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均田制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土地革命
曹杰
土地制度在我国历史有好多变化,北魏的均田制,也就是一次土地改革,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声誉的一次改革。这一1600年前的改革,不能说稍懂点历史的人都知,但绝大多数人都清楚。这一改革的成功,使北魏社会由乱到治,由动荡变安定,经济繁荣,百姓丰衣足食,国库存盈实,推动北魏发展为鼎盛时期。尽管这一改革声誉很高,知道的人很多,但史籍记载笼统,其中好多事说不清,因而理解各异,一直存着争论。笔者多年研究北魏史,对这均田制全面进行考查,便撰文以图还原其历史真实。
均田的动因
北魏为什么要实行均田制,这事还得从西晋说起。西晋八王之乱,北方众多少数民族入侵,建立了许多个国家和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这些国家和政权相互攻战,相互争夺地盘,闹得遍地狼烟四起,战火纷飞,民不聊生。有钱人一部分逃到了南方,另一部分寸土难离,便以家族为基础在村庄周围磊墙筑堡,依靠他们手中控制的大量土地,招收难民为奴隶为佃户加以武装,既耕且战,进行自卫,应对外来的入侵。这种且耕且战的堡垒,史称坞壁。一时间战火纷飞的中国北方大地上到处都是坞壁,而且坞壁与坞壁之间有着密切联系,称做联堡。比如10联堡,12联堡垒,15联堡垒,以至数十联堡。其中又有总指挥,形成强大的武装集团,来进行自卫。道武帝建立北魏后,打败了不少强大敌人,对这坞壁却没有办法。这坞壁数量之众无以数计,无奈之下他只好向它们妥协,给这坞壁主封官,名为“宗主督户”。让他们的给征收租赋,维持社会治安。
可北魏的税赋是以户进行征收。这些大大小小的坞壁,其中往往是千人共籍,百户为一家。大户之内包荫着许多小户,小户受大户的控制和欺凌。每年向国家缴纳的租赋,全是豪强大户向小户征收,然后由豪强大户再交国家。他们不只向下收得多,给国家缴得少————;以至粮中掺沙拌水从中作弊,上欺国家,下坑包荫户,成为地方上的一害。他们对国家的一些政令,往往采取实用主义态度,有利的就执行,没利的不执行,影响着中央集权的统一。第二代皇帝明元帝感到这坞壁可恶,企图把他们解散,也把一些坞壁的首领和富豪迁至京畿加以控制,却引起骚乱,最后则以安抚告终。到第三代皇帝太武帝时,不少坞壁的势力有所发展,河东大户薛永宗势力之大,都控制着州郡。当时太武帝意在统一黄河流域,四出用兵,税赋自然十分繁重。关中杏城盖吴发动起义,陇东的白部入伙,河东的薛永宗也积极响应,一时间起义战火从关陇蔓延到黄河以东大部地区。太武帝全力以赴讨伐,耗时两年都没镇压下去。在河汾办学薛洪祚,虽身为布衣,在乡间却极有声望,看到起义战火蔓延,便动员坞壁主乡党积极支援,不只供粮、供草,还组织民夫支前参战,才将这场声势浩大的起义平息下去。太武帝很感谢薛洪祚和乡党,封他为泰州刺史,使这薛洪祚由布衣成为朝廷命官,也就承认了坞壁主的合法地位。第四代皇帝文成帝忙于复佛,对这坞壁未加过问。五代六代皇帝因都年幼,文成帝的皇后冯太后两朝临朝称制。这时北魏版图已定局,不在向外扩张,坞壁势力的发展越来越大,有的跑马圈地,有的开矿煮盐,武装成千上万,独霸一方。他们不只隐丁漏口,逃瞒租赋,上欺国家,下坑百姓,致使租调锐减,国库空虚。冯太后对此也早有所虑,因此她多次下令检查户口,查出了不少包荫户,对那些坞壁主和豪强大户加以惩戒。但国内有千千万万的坞壁,如何能查得过来?所有坞壁主和豪强大户又都是一路货色,可总不能都把他们治罪。特别是那些构成集团性的坞壁势力,不只独霸一方,还组织暴动,率众起义,威胁一方的安全。在冯太后临朝称制的近20年间,各地大大小小起义事件就10余次,差不多两年就有一次。尽管她严加防范,没有酿成大祸,她却如坐在火山上一样,日夜感到不安。除了隐丁漏口逃瞒租赋之外,这便是均田的主要动因。
均田的实施
坞壁的发展,已成为北魏的一大祸患。在解除禁田,班发俸禄,整饬吏治之后,冯太后便派李冲等深入坞壁调查研究,探讨坞壁内部的情况。她也带着皇孙孝文帝巡幸州县,也视察了中原的一些坞壁。回到朝中她和大臣们一起讨论,要大家献计献策,解决坞壁成患的问题。可这坞壁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既不能用明元帝的办法,将那些豪强大户迁走,把坞壁解散;又不能派官员去管理,更不能用武力征服,毕竟他们还是一方衣食父母。大家讨论来讨论去,谁也不那拿不出个好的办法。相州剌史李安世得知此事,便向朝廷上疏,其内容是:“土地的占有历来国之大事,量地划野,经国之大式。西周井田之兴,其来已久,田莱(田野)之数,制之以限。坞壁人口众多,土地则为豪强大户占有,这便是坞壁存在的要害。若要解决其上欺国家,下凌百姓,为乱一方之患。依臣愚见,应澄清户口,均分其土地。使细民获有资生之益,豪强则无地利可求。并宜年限断,令均分之田永免侵夺。如此则以强凌弱,称霸一方,欺骗朝廷的坞壁之祸,如抽薪之釜,断源之流,自然消除。”
