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篇胡希恕 胡希恕越辨越明释伤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篇

第263条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病就是半表半里的一种阳性证。阳热在半表半里的部位,半表半里就是胸腹腔间,不能入里,也不能出表。热邪在这个地方,只能顺孔道往上涌,往上来,所以口苦、咽干都是孔窍的地方发生热象。口苦,少阳病见口苦,最常见不过。临床上病人口苦肯定是柴胡证。咽干,内有热,咽也干,热往上亢,目眩就是头眩晕。

也就是说在半表半里的部位充斥热邪,口苦、咽干、目眩,这一系列的问题是一个必然的反应。所以拿它作少阳病的一个特征,是比较正确的。但也有不足的地方。这段的意思是这样的,少阳病不是特殊的病,只要在临床上遇到口苦、咽干、目眩,这一系列症候,可以肯定是少阳病证。这是辨少阳病的特征。

264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少阳中风,意思是太阳中风类的病而传入半表半里而发生的少阳病,也叫少阳中风,就是由太阳中风证而转属少阳病叫少阳中风。二耳无所闻,目赤,这与上面讲的口苦、咽干是一样的道理。热要是甚者,不止于口苦、咽干、目眩而已,有的时候身与目也发生热亢的症候,身热甚的则聋,目热甚的则发昏,所以这在少阳病里是经常遇到的。一般是口苦、咽干、目眩,甚者有时候耳聋目赤,所以柴胡剂在五官的症候常有使用的机会,尤其耳聋目赤,大概这种应用柴胡加石膏的法子好。

胸中满而烦,有二个看法,一个为胸胁苦满的互词。另外柴胡证喜烦,也就是说热往上冲,上至于耳目口咽,由于往上冲,所以胸中也满,同时由于热往上冲的关系,所以也烦,这么讲也可以。说它是柴胡证的一个征候,即是胸胁苦满而烦。前面柴胡汤也讲过了,在这只简单的说一下。柴胡四证中有胸胁苦满,心烦喜呕等等,在这把胸满跟烦放在一起,言外的意思是说这是柴胡证。这个初传少阳而发生的小柴胡汤证。

小柴胡汤前面讲多了,少阳病在半表半里,病不在里,不可吐下。阳明病是里,在里而实于上而可吐,实于心下可以泻。不在里,当然不可吐下。病邪没在胃肠里,吃泻药只能虚其胃肠而已。如果胃虚有寒饮的话,给误下了,则心下悸而惊,惊就是燥的意思。惊燥,比一般的烦厉害了,这是病陷于里的一种症候,甚而惊燥。

另外也可以这么讲,古人说气虚也悸,这是指心脏说的,那么泻下伤气,气虚则悸,吐下也亡津液,丧失血液,血液不足,不足就无法养心,所以也惊,这是根据咱们的看法,古人说是心主神明,这个惊是指脑系的问题,这也讲的通。

总而言之,太阳中风而有耳聋、目赤,再有胸胁满而烦,也是柴胡汤证,当然是不可吐下,吐下虚其里,邪趁里虚而内动,则进而为悸而惊。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头痛发热,是太阳病的征候,但太阳伤寒脉不应弦细,应是浮紧,再加上头痛发热,肯定是太阳伤寒。病在外脉浮,病在里则脉沉。这个脉弦细是不浮不沉。脉诊有三候,浮以候表,沉以候里,弦是中以取之,不浮不沉,指力一般,不轻不重,感觉脉比较直,浮取则感觉不出来。这个弦就是少阳脉。

但是脉弦有多种多样的,不是脉弦就一定是少阳脉,像浮弦与浮紧差不多,是表实的一种症候;沉弦在里,肚子痛也沉弦,所以弦也应拘急的现象,如少阴急痛脉沉弦。得是在中间的,不浮不沉的弦,中取就是半表半里,这个地方的弦比较是少阳脉。

