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

听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马不停蹄地赶到这个城市,为三节语文课而来。

胡明道的《囚绿记》,黄厚江的《孔乙己》,罗效智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相较而言,对罗效智的课充满期待,甚至胜过了胡明道和黄厚江。

胡老太和黄老邪的课,是一种知道中的极好,高山仰止,留待聆听后的细品。

而罗老师的课,则留给人想象。

是期待中的精彩,还是想象后的落差?

潜意识里,希望他能上一堂精彩的研究课。

初识罗君,是在上半年青岛即墨的“真语文”说课华东片区赛中。

十分钟的说课展示,让人惊艳。

准确把握的文本内容,几近完美的流畅表达,从容淡定的台风气度……

这一切,仿佛一颗诱饵,让人忍不住有上钩的欲望。

只是说课和上课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情。

说课好比报幕,可以准备;上课才是主持,考验现场。

这是两个完全不同层级的事情。

知道他要在下一站进行课堂展示,对这个同龄人的课堂充满等待。

等待如一坛佳酿,在时间的流逝中发酵。

早早拿到这一站的手册,他要上的篇目,《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选材不错,这个和他的整体风格倒是极为贴近的。

文章相对短小,朴实无华,寥寥几个场景写活了梁任公先生,适合一课时完成。

或许缘此,人教版高一必修上册的这篇文章历来被很多老师作为公开课的首选。

文章选自梁实秋的《槐园梦忆》,是作者在时隔半个世纪之后,回忆梁启超先生在清华作的一次演讲而写。

此文一出,台湾文艺界有评论,认为是“双绝之作”。

中午有个饭局,佳肴在桌,也心不在焉,盘算着他上课的时间。

紧赶慢赶,赶到时,还是漏过了一个开头。

导入部分已结束,台上学生静默读书,幸运地在礼堂第二排寻得座位。

拿过旁边听课老师的听课本,将前面导入部份补充上,专注听他授课。

课堂导入:由学生谈生活中听到的演讲入手。

遗憾没有听到,但是看他如此导入,还是觉得有些不妥。

这是一个很明显“入”胜于“导”的开头。

可以商榷的地方很多,学生听到的演讲和这篇文章所谈的演讲有什么关系?

这样的导入可以为后面课堂的开展起到怎样的作用?

再进一步说,这篇文章是写演讲的么?

作者时隔半个世纪之后追忆当时场景,是因为梁任公而记得这次演讲,还是因为这次演讲而记得梁任公?

整体感知部分,一个小的填空题:这是一次……的演讲。

要求学生阅读后完成。

私以为,如果改为“从演讲的……可以看出一个……的梁任公”似乎更切中文章内容。

更关键的是,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如何归拢和引导。

毫无疑问,教师的初衷是希望由此而展开对文章具体内容的品析,进而归纳出任公先生的品格来。

想法不错,但是有两个问题需要探讨:

第一,这个空格似乎任何词语都可以填充。

比如“动人”“精彩”“难忘”“特别”……

这些表面而感性的表达如何准确地引向文章内容的分析,从文章的内容层面归结到人物性格的分析?

第二,这篇课文到底是写演讲,还是写演讲人,还是写自己为何要记这次演讲?

这个问题不明确,无法确定最恰当的整体把握。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合拢:动人。

教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演讲的“动人”之处,并分析“动人”在何处?

仔细分析,这是一个看似民主实则危险的要求。

这里并没有对“动人”的内涵进行界定,所以几乎文章所有涉及演讲之处,都可以归结为“动人”。

同时,既然是“动人”,那自然此处之“人”当为作者梁实秋,任何的分析都不能脱离作者而展开。

再则,通过分析这个演讲,是看演讲的动人之处,还是演讲者的动人之处?

具体品析板块。

学生站起来进行品析,寻找动人之句,品析动人之处。

第一个学生,关于引用杜诗部分最动人,动人的是背后的那份情感。

教师引导归纳“情感动人”,并请学生到黑板上写下所感受的那份动人之处。

什么情感动人?为何这份情感会动人?

私以为刚才提到《桃花扇》,还痛哭流涕,而这里言及杜诗就张口大笑……

难道不是一份难得的真性情么?

一个名家伟人,在一众学生面前,率真如此,真性这般,毫不扭捏,绝无做作。

为什么讲这里,总要生硬地贴上“爱国”之标签呢?

第二个学生举《桃花扇》部分,教师引导再次归结为“情感动人”,再请学生上黑板书写结论。

这里又是怎样的情感?

为什么会悲从中来,痛苦而不能自已?

他真的是如教师引导的那样是哭光绪皇帝么,还是哭自己?

第三个学生,举第九自然段,谈及梁任公先生对于听过这次演讲的人对文学爱好的激发。

学生得出结论“奉献的精神”,上台在黑板上,写下结论。

这个结论的得出未免牵强。

第四个学生,举第七自然段,言及“学识渊博”,上黑板写出结论。

第五个学生,举出梁任公开头的导入语,得出结论“谦逊”。

教师要求学生上前台朗读这两句话,“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

教师在学生表演过后,引导,还有一份“平易近人”的精神。

第六个学生,举出第三段,这段涉及任公先生的外貌描写,得出结论“风神潇洒”。

…………

分析这个部分,较为遗憾。

一是因为整个对具体内容的品析浮光掠影,留在浅层;

二是因为师生之间的对答更多是问题与答案之间的碎问碎答。

整个赏析过程很少有关注为什么从这些文字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比如,演讲开头的两句话,仅仅是表达出是“谦逊”么?

