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毅 著 来源:中外书摘
凄凉少年
刘峙,字经扶,别号天岳,1892年6月30日出生于江西省吉安县庙背村的一户农家。刘峙的父亲是个安分守己的农民,在刘峙不满周岁之时,因稻田放水,与乡邻发生争执,被别人用锄头打死在雷公桥下,连尸体都被水冲走了。其母胡氏无依无靠,孤儿寡母相依为命,白天绣花,晚上打草鞋,再加上亲友的接济,艰难度日。等到娘家再也无力援手,胡氏只好携子到吉安城里的一家爆竹店帮工,后被老板看中,结为夫妻。不久,店老板暴病而亡,为了生存,胡氏又改嫁驻防吉安县城的一个清军统带黄小山(做妾)。后来,刘峙的继父黄小山卸任回籍,要将母子俩带回千里之外的湖南泸溪县老家。胡氏死活不愿离开江西吉安老家。黄小山只带走了继子刘峙,回到湖南泸溪,交给结发妻子唐氏抚养。
在湖南泸溪,继父黄小山给刘峙取了一个“黄谊本”的名字。黄家待他不薄,家庭私塾、观澜书院、浦市高等小学堂,一路读了下来。尽管如此,在举目无亲的他乡,后母始终是护着自己的亲子,何况没几年继父黄小山又不幸去世,刘峙难免受些委屈。多年后,刘峙忆及童年,感叹道:“因为贫穷,才知道知识也是要花钱买的。”
1905年冬,在启蒙老师刘部荃的帮助下,刘峙一度随继父黄小山赴日,试图东渡留学日本。到达东京后,正值中国留学生抗议日本政府的罢课运动。原因是那一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同盟会,日本政府应清廷要求,取缔中国留学生。所以,刘峙在东京不到一个星期便被遣送回国。留学虽未成,在日本的短暂经历却开拓了少年刘峙的眼界。
1907年,年近十六岁的刘峙为求自立,决定投笔从戎,投考湖南陆军小学第三期。那一期湖南陆军小学有三千人报名参加考试,仅取九十人。刘峙最后成功考了进去。陆军小学不仅免费,还发津贴,刘峙由此算是实现了自立。在校期间,因是外乡人,刘峙备受同学的嘲弄和欺凌。刘峙有自己的一套处世哲学,以忍耐为上。他认为,为人浑厚容物,自有好处。古往今来,能成大事者莫不有一种浑容气度。刘峙一生,的确是做到了以忍耐作为立身处世之本。
1911年,刘峙从湖南陆军小学毕业,升入武昌陆军中学第三期。不久,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刘峙跟着一道起义,加入了学生军,守卫武昌。不过,因秩序大乱,革命军发不出军饷,守卫武昌的学生军都没有饭吃,刘峙也没了革命的心思,索性卷起铺盖,回到阔别多年的江西吉安老家。老家贫困不堪,族叔又嫌弃刘峙这个给人当拖油瓶的侄子回家吃闲饭。刘峙只得离家出走,一路与一伙流浪卖艺人为伍。此后,他去了南昌,考入宪兵,凑合着度过了一段最艰苦的岁月。1912年7月,全国各军事学校恢复上课。刘峙闻讯,赶紧北上,进入北平附近的清河镇陆军第一预备学校。翌年7月,江西都督李烈钧在湖口誓师,发表讨袁通电。刘峙借故请假南下,参加国民党的“二次革命”。不久,江西被北洋军占领,刘峙只好重返学校。
1914年12月,刘峙考入保定军官学校第二期步兵科,与他同期入学的还有熊式辉、陈继承等日后国民党的军政大员。在保定军校期间,刘峙除了认真学习所开的课程外,还利用课余时间读了大量的国内外政治书刊,并将步兵操典背得烂熟。1916年5月毕业,刘峙被分配到冀东开平的巡防旅见习。时逢“护国运动”兴起,热血青年刘峙眼见机会来到,在巡防旅干了没几个月就弃职南下广州,参加“护国”……
“五虎”之首
1924年夏,黄埔军校创办,急需大批教官。此前与刘峙相识的黄埔军校总教官何应钦向校长蒋介石推荐了他。有何应钦的推荐,蒋介石当即发了聘书,让刘峙到黄埔军校担任战术教官。很快,刘峙又调到校本部参谋处当科长。这年底,黄埔军校成立了教导团,何应钦任教导第一团团长,刘峙任该团第二营营长。从此,刘峙与团长何应钦站在了一起,更是与其他的营长顾祝同、钱大钧、蒋鼎文、陈继承等人结成了小派系。刘峙终其一生都是何应钦的死党,他与顾祝同被时人称为何应钦的“哼哈二将”。有趣的是,这两人都出身自“保定系”。而蒋介石手下的“八大金刚”何应钦、顾祝同、陈诚、刘峙、张治中、钱大钧、蒋鼎文、陈继承,除团长何应钦及先被任命为第二营营长、随即被刘峙取代的陈继承外,其余都还是并无实权的“教书匠”。
