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ughing哥之潜罪犯》讲的就是一堆罪犯和警察局长勾结,把警方没收的白粉拿到,然后去找买家,等买家交易的时候,警方又出来捉买家,捉完之后没收白粉又交给罪犯去找买家卖...就用那些白粉一直循环挣钱的故事...
TVB剧集《学警狙击》和《潜行狙击》的狂热,不仅令“Laughing哥”谢天华一跃成为影视圈炙手可热的男星,也让“laughing哥”的故事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所谈论的热点,因此TVB在三年时间内趁热打铁,为其量身打造出两部传记电影《变节》与《潜罪犯》,一来可以让静待时日的电影工业有所起色,二来可以凭借着《狙击》的余威赚钱,喜爱“Laughing”的观众自然心甘情愿的掏钱买票,各实现经济与精神上双赢的局面。
无论是电视剧开拍电影外传,或是电影脱胎出电影外传,在较为发达与成熟的商业化电影地区这样的做法是颇为常见的,就拿香港地区来说,在50-60年代香港电影工业伴随经济开始起飞时,就有影人提出以将电影作为精神消费商品的理念,这虽是英美国家当时先进之理念,但这种引进不外乎更使得电影工业百花齐放,很大一部分程度上促进了电影从选材、拍摄到制作具有普遍传世之意义。
可以说,外传电影不是电影制作的主流与常规,而是一种类似于“趋利避害”的做法,有时是一种保全行为,有时可以是纯粹的赤裸裸的商业行为,这与当年提出的电影作为精神消费品的理念别无二致 。大致可考的最早的香港商业片,要来源于胡鹏制作的长达数百集,由粤语片元老之一的关德兴主演的《黄飞鸿》系列,这套电影系列拍到70年代末,逐渐开始被更为灵活与诙谐的功夫电影所冲击与取代,这时曾经混迹于胡鹏片场,但自立门户的八爷袁和平,为力推旗下的洪金宝,便拍摄了一部与《黄飞鸿》有关的电影《林世荣》,这是一部典型的“投机”电影,也是一部正宗衍生出的外传片,为了保证这部续集的正宗血脉,袁和平还亲自邀请关德兴加盟,在片里再度客串“黄飞鸿”,当然电影的目的可能比十年前系列片制作初始更有野心,但不外乎保住了招牌,又稳住了自己的名堂。
90年代以这种做法来博彩的也大有人在,像警匪片《明月照尖东》因为张学友饰演的杀人太子被媒体和观众称赞,因此就开拍前传《太子传说》,虽然想要复刻香港拍摄外传电影的辉煌,但这部《太子传说》却并不待见,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过分的讨好媒体和观众,显得有些娇柔造作,因此张学友的演技并未得到充足的发挥,而更拘泥于编导为它设定好的本身就很造作的一个形象;而午马拍摄的《鬼脚七》俨然是挂徐克《黄飞鸿》的招牌,但因粗制滥造结果沦为平庸;到了叶伟信的《杀破狼》衍生出的《导火线》,却太在乎动作设计的“超越”而使得电影的剧情水准下滑。看来在供大于求的市场氛围下,急功近利或是控制不好商业与艺术的平衡性反而使得外传电影反响平平,观众也仅会觉得人物还是做他的配角好。
当然这种情况也有例外,像源本自《古惑仔》的《洪兴十三妹》,就为主演吴君如加冕了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这是本传和其它两部外传《洪兴大飞哥》和《山鸡故事》都不曾做到的,可谓是此系列最大的荣耀了!当然《少年激斗篇》为谢霆锋带来了“最佳新晋演员”的殊荣,其实如今看来也绝非偶然,外传电影的成功,除了要充分给予演技派男星充分的戏份,角色刻画也要深入独到,和原本相承接之外,更要有一个主角所要担当起的独特角色魅力,以及让电影的所有为其服务的个性,因此尽管《洪兴大飞哥》当中有黄秋生,但电影却在乎摆阵势与流程,而忽略了这样的一个好演员!
外传电影的成功,与原本的反响与知名度也很有关系,香港外传电影少,也很大程度因为如今真正成功的电影很少,因此邵氏转投电视剧改编电影,也属无奈之举,但既然选择了这一条路,就得好好思考“1>1”还是“1>1+1”之微妙效应,否则电影永远打破不了这个永恒之法则。
附送教授语录:
【你告诉我,为什么安乐死是犯法的?为什么同性恋又是犯法的?因为法律是人定的。但为什么要我们去遵守别人定下来而又不公平得法律呢?】
【法律是利益既得者定出来保障自己利益的。】
【“她是有病吗?”“看你怎么看了。现在这个社会顺从权力就是正常的,违背社会主流就是有病咯。在我看来她只是选择了她潜意识最舒服的状态,我觉得没问题。”】
【这个世界要耍你,你就让他耍吗?你不满意现在的制度,你就走进这个建制然后拆散他啊。历史上每一场革命都是从犯法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