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新凤:《文成公主进藏》

略读课文教学的“和美”之旅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文成公主进藏》实录及评析

执教: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教育局研训中心盛新凤

评析:福建省罗源县教师进修学校陈宝铝

一、关照整体,读故事

师:今天, 盛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一个民间故事,题目叫作——

生:(齐答)《文成公主进藏》。

师:这个故事,我先不说什么,你要快速的读,读完之后,你要梳理一下,题目说文成公主进藏,那从哪里到哪里是说文成公主进藏的经过呢?带着这个问题先读,读完后再梳理信息。打开书,快速地读这个故事,开始。

(生自读故事,教师巡视)

师:好,我看同学们读得都差不多了。这个故事读下来,故事的内容读得懂吗?

盛新凤:《文成公主进藏》

生:读得懂

师:为什么会读得懂?因为这是一个民间故事。民间故事呀,非常的浅显易懂,老师不教,自己也能读得懂。书先放平,盛老师给大家看这篇课文当中的一些词语,我相信你肯定能把它读好的。

(学生齐读词)

吐蕃大臣 吉祥如意 拉萨

松赞干布 豌豆 沼泽地荞麦

乃巴山 公主

师:有一个词语刚才有些同学没读准,“豌豆”,这个词语再读一下。

生:(齐读)豌豆

师:看这些词语,哪个词语让你想起了西藏,也就是说,哪个词语在向你传递西藏的信息?

生:拉萨。

师:很好,这是西藏的首府。还有哪个词语,跟西藏有关系?

生:吐蕃。因为唐朝的时候,吐蕃是西藏的代称,清朝才改成西藏。

师:你知道的可真多!也就是说,吐蕃是西藏的曾用名。以前的吐蕃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王国,所以,拉萨就成了它的首都。还有哪个词语,也在向我们传递西藏的信息?

生:松赞干布。松赞干布是吐蕃的……国王。

师:是的,也叫首领。他13岁的时候就当上了首领,统一了雪域高原,非常的了不起,他也是文成公主的丈夫。还有

生:乃巴山,在吐蕃的一座山。

师:是的,文成公主进藏就要经过的乃巴山,那是一座雪山。我们知道西藏境内有许多雪山,所以西藏又被称为雪-域-高-原。西藏海拔很高,所以到那里去,许多人都会有高原反应。谁去过西藏?高原反应什么样子?你给大家说说。

生:一开始 很冷,然后头晕,喘不过气来。

师:头晕、头痛、喘不过气来胸闷,有的时候还要呕吐。非常的难受,好,同学们,这么多的词语都在向我们传递西藏的信息。我们再把点红的词语读一读

(生读词:吐蕃、拉萨、松赞干布、乃巴山)

师:书拿起来,我们再来整理一下课文的信……从哪里到哪里写了文成公主进藏的经过?

生:文成公主去西藏的路上……

师:从这句话开始到哪里结束?

生:从“文成公主出发去吐蕃了”到“年轻的松赞干布在拉萨隆重地迎接这位美丽的公主,和她结成了夫妻”。

师:这部分课文,写了她进藏。这也是这个故事最精彩的地方。那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学这部分课文,

二、聚焦“神”性,讲故事

师:同学们, 你们在读这部分课文的时候,文成公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我觉得文成公主很聪明

师:聪明,好,还有别的印象吗?

生:还有点神话的背景。

师:好像很神是不是?无所不能,法力无边,有没有这种感觉?恩,跟老师的感觉是一样的。我也觉得故事当中的文成公主特别的神。那同学们是从哪些事当中读出了她的神呢?先别忙着举手,盛老师要请你先读一读我们找到的这一部分,她进藏经过的这一部分课文,读完之后啊,我要请你把重要的信息收集,还要整理在一张表格上。就整理哪些重点的词语就行,盛老师给你做了一个例子,你看(出示例子)她碰到了什么困难,怎么客克服的,就用一个字,这样把这张表格自己完成。先读书再完成,来开始。这回读书啊,要学会默读,快速默读。

(生默读,填表,师巡视)

生:碰到了沼泽地

师:要过沼泽地,她是怎么克服的呢?

生:撒了一些羊毛

师:你写了那么多字吗?:撒了一些羊毛?写了六个字?

生:我写了撒

师:能用一个字概括的就不用两个字,这就叫概括,非常重要,好,谢谢你,还碰到什么困难?怎么克服?谁接着说

生:过山、背

师:过山,过的山叫什么山?