1925年2月,刘峙率部参加第一次东征,讨伐陈炯明。这年4月,教导团第一、第二团合编为“党军”第一旅,何应钦升任旅长兼第一团团长。在他的大力举荐下,刘峙被提升为教导第一团团附,代理团长职务。6月,滇桂军刘震寰、杨希闵在广州叛乱,围攻大元帅府。东征军兼程回师广州,集结于广州附近。刘峙同样奉令回师戡乱,只用了半天时间,就将刘震寰、杨希闵两部全部消灭。刘峙率第一团首先进入广州,一时声望大振。因为这件大功,刘峙于1925年8月正式接替何应钦,升任教导第一团上校团长,与第三团团长钱大钧、第五团团长蒋鼎文、第九团团长卫立煌同列。
1925年10月,刘峙又率部参加第二次东征。1926年2月,教导第一团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师,刘峙被任命为副师长兼参谋长,没多久又当上师长,居于军长何应钦之下,陈继承、蒋鼎文成为他的部下。此时的刘峙终于爬到了当初的同僚们头上。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在这次事件中,驻防广州的刘峙忠实执行蒋介石的命令。当蒋介石召集卫戍部队讲话后,刘峙紧跟着宣读了要逮捕的共产党人名单,马上率部扣押了第二师和海军中的所有党代表及共产党员。当晚,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包惠僧对刘峙提出质问,刘峙直接回答:“我也不完全了解,我是以校长的意思办事,校长命令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因为这样的态度,刘峙大受蒋介石赞赏。
在“四一二政变”中,已经成为蒋介石心腹的刘峙起了不小的作用。可以说,刘峙为蒋介石走上“领袖”位置立下了“殊勋”。事变前,蒋介石征询上海警备司令白崇禧意见,需要多少部队。白崇禧说,刘峙之第二师及周凤岐之第二十六军便够了。周凤岐是刚投诚的孙传芳残部,真正得力的骨干只有“以校长的意思为意思”的刘峙。蒋介石“四一二政变”后成功另立“中央”,刘峙的“拥戴”之功自然不可磨灭。
蒋介石复职时,为继续北伐,将刘峙升为第一集团军(蒋介石兼集团军总司令)第一军团总指挥。
1933年,刘峙的生母在开封谢世,他携家眷将灵柩从河南送回老家。少年出身贫贱,成年后衣锦还乡,这样的分寸最难把握,一不留神就会给人落下把柄。元散曲中一出《高祖还乡》即将这一切讽刺得入木三分。刘峙却有自己的一套。行至当年父亲丧生的雷公桥,刘峙率子女跪拜在桥头上,痛哭流涕,祭奠父母的在天之灵。为追念亡父,刘峙出资维修了这座古桥,还修了一座路边凉亭,供过往行人歇脚乘凉,避风遮雨,取名“思父亭”。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亲笔题写亭匾,蒋介石和陈诚、张群、顾祝同等军政大员也都有题字刻在六亭柱上。见到当年将自己轰出家门的族叔,刘峙毫无二话,行大礼于叔叔膝下,一片孝心感动众乡亲,被誉为佳话。有乡亲告诉刘峙——当年的杀父仇人就在邻近的村里,是时候报仇了吧?刘峙却道:“人死不能复生,过去的事就算了。”一时间,人人感叹刘峙的圆融大度,没有人敢说刘峙是咸鱼翻身,小人得志。
1935年4月,刘峙被授予陆军二级上将军衔,同时兼任河南省政府主席。刘峙时年不过四十三岁,一时风光,无出其右。当时人们把蒋介石、何应钦下面的中央军五个二级上将并称为“五虎”,即刘峙、顾祝同、蒋鼎文、陈诚、卫立煌。其中三人出身自“保定系”,刘峙更成为“五虎”之首。国民党军界人物个个对刘峙的福星高照、官运亨通羡慕不已。久而久之,大家称刘峙为“福将”。“福将”之名,从此广为人知。
兵败淮海
1948年5月,何应钦推荐刘峙为徐州“剿总”司令,掌管关内绝大部分中央军部队,看护南京的大门。蒋介石也明白,刘峙虽然打了一些败仗,终究忠信可靠,辅之以杜聿明等虎将,可收短长互补之效。刘峙久闲无事,被蒋介石再次起用,受宠若惊,当面向蒋介石表示:“要我做官,不能奉命;要我拼命,义不容辞!”