让学生上前台表演的目的和意义在哪里?

梁先生用不太标准的官话来说,而学生用普通话来讲,这种再现有什么价值?

从这两句短小却蕴含转折意味的开头之语里,谦逊不多,但是那份自负倒是隐藏其间的。

梁任公先生在清华的这次演讲,题目为“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

从整个演讲本身来说,并不是“动人”的。

甚至在一同听演讲的闻一多笔下,有关于任公先生讲《箜篌引》的记述。

任公先生所讲的《箜篌引》,也不过是读一句,然后大声说一声“好”罢了,并未涉及具体的品味和分析。

然而这样的演讲却在梁实秋脑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

其“动人之处”,除了演讲,或许更多的是和演讲的内容、演讲人,以及听讲人有关了。

紧接着,教师一个主问题导问:由文及人,文章中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任公的评价?

学生回答,最后一段: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教师要求学生朗读,再追问:“热心肠”的内涵?对什么“热心肠”?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演讲中的三处引文。

杜甫的诗歌处理为,要求学生朗读该诗,并分析表现了杜甫怎样的情感。

《桃花扇》的处理,展示创作背景,同时联系任公当时处境,分析其间情感,学生得出对光绪的哀悼之情。

《箜篌引》的处理,教师先出示该诗故事内容,同时引导学生联系梁启超的人生经历分析。

最后得出结论:主要是对以谭嗣同为首的革命志士的追忆和感怀。

细分析这个部分,几个问题值得商榷:

第一,为什么要指向对这几个引文的分析?在刚才的品味动人之处,为什么不及时地抓住而进行分析?

第二,“热心肠”到底是什么?能够简单地梳理为“爱国”么?

第三,这份“热心肠”是在怎样情境之下的“热心肠”?

屡屡遇冷,却依然心热,或许是动人之处的一个注脚。

课堂收结部分,要求学生分析:作者带着一种什么情感来追忆先生的风采?

学生讨论并回答,课堂结束。

毫无疑问,整堂课展示了罗老师扎实的课堂功底和教师素养,但是就这堂课来说,还是略有失望。

首先,失却一个好的整体把握,导致整堂课散乱一片,最后不得不靠教师的问题切入来收拢。

这篇文章的题目,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

这篇文章是写“一次演讲”的,但是仅仅是最表面的外层;

这篇文章是写“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由演讲而知人:演讲的情形,演讲的内容,演讲的效果……

这篇文章是“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为何要记?如何记的?也该是探讨的一个重点。

总而言之,“演讲”是外层,“梁任公”是中层,“记”是里层。

文章里有许多看似不起眼,其实充满作者深情和思考的文字,值得细细品味。

比如作者在听演讲过后的二十余年后,在黄河茅津渡,看到黄沙弥漫,黄流滚滚,哀从中来,忆起演讲。

其次,课堂重点的把握也有待讨论。

无论怎样的课型,语文课首先是关乎语文的。

这堂课可以通过一篇小文遥想任公风采,但是如何通过文字通过作者的写法感受到这一切呢?

在这感受的过程中应该教给学生怎样的语文学习方法和思维呢?

课堂不是教参和教辅之间的对话,而应该是师生围绕文本所进行的探究活动。

再次,教师的引导也值探讨。

课堂上,所有学生的回答都应该是充分尊重和利用的资源。

比如学生得出“这是一次动人的演讲”,教师应该适时引导:

什么动人?是演讲的情形动人,还是演讲的内容动人?作者如何将这一切描绘得“动人”?

再比如任公开头所讲的《箜篌引》,也值得思考:

听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

作者为什么要在这次演讲的开头引用这首古诗?

这首古诗本身的内容和引用此处的目的是否一致?

这首古诗带给作者的影响是什么?

预设的内容没有讲完,课堂已经走到了四十分钟。

超了将近十分钟后,终于草率结尾。

看到罗老师,想到自己曾经在公开课上的捉襟见肘。

无数次的上课,自己还是陷入在细碎的内容中无法自拔。

联想到上午黄厚江的挥洒自如,举重若轻。

不能仅仅以“姜还是老的辣”来归结。

在语文教学“跳进去”和“跳出来”的道路上,思想的转变和努力的付出同等重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60639.html

更多阅读

美国最“牛”的一位总统 美国第一位总统

(美国最先进的F-22猛禽战机)美国最“牛”的一位总统子曰诗云美国从1789年华盛顿担任第一任总统以来,现任总统乔治·沃克·布什(GeorgeWalkerBush,习称小布什)已是第43位(第54届、55届)总统。他于1946年7月6日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他1968年获耶鲁大学历

常艳老公致全国全世界人民的一封信ZT 常艳玲

[转载]常艳老公致全国全世界人民的一封信 ZT(2013-01-23 13:37:41)转载▼标签:转载原文地址:常艳老公致全国全世界人民的一封信ZT作者:陈晚常艳老公致全国全世界人民的一封信2013-01-22 08:33 AM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各位关

你是我心中的一只猫  作者:明仔 我的心中住着一只猫

你是我心中的一只猫  作者:明仔第 1 章我第一次被猫挠的时候,兽医正在旁边愣愣地看着我,包括这只猫的主人。他们说这只加菲一样体型的家伙很和善,不,正确的说来是非常懒,懒得连朝陌生人发怒的力气都会省掉。我看也是,哪只猫会在挠了人后心

声明:《听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为网友冷眼看世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