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颠覆是一种能力
分析:什么是颠覆
马云是一个异数,他似乎是所有互联网企业领军人者的反义词:他不懂电脑,不懂管理学,他不懂广告,不许公司做广告,他不仅不会高薪聘人,对进来的人还减工资,他说:“网络公司没好日子了,中国新经济就有希望了,现在热闹的是造工具的人。”他认为自己很傻,“像阿甘一样简单”。然而正是对这个公司,软银的孙正义,在6分钟内,决定投资上亿元。被国际媒体称为继雅虎、亚马逊、E-bey之后的第四种互联网模式——因为所有的中国网络公司都是美国某一个模式的翻版,只有它是例外。
而马云之所以能做到,正是因为他的思维和智慧与众不同,他会颠覆。当经济危机席卷全球,经济理论被金融大鳄颠覆的面目全非,而全球的财富则被几个金融资本采用金融超限战的手法大势掠夺,你不会感觉不到颠覆的力量,颠覆是当今知识智慧技术的完美集成整合体现的结果。
让我们看一下,颠覆一词的出处与解释:
【英文】subvert;overturn;overthrow;undermine
【出处】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宋
【近义词】:倾覆、推翻
【反义词】:推翻、扞卫
【解释】1.物体颠倒,倒翻。
2.用某种手段发动政变或武装叛乱,推翻现政权。也比喻指用阴谋破坏而非直接用武力从根本上推翻。
什么是颠覆,南和北,东与西,上与下,里与外,反过来,南辕为何不可以北辙?指东为何不能打西?上面虚晃一招,下面为什么不可以来个扫蹚腿?收购为何不能反收购?颠覆其实是一种逆向思维,我们知道事物是对立统一的,既有矛盾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的都是事物的一个方面,比如常温下的水是液态的,但是摄氏零度以下就会结冰,就变成固态的。颠覆就是凡事从反方向去思考一下,为什么不可以?也许在某种条件下,就是可以。这样,可以让你的思路变得更宽,更能穿透本质。可行与不可行,在某些条件下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中国古代神奇的鬼谷子兵法,以及武侠小说中的奇门遁甲,其实都是讲究这种颠覆的艺术。
马云有一次去日本参加一个国际会议。有位日本朋友向马云抱怨:到中国来,他竟然发现上不了在日本的博客。于是,他甚至质疑:网络管理这么严,怎么还能做好电子商务呢?在一般情况下,常人的思维都是直接去解决这个问题,即:网络监管与电子商务的“矛盾”,但这并不是马云能解决的,似乎这是一个在国内做电子商务的“阿基硫基之踵”,是很难回答的;但是,马云的反驳很“绝”,他说:“即使有5%的网站上不了,我们何必死盯着这5%呢?我们为何不去开拓95%的市场?这个道理很明显。如果我们只埋怨5%,只会越来越消极,越来越痛苦。”马云接着,还打了个比方,有时候被老师、同学误解很正常,但应该看到,大部分时候,相处都是愉快的。所以,不要因为一时的误解,影响到整个师生或同学感情。
这里,马云其实只是把5%和95%的关系颠覆过来,从日本朋友最关注的5%,转移到电子商务大市场的95%上来,这样,我们的态度和认识就截然不同了。
案例1、懒人创造历史
马云总结世界上很多非常聪明并且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却无法成功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从小就受到了错误的教育,他们养成了勤劳的恶习。很多人都记得爱迪生说的那句话吧: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并且被这句话误导了一生。勤勤恳恳的奋斗,最终却碌碌无为。其实爱迪生是因为懒得想他成功的真正原因,所以就编了这句话来误导我们。”这可能是马云为了活跃气氛的随口调侃,不能否定的是有许多冥冥之中的因缘际遇促成了伟大的诞生。
懒人创造历史。当我们初次听到这个观点的时候,肯定要大吃一惊,因为这与我们的教育截然相反。因为我们在许多年以来,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个观点,我们努力工作,勤劳而忘我,白天工作,晚上加班,甚至为了某些项目连续几个通宵熬到眼红筋疲,并且沾沾自喜,颇有成就感。现在,马云却告诉我们,勤劳是一种恶习。这让我们联想到陈志武写的一本书《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是啊,可以说中国人是全世界最勤劳的民族之一了,跟美国人,跟英国人,跟法国人相比,我们的工作时间,加班时间都远远超过他们,而为什么我们不富有,为什么我们不成功呢?