生:乃巴山

师:她怎么克服?

生:背

师:好,你们看,你们就这样把最重要的信息整理在了这张表上。同学们,你会找一根树干搭在上面做一座桥,行吗?你行不行?

生:不行

师:你会撒一把羊毛过沼泽吗?那你能不能把一座大山背走?

生:不行。

师:(笑)都不行。因为我们都是凡人,是不是?可文成公主却行,所以我们感觉到她可真是太神了。

师:所以同学们,光会收集整理信息还不够,我们还要学会——运用信息(板书:运用),读一下这个词。

师:好了,请你看着这张表格上的信息,讲一讲文成公主进藏的经过,简单一点,就看着表格,用自己的话说。你可以讲一件事,也可以讲两件事,三件事都讲也行,但是要让我们听得人感觉到文成公主简直是太神了。在位置上练一练(生自主练习,教师巡视指导)。谁先来试试看。

生:文成公主想要过河,她就把干树枝搭在河上,做成了一座桥就过去了。

师:你就讲她过河的事,那你们听了,有没有觉得文成公主很神很了不起?

生:(齐答)一点没有。

师:(笑)那怎么说才行呢?盛老师提醒一下哦,你可以用上一些词,比如说:轻轻松松的、轻而易取的,还可以说一说边上随从的反应,对比一下,我们感觉到文成公主真了不起!

生:文成公主遇到了乃巴山,她轻而易举地把乃巴山背到了旁边去,轻轻松松地越过了,发现文成公主很神。

师:随从们看见了,看的怎么样?大吃一吃,目瞪口呆。如果你把三件事情一起说,那就更好了。

生:文成公主在入藏的过程中遇到了一条大河,她轻轻松松地捡了一根树根过来搭在河上面,搭成一座桥,随从们看了目瞪口呆。在入藏的过程中,要过沼泽地,于是,文成公主就撒了一些羊毛,走了过去,随从们大吃一惊。在入藏的过程中,发现了一座山,要过这座山,而文成公主却把这座山背到一旁,带着随从们走了过去。

师:背到一旁,把随从们惊得眼睛都睁大了,是不是啊?来为他鼓掌!盛老师要奖励一个信息条,讲得不错,连起来讲,讲得那么连贯。(学生鼓掌,教师奖励该生信息条。)

三、聚焦“人性” 编故事

师:听了刚才这些同学讲故事,你觉得文成公主神不神?

生:(齐答)神!

师:太神了!西藏的孩子啊,就是听着这些故事长大的,等他们长大之后,他们又把这些故事讲给他们的孩子听。就这样,这个故事在藏族传了一代又一代,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了。这也是民间故事的特点。它没有作者,就是这样靠老百姓口耳相传传下来的。但是历史上,真正的文成公主进藏真的有这么容易吗?

生:不是

师:没有那么容易的。接下来,听一位历史学家来讲故事。看看,从中你又听到哪些重要的信息。(教师播放录音,学生听故事)好,我们交流一下。

生:文成公主是坐船到对岸去的。

师:坐船到对岸去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

生:文成公主到拉萨去很不容易,千辛万苦。

生:文成公主进藏的时候,路程很远,她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才到的。

生:而且文成公主坐船的时候晕船,脸色苍白,身体很弱。

师:她坐船过河的这个细节,有没有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齐答:有

师:那你觉得她这样过河像不像一个神仙在过河啊?

生:不像

师:只是一个普通的凡人,而且只是一个在深宫中长大的公主。所以,从她过河这么艰难,我们就可以猜测到,她过沼泽地容易吗?(不容易)过乃巴山容易吗?(不容易)很不容易的,那她是怎样过沼泽地,过乃巴山的?老师提供一些词语,来,你来读一下

生齐读:人烟罕至、积水泛滥、腐臭气味……

师:这是沼泽地的环境,所以她肯定是小心翼翼地过去的。下面这组词语,大家一起……..