「而细」,前面讲过,「太阳病十日已去,脉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细就是气虚血少的脉,就是津液虚。少阳病,前面讲过,柴胡证是「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表证的时候,伤寒脉是脉浮紧,脉管里头血液充斥、津液充斥,所以脉非常的紧。那么在少阳病时,血气都往里面退,退到里面去,所以在表的脉就细了,就不充血了,体液不在外边了,所以脉又弦又细,这个肯定是少阳脉,头一段没提出少阳脉,在这里提出少阳脉。

本来是头痛发热,太阳伤寒有这个症候,但脉是浮紧的;现在头痛发热,脉不浮紧而弦细,所以说属少阳,这一段很有用意。这个是要辨别少阳病与太阳病,就相似点进行鉴别。所以头痛有热,一看就是感冒,这个感冒是在表还是在半表半里,在表可以发汗,在半表半里不可以,所以辨证也是这样的,如果病在疑似之间,证是可疑的,那么是要取之于脉,看一看。这段就是这个样子的。

所以这段不是太阳伤寒而属于少阳。它搁个「伤寒」,当然开始可以是太阳伤寒转属少阳,少阳是不可发汗,既转属少阳,因此不可发汗,所以一样的症状-头痛发热,有可发汗,有不可发汗,这个就是中医辨证的精神,在这里你发汗就坏了。

少阳病不在表,攻表不行,白让它丧失津液,这样就传里了,胃中干,就说糊话了。此属胃,就是属于阳明胃了。那么此时得治胃,胃和则愈,我们用药使胃和,像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得看症候,这个地方不是在强调治疗的问题。使之胃气和,这个谵语可以好的。如果不是这样,胃不和,就不只是谵语,更要悸而微烦。烦而悸,烦就是烦燥,不但谵语而且烦燥不宁,而且心有悸动,里热盛也可让心脏悸。

那么这二段是冲原则上来说的,既然是少阳病,就不可吐下,也不可发汗。另外在这里又提出少阳脉,是脉弦细,有时候病已传少阳了,可是与太阳症候相似的。前面讲过,柴胡证是但见一证必是,不必悉俱,虽然这里提出头痛发热,可是临床上总有恶心、胸胁满这些问题,那么这里只是就头痛发热这一项问题,来区别太阳伤寒与少阳病的不同,这个很重要,从这里看柴胡剂也能治头痛,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我在临床上不断用这个方子治这个病,像一般的病毒性感冒就有这个情形。像乙脑那样的痛,如果这种情况现柴胡证,用小柴胡汤加石膏是极有效验的,我治过很多很多的。如果现大柴胡汤证,舌苔也黄了,就用大柴胡汤加石膏。所以柴胡证的头痛挺常见的。通过这一节告诉我们,柴胡剂能治头痛,这我用得很多很多的,像有一个脑肿瘤病人,开刀后发现是骨质的,不能动手术,肿瘤像棋子那么大,用针头都刺不进去,只好封上,后来找我看,也是用这个法子,就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石膏,上次讲柴胡剂的时候也讲过了,人现在还很好的。所以头痛是柴胡证的很多,各种各样,但是一定发热,还是有热。

266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这是总结上面二节说的,不管是中风,还是伤寒,总之就是太阳病,那么在太阳病的阶段不解,转入少阳之后,首先要发作小柴胡汤证。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这都是小柴胡汤证。胁下硬满,就是胸胁苦满,用各种说法来说明胁下的状态,苦满,以满为苦。满是什么形状呢?这里说了,是硬满,就是胁下有抵抗。干呕不能食,心烦喜呕嘛,同时往来寒热,所以很明显的是柴胡汤证俱。

这时也没经过吐下等误治而脉沉紧者,那么沉紧是里实的症候,虽然有里实的脉,也不能吐下,这里尚未吐下,不是随便说的话,这是根据脉沉紧来说的,因为一般看到脉沉紧,会认为是里实而用吐下的法子,很容易误治的,这个是对柴胡的症候搞不清。那么上面这个情况仍然可以用小柴胡汤。