用马云的观点来看,懒是一种进步的标志。人们因为懒得爬上爬下的走楼梯,而发明了电梯。人们因为懒得手摇蒲扇,而发明了电风扇。人们因为懒得洗衣和做饭,于是发明了洗衣机和洗碗机。人们因为不想浪费时间,而由古老的送信,让人帮忙传话发展到了用电话手机给对方打电话。人们为了少弯一点腰,而发明了收割机、插秧机还有无数的机械设备,这些例子就可以说明懒人拥有聪明的头脑,是懒人推进了科技,是懒人推进了世界发展史这个巨大的年轮。敢于冲破思想的局限这是难能可贵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实就是一个人类不断探索偷懒方法的过程。敢于想象,才能改变生活;敢于尝试,才能改变社会;敢于偷懒,才能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何为聪明何为笨?何为勤劳何为懒惰?在马云这里似乎成了一个问题。颠覆传统判别标准,是许多传统理念里无望的孩子得以重生的理由。
马云本人在这方面就是个特例:他小时候并没有表现出天才的特立独行,他从小功课就不好,甚至数学考过1分。他说:“我大愚若智,其实很笨,脑子这么小,只能一个一个想问题,你连提三个问题,我就消化不了。”他瘦小却爱打架,“打了无数次的架”,“打得缝过13针,挨过处分。被迫转学杭州八中。”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去踩三轮车,直到有一天在金华火车站捡到—本书,路遥的《人生》。这本书改变了这个傻孩子:“我要上大学。”
后来他坦言自己小学考重点中学考了三次没有考上。老师、家长对这个孩子的前途不抱任何希望。马云第一次高考,数学0分,考了三次,才上本市的一个三流学校杭州师范学院,还是个专科,因为对应的本科班没招满升入本科,大学不考数学,英语好的马云开始转运,之后,这位全杭州英语最好的中学教师开始因为Internet下海,再经历了两次创业失败后,开始在1999年2月创办了阿里巴巴,之后的故事众所周知。
今天,在公众视野中,马云是一个神话般的人物。但是,我们观察马云的人生轨迹,却可以找出他之所以能够与众不同的某些“秘密”。
1964年,马云出生在杭州,母亲在成衣工厂工作,父亲先是在摄影店里赚辛苦钱,之后才被派去主持当地的戏剧社,在一周的大部分晚上,父亲都会有演员朋友来拜访,马云的表现欲当是出于从小的耳濡目染。马云有英语特长,上中学起,他每天都会骑自行车到杭州景点西湖附近的香格里拉饭店外带海外观光团,乘机练习英文,他在那里遇到过一个澳洲家庭,并被邀请他夏天跟他去住了一个月。这让马云很早的就与外面的世界接触,当他发现他看到的一些事情和他被告知的并不完全相同的时候,他开始形成独立思考的意识。
独立思考,是我们能够颠覆某些“假象”,用实践去检验真理的根本。如果我们只知道盲从,看到广告就相信,听到一面之词就义愤,分辩不出什么是事实,什么是宣传,人云亦云,那是不可能有能力去“颠覆”的。小时候听过小马过河的故事,讲小马要过河,但不知道河水是深还是浅,于是问松鼠,问老牛,结果各人都有各人的说法,松鼠说很深还淹死过同伴,老牛说很浅才过小腿肚子,于是小马非常纠结,最后还是自己试了试,结果既不象松鼠说的那么深,也不象老牛说的那么浅。
如果这匹小马叫马云的话,他也会问松鼠,也会问老牛,最后他会分析出来,松鼠和老牛之所以不能过河与能过河的原因,并判断自己能不能淌过河去。而如果不能独立思考,就会被松鼠和老牛的结论所困扰,想破头也想不出来办法,只好回家问妈妈。
而能提出“懒人创造历史”的颠覆性观点,无疑是马云独立思考,并从前人和自己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认识。
案例2、小马过河靠常识
马云考上了杭州师范学院,不论数学,只论英语。马云从此如鱼得水,很快当选校学生会主席,随后当选杭州市学联主席。1988年毕业,马云被分配到杭州电子工学院,成为一名英语教师,并成立了一家外语翻译社——海博翻译社。结果第一个月收入700元,房租2000元,遭到一致讥讽。在大家开始动摇的时候,马云坚信:只要做下去,一定有前景。于是他一个人背着个大麻袋到义乌、广州去进货,翻译社开始卖礼品、鲜花,以最原始的小商品买卖来维持运转。两年间,马云不仅养活了翻译社,组织了杭州第一个英语角,同时还成了全院课程最多的老师。初次下海给马云的感受是:“我一直的理念,就是真正想赚钱的人必须把钱看轻,如果你脑子里老是钱的话,一定不可能赚钱的。”