生齐读:终年积雪、气候无常、高原反应……

师:这是乃巴山的环境,很恶劣的。所以,她肯定是艰难地攀登。好,就在这些词语的信息的帮助下,请你发挥你的想象,她是怎么过沼泽地的,怎么过乃巴山的?选择一件事,像刚才那位历史学家一样把它讲一讲,行不行啊?好,自己在位置上先试着讲一讲,

(学生练讲,师巡视指导)

生:过沼泽地。文成公主过沼泽地,那边很快就会有一股腐臭的气味散发出来,死气沉沉,文成公主想我一定要过去,于是,她就和随从们踮着脚尖,踩着草墩小心翼翼地过去,还有会陷下去的危险。可她一直坚持着,终于过了沼泽地。

师:你们有没有听到,她说了两个词,一个是踮着脚尖,一个是小心翼翼。讲得不错,给她鼓鼓掌,盛老师奖励一个信息条。还有谁比她讲得更好?

生:我讲的也是过沼泽地。文成公主过沼泽地的时候,一股腐臭的气味扑鼻而来,很臭很臭,当时她有一点不想过去,但是她想,到了拉萨才能见到松赞干布,也就小心翼翼地过了沼泽地。在途中经常陷到沼泽地里去,最后是一个,陷下去的是一个随从拉上来的,终于走过了沼泽。

师:听到了吗?差点陷下去了,被随从拉上来了,就这样充满艰险的过了沼泽地。掌声呢?(掌声)

师:不要吝啬你们的掌声哦

师:乃巴山,谁讲讲

生:文成公主过乃巴山的时候,非常冷,终年积雪,气候异常,高原反应,公主在那时候已经冷得受不了了,感觉真的不想去了,可她一想到,要和松赞干布结婚,克服了困难,将积雪一点一点的背过去了。

师:将积雪一点一点的背过去吗?我没有听懂,把它说清楚

生:就是踩着积雪,一步一滑地,公主一步一滑地攀登着,终于过了乃巴山,(掌声)

师:她说公主冷得受不了了,不想过了,她想到了什么,又怎么过?最后再请一位。

生:文成公主在过终年积雪,气候异常的乃巴山时,她爬到半山腰时,因为高原反应,有点头晕,她和随从们的耳朵产生了共鸣,一步一滑地艰难攀登着,最终终于跑上了乃巴山。

师:耳鸣,这是一种高原反应。

师:(配乐描述)同学们,你们真不错,在这些词语意思的提示下,充分的发挥了想像,想象了文成公主进藏的艰难。正像同学们描述的那样,文成公主冒着恶劣的气候,忍着背井离乡的痛苦,怀着建设西藏和让藏汉人民团结的美好心愿,在这条唐蕃古道上艰辛的跋涉了两年,终于到了西藏。

四、聚焦“圣”性 品故事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讲故事,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文成公主。她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是一个有血有肉,又脆弱又坚强的人。可是同学们,既然文成公主是一个人,为什么在西藏百姓的口中却成了一个神呢?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文中的最后一段,准备,预备起

(生齐读)

师:从这段话当中,你又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文成公主把她出发去西藏带去的匠工和粮食种子全部传授给了老百姓,

师:哦,我们获得了这样一个信息,她为西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不是,你们看,它还说道,她还带去了其它技艺,你们看,藏汉两族人民往来更密切了,到底有多密切呢?请拿到信息条的同学起立,我们一起来大家共享一下

(生读教师提供的相关信息)

师:听到了吗?原来文成公主为藏族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藏族人民爱戴她,感激她,怀念她,是这样吗?所以他们把身边的一切都跟公主联系起来了,这样的信息,你还能找到吗?

再次把书拿起来,快速浏览,找一找,画下来

(生浏览课文)

师:看着屏幕,把你收集整理的信息,盛老师给你提供了一张表格,助你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谁先来试试看

生:老百姓看到了公主亲手搭的这座桥,所以叫这座桥叫内地桥。

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看到那座桥,就想起公主搭的,把它叫住内地桥,其实不一定是公主搭的,是不是?他们就喜欢这么说,就喜欢把它与公主联系起来,这样的信息还有吗?

生:大家说,因为文成公主撒了这一把牛毛,所以卢兰这个地方的牛羊一直长的又肥又壮。

师:你看,牛羊的肥壮也跟公主联系起来啦,还有吗?