上面四段对少阳病的治法,只提到小柴胡汤,可是前面讲的很多了,像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姜汤都是的。如果在半表半里的地方,靠近外则偏于有表证,如柴胡桂枝汤,既有小柴胡汤证又有桂枝汤证,就是太阳与少阳并病,这个近于表,就是表证未罢又出现少阳病。如果已经传里,但是柴胡证还存在,就是少阳阳明并病。

所以要全面掌握少阳证,那么少阳证一般是不可吐、不可下的,但是可以在一个方剂里面,同时二解表及半表半里,或者二解少阳阳明。可是如果不用柴胡剂,而单独用解表剂或祛下剂,这是不行的。所以讲柴胡桂枝汤是治太阳病没解而少阳病发生了,这是表里双解的法子了,但是可不可以用其它的麻黄剂呢?当然可以,尤其是葛根汤,与小柴胡汤常常是并发的。像是小孩子的感冒,一来了,表证很轻,同时有半表半里证,胸胁满、呕吐,有时甚至有下利,如果有这种情况,就把表跟半表半里的方了一起用,这是不会错的,这个我常用,不但我常用,我有一个学生,就常用小柴胡与葛根汤合方。

所以研究这个东西既有这个意思,你也可以引伸,既有柴胡桂枝汤的合方,也可以用柴胡汤、麻杏石甘汤来合,或是小柴胡汤与葛根汤合方,都可以根据症候来合方,这个法子在临床上常用。

这几段,它只在这里搁个小柴胡汤,旁的为什么不说呢?因为这病是由太阳病初传少阳的时候,出现小柴胡汤证,这个在临床上很常见,提主要的,旁的就不说了,都在前面讲过了。少阳篇的段落比较少,前面都说过了,在这里提一提就够了。把小柴胡汤搁在这里,就可以联想到小柴胡加芒硝汤、大柴胡汤、柴胡桂姜汤、柴胡桂枝汤。

267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这以前对柴胡证,谈论的很多了,如果发汗和吐下以后,柴胡证还不罢呢,「虽下之,不为逆」,还可以用柴胡汤,前面都讲了。但是在这里说是变成坏病了,这个说前面没说的,不过也是变个方法说。若已经误吐,误下,误发汗,误用温针,热是不能用温针治疗的,用了造成病人谵语,同时柴胡证罢了,这时候你再用柴胡汤是不行的。此为坏病,这是通过误治而造成的坏病。

所以中医的辨证就是现实的,昨天的病情与今天没太多的关系的,但是可作为病证的参考,但不足以为凭,今天有什么证就用什么法子治疗。这个是治坏的病,得要看现实。「知犯何逆」,这个「知犯何逆」,各注家的解释不是很多,一个是说这个逆是汗所致的,吐所致的,还是什么所致,就是弄清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逆,那么这种说法是失妥当的。临床上辨证要根据现况,它主要说的是这个,是出现什么证就用什么方法治疗,这么说才是对的。

268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三阳合病就是既有太阳病,又有阳明病,再有少阳病,同时发作,不是发作有前有后,这个就是三阳合病。有太阳病就发热怕冷,阳明病就大便干,再有少阳病口苦咽干这些情况合在一起,叫三阳合病,是同时发作的,这是就症候上说的。

就脉上来说,也是三阳合病,脉浮是太阳脉,脉大是阳明脉。上关上,就是靠关部上面一点,叫上关上,上关上是以候心下之疾,《金匮》里有,积聚一篇,说「上关上以候心下之积」,我们讲少阳病在胸胁,主要是在胁下,胁下与心下在上下的部位上说是相当的,因此上关上是以候少阳之邪。三部九候的三部是上以候上,下以候下,中以候中,这是粗糙的说,细说就是「夫诊脉大法,当取太过不及」,那么这是症瘕积聚篇讲的,非常的好。总之浮大之脉,显现于上关上,是冲脉上说的三阳合病。上关上是候少阳之邪,这个地方脉浮大是少阳有热,所以就脉上说是三阳合病。这个三阳,我们一会讨论讨论。