1995年初,马云受托,作为翻译来到洛杉矶沟通落实一起高速公路投资,未果。马云从洛杉矶飞到西雅图找他在杭州电子工学院认识的外教比尔。信仰互联网的比尔领马云去西雅图第一个ISP公司VBN参观。
两间很小的办公室,猫着5个对着屏幕不停敲键盘的年轻人。马云不敢碰电脑。公司的人帮马云打开Mosaic浏览器,键入Lycos.com,对马云说:“要查什么,你就在上面敲什么。”马云在上面敲了个beer,搜索出了德国啤酒、美国啤酒和日本啤酒,就是没有中国啤酒。马云敲Chinese,返回是nodata。马云被告之,要想被检索到,必须要做个主页。
马云请对方给他的海博翻译社做个主页。晚上,马云回来收到5封回信。来自日本、美国、德国的客户来问翻译价格,最后一封来自海外的华侨,是个留学生,他对马云说:“海博翻译社是互联网上第一家中国公司。”马云感到了互联网的神奇,他和VBN公司约定:对方在美国负责技术,自己到中国找客户。一起来做中国企业上网。
马云看到了一条互联网的河,现在,他要去询问松鼠和老牛们了,然后去决定他是否能游过这条互联网的河,而且,他自己不会游泳,他还得带上几个会游泳的队员一起过河。
1995年3月夜。杭州马云家坐着24位朋友,都是马云4年来在夜校教书时结识的外贸人士,马云想听听这些做外贸的人对互联网的商务需求。马云开始宣讲互联网,马云讲了整整两个小时。马云讲完,朋友们问了5个问题,马云都没答上来。23位朋友反对马云干互联网:“你开酒吧,开饭店,办个夜校,都行。就是干这个不行。”只有一个人说:“你要是真的想做的话,你倒是可以试试看。”这个人叫宋卫星,后来成为中国黄页的股东,但到1995年年底就很快撤出。那个时候,互联网太神秘了,很少人能看到其中的价值。
马云没听他们的,第二天一早,立即向学校辞职,向亲戚朋友凑足10万元注册公司。然后,马云给杭州电子工学院计算机教师何一兵打了电话,何一兵1994年年底就上互联网,是浙江乃至全国最早上互联网的一拨人,也是CFIDO上面的成员,是个对互联网技术有感觉、有领悟的高手,属于我们说的极客。后来何一冰离开马云单飞,曾创办过企业博客网。
1995年4月,杭州海博电脑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三名员工是马云、马云夫人张瑛和何一兵,何一冰技术入股,前文提到的宋卫星则资金入股,他们两人股份都不大,各占10%,剩下的全是马云两口子的。1995年5月9日,中国黄页上线,马云开始从身边的朋友做生意。马云的生意经是,先向朋友描述互联网怎么怎么好,然后,向他们要资料,再将资料寄到美国,VBN将主页做好,打印出来,再快递寄回杭州。马云将网页的打印稿拿给朋友看,并告诉朋友在互联网上能看到。中国黄页当时的收费标准是,一个主页3000字外加一张照片,收费2万元,其中1.2万给美国公司。
这里马云的判断是什么?是常识。首先马云看到了实际的效果,半天就得到五个询价,他认为这能给很多做生意的人带来生意,这就是商业价值,这是支持马云做下去的关键,时至今日,无论马云是推出诚信通,还是限制淘宝赢利,其出发点都是考虑能否给真正做生意的人带来生意,这是一门生意持久的命门;其次,马云征询了大多数外贸人士的意见,虽然得到的是不支持,但是从反方向来看,说明这是一个新鲜事物,新商机,没有竞争对手;最后,马云看到,大多数人的反对并不是基于对互联网的了解,不是基于事实的判断,而是基于感觉的判断,这点,对于有独立思考的马云来说,没有杀伤力,不会影响他的判断。
很多人钦佩马云的颠覆能力,很多人说马云是奇迹,我倒不认为,他只是一个有常识的人,没有被惯性天花板束缚的人。因为英语老师马老师早年就接触了国外的东西,发现了某些国内外的不同,这使他能独立思考,并具有了国际视野,他的颠覆其实顺理成章。颠覆其实是他恢复了“常识”的能力,不被人云亦云的各种表象和宣传所迷惑。
在今日中国,这种常识能力尤其可贵,如果你可以独立思考,你也能成功。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人涌入中国掘金,而且都赚了大钱。水面的,那些赚钱的故事,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而真正赚到大钱的还有很多。颠覆是一种能力,常识是一种能力。