生:在乃巴山旁边一些脚印,藏族人民就以为是公主的。

师:看见的脚印不一定是公主的,但他们都说这是宫公主留下的。

生:他们说公主听说松赞干布死了,就在石壁上写了血书来纪念松赞干布,公主心里难过,没有心思梳妆,右边的头发散了也不理会,因此,这个地方的北岸的树木稀,南岸的树木密,两边长的都不一样。

五、总结提升,留余味

师:数目的稀疏其实是一个最普遍的现象,但是,藏族人民还是要把它与公主联系起来,所以,你们看。因为文成公主为西藏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所以,藏族人民把身边的一切与公主联系起来,千百年来,文成公主一直活在藏族人民的心中。这也是民间故事的特点。故事是虚构的,但表达的感情是真实的,同学们,你们看(图、乐)这公主庙、公主柳,还有广场上,庙堂上有无数的公主的塑像和画像,千百年来,藏族人民一直用各种方式怀念她,纪念她,在藏族人民的心中,文成公主就是一个救苦救难、大慈大悲、无所不能的观音菩萨,被称为玉渡母,就是观音菩萨的意思,她的身上既有人的特点,又有神的特点,所以,她是我们心中的圣。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这节课啊,通过收集、整理、运用信息,通过读故事、听故事、讲故事这些语文活动,我们读到了一个立体的文成公主,她即是一个(人),又是一个(神),更是一个(圣),其实在史书上,文成公主进藏一事只有短短的一句话,古文写道:“贞观十五年,以文成公主妻弄赞,弄赞率兵至柏海亲迎,归国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这一城就是现在的布达拉宫,下次你去西藏啊,一定要去看看。

同学们,根据这一句话,千百年来,老百姓发挥想象编出了许多故事,这故事啊,就像高原上的格桑花开遍了整个雪域高原。许多的故事啊还被改编成了电视电影,你们看,这就是文成公主电视剧的剧照,说明啊只要你愿意为人民为国家牺牲自己,人民就会永远记住她。老师希望大家能去收集整理文成公主的信息,自己编一个文成公主的故事。

评析:

盛新凤老师的课与她的一样美,清新婉约、沉稳大气,淡雅中蕴含着深刻,平实中闪耀着精彩。《文成公主进藏》这是她最近上的一堂新课,它较好地体现了略读课文的特点,让人听后如品甘露回味无穷。本文拟就这课的突出之处作出简析。

一、凸显文体特点与课文类别特点

关注文体特点是近年来语文界的热门话题。潘新和教授曾指出:“在读写活动中,文体感、语境感、语感,这三感缺一不可,读写练习,应该着眼于三感能力的提高。”阅读教学必须研究文体特点,从文体特点出发设计教学。当然,在这同时,还必须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文章的类别特点,把握确切的定位。

在本节课上,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民间故事的特点,学生这头,教者仅仅定位在使其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这无疑是很恰当的。而在教学上,教者则注意根据民间故事的文体特点,选择 教学策略,进行教学。民间故事第一个特点就是浅显、通俗,而从文章类别来看,《文成公主进藏》是一篇略读课文,应重在引导学生自学。基于这两点认识,教者没有多花时间对课文内容分析讲读,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之后,直插重点段“叙述文成公主进藏过程”,展开教学,至于文章所写的“皇帝如何测试吐蕃使臣”等内容,一概略去不讲。而在重点段的教学中,教者也没有把力气放在讲解上,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搜集、整理、运用”信息,通过“听、读、讲、编”故事等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去读懂课文内容,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关于“文成公主进藏”的民间故事有多个版本,课文所选的这个民间故事以历史真实为依据,却与史实有所出入。针对这个问题,教者先让学生根据初读所得出的文成公主印象,聚焦于“神”,把课文中重要的信息提炼成向个词语,整理在教师提供的表格上,并通过讲述故事,让学生充分体会故事传说中文成公主的“神”。然后,根据民间故事“故事是想象的,但情感却是真实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借助录音故事的启发,通过想象,推测文成公主过沼泽、过乃巴山的艰难与举措,再编出故事片断,从“人”的角度体会文成公主进藏过程中的艰辛。这样就有效规避了教材与史料出入的地方,给孩子们带来认识文成公主的障碍。再通过补充资料,回读课文,明确藏族人民神化文成公主的原因。这样从“神”到“人”,再到“圣”,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全方位、立体化地了解文成公主,同时也认识了民间故事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二、巧用非连续性文本因素

