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无极(法文名 Zaowou-ki)是蜚声当代世界艺坛的杰出画家。他的绘画,运用富于表现力的西方技巧,抒发飘逸玄远的东方心性,在抽象表现主义浪潮中独树一帜。
赵无极(法文名 Zao wou-ki)1921年生于中国北京。天资聪颖,酷爱文学和历史。十四岁进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学习绘画。在六年的学校生涯中,他对学院式教育不感兴趣,努力捕捉构图的“理”与“力”,以自己的方式开始创作油画。1941年赵无极在重庆首次举办个人画展,画作风格深受马蒂斯和毕加索的影响。翌年,他在重庆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组织了林风眠、关良受、丁衍庸、李仲生、倪贻德和自己的六人展。展出受到知识分子和年轻艺术家们的热烈欢迎。
1948年赵无极远赴巴黎,开始了一条崭[]新的艺术探索之路。在随后的几年内,他周游欧美等国。这一时期的绘画深受保罗克利绘画的影响。受中间艺术影响的克利倡导“艺术不是为再现可见事物,而是要变不可见为可见”,在更高的层次上向赵无极所熟悉的重“神似”、讲“意境”的中国美学思想靠近。赵无极在欧洲重新发现了“中国”。50年代的巴黎是抽象艺术活跃的时期,到巴黎不久的赵无极转向抽象探索,画作脱离叙事性因素,借助抽象符号表现物象之外纯粹的象征意义。赵无极的画风发生重要转天,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是:《风》(1954年)、《淹没的城市》(1955年)、《河流》与《沼泽》(1956年)、《大地本无形》(1957年)和《我们俩》(1957年)
1957年,赵无极在美国之行中接触到那里的抽象绘画,颇受震动。于是,他放弃象形文字式的符号象征,而转向更加直接表述精神、宣泄情感的表达方式他用大笔自由涂抹。在扑朔迷离的色彩光线和复杂多变的空间结构中或抒发感受,或描绘幻象。1959年后他的作品以创作日期命名,为的是让观众不受任何画面以外因素影响而直接体验绘画意境。赵无极形成自己成熟而独特的风格。
50年代后由赵无极的创作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早期。作品多以黑、褐等暗色为基调,笔触激烈,充满力度,画面极富运动感,七十年代中期以后,赵无极绘画进入另一阶段,其油画技巧日臻娴熟,色彩变得艳丽明亮,画面更侧重对空间和光线的追求,蕴含天地水火等种种大自然的要素,更具有风景的意味,气氛越来越平静。进入九十年代,赵无极的绘画更是炉火纯青,一方面,更显物象影响,如《90年10月25日》具月光水波之象,《96年2月6日》呈岗峦林木之形;另一方面,却又化入象外之象,进一步体现中国哲学所特有的天人合一,虚静忘我的精神境界。
赵无极在欧洲重新发现了中国哲学所特有的天人合一,虚静忘我的精神意境,作了一个似乎西方式的诠释。建筑大师贝聿铭在赵无极画展的前言中写道:“我觉得他的油画和石版画十分迷人,使我同时想起克利绘画的神秘和倪赞山水的简练,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赵无极是欧洲画坛当今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