何谓常识?《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普通知识。曾记得有这样一则幽默故事:有一次,一个佛学院学生问他的老师:“大师,什么是智慧?”大师答道:“智慧就是:饿了,吃饭;冷了,穿衣;困了,睡觉。”这位大师所说的智慧实际上是常识。
我们常常缺乏对常识的重视,这听起来好像是开玩笑,不过,你若仔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我们很多失误恰恰是由于不尊重常识造成的。比如说,天上不能掉馅饼,这是常识。可时下,又有多少人相信天上果真会掉馅饼。眼下,骗子成群结队,而且生意火爆,受骗者前赴后继,人员众多。何以至此,其实骗子们手段尽管千差万别,但其要点是如出一辙的:制造天上掉馅饼的神话。你不相信,他毫无办法,你若相信了就落入圈套。诸如违反常识的“政绩工程”、违反常识的发展目标、违反常识的统计数字、违反常识的瞎指挥、违背司法常识的判决等等。实际上,人犯错误往往不是因为缺乏高深理论,而是由于无视常识、不尊重常识造成的。
导致违反常识的原因很多,诸如唯上、唯书的思维模式,盲目崇拜、从众随大流的心态,贪心不足、不劳而获的习惯等。但更多的是对常识视而不见,或是有意绕过常识。此类无视常识的思想,则从人们对并不存在之物的自欺欺人式的赞美,直到我们熟知的“水变油”、“胡神医”、“亩产X万斤”之类的伪知识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些“知识”之伪并不在于它们否定了常识,而在于它们根本无视常识。人们明知其不可,但就是随声附和,一如安徒生笔下那些人齐声赞颂皇帝“新衣”之美丽。但这种状况如果长期持续,倒的确会反过来使人们逐渐习惯于“无视常识”,因而智力上也发生退化。
1995年的时候互联网没多少人知道,马云就开始搬出比尔。盖次来忽悠,比留洋归来的田溯宁要本土一点的是,马云把Internet直接翻译成了一个中文名字——因特乃特网。在一次外出游说时,有人问他,“你说的因特乃特,跟《国际歌》里的英特纳雄耐尔有什么关系吗?”为了鼓动别人参与他的事业,马云拿大家熟知的比尔?盖茨来说事儿,他说,“比尔。盖茨说了,因特乃特网将改变人类的方方面面。”很多年后,他承认,“这其实不是他说的,是我说的。1995年全国刚刚知道Internet,但是我说马云说的话没有人相信。其实,1995年的时候比尔。盖茨是反对Internet的。”可以说在互联网方面,马云当年比盖茨更有常识。
到了1995年年底,经过8个月的苦苦打拼,马云公司的账目已经接近平衡,营业额也已突破100万元。不过此时,马云的“中国黄页”在一夜之间冒出来了许多“敌人”,这当中还包括承接杭州Internet接入服 务的亚信。亚信差点成了中国黄页的死敌,幸好田溯宁觉得做这块不但与中国黄页比没有优势,就是与杭州电信比也说不清鹿死谁手,另外当时亚信关于互联网工程的项目接的手发软,于是很快就退出来了。
那时与马云竞争最激烈的当属杭州电信。“一山不容二虎”。杭州电信有着非常好的社会资源和政府资源,马云却一样都没有。杭州电信利用中国黄页(chinapage.com)已有的名声,做了一个名字很接近的网站,也叫“中国黄页”(chinesepage.com),借以分割马云“中国黄页”的市场。
马云别无选择,1996年3月,中国黄页将资产折合成60万元人民币,占30%的股份;杭州电信投入资金140万人民币,占70%的股份。后面的结局可想而知,中国黄页被收编了,马云套现走人,去了北京,帮外经贸部做网站,再之后的故事是,1999年2月,马云回到杭州,用从杭州电信套现和在北京外经贸部打工的钱在杭州买了套房子,并纠集他的创业团队一起凑了50万,创建阿里巴巴。
知道退出也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常识。回顾马云当初面对24个朋友征询意见,当时看到众人不了解并且反对他做黄页的生意,他能有自己的判断,并快速进入,而当挟资本与资源优势的大鳄进入时,他能清醒地套现走人。这些判断仍然是基于常识。总之,依靠着独立思考和商业常识,小马己经趟过了互联网的河,并赚到了他未来的第一桶金!