在阅读连续性文本中,巧妙插入非连续性文本因素,也是本节课亮点之一。

第一,在本节课上,教者多次使用表格,让学生从老师的例子中得到启发,在课文中找到相关内容,进行高度概括,填写出文成公主的“神”;再借助这一表格简要讲述故事,落实本组课文的一个训练要求。运用表格,出示一些提示性的词语,引导学生从“人”的角度,想象文成公主是怎样克服困难的,编出故事片断,培训学生的语用能力。运用表格,让学生从书中找出“西藏人民身边的一切都跟文成公主联系起来”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体会西藏人民感激、爱戴文成公主的情感,认识课文神化文成公主的本质原因,升华对文成公主的认识。

第二,运用了图像、影视资料,比如电视剧《文成公主》的剧照;公主柳、公主庙,各种寺庙、唐卡、广场上的公主画像、塑像以及介绍文成公主进藏路途的相关音像资料等。这些也都含有非连续性文本的因素。

通过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的整合训练,相互借力,有助于学生理解内容,从而整体、全方位、立体化地把握文成公主的形象,也提升学生阅读这两类文本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三、洋溢着浓郁的文化味

盛老师没有就课文教课文,她精心选择补充、链接了一定的内容,帮助学生将人物、事件置身于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下进行品读,充分体现了用教材教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整节课充满浓郁的文化味。

比如,一开篇,老师出示一组词语,要求学生找出能传递西藏信息的词,通过这些词语的解读,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再如,为了让学生了解真实中文成公主进藏的艰辛,课文安排了一个环节,听一位历史学家讲故事的录音。这样既使得文成公主的形象较之课文的传说,更为真实、丰满。学有,将老师收集的有关文成公主对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以信息条的形式,奖励给发言的学生。再让学生借助这些资料,理解西藏人民神化文成公主的原因。

课文即将结束时,出示《新唐书》有关文成公主进藏的记录。另外,如上文所述,展示公主柳、公主庙、各种寺庙的影视片断,呈现在学生面前就不是单一的课文,既有民间传说的“神化”之说,也有史学有的简略记载;既有文学家的描述,也有同学们自己的想像……这样,就丰富了教材内涵,充盈了学生阅读体验,丰富了学生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有助于学生形成对文成公主这一历史人物客观的整体印象,也更好地认识文成公主进藏对促进西藏社会的发展与汉藏民族的融合、团结的作用,从而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实现课文这一“例子”的增值,也让语文课展现出更加浓郁的文化色彩,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为充足的养分。

四、注重以生为本的语文实践

本节课,教者通过五个板块:“关照整体——读故事;聚焦‘神性’——讲故事;聚焦‘人性’——编故事;聚焦‘圣性’——品故事;总结提升——留余味”,有序推进教学,条理清晰。在这个过程中,教者引导学生带着目的与渴求投入地读书、思考、概括、复述,编故事,使之见于书,入于目,出于口,明于心。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占据了课堂的绝大多数时间,尤其是根据不同的要求让学生反复浏览课文,并且渗透学法指导,着眼于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盛老师只是在旁点拨,引导,充分体现以生为本,还学与生的教学理念,体现了她所提倡的“以两极融通之和,求雅俗共赏之美”的和美课境追求,使整节课成为略读课文教学的一次“和美”之旅。

如果说有什么建议的话,笔者觉得引导学生复述课文毕竟是本组课文的重点训练内容,在这方面,还可以多花一些时间,多让一些学生复述,从中发现学生在口头表达方面的毛病,进行必要订正、指导,进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复述能力。

链接一:原文

文成公主进藏

唐朝的时候,青藏高原上有一个地方叫吐蕃,在今天的西藏一带。吐蕃有个年轻的首领,叫松赞干布,他听说唐朝皇帝有个女儿叫文成公主,既漂亮又聪明,就派大臣(chén)到唐朝去求婚(hūn)。

  唐朝皇帝接见了吐蕃的使臣,想试一试他的智慧。他派人牵来一百匹小马和一百匹母马,让使臣认出哪一匹小马是哪一匹母马生的。使臣一点儿也不着急。他先把小马和母马分开,分别拴在两个地方过夜。第二天早上,他把一匹母马放到小马群里,小马一见自己的妈妈来了,立刻就跑过去吃奶。这样一匹一匹地放母马,每匹小马很快地找到了自己的妈妈。