阳性症是亢奋的、热性的,这里三阳都是一个热,就是表里内外全热了,在《内经》上有一句话「壮火食气,少火生气」。火一点都没有,这是不行的,少火则人的气能升,但是火大了,会伤人的气,所以壮火食气。三阳同时有热,内外表里有热,就是壮火了,是伤人气的,所以但欲眠睡,目合则汗。这个气说白了就是热蒸的一个现象,内外俱热,所以这个人昏昏欲睡,而盗汗出,目合则汗为盗汗。

269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六七日是由表传里的时候,前面也有伤寒五六日,无论是中风或伤寒都要传半表半里,六七天是传阳明病的时间。无大热,这个热结于里,所以外无大热,前面讲的陷胸汤证也有这种情况,外无大热,热结于里头了。其人烦燥者,这个表热不解,人就烦;这个热在里,也烦,而且更烦,所以燥烦,燥是惊燥,就是燥扰不宁,它不宁静;烦者,热也,同时再有热。这个热不在外,外无大热,而且六七天的时候有这个情形,肯定是热传里了。此为阳去入阴故也,古人说阳主外,外边没有了,就是入里了,这个阴阳应当指表里说的。

这段按理说不应当放在这里,它认为这里讲的是病传了,说由太阳病,传入半表半里,再传入里,有这么一种情况。另一种情况呢,太阳病有直接传里的,这段说的就是这种,伤寒过六七天直接传里,这个与少阳病无关了。

270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这段肯定是王叔和搞的,这里是说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应该传太阴。这里说伤寒已经三日了,这里三阳为尽了,三阳已传遍了,四天应传太阴,太阴是什么情形呢?下边有了,「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那么这个人反能食而不呕,说明没传太阴,这是根据《内经》的话,「此为三阴不受邪也」,既没传太阴,也没传少阴、厥阴。递传嘛,根据这个说法。这个三阴不受邪也。这个病可见在阳证这个阶段会好的。

这个与张仲景的书不相符,这本书里太阳有传阳明的,所以在阳明篇里写的比较清楚,阳明病有太阳阳明、少阳阳明,太阳阳明由太阳直接转属阳明的,也有从少阳转属阳明的,没有再从里往外传到少阳的,全是从外向里传,前后是一致的,这一段里不是的。

所以这书就坏在这呀,王叔和这个人是好人,对中医有功,如果他没有收集张仲景的遗论,恐怕现在也没有《伤寒论》,同时他不好名,自学态度好,可是他把主见加在里面了,在伤寒例他提了,说是自己做的,像平脉法的辨证都是他写的,与脉经都差不多,可是他不说他做的,这里也是。现在注家注解伤寒论都根据《内经》,王叔和是头一个。

成无己本前面有伤寒例,赵开美本没有,因为知道是王叔和的,所以给删了。成本内的伤寒例的几章,与后面也不一样,那是王叔和写的,是他自己说的,头一句话就是阴阳大论曰,所以《伤寒论》大家都认为是在《内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王叔和首先是这么看的,从伤寒例就看出来了,由于有伤寒例,所以后来出现《伤寒论》序,这个序方言说「撰用素问、九卷、阴阳大论」,全是说王叔和的伤寒例,可见这个序在王叔和那时还没有,那的书也不是分为二本,像《金匮》前面的序就看出来了,一开始的时候,它这个书前是伤寒,后是杂病,第三部分就是方,把伤寒杂病的方都放在后头,这个恐怕是原来的本。

到后晋末的时候,到南北朝时,乱的很。此书大概在宋时就分开了,林忆等发现,那时先发现这本,《金匮》是后来发现的,从林忆的记载就看出来了。所以那时此二书就分开了,在王叔和时并没分开,可王叔和那时也没那个序。