这李安世是诗书传家,博综群言,才华横溢,是北魏很有影响的名士。自任相州刺史之后,看到坞壁主各霸一方,隐丁漏口,偷逃租赋,上欺国家,下凌百姓,心中愤愤不平,便派人反复清查户口。对一些残掠百姓,公私成患的豪强大户,严加制裁。并没收他们的土地,均分给百姓,深受广大百姓的拥戴。他的上疏可称是雪里去送炭,救火之水,深受冯太后、孝文帝和众臣的赏识。因而采纳了他的建议,便于太和九年下诏,将所有土地收归国有,为广大的百姓进行均分,这便是历史所说的均田制。
均田的具体规定是:每个男子年十五以上者授露田40亩,女子授田20亩;奴隶和平民一样授田,男授40亩,女子授20亩;鼓励养牛,牛一头授30亩,每户以4头为限,露田不够可以荒田来补。为防止土地兼并,规定所分土地生死为断,只许耕种,不得买卖。此外男子还授桑田20亩,女子授10亩。不宜种桑之地,男子授给麻田10亩,女子授给5亩,以为永业田,即人死后不再收回。并鼓励兄弟之间分户,三口之家授给宅基地一亩。地方治所官员则授给公田,刺史15顷,太守10顷,县令6顷,由其经营以代俸禄和公务之用。官员更替,新旧交接,只许经营耕种,不得买卖。诏书下发后,一场均田运动便在中国北方大地上展开。
这均田究竟是怎么实施的?史籍没有记载,也看不到其它有关论述。但可以推测,那是抽调官员深入坞壁发动群众,统一规划土地,清理户籍,丈量田亩,分给百姓,予以落实。这只是均田工作的开始,也可说是一种试点。北魏全国有113个州,12个边镇,527个郡,1465个县,其中的坞壁村寨无以数计,国家的官员不过数千。若是全靠少数官员来搞,均田何年何月才能完成?因此中书令李冲便提出了三长制。三长即五户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邻设邻长,里设里长,党设党长,故称三长制。我国坊里制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最早为什伍制。即五户为一伍,十户为一什,是国家政权中最基层组织。三长制是什伍制的延续,承担着国家人口管理、收租赋和征兵役使命。三长选拔豪强大户担任,这些人有管理经验,在当地有威望,他们土地被分,心中虽然不满,可担任三长有免役待遇。即令长免一人,里长免二人,党长免三人,成绩突出者还可提升。他们既得到朝廷信任,又操有基层实权,工作也就有了积极性。这三长制的建立,使北魏政权有基层组织,中央集权得到统一,政令行使如身之使手,如干之纵条,均田便在全国各地开展,很快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经济发展,人心安定,国内形势大变。
露荒之辩及均田的意义
我国的土地制度,前后经历了西周的井田制,商鞅变法的授田制,和曹操的屯田制,数次大的变动,都是以土地为核心,对百姓进行剥削。西晋虽然采取了占田法,也没摆脱土地兼并和剥削。到十六国时期,坞壁的发展,使土地兼并形成高潮,好多百姓无立锥之地,承受着惨酷的土地剥削。北魏的均田制是人类历史上一场了不起的革命。其一,它彻底冲垮土地兼并,消灭了土地剥削,是我国历史上上最合理的土地制度,对后世产生着深影响。其二,是这均田核心是以人为本,实现耕者有其田,让每个公民平等地享有土地资源.体现了人本思想。其三,是这均田制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大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包荫户出,男布于野,女勤纺织,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口大为增长,比西晋增加一倍还多。户征租赋虽少,编户增多,租赋征收倍增,国库盈实。史载国有九年之粮,民有三年之备,创造了我国历史上社会经济发展最好的时期。其四,是由于这均田制的先进性,其后延用了300多年,并为隋唐盛世奠定了经济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直到1600年解放后的土改,还能找到它的影子。这均田制是中国史无前例的一场土地运动,也是一场功在千秋利在当代伟大的土地革命。
却有些论者认为,北魏的均田制均得是荒田,对豪强大户利益毫无损害。究其原因是,他们把露田理解为荒田,这是对北魏均田制极大的歪曲。那么究竟什么是露田呢?有资料表明,露田又称正田,即不种树专种五谷的田。再说史籍记载十分清楚,这均田既给无地的百姓分田,也给佃户分田,这样他们的就不再束缚在豪强大户的土地上;奴隶还分田,成了自由人。那么豪强大户占有大量的土地,谁来给他们耕种?这些论者岂不难以自圆其说。况且史籍还有“均田耕地不足,用荒地补充”的记载:李安世的上疏中“使细民获有滋生之益,豪强无地利可求。”讲得更为清楚。这岂不证明均田均得是耕地,而非荒田;露田为荒田之说,与均田无损豪强大户利益岂非谬误。北魏的均田制使北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备受人们的称赞。谁也对它难以否定,更抹煞不了它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