  接着又来了五百个姑娘,她们穿着一样的衣服,头上戴着一样的花。皇帝让使臣认出哪一个是文成公主。使臣看过每一个姑娘,发现有两只蜜蜂总是在一个姑娘的头上飞来飞去。他仔细一看,原来这个姑娘头上戴的是鲜花,其他姑娘戴的都是绢(juàn)花。他断定这个戴鲜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唐朝皇帝见这些都难不住吐蕃的使臣,心里很高兴。他想:一个使臣都这么聪明能干,不用说,他们的首领就更聪明能干了,于是就答应了松赞干布的请求。

  文成公主出去吐蕃了。她从京城带上青稞(kē)、豌(wān)豆、油菜、小麦、荞(qiáo)麦等种子和各种耕种技术,还有许多铁匠、木匠、石匠,也跟着文成公主一起进藏了。

  半路上,文成公主在一个叫路纳的地方遇到了一条河,过不去。公主找了一段树干横在上面,搭了一座桥。后来,老百姓就把公主亲手搭的这座桥叫做“内地桥”。文成公主过河以后,一只小鸟飞来,说:“公主,公主,这儿是片沼泽(zhǎo)地,不好走。”文成公主听了,剪了一把羊毛撤在地上,就走过去了。大家说,因为文成公主撤了这把羊毛,所以路纳这个地方的牛羊一直都长得又肥又壮。

  文成公主到了达尤龙真这个地方的时候,可恶(wù)的乌鸦飞来说了坏话。它问:“公主,你要到哪儿去呀?”

  文成公主说:“我要去找松赞干布。”

  “哎呀,松赞干布已经死了,你还去干什么?”

  公主听说松赞干布死了,心里有说不出的难过。她就在达尤龙真修了一座石屋子住了下来,还咬破了指头,在石壁上写了血书来纪念松赞干布。公主心里难过,没有心思梳妆,右边的头发散了也不理会。因此,这个地方北岸的树木稀,南岸的树木密,两边长得不一样。

  过了一些日子,文成公主想:即使松赞干布真的去世了,我也要去看看!碰巧这个时候,神鸟天鹅从远方飞来,说:“公主,公主,不要难过,快到拉萨去吧,松赞干布的身体很健康!公主,公主,快到拉萨去吧,一切都会吉(jí)祥如意!”文成公主听了,十分感激神鸟天鹅,马上就动身前往拉萨。

  走着走着,乃巴山又把路挡住了,大家走起来很不方便。文成公主就把乃巴山背到旁边去。直到现在,乃巴山下还有公主的脚印。

  就这样,文成公主和她的随从们,跨过一条条大河,翻过一座座高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终于来到了西藏。年轻的松赞干布在拉萨隆重地迎接这位美丽的公主,和她结成了夫妻。

  从此,西藏和内地的往来更加密切了!也就是从那时候起,西藏有了五谷,老百姓学会了耕种和其他技艺。

 链接二:盛新凤《人——神——圣》

对文成公主的兴趣,源于一次难忘的旅行。那次青海之行,在高原的溯风中拜访了有文成塑像的日月山,体验着高原的恶劣天气,想象着一个娇生惯养的宫廷女子,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承载着国家和历史的重任,忍受着自然环境的恶劣,在这条漫漫唐蕃古道上,蛐蛐而行两年之久,去奔赴一个她不可预知的命运和婚姻,何等艰难、何等悲壮!历史人物的魅力来自对历史的贡献。

对文成公主其人,便怀着无比的敬仰与同情,所以带着这样的情感积累去阅读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被安排为略读课文的民间故事《文成公主进藏》,便感觉一种不满足,民间故事有它自身的文体特点:语言直白,近于口语;情节虚构、夸张。把文成公主写成了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课文中写到的文成公主在进藏途中的一系列故事——用树枝搭桥过河,撒羊毛过沼泽地,背走乃巴山开辟道路等,向我们描绘的是一个法力无边、无所不能的“神”的形象,因为是神,因为法力无边,所以旅途的辛劳是感受不到的,但是历史的真实却截然相反:文成公主进藏时跋山涉水,旅途艰辛无比。