怎见得呢?从皇甫谧那就看出来了,这二个人所生的时代前后差距非常小,皇甫谧很赞美王叔和的,说王叔和造仲景遗论甚精,用字多也,而且说仲景是从论广汤液而来的,论广汤液为数十卷,说晋太医王选论甚精,用字多也。可见皇甫谧也没见到那篇序言。

你们想想咱们看书有序说是撰用素问、九卷,就不会说是从论广汤液,所以皇甫谧那时没那序。这个序言恐怕是在南北朝、五代时,看王叔和的伤寒例是从内经来的,所以才出个假序,这序言是假的,文字与这里头一样。所以研究伤寒附和内经,是越附和越吃力,一会儿后再谈这个。王叔和在这里加以补充。这段与下段全是的。

271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伤寒三日,理应转属少阳,脉不但小而且不弦,只小而不弦是邪已微,那这个病是要好的。这也根据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说的。可以参考37条:「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272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这个每篇后头都有这么一句话,这个也是属于王叔和的,是照例的文字,这个是不是准确的没考验。但没有什么大意义。到这里少阳病讲完了。

这个书只是在原则上讲的少阳病的特征,少阳病是由太阳中风、伤寒传来的。由中风传来的,因为中风多热,所以不止于口苦、咽干、目眩,甚至于耳聋目赤。但是只要传入少阳,都会胸胁苦满而烦,要有这种情况,是不可吐下的。伤寒也是一样的,但意思更含蓄的多,一方面给太阳伤寒与少阳病的一个就头痛发热鉴别的一个法子,症候是同一个,但要辨脉,脉弦细属少阳,把少阳脉也说出来了。这一系列都是原则上的,治法提出小柴胡汤,言外其它的柴胡剂,也是都在前面讲了,可以根据症候来使用。

至于后头的合病也是略略一提。无论是合病或是并病,依法应主治少阳,偏于表的,可以柴胡剂与解表剂合方,但是只是发汗不行。偏于里的用柴胡剂兼攻里可以,只攻里不行。所以要前后看就明白了。

少阳病总结

再把三阳篇总结温习一下,在中医辨证上主要是阴阳,由于疾病的发生不是太过,便是不及,脉法也是这样的,症候也是,全是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阴阳就是矛盾的二个方面,上下就是一对矛盾,前后也是一样的,把积极的方面叫阳,把消极的方面叫阴,这是古人讲的阴阳,给矛盾的二方面起的代号。在症候上什么叫阳证呢?就是兴奋的、发热的、积极的等等。抑制的、陈衰的、消极的等等为阴证,在临床上确实能体会,所以病的发作只是二个方面,像测血压,不是高就是低了,不高不低,血压就是稳定,所以一有病,生理的机能要改变,首先改变的就是代谢机能,亢进的方面发生阳性症,如疼痛剧烈、大声呼叫等,脉也是大、浮、实等为太过的情形,这叫阳。有的病发作为消沉的样子,如昏睡不醒、身凉等,脉沉、微、细、涩等为不及,这是阴。这些阴阳哪来的?还是生理机能的关系,主要是代谢机能,有病就会使机能改变。就这二个方面,一个是太过,一个是不及。

首先不管疾病如何万变,就这么二类,不是阳就是阴,不阴不阳就没病。古人看症候反应,这种病的反应在表,表即体表,即躯壳,像身痛、头痛、关节痛都在体表,就是反应在表上的阳证,就叫表阳证,就是太阳病。这种阳性证反应到里,「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里很好体会,从这就知道里是指消化道里面,就叫里证。也不在体表,也不在消化道里面,叫半表半里证,就在胸腹前边,一切脏器都属于半表半里的方面,这就是前头说的三阳证。

古人限于科学水平,根据这个阴阳表里,搞出个六经来。本来太阳就是表阳证,阳明就是里阳证,少阳就是半表半里的阳证,古人给它起个名叫太阳、阳明病、少阳病。为什么病只反应这么三个方面?还有别的吗?这个值得研究。古人也看出来了,人体遭受外边的侵蚀,就要抵抗,就是正邪交争,我认为这个是中医的大发现,也就是说人有病了,不是完全是病邪的反应,而是人体机能与之斗争而造成的症候反应。古人是这么看的,这个很有道理。对治疗也有指导必要。

