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一定要评一个至今为止最伟大的管理学大师的话,我会毫不犹豫投彼得.德鲁克的。最早接触管理书籍就是他的《管理的实践》,也就是从这边书里,明白了,管理并不是当上科长那么简单。今天,读着他的小说《行善的诱惑》,仿佛有找到那N年前第一次读他的著作的感觉。相同的是同样的对伟人的崇敬以及吸收到新的知识的喜悦,不同的事没有了N年前的激情,却多了一份感同身受。
《行善的诱惑》描述的是一个基督教大学的校长,能力强,能敏锐的感受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人正直。然而,却因为一个错误的人事决定,录用了一个年纪偏大、能力不足的普通教师,最终陷入了困境。在解聘该员工的问题上,因为人性善良的一面,使他左右为难,同时因为问题扩大化后为了不牵扯到他那尽职的秘书,进一步使他处理问题时考虑到其他人的感受,也许这在很多方面证明了他的善良,但最终每个人都因为他的善良而受到伤害。
工作中没有朋友,这是彼得(因为大师喜欢这么称呼他,所以在这里我们也这么称呼他,以示尊重)一直推崇的理念。听起来透着无情的味道,很难相信这个理念有彼得提出来,那个将90%的收入捐给慈善事业,为了人类的关怀工作到90多岁的老人提出来。不过回到现实,一个企业,如果整个企业内每个人都是朋友,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呢?在中国,这种状况相当普遍,甚至很多企业努力将企业打造成这样的“和谐”企业。《行善的诱惑》里面的校长,就是因为处理问题时牵扯到了“友情”,而做出了错误的决定,这个决定不仅将自己推到了尴尬的境况,同时也使其要保护的朋友们收到了更严重的伤害。在我们国家,很多企业内部,也因为企业内部这种友情的存在,使许多企业制度形同虚设,也在很大层面助涨了内部的不公平,甚至腐败。
不仅企业内部应该没有朋友,企业之间也应该杜绝这种朋友关系。我就是因为这样一个选择,而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去年,通过一个朋友帮忙,我们接到了一个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我的一个师兄提供了一些帮助。接到项目后,为了感谢师兄的帮忙,我将该项目的施工交给了师兄。————其实,我很清楚师兄的人品,但由于项目在我手里,我相信自己有足够的控制力,可以保证项目的实施。然而事情并没有按我的思路进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的师兄为了提升自己的控制力,对所有参与项目的人许诺,并不断要求我增加工程款。结果,本来应该45天的工期被推到6个月,工程也出了很多问题。而且,在第一个项目完成后,第二个项目我换了施工队,我师兄又不断来搅局。结果,总计几百万的项目,因为合作伙伴的选择问题,造成的直接损失超过100万。当初如果不是考虑到朋友关系,我是绝对不会选择这个师兄的。
所有,工作中,“朋友”的害处往往大于益处,而在工作关系中的“行善”,往往也会造成更大的不善。工作就是工作,不应该受到太多的感情因素的困扰。这也是中国企业需要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