表完了态,1948年6月14日,刘峙飞抵徐州就职。就在刘峙就职的第九天,河南开封被解放军陈毅、粟裕部攻克。紧接着,陈毅、粟裕率领的解放军又全歼赶来增援开封的区寿年兵团五万余人,生俘区寿年。9月下旬,济南解放,山东绥靖公署主任王耀武被俘。刘峙、杜聿明一度还有收复济南的计划。但是10月15日,传来锦州被围的消息,蒋介石急令杜聿明飞往北平,急得刘峙六神无主,反复念叨:“光亭(杜聿明字)走了,这可如何是好?北进谁能做主?真是料想不到的事!”刘峙坐卧不安,一连二十多天,徐州的部队一直保持着杜聿明走前的状态。
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刘峙在徐州紧张得坐立不安,连电告急。蒋介石被迫改变决心,决定在徐州、蚌埠地区与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刘峙按照蒋介石的命令,急电李延年,命令第一百军星夜开赴海州,以加强海州和连云港一线的防务。但两天后,刘峙又决定放弃海州,再电李延年兵团向徐州靠拢,并命令第一百军返回。在李延年兵团开始撤退时,刘峙又命令正在撤退中的黄百韬兵团及李弥兵团一部,在大运河以东、陇海线以北掩护李延年。
一切都晚了。解放军集中七个纵队的绝对优势兵力,对黄百韬兵团实施攻击。11月22日,黄百韬兵团全军覆没。蒋介石急令刘峙到蚌埠坐镇指挥,将徐州近郊各军交给杜聿明指挥。北上增援的黄维兵团在11月27日被解放军全部包围于双堆集,黄维兵团十多万人悉数被歼,黄维被俘。1949年1月6日,解放军分东、北、南三方面向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很快攻破其防御体系,9日发动炮火攻击,俘获杜聿明,击毙第二兵团司令邱清泉,淮海战役宣告结束。此役,刘峙指挥的国民党军队被人民解放军歼灭了五个兵团、二十二个军、五十六个师(内有四个半师起义),总计五十五万余人。
五十五万人全军覆没,刘峙从蚌埠逃回南京,知道这一回自己祸闯得太大,吓得不敢去见蒋介石。蒋介石恨透了刘峙,于1949年1月20日下令将其撤职查办。第二天,蒋介石自己离开南京,下野引退。刘峙兵败淮海,蒋介石的政权根基随之崩溃,两者关系之紧密由此可见一斑。刘峙这个位列“五虎上将”之首的“福将”,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军旅生涯。从此之后,刘峙再也没有带兵打仗的机会。
在何应钦的庇护下,“查办”没了下文。风头过了,刘峙被委任为“总统府战略顾问”。不过刘峙再也没了兵权,有的只是一个虚职而已。
逃脱一场劫难的刘峙明白国民党大势已去,开始为自己安排后路。他先带着最受宠爱的三姨太黄佩芬返回江西吉安老家,最后一次祭扫祖坟。从此,刘峙至死也未能返回故乡。
1949年9月20日,刘峙满心悲凉地离开内地,来到香港九龙。1949年12月7日,刘峙自恃去台湾不会有自己的好日子过,便以治糖尿病为名,向蒋介石告假留在香港。
1950年3月1日,蒋介石在台湾“复职视事”,重任“总统”。刘峙得知这一消息后,马上联合流落在香港的何成浚、陈武民等人致电祝贺。谁能料到,蒋介石没看到电报还好——无非是暂时将刘峙遗忘——一见电报,蒋介石顿时想起还没追究刘峙兵败淮海的责任!蒋当即下令——因刘峙“滞港久不归队”,将刘峙的“总统府战略顾问”职务撤销。刘峙从此丢掉全部军职,成了一介白丁,流落香港,无法再去台湾。绝望之下,刘峙留在香港当了寓公。好在这些年刘峙在内地积攒了不少钱财,生活不用发愁。