《内经》上说:「人之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出汗是来自于谷气,谷气能化成精气,精气是养人的珍贵的东西,即是营养成分,饮食入胃吸收后的东西就是营养成分,汗就是这么生的。然后说正邪的纷争,说的非常好,「今邪气交争于骨肉」,在表的时候,即外邪与人的精气在体表打仗,交争于骨肉,即躯壳。而后汗出者,出了汗,就是精胜也。机体胜,所以出汗了。真打胜了,不能再发热,汗来之于谷气,打胜了,胃当然很亢奋,能吃而不复发热。现在呢人不能吃,热来了,就说明打败了,就是津却邪胜了。出汗是津气泄于外,再不能吃,津气不能补益,只是邪留在里头了。

《内经》这段很精辟,这一段说明什么?就说人在表的时候,人们用水谷之气与外来的邪气在体表抗拒。「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是太阳病的特征,为什么「脉浮,头项强痛」?脉浮即里头充血了,不是血多了,是体液尽量向体表输送,打算出汗,这个生理学上有,要出汗前,毛细血管都扩张,那么内部的水份尽量往这里来,所以血管达到极充血的情况,尤其上半身最厉害,脑袋、脖子等充斥更凶。筋紧崩起来,越往上边越痛,所以头也特别疼,那个就是压迫性的疼痛,上边最厉害。这就是要出汗,不得汗出的一种情况。

为什么怕冷,它不是寒来的,它是由于液体的往外来,充斥于体表,这个热也在液体里头呀,它这个体表体温呀特别加高,我们平时与外边空气的接触啊是一定差距,这会儿加大差距了,本来外边也没风没寒的,它就感觉寒的刺激,它是这么一个现象。可是咱们古人常常拿现象当本质,恶寒呢就是受了寒了,恶风就是受了风了,这是不对的。它应该是这么解释。

这个就说明人体打算出汗,它出不来。咱们讲麻黄汤不有个「阳气重故也」,尽量的把这个体液向外输送,都在体表上,人发烧受不了,脑袋疼的乱蹦,它就出不来汗。那么桂枝汤它讲出汗,虽然出汗,可是它这个精气呀不足以祛邪,出了汗了,这邪气反倒深入了。「桂枝本为解肌」呀,桂枝汤还是想让身体再出汗,但是它不是像麻黄汤那个办法,它是加强精气的。所以这个地方啊,虽然咱们讲的是太阳病,对于少阳病也是一样的,阳明病也是一样的,全是正邪纷争。

咱们讲那个柴胡剂也讲了,「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这个打仗,如果正气在体表支持不了了,这个正啊没有胜邪的机会了,它没那个能力了,然而人身体的这个良能啊它始终都不退却,要奋战到底的,它是这样的。它不过是转移战线,在表不行了,它退到胸腹之间,它干什么呀,它借用这些脏器一切的阻止的功能,共同的来把这个病邪驱逐出去,由呼吸道呀、由泌尿系呀…等等各方面,它利用这些器官,利用肺、利用肾等等的,把这个病邪呀往外驱除。所以正气也往半表半里这边来,它是这样奋斗的。那么里也是,它把这个病邪包裹在胃肠里面,想用吐下的法子,用这些自然的良能把它解除。

所以这个我们好好想一想,这个集体驱逐疾病,只有那么三个方面,再没有别的了。这就把这个疾病的反应啊固定到一定的病位上,它不是在表,就是在里,再不就是半表半里,没有其它的了。这个人的身体呀是万人皆同的,这个自然的构造都是这样的,所以自然的就这么三个方面的病情反应。这个病情反应都全在人的这个机能和这个病邪交互作用之下而搞出来的,中医在这个事儿挺笨,可是搞的这个东西是挺妙的,古人得来也是不简单。

