

  返回首页  关于龙源  客服中心 用户名 密码忘记密码我的阅览室 投稿中心 荐稿中心 热点专题 名家名作 主编访谈  期刊主页->WTO经济导刊->2007年第1期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综述王 凯 黎友焕共2页 [1][2]字号

声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为网友年轻的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