如何读懂作者寄寓文成公主身上的这种“神”性?首先要读懂百姓对她的情。我们可以从这篇课文的文体出发。这是一个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流传在民间,老百姓口耳相传的故事,所以在这个故事中,有很多信息值得我们去关注,我们会发现老百姓何以编出这样的故事是有根据的,你瞧“大家说,因为文成公主撒了这把羊毛,所以路纳这地方的牛羊一直长得又肥又壮”;路纳这地方牛羊长得肥壮是客观事实,根据这个事实,藏族人民把它和文成公主联系起来,联想到这是文成公主进藏途中为过沼泽地撒了羊毛的缘故;藏族百姓还把“内地桥”的来历赋予了有趣的传说,是公主折树枝搭建而成;达尤龙真的树木北稀南密本是一个很普遍的自然现象,但还是被藏民与公主联系起来,说是公主因为听说松赞干布去世无心梳妆,右边头发散开所致;还有乃巴山下的脚印联想到公主背山而留……这一切都有浓郁的传奇色彩,但藏族百姓却代代相传,把它想象成真的。从这些信息中,我们可以读出藏族人民对公主的情。文字是情感的折射,“文学是人学”。那么在藏族人民的心目中,公主何以会如此神通广大?因为公主在藏四十多年,帮助西藏人民学种五谷,还教给他们医药、天文等各种知识技艺,改变了藏族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生活习惯,在他们的心目中,她就是无所不能的神,他们称她为“绿度母”。读懂了藏族人民对公主的“情”,也就能读懂文章赋以她身上的“神性”。

读懂了她身上的“神性”,还要还原她的“人性”,把她还原成普通人,这就需要把历史故事、文学故事、民间故事几种版本的故事放在一起互文比照阅读,阅读者从不同的文体中去读懂文学家、历史学家、老百姓眼中不同的文成公主形象。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贞观十五年,以文成公主妻弄赞,弄赞率兵至柏海亲迎,归国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新唐书.吐蕃传》史书中寥寥数语向我们传递的信息,是公主受到了松赞干布的欢迎和重视,“亲迎”,还筑一城池(即今天的布达拉宫)让她居住,可见对公主重视的程度,我想这种重视至少有两种因素:公主背后强盛大唐的支柱和她本身行为的高尚。了解了史书中关于文成公主的真实信息,还应读读浙教版第九册的故事《文成公主》,这个故事采用一般记叙的手法,写的是一个做为“人”的文成公主是如何进藏的。几种教材综合阅读,会对文成公主这个人物形象有个整体的感受和认识。

把文成公主的人性和神性放在一起,会感受到她身上的“圣性”。今天的西藏,遍布文成公主的塑像,到处流传文成公主的传说,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犹如高原上的格桑花世世代代在雪域高原遍地流传。在藏族人民的心中,她是“圣”,是人性与神性高度融合后的“圣”,他们怀着无限敬仰的心情向她顶礼膜拜,这种神圣的情感代代相传。文成公主,这个唐朝奇女子,也就永远活在藏族人民的心中了。建议再去阅读相关的文成公主为西藏做出贡献的文章,感受这种“圣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63840.html

更多阅读

诗集:《把梦想送给大地》全文本

诗集:《把梦想送给大地》(全文本)申海光著目录:(略)序一:梦想:在旧世与今生之间我历来对诗歌写作的长跑者心存敬意。申海光便是这样一位长跑者。在诗歌马拉松的途中,申海光不紧不慢、坚毅执著地向前跑着。虽然同在一座城市生活,但很久以

转载 “傲饰杯”2015春秋笔会获奖作品展:《读汉三札》

原文地址:“傲饰杯”2015春秋笔会获奖作品展:《读汉三札》作者:泰安作家读汉三札武瑞杰读汉简甲骨太贵。刻在骨头里是图腾,让灵魂安放已足够木牍太重。留在宫殿豪宅里绘上版图,写下契约和药方就让竹简远行吧带着典籍,信件和诗歌

金庸小说新修版《神雕侠侣》大体改动 金庸对神雕侠侣 评价

金庸小说新修版《神雕侠侣》大体改动 [ 作者:末日双子出自:金庸江湖论坛时间:2013-01-10点击数: 3356 ]#杨过故居第二回,武三通等人逃到一个破窑,新修版说破窑里有一张小床,似乎是有人住的。#欧阳锋倒行第二回,欧阳锋倒立行走,旧版中他双手拿的

进藏资料大全,超实用。 文成公主进藏的资料

川藏线介绍川藏线--最危险、风景最好的公路。川藏线--是进藏路线中风景最秀美的路。川藏线是西藏与内地间通行汽车的第一条公路。建成于1954年的四级公路,在此路修通前,从四川雅安到西藏拉萨间的两千多千米,靠牦牛运输,一年只能往返一次

声明:《盛新凤:《文成公主进藏》》为网友吾性傲以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