所以这个表、里、半表半里是这么样的情形,再没有其它的方面了。那么古人那也是通过很长时间的临床总结出来了的。所以有这么一种三阳病、三阴病,各有一定的症候,可是限于当时的水平,没有其它可借助的仪器来帮助理解的,它就是主观的想的,这时还有一种经络学说的关系,说是经络受邪,那么这个东西很耽误事呀。

现在咱们不应该这样了,因为这种说法不足以证明,这个经络是什么,就是血管,你看内 经上说的不就是血管子吗,血管受邪,旁处都不得病,单这个血管还通到膀胱,哪有这个事呀,这个是讲不通的东西。古人没办法,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嘛,就只能这么想。

中医的发展是先针灸呀,这也可能呀,利用自然的东西,就是砭石嘛,拿石头磨个尖子来扎吧,这个疾病危胁人,人老想要对付它的,逐渐的就发展出来。针灸先发展,由于这个针灸穴道的关系,它搞出这么一套规律,这种规律也是客观存在,可是一旦发病,是不是就是它发的病,这就成了问题了,尤其咱们这个《伤寒论》。所以我们研究这个《伤寒论》,我开始就说了,像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这种三个症候确实存在,它是客观存在,是古人通过实践发展的,它永远也不会变。现在咱们临床上不也常遇到这事嘛,你看头两天是太阳病,过两天它身上也疲倦了,发烧不退、口苦、胸胁满、恶心,这就是少阳病了嘛,这咱们常见着啊,古时候是这样,现在是这样,未来还是这样,不会变的。这个它是一个自然科学的,它是一个自然存在的自然规律,这个不会变的。

所以咱们讲中医时,有些先生们说,中医不讲阴阳五行,不讲脏腑辨证,还有什么东西呢?这是瞎说的,有东西的,这个规律这不就是嘛,在这个规律上来治病来,现在西医还不会呢?你可知道这东西挺妙的,咱们好好研究辨证施治这精神,很了不起的。你看看吧,太阳病想以汗解不能汗解,咱们就发汗,那么正与这规律相适应。所以这个实践里出真知呀,可是它这个东西没人提,一般讲的还是散风啊、祛寒哪等等,还搞这个。但是真正地通过古人这种客观的事实,我们应该研究怎么去认识它,怎么把这个理论更提到现实上来。可是现在大家都不想这个,非讲那套不可,讲那套可把中医讲完拉倒,那套东西不行啊,尤其是咱们现在决不能悖科学而言,这个是很重要的事,科学是经过百般试验的,你还想啥,你也瞅见那个病菌了嘛,你还直摇脑袋说没有?

伤寒发烧,什么伤寒杆菌的,人家给你看了,你还说那个不是病因,是风、是寒,这是受了寒了,积久化热,你这东西不行啊。所以中医这个问题啊不是太简单,它这个自然规律是对的!所以咱们讲这个三阳病,回头咱们大家好好讨论,研究这个事。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它的治法,发病的机制,都可以研究的。《伤寒论》这本书啊,正应该好好研究。

那么它这个书好在哪呢?好就好在不是张仲景自己做的,说这个是闭门造车的书是不对的,皇甫谧说这个书是论广汤液的,我认为这是对的。那个汤液经啊,在汉书上有这个记载,那么这个汤液经是不是伊尹做的,我想也不是的。就是我们这个内经也不尽是黄帝、歧伯作的呀,这个中医发展是很久很久的呀,对我们来说是无量数的医学贡献,积很长的时间,通过实践搞出来的。那个时候呢书写困难,得拿竹板子刻,这还是有文字的时候,文字发明以前就更不用说了。所以中医发展相当久了,也没人知道由谁发展起来的,它本来就不是一个人发展的嘛。

