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香港的小学语文课本很受关注。有人将国内和香港的小学一年级的教科书做了一些对比,得出这样的结论:“大陆的课本在教你学知识,香港的课本在教学生做人和生活技能”。事实果真如此?
许多人知道,初小阶段的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教小朋友识字。出现分歧之处在于用于识字的选文上。内地的小学课本较多采用人教版和苏教版,而香港小学教材版本则多达十个版本左右,每个版本都有不同的优缺点。在我们想要做比较的时候,只选取某一个版本去评论一个地区整体的教科书水平,本身会显得片面和不科学,但是当地拔尖的教科书仍能说明该地区教科书的编写达到了怎样的水平。公允地说,无论哪里的一年级课本主要都在教识字,内地的语文教科书和香港的教科书在处理所谓知识和做人方面都是相对均衡的。香港朗文版的《学好中国语文》选篇中有一些十分贴近一年级学生生活的东西,比如《我长高了》、《第一次换牙》等;启思出版社的《启思语文新天地》则有一些篇章在讲认识香港和爱护我们生活的地方,选文渗透了较多的环保理念。相比较而言,香港的选篇较为贴近城市小学生的生活,而国内由于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的存在,对生活的贴近性显得就不那么强。但如果说国内教科书只侧重知识的学习,其实也不公平。有一天,我给孩子读了内地人教版一年级课本里的《看电视》和《棉鞋里的阳光》等,孩子就立即表示也想为家里人做些事情,还有《借生日》、《雪孩子》、《小熊住山洞》等许多篇章也都是在讲做人的道理。
到底怎样才是好的语文教科书呢?我们通常说“文以载道”,但是在现代社会中,“文”与“道”已经变得同等重要,语文能力的养成是语文教育的应有之意。我们在前文中讨论的其实都只说的是“道”的层面的问题,争论的也只是这些“文”载了什么样的“道”而已。香港教育学院多年研究教科书的学者何文胜说,好的教科书是应该能够体现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只有做到“文道合一”,才能符合语文这一学科的特点。如果人们的眼光还只是停留在语文书的选文体现了怎样的生活情意,渗透了什么样的道德倾向,或者体现了怎样的生存技能和知识上,就会忽略了现代语文教育的真正目的,就难以实现“文道合一”的追求。
建立了这样的认识,再来看香港的语文教科书真正“高”在哪里,就会有不一样的发现。首先看结构,内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结构上分为四个部分: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一、识字二。再看香港朗文版一年级上学期用书的结构,分为两册六个单元,分别是:情境及字源识字、认识字词、叙述事情(学校里朋友多)、叙事有顺序(别说我还小)、多感官观察(我喜爱的食物)、文学(童诗花园)。大陆和香港两地的选文取向,在“道”的层面上,都是以人文性为主的,只是在选文角度上有差异。真正的不同其实在于“文”的层面,也就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的学习上。于单元设计上,香港“启思版”较为有序的建构了语文能力的学习过程,这是值得学习 的优点。同时引人瞩目的是,香港“启思版”课本中每一单元都有“讲读”、“导读”、“自读”等不同类型的课文,这样就将某一种语文能力分成了形成期、澄清期、应用与反思期,这在语文课本的编写中是值得称赞的。比如第四单元中,学生通过老师讲读成长故事《我长高了》来学习时序,学习顺序记事情;然后通过导读环节的《第一次换牙》等来运用前面学到的语文知识来分析叙述三要素;最后用自读的环节《我不小》来评估学生对该项语文知识的理解程度。老师还能再以此带动学生学习口头叙述故事和写作。
根据学者研究,两地的区别在于,大陆的语文教科书是以生活品德情意等道德元素来组元的,而香港则是以多元化来组元的,多元即听、说、读、写、文学、中华文化、品德情意、思维、语文自学等。所以香港教科书编写中真正“高”的地方在于它没有重道轻文,相对内地的教科书来说,它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显得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