案例3、零公关颠覆营销
一谈起营销推广,似乎总离不开巨额的预算,尤其是在国内,无数的企业老总迷信标王,迷信央视,迷信铺天盖地的广告。但是马云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颠覆营销,推出了零公关策略,这也是马云商业思维中非常有特点的一部分。
2001年之后,阿里巴巴制定了零公关策略(即不花一分钱公关费),而马云总能知道怎么吸引人们的目光。马云亲自和记者们定期交流,不论资历,不论名气,马云用最原始的方式一遍一遍和媒体做普及工作。到了淘宝时期,有了更充裕的资金做保障,马云更是一跃成了各媒体的座上客,一时间,马云大热,马云力推的淘宝也大热,特别是马云关于淘宝将创造100万个就业机会的那些话语更是热到诸多草根创业者为之传颂的地步。
马云不放弃任何自己出来开口说话的场合,以草根创业家的身份去做公关。不管承认不承认,马云是个能吸引到注意力的企业家,他长相独特,头大看上去充满智慧、眼睛不大但聚光,属于身有异相的那类人;他口吐莲花,出口成章,他做的事情即便没有争议,也希望具有争议,所以,他身边,就不怕没有故事,有故事的人总是能吸引媒体的注意力的。
为了离客户近一些,马云回到杭州。但杭州与北京相比没有那么多的注意力,马云于是搞了个西湖论剑,把一个年度私聚做成行业性的盛会,这让马云每年都成为业界的关注中心之一。
马云的另一个招数是娱乐营销,他尝试着电影里植入淘宝的广告。在《天下无贼》中,淘宝的广告适时出现,这个广告与这部电影本身的主题和气质都相当吻合,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淘宝品牌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放大和传播。尝到娱乐营销的马云甚至后来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电影制作公司华谊公司的股东之一。
2009年,“华谊兄弟”获准在创业板上市,成为内地第一家上市的娱乐圈大鳄。而除王氏兄弟外,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马云以10.97%的持股比例成为第三大股东。这是一个月内马云第二次成为议论焦点了。此前阿里巴巴十周年的晚会上,马云以白发魔女妆出场,惊艳宇内。时至今日,这张“惹眼”照片仍出现在不少的财经网站、新闻网站、IT网站,在频道新闻、网页左侧或右侧的推荐图片新闻。如果马云在冯小刚下一部电影里出镜,我一点也不奇怪;而他此前的精彩表演,早己超过了无数明星大腕。
“西湖论剑”、“每天交税100万”、收购雅虎等商业表演个个精彩,尤其是担任《赢在中国》两赛季首席评委,活跃在中国第一大媒体CCTV经济频道上,以独特的视角,幽默的语言,专业的分析,精辟的论述,牵动着万千观众眼球的旋转,“外星人”马云也成为了许多年轻人的创业偶像。
马云2004年曾说过:“当时大家烧钱,一个下意识的考虑是害怕被人遗忘。被人遗忘,一是被投资者遗忘,一是被媒体遗忘。我觉得,被这两类人遗忘都没事,千万别被客户遗忘。被客户遗忘才是最惨的。零预算怎样做到不被人遗忘?每3个月到半年,自己到江湖上去说一说。”——不仅要说,还要制造轰动,马云的“狂人”形象由此产生。
马云出身销售,熟谙公关传播之道,市场零推广策略出神入化,绝对的市场高手。讲侠义道,率性任侠,马云和七公一样很有观众缘;洪老爷子刚猛,降龙十八掌,举众抗金,而马帮主率十八金刚,反向收购雅虎;《赢在中国》更让马云成为了许多年轻人的创业偶像;马帮主以中国商人自居,处处志在让中国商人走向世界;他不断的鼓吹自己“没钱、没技术、没计划”,却心中有仁!这就是手中无剑,而心中有剑,人剑合一的境界。马云就曾说过:“心中无敌,才能无敌于天下。”爱金庸,好武侠,对上乘武学心驰神往,在今天,马云终于将其“六脉神剑”和“独孤九剑”运用得出神入化,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很多企业都明白,现在广告的本质已经不可信了,大多数消费者对广告都持怀疑的态度。或许因为还没有掌握更有把握的传播武器,虽然性价比大大降低,但企业仍然不舍丢弃“广告轰炸术”。马云和他的“零成本”公关表演,除了宣布“广告己死”之外,更让我们看到了,公关的无限可能性。也许,一次“疯狂的”“真性情”出场无需更多推销——这远远比联想红本女的裸奔、酷库熊的假煽情要真诚得多。