没想到,树大招风!一伙逃亡在香港受穷的昔日部属们,认为刘峙的钱财理应有他们的一份。部属们不顾情面,登门强拿硬取,与到刘峙家打劫无异。事后刘峙向香港皇家警察报警,说自己遭到了盗匪抢劫。但这种案子是没法破的,刘峙白白损失一大笔钱财。经此一事,刘峙心里暗暗拿下主意——香港这地方不安全,不能再待下去了。
从印尼到台湾
香港不安全,台湾不能去,刘峙要去何处落脚?恰逢此时,刘峙在一个偶然的应酬场合,结识了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中华总会的丘元荣。丘元荣得知刘峙的三姨太黄佩芬是教师出身,热心教育,马上劝他们到印尼去。丘元荣告诉刘峙——印度尼西亚气候适宜,华侨众多,华侨教育有待开展,正适合刘峙与夫人去那里开辟新的人生天地。刘峙未及多想,接受了丘元荣的邀请,准备到印尼去定居。
1950年9月24日,刘峙全家六口乘船离开香港,第一站先抵达新加坡。刘峙一家下船游览新加坡的热带风光,竟然不慎遇到一伙强盗,所带行李大部分被抢,损失惨重。刘峙一家不敢再停留,赶紧上船。船继续南行,抵达雅加达海口丹戎不碌码头时,丘元荣亲来迎接。因为临时发现蒋介石派的“领事官”也在此登岸,他怕暴露刘峙一家的行踪,不敢立刻露面,只能改派其他人上船,引导刘峙登岸。旅客入境,在雅加达要经过三个关卡,刘峙一家虽然只带了大小六件行李,与一般旅客同受检查,但也费了许多时间,又损失了一些物品。好不容易通过码头的关卡,迎面又来了军事检查哨,公开索贿。刘峙为求生存,只好忍气吞声,任人宰割。更难堪的是,油水被榨后,刘峙又突然发现口袋里的钱包也不翼而飞。经过如此几番折腾,刘峙上百万的家财已所剩无几。
此时,刘峙面临的第一大难题便是为全家大小六口人谋划生计。本来,刘峙还想通过经商再来一次翻身。谁知,仅剩的一点家产投入后,不久即血本无归,刘峙终于成了“无产者”。刘峙只好搬出雅加达,迁到西爪哇岛的茂物去住,因为那里的消费水平要低一些。
又经由印尼华侨帮助,刘峙和妻子黄佩芬获得了教员许可书,这才完成了在印尼合法定居的手续,把他们原来只可以在印尼暂居三个月的时限延长到两年。不久,黄佩芬受聘到当地的“中华学校”教书,当上了小学老师。1952年1月,黄佩芬要回香港探亲,好不容易弄到的小学教员职位舍不得丢掉,经校长批准,刘峙替她代授高小六年级的国文课和地理课。刘峙就这样在南洋的异国他乡开始了自己的教书匠生涯。
刘峙自幼读过私塾,国文基础很不错。他又是堂堂的保定军校毕业生,当过黄埔军校的战术教官,对地理更不陌生。牛刀小试,刘峙讲的课竟然大受学生欢迎,于是校方又要他增授高小五年级的尺牍课。不久,黄佩芬自香港回茂物时,学校已经舍不得放刘峙走了,干脆对黄佩芬另排课程,着重在她的本行美术、音乐方面。刘峙竟一直代课下去,先是教高小,继而又增加到连初中也要教。国语、作文、尺牍、历史、地理等课程,刘峙全都教过。昔日统率数十万大军的堂堂上将总司令,如今沦落异域成为中小学生的“猢狲王”,这是刘峙从来也没有想到过的结局。当时印尼华侨小学使用的课本都是从中国大陆购买来的,政治倾向相当鲜明。刘峙以大陆出版的课本作师传道,授业解惑,那番哭笑不得、五味俱全的感受,真是难以言表。为此,刘峙多次写信与印尼教育部华侨司交涉,终于说服自己所在学校改用台湾出版的小学课本。此事后来也成为刘峙向台湾国民党当局夸功的本钱。
自从在茂物定居之后,化名执教的刘峙一直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许多公开场合都尽量避免参加。偏偏事有凑巧,1952年3月的一天,刘峙偶然翻阅报纸,竟然发现有人以他的名义发表谈话,刊登在当地一家报纸上。刘峙一打听才知道,这个“假刘峙”是他当年在保定学校学习时一位同学的堂弟。真刘峙在此,岂容假刘峙冒充。激愤之下,刘峙投书报社“辟谣”,表明自己的立场。刘峙的声明在报上发表后,立刻引起了轰动。自淮海战役结束后,人们鲜闻刘峙的名字,有人说他因打败仗被蒋介石拘禁起来了,有人说他在大陆解放前夕投降共产党了,还有人说他在香港当寓公。
