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泽海校长
——————七中旧事之十三
我楚狂人
1962年,七中搬到新校址,我们最大的发现就是见到了传说中的校长杨泽海老师。
在文革前的初中生眼里,校长还是很神秘的存在。杨校长当时也就是四十不到的年纪吧?瘦削,精神,两眼特别有神。他给我首先的鲜明印象就是每天课间操必出现在操场,出现在学生队伍的前面。杨校长规定:刮风不停操,下小雨不停操。记得在细雨蒙蒙的天气,杨校长一动不动站立在全校队伍的前面,直至课间操结束。那景象至今记忆犹新。据杨校长自己说,这是受到他的老师著名教育家张荫梧的影响。但是,就是他的这句话在文革也成了罪状。
杨校长独立特行,敢作敢为。有的优秀学生别的学校不收,他就敢收。我的好友周小明,初升高全市第一,但是因为家庭成分,没有学校录取。但是杨校长说,别人不要我要,哪怕这个学生今后不能考大学,我也要了。这话是文革中揭发出来的,应该真实。这个周小明就是当今的享誉全国的昆曲专家苏州大学周秦教授,他当年因为杨泽海的另类思维才上了高中。我的朋友葛玮,极为优秀的学生,年年三好生。他只因为从未见面的祖父是国民党要员,逃往台湾,就在无锡上不了高中。杨校长毫不犹豫就收下了他。当然这些也是文革中的罪名。
更严重的是,在教师使用上,他也唯才是举,不管你家庭成分和政历问题。“老右派”宋瑞楠,明史专家世家,杨校长的老师。杨校长把他收来,安排在图书馆工作,任其“利用职权”进了不少明史研究专著,继续搞研究。老教师陈元瑞学养精深,曾经是蒋经国的青年军时代的秘书和英语翻译,杨校长收来,继续教英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于是文革中杨校长就成了“地富反坏右的保护伞”了。
要知道,在极左思潮的时代,杨校长这样做,是要赔上身家性命的。今天想起来,不得不对这位教育家感到钦佩。
我是杨校长亲自找谈话留在七中上高中,也是在文革初经过某些人精心策划成为杨校长的对立面的,这些话后面详细说。
杨校长是河南王屋山下的济源县人,随河南大学流亡到苏州,是河南大学学生自治会的秘书长,中共地下党员。但是,由于杨校长解放前还有一个掩护身份,那就是三青团区分部委员。据杨校长说,这是组织安排的。但是一直查不清,因为原先单线联系的上级已经牺牲。于是,组织结论长期以来只能担任行政职务,不能担任党内职务。而文革初期,他的历史疑点就被人有意抛了出来。这就是杨校长一连串灾难的起因。
杨校长1962年担任苏州市七中校长,1966年6月,文革初是苏州市被第一批“抛出来”的走资派,靠边,进“牛棚”,吃尽苦头。
文革中,我多次到河南,几经外调,到过杨校长生活和读书的地方,见过他的同学和朋友,终无结论。文革后期。杨校长“解放”,1975年调任市二中担任校长兼书记,这是他第一次担任党内职务。1984年离休。离休后杨校长创办苏州市老年大学,多年担任老年大学校长,直至耄耋之年。上世纪90年代,我去老年大学上诗词写作课,杨校长还来听我上课,精神矍铄。
杨校长2012年病逝,享年9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