颠覆之初面对的是不可能,颠覆之后面对的是赞赏和鲜花。
启示:颠覆的威力
2010年9月9日,网商大会前一天,淘宝推出奔驰smart硬顶车团购。竟受热烈追捧,24秒售出第一辆,6分钟售出55辆,3个半小时后205辆奔驰smart全部告罄,原定持续21天的活动提前结束。三小时卖205辆奔驰——这是团购网站中最高单价、最快成交的纪录。
“要知道,奔驰smart线下一年的销售也就是500辆。这件事把奔驰的经销商全部雷倒了。”一位亲历此事的人士说。次日,刚刚蛇吞象吃下沃尔沃的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意外亮相,登台发表万言演讲。最后表态称,正酝酿通过网络销售汽车。
这就是颠覆的威力。我记得就在几个月前,TCL多媒体的一位高管还跟我讲,京东商城一年卖多少,北京一个家电大卖场一个月卖多少,言下之意是非常的看不上网络销售的量。无独有偶,随后,TCL又连续换将,传韩青去欧洲学习,于广辉因业绩亏损辞任TCL集团高级副总裁,而由赵忠尧于2010年9月10日接任。
你必须认真思考这件大事情。淘宝上已经有接近一百个上亿的卖家。他们大多数曾经赤手空拳。不管如何,这已经是大势所趋。一种“海量”的正式崛起,海量的网购消费者。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网购用户规模达到1.42亿。预计到2015年我国网民规模将达到8亿,网购消费者规模将达4亿。海量的网购消费者拥有着海量的个性化消费需求。
9亿元——这是淘宝网在2010年8月的一天里完成的交易额。在一分钟之内,淘宝网上至少可以卖出969件服装、203双鞋、164件饰品。2010年上半年,中国网络零售交易额为2118亿元,同比增长105.4%;而预计到2010年底,网络零售交易额将有望突破5000亿元,并将首度达到中国国民经济总额的3%,成为中国“主流经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实际上,中国的电子商务仍然处于儿童阶段。有一个大体的参照,中国的网民是4.2亿,但网购的渗透率只有33.5%,也就是说只有1.42亿人网上购物,但是这个可以达到多少呢,我们的网民已经超过美国的人口,美国的网购的渗透力已经到了75%。
马云给我们展示的,是电子商务对商业模式的颠覆。电子商务对传统行业的改造是极大的。比如,淘宝网内部人士透露,在服饰领域,一度卖得最火的品牌,竟然是九牧王,其超过了杰克琼斯。“快公司”到底能有多快?创意家居品牌百武西在2009年2月才进驻淘宝,2个月营业额就突破了10万;2010年5月,其单月销量早已突破百万。2008年,摩登小姐品牌创始人吴芳芳面对巨大的库存压力,不得不被“逼”上网。可只用一年时间,她做到了淘宝网童装销售冠军。
当本书开始谈论颠覆这个词的时候,在你身边可能就己经有人在实践“颠覆”了,他们可能辞职创业了,也可能从传统商业转型到网商,还可能削减大部分的广告成本而投入到湿营销,或者他们己经开始尝到了颠覆的果实。
就在2010天津达沃斯会议上,马云的鞋子再次引起了在座嘉宾的注意。在一群西装革履的人中间,独有这个浙江人穿着一双黑色的布鞋。“10元一双,我在网上买的。”马云不露声色地推介一下已经很强大的淘宝网。话音一落,旁边的天津港集团董事长于汝民仔细看了两眼,深有感触地说,“我是穿这样的鞋长大的。”他开玩笑地说,为什么自己母亲一针一线纳出来的鞋,反而价格远不如那些动不动几千甚至上万的所谓“手工制作”的皮鞋。
话题,很自然地引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话题。“中国最大的资源是13亿人的脑袋,无论是科技还是教育,把这些脑袋开发好,那是最宝贵的资源。”马云几乎是一口气说完这些的。
颠覆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其实只在我们内心,说出来,其实更简单,就是对自己要诚实,捍卫常识,独立思考,而不要让惯性腐蚀你的大脑。
小启:快刀洪七正在写一本关于马云同学的书,有快刀洪七对马云同学的抽丝剥茧,作为一个曾经失败的创业者,快刀洪七的观点显然对很多人都有借鉴和参考价值。在马云无数的光环后面,去看看真正支持他成功的那些核心要素,去发现马云的动力系统、侦察系统、实施系统、纠错系统、环境系统和战斗系统,希望快刀洪七的思考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