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北京理工大学本科毕业,1999年北京服装学院获得硕士学位,2002年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2~2005于哈佛大学化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05年加入中国人民大学化学系,2008年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猜测曹教师的发展太顺利了,受不了挫折, 也是悲剧的原因之一.
"jiacheng2 2012-4-3 03:14
其实,准海归们也可以由曹教授的不幸中吸取教训。
准海归们在将海归付诸实施前不妨自己衡量以下几点:1.我有一个能罩住自己的爸爸或铁关系吗?2.我有绝对过硬的成果或专利吗?3.我能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长袖善舞得心应手吗?4.如果上述三条我一条都沾不上,我能够把期望值降到最低,一辈子随遇而安吗?
如果这四条一条都不具备,那么还是老老实实在海里呆着吧。曹教授的悲剧,是否与他的毅然(或贸然)海归有一定关系呢?"
如果Jiacheng 说的不错, 那么1990年坚拒了导师的挽留离开华南理工大学,10年前去下乡插队落户都没有错,现在也还是尽量留在乡下为好.而且我能够把期望值降到最低,在乡下一辈子随遇而安.王鸿飞教授对死者所在化学系的下述评论可以扩展到整个国家,可以很好地解释Jiacheng所说的现象:
![曹廷炳 米辰峰博客](http://img.aihuau.com/images/01111101/01022052t01748bed0904e80cc4.jpg)
"因为同在中关村,所以过去些年我也偶尔到人大化学系走动走动。以前我的确是一直听说那里的有些教授和系主任之间有不少的矛盾。不过国内的学术界哪里都免不了矛盾重重,作为外人也总是难以分清具体的是非。国外学术界有经验的同行曾经告诉我,如果一个系的[]普遍水平还不够高,就需要请一个有资历和威望的,能够获得资源支持的人来做departmenthead。那些水平较高的系,较多数教授都能够在自己的领域发挥较大的影响和从外部获得较多的研究经费,系里面一般不太需要很有权力的系主任来添乱,这种情况下的系主任一般才是所谓的departmentchairman。学术民主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形式,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