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后的木琴师》看泰国电影的艺术风格(转)
近年来,泰国电影的崛起已经引起了亚洲影坛的瞩目。在去年的东京电影节上,泰国影业部门曾派出了专门宣传本国电影的公关人员,在会场放映一部描写古代战争的作品,动用战象的大场面和华丽的服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同时还有一部本土影片《难忘的歌》和参与创作的《三更》
昨天晚上我在凤凰卫视电影台看到的泰国影片《最后的木琴师 》也是泰国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之作.
这是关于泰国木琴师Sorn一生的故事。尽管家里笼罩着哥哥惨死的阴影,但极具音乐天赋的Sorn还是令阻挠反对的父亲改变初衷,走上了艰难的音乐之路。
Sorn刻苦练琴,很快脱颖而出。一次,弹奏中的他,听到更精湛的琴声,围拢在周围的听众被吸引而去,他遇到了强有力的竞争对手Khun。暴雨突至,呼应着Sorn内心的风暴,他受到了冲击。怎样突破琴艺上的瓶颈,Sorn躺在草地上冥思苦想,望着空中摇曳的椰树,突然有所顿悟。全国大赛,Sorn与Khun激烈竞争,惊心动魄,酣畅淋漓。最后Sorn被皇家剧院邀请为首席乐手。Sorn虽赢,但仍跪拜在Khun面前。在他的晚年,房间里除了挂着亲人、恩师的照片,还有Khun的,对这位竞争对手心存敬意。
二次世界大战后,泰国政府实行"文化管制"的政策。老骥伏枥的Sorn身体力行维护传统,这无形中与政府的"西方化"相抵制。他的学生与警察产生了正面的冲突后逃跑,警察来到Sorn家威胁,Sorn温和而威严地对待。警察下楼,忽然听到Sorn弹奏的木琴声,欲回头抓捕,只听琴声如诉,情真意切,优美而悲凉,警察们被琴声打动,只好作罢。警车穿过闻声赶来听琴的人群,警长无意间看到墙边站着那个被通缉的学生,也佯装不知……
而Sorn却吐血而死。木琴--音乐就是他生命。德高望重的他,在人民心中,一直是个英雄。
影片洋溢着浓郁的泰国气息,热带风光、古庙、佛像、农舍……摄影构图都很讲究,尤其是独特的木琴音乐,古朴盎然,动人心弦。人物形象真实生动,扮演青年Sorn的演员,五官细致俊秀,出色地诠释了音乐人的敏感浪漫。Sorn拉着胡琴,看见屋外一少女采花,粉紫衣裳,洁白的百合花,少女明净的额头和笑颜。悠然的若隐若现的琴音,仿佛天地间都屏住呼息,Sorn晶亮的眼睛,长久的笑意……短短几个镜头,含蓄而简洁地表现了最初的钟情,纯朴美好,诗情画意。
哗众取宠的商业娱乐片充斥视听,像《最后的木琴师》(TheOverture)这样唯美的艺术片,真是难得可贵。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泰国电影业者从民族电影发展较好的法国和韩国等国电影中吸取经验。近两年来,泰国一批成功的民族电影在运用现代电影技巧的基础上突出民族特色,效果非常理想。市场占有率也在提升。
泰国电影的崛起还在于一批新生代导演,勇于在近年使用大众电影的民族史诗式的叙事方法,对泰国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民族精神的概括和历史表达,使在国际上看来,泰国除了佛教的风光和“人妖”化的色情旅游文化之外,很 难有真正意义的文化深度。但东南亚地区尤其是泰国的的新一代文化精英,正在用现代史诗叙事的方式表达这一地区过去的历史现代性和神话基础。
泰国新电影对于泰国在不同时期的历史生态的表达的特征,就是通过个人命运的通俗故事体现出一种寓言性的集体历史的叙事,包括像表现家族生态的《晚娘》,以及表现现代泰国从乡村向城市化演变的《走佬唱情歌》都是如此。这种历史叙事,对于泰国观众的自我历史感的挑拨,和亲近感的建立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许多这样的电影也注重大众电影的叙事方式和表现元素的运用。像《走佬唱情歌》使用了正剧、反讽和演唱剧等多种手法。
正是在大众电影模式下进行民族的历史叙事,使泰国电影的民族精英色彩在商业电影的包装下产生了活力,也改观了泰国当代电影的文化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