刘峙在印尼教书度日的三年里,不断给蒋介石写信,希望能获得蒋介石的谅解。但是蒋介石根本不理睬他。直到这一次,“失踪”多时的“福将”刘峙突然在印尼出现,以及有关“真假刘峙”等一系列头号新闻的炒作,才引起了蒋介石的注意。当时印度尼西亚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两国在许多国际问题上取得共识,外交往来密切。蒋介石有点害怕了——刘峙在自己这里屡屡失意碰壁,要再制造出令国民党和他本人难堪的政治笑料怎么办?更可怕的是,万一刘峙给共产党“统战”回大陆怎么办?于是,蒋介石示意刘峙的旧部袁守谦等人给刘峙写信,要刘峙速来台湾。刘峙接到袁守谦的信,大喜过望,马上复信表示愿意去台湾。就这样,蒋介石于1953年8月正式示谕,接纳刘峙与其家人入台 ,还让人给刘峙寄去了“入台证”和旅费。
1953年11月6日,刘峙带家人离开雅加达,经曼谷、香港抵达台湾。在台北机场,刘峙受到了原西南“剿总”总司令顾祝同、西北“剿总”总司令胡宗南、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等人的迎接。
刘峙到台湾的第一件事,自然是去面见蒋介石。见面之时,蒋介石不容他开口,劈头盖脸就是一通臭骂。好在刘峙了解蒋介石的性格,知道骂过后就会风平浪静。况且,刘峙在大陆时就养成习惯——立正恭听蒋介石责骂。不管蒋介石骂多久,不管骂什么,刘峙一律唯唯称是,而且可以保持立正的姿势。这一次,年近七旬的蒋介石体力已不比当年在大陆时,骂了一会儿便感到疲倦,只好住口,吩咐刘峙回去后好自反省。
刘峙从“总统府”退出来,反倒放下了心。跟随蒋介石多年,他知道蒋介石的一举一动都有什么含义。蒋介石对他这顿痛骂,是把过去种种旧账一笔勾销。果然,一个月后,刘峙受聘为“总统府国策顾问”。1954年2月,刘峙出席“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二次会议”,当选为“大会主席团主席”,10月还受聘为“行政院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这些官职都是虚职,但刘峙曾在海外漂泊教书度日,对这一结局已经相当满意。1960年2月,刘峙出席“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三次会议”,仍当选为“大会主席”。1967年,刘峙兼任“行政院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台中区主任,直到去世为止。
1965年,在印尼落魄患难的妻子黄佩芬因病去世,这对年迈的刘峙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不过,刘峙身体状况向来不错,多年来保持军人的习惯,不吸烟,不饮酒,早晚坚持运动。1970年夏天,刘峙中风,半身不遂,住院半年养病,终告不治。1971年1月15日,刘峙病逝于台中,终年七十九岁。■
(摘自《风云保定系:民国第一军校的十大将领》,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1月版,责任编辑:李鑫 翟丽娟,定价:3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