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理论解释迈克尔·杰克逊为何反复整容 迈克尔杰克逊整容原因

从5岁起,迈克尔·杰克逊就已经在父亲的授意下登台卖唱。这个暴君式的父亲让孩子们颤栗不已。
“我的父亲常常看着我的鼻子说,天哪,这鼻子真大,这可不是从我这里遗传到的。”迈克尔·杰克逊说,这些评价让他非常难堪,“想把自己藏起来,恨不得死掉算了。可我还得继续上台,接受别人的打量。 ”
1981年迈克尔·杰克逊首次进行了隆鼻手术,从此他通过整形追求完美的步伐就无法停止。

每个人或多或少会对自己外貌的某一方面不满意,但是要真的在自己身体上动刀、切割、缝补,却并没有多少人有勇气做出这样的决定。
那么,一个反复整容多达十多次的人,如果他对自己的长相并没有达到深恶痛绝的程度,很难想象他会甘心反复承受整形的痛苦。自1981年迈克尔·杰克逊首次进行隆鼻术后,他对整形的疯狂痴迷就如同他对音乐一样。最后,他的脸也因过度整形而面目全非,成了人们眼中的怪物。
心理医生说,杰克逊的悲剧是一个家庭的悲哀,也是一个社会的悲哀。他的家庭和当时的美国社会一同造就了这样一个才华横溢却又心魔缠身的天才歌手。
在杰克逊的整容史中,可以发现有两个地方被他本人视为眼中钉,不惜反复动工:鼻子和肤色。他的鼻子动过6次手术,甚至因此曾出现塌陷;而他的肤色,更是从黑人换成了白种人。


(一)


杰克逊对自己鼻子的自卑由来已久。在一次访谈中他透露:小时候父亲经常讽刺他的鼻子,并给他取了一个“大蒜鼻”的绰号。以至于他的兄弟们每次要取笑他,必然会把他的大鼻子搬出来,杰克逊说这让当时的他觉得“非常可怕”。

说实话,杰克逊幼时的鼻梁的确有点宽,但是并没有到离谱的程度。可是,在父亲和兄弟们反复不断的讥讪下,杰克逊的鼻子在他自己的眼中变得越来越巨大,变得越来越丑陋,让他无法忍受,以至于到23岁的时候,他急不可耐的做了他人生的第一次隆鼻手术,从此翻开了他漫长整容史的第一页篇章。
一个总是取笑自己孩子缺点的父亲绝不会是一个合格的好父亲,而父亲这个形象在幼年的杰克逊眼中,甚至可以用面目可憎来形容。在接受美国某电视台访问时,迈克尔·杰克逊曾掩面而泣回忆童年往事。他表示,自己的父亲约瑟夫非常粗暴而专制,他要求杰克逊绝对服从他,不仅对儿子进行言语上的羞辱,还不惜使用暴力,常常看到家里的什么东西,就往他身上砸去,不管是皮带、还是家具,甚至是家中的电熨斗。这一切让杰克逊痛恨之极,并在年幼的心灵中蒙上了永远无法磨灭的阴影。
按照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充满爱和关怀的环境中,能够经常受到家人表扬和赞许,他就会变得越来越自信;而一个经常被训斥、打骂的孩子,势必会变得自卑和敏感。因为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向内归因”,因为幼儿缺乏辨别能力,会很容易把他所受到的一切遭遇都与自己联系起来。当一个孩子受到无微不至的关爱时,他就会觉得自己特别强大、特别有价值;而反过来,当孩子经常被忽视、被虐待时,他会认为是因为自己不够好、不够优秀,才得不到家人的爱。
在后面这种情况下,孩子会对自己的缺点更加敏感,被别人讥笑讽刺时也更加脆弱。因为他会进一步认为正是由于他的这些缺点,才使得他被家人遗弃。杰克逊很可能就是把父亲对他的粗暴、兄弟对他的讥讽,全部归咎于他的那个“大蒜鼻”。

(二)

幸运的是,第一次的隆鼻手术非常成功,使他本来略显宽大的鼻子变得挺拔,把整个脸部线条都衬托的更加俊朗了。
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杰克逊隆鼻手术的成功后,他的父亲紧接着也做了和他相同的手术,将自己的鼻子垫高垫挺。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总是嫌弃自己孩子鼻子的人,原来对自己的鼻子也非常不满意!
看似意外的情况,其实在生活中经常发生。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某些缺点非常自卑,出于自我保护我们常常会刻意去忽视自己的缺点,以避免自卑感。但是一旦身边出现一个人也具有相同的缺点时,我们会特别讨厌这个人。因为从他的身上印照出了我们自己,让我们不得不重温因这个缺点而产生的种种自卑、沮丧等糟糕的感受。我们要么选择回避这个人,如果无法回避的话就会转而攻击他。只有尽我们的全力去讥笑讽刺他,才能发泄出我们自己内心强烈的自卑和不安,就像杰克逊的父亲对杰克逊那样。所以说,杰克逊的父亲在嘲笑杰克逊鼻子的时候,他其实是在发泄着对自己鼻子的不满。只是他在这样做的同时,给自己的儿子心里埋下了一个深重的苦种。

(三)


精神分析理论解释迈克尔·杰克逊为何反复整容 迈克尔杰克逊整容原因
也正是在隆鼻手术的第二年,杰克逊推出了他的第二张个人专辑《thriller》,这张专辑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成为世界唱片史上最畅销的唱片,将杰克逊一下子推上了事业的高峰。
个人的行为会受到反馈的调节。当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而得到正面的回馈时,为了再次获得奖赏他就会强化或重复这种行为;反之如果某种行为获得了负面的回馈,为了避免惩罚势必就会弱化或减少这种行为。这也是行为矫正疗法的理论基础。
成功的杰克逊所到之处都是鲜花掌声,受到千万人狂热的追捧。如果说童年时父亲的残暴虐待在他心里面挖了一个深坑的话,歌迷对他的热爱就是对这个坑的填充。只是极度缺乏爱和关怀的他,心里面的深坑更像是一个无底黑洞,永远无法填满,但他却因此极度迷恋这种被众人围拥的感觉,以至于甚至愿意用一切代价来保住这种感觉,以弥补自己童年时缺位的爱。
怎样来保住获得的这一切呢?联想到自己是在进行整容手术以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再对比幼时(也就是整容前)受到的种种虐待,杰克逊势必会将整容与成功建立联系。他因此反复不断在自己面部和身体上大动干戈,而且随着他的事业不断下滑人气渐冷,整容反而愈加频繁和疯狂。

这时的他,好像又回到了童年的悲惨境地。他的种种匪夷所思的行为,与其说是一个歌手对歌迷的取悦,更像是一个无助的孩子面对着要抛弃自己的 父母,绝望地摇尾乞怜。


(四)


至于杰克逊为什么要漂白自己的皮肤,有人斥责他背叛自己的民族人种,但是如果联系他出生及幼时美国的社会背景,就不难理解他的这种行为了。杰克逊出生于1958年,五六十年代的美国,仍在实行种族隔离制度,黑人饱受白人歧视、被主流社会排挤在外(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就是在当时发表的)。可以说,杰克逊因为“大鼻子”在家里被父亲和兄弟嘲笑,在外面则因为“黑皮肤”而受到更严重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
如果童年时的家庭社会环境剥夺了一个人自信自爱的能力,长大后的他为了获求他人的爱和关怀时,更会变得完全失去自我,仅仅为了迎合他人。
杰克逊的悲剧是一个家庭的悲哀,也是一个社会的悲哀。他的家庭和当时的美国社会一同造就了这样一个才华横溢却又心魔缠身的天才歌手;今天的悲惨乐章,在他童年时就已经谱好了曲调。

(本文发表于《城市商报》2009-07-17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63159.html

更多阅读

弗洛伊德力比多理论解析自我(精神分析学)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英文叫libido,力比多客体,在概念上讲,应该都是一样的。指那些在性方面能引起心理活动的事物,意识,观念。或指能使人倾注原欲于之的事物,意识,观念。等等。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分析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太多了,基本上每一个文学文本都可进

声明:《精神分析理论解释迈克尔·杰克逊为何反复整容 迈克尔杰克逊整容原因》为网友不受控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