内经也是,总结前人的经验,却搁到黄帝、歧伯,其实是不是这么个事啊,教我看这都是歪曲历史,事实上这全是前人的长时间的反复的总结出来的,那个本草也是,那也不是神农作的啊。可是后来做书的人啊,你问他说谁发明的,他也不知道谁,就得找圣人,有的圣人生而知之嘛,所以那时候也可以说是给这封建势力服务吧。

汤液经这个书啊,它就是记载咱们说的六经辨证这个东西,它是以方剂为主了。在那个时候,张仲景这个人可能是这个汤液经的杰出的传人,他是有所整理、有所发挥的,所以皇甫谧也说,论广《汤液》为十数卷,也没说他是照抄的,但是张仲景这种结论是从那书上来的。你看他这个方剂,就看出来了,你看像桂枝加芍药汤,它说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可见这个桂枝汤可能是汤液经的,那个本来的方剂呀张仲景还是原原本本地搁着呢,他给你注明,全是这样,非常准。

所以我认为它这个书啊,绝不是他自己的,个人没这么大的精力,中医这个东西是通过实践搞出来的,是通过实践累积的。一个人的寿命多短哪,那还能把这个病的一般规律都把它搞清楚,还能试验出来某种方剂对某种具体的证治,百试百效的,或者是都试验出来,哪能啊,一个人他不可能啊。你就拿这个脉吧,那也不是一个短暂的时间就把它发明出来呀。所以那也经过极长的时间,不过在张仲景这时候之前,也就是汤液经问世,中医这套辨证施治呀那时就长成了,那个当然也不是一个人的,那就是累积以前的结论,所以中医它是这么样一个发展的。

现在最可靠的说法就是这个方式,所以咱们讲这书啊也把它搞清楚,把这个三阳病搞清楚。那么伤寒论古人这一个看法,我们知道它跟内经不一样,你们回头看看内经,内经是这么说的,它说这个六经递传,由太阳传阳明,由阳明传少阳,可是咱们在临床就没看到过阳明传少阳的病,没有。更没有六经治完了回头再传太阳,更没有,所以它不是从内经上来的。

内经还有一点也跟伤寒论不一样。内经说太阳阳明少阳三阳皆主表,可汗而已已,可伤寒论说阳明不可发汗、少阳不可发汗,所以伤寒论它怎么能是从内经来的,这些我们都是可以讨论的。那么伤寒论它是用什么方法呢?第一个它是由表及里,由表及半表半里,可能是这样,也有从半表半里再及里,这是它的规律,所以我又把它摆出来了。根据这个书啊,太阳病是这么治,可发汗,但禁吐、禁下、禁温针是吧。那阳明病呢?阳明病有二种,不只热而且实,那要用承气汤;只是热,尤其外热甚,我们那天解释,注解也说了,用白虎汤。这都是它的规律方法呀。那么少阳病呢?只能用和解,既不能吐,也不能下,也不能发汗,这就是我们说的规律呀!始终是这样的。

那么怎么来认识这套规律就是我们方才讨论的那套东西,什么叫作阳、什么叫作阴,为什么太阳是表,明病是里,少阳病半表半里,那么是不是病在表就是太阳经络受邪呢,这都值得讨论的,那是古人的一个看法,我们现在离开这个看法行不行?所以这个东西挺重要。研究嘛,我们就得从这个书,把这个规律摆出来,我们再通过各人的思考来研究,咱们这么来认识它,比较合适,我是这么一个看法,今天咱们就讲到这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60197.html

更多阅读

伤寒论案脉沉紧 伤寒论辨痉湿暍脉证

上条苓桂术甘汤证之脉沉紧是在伤寒吐下后,而下条之脉沉紧是未经吐下.条文: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思考:上条之脉沉紧,以为是太阳吐下误治伤中阳而至太阴收降之气卡于由外入内交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刘渡舟 少阳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概说]少阳病指足少阳胆和手少阳三焦这两经的病而言。少阳叫小阳,抗邪的力量不如阳明和太阳,所以少阳病再不好,就由阳入阴,就发太阴病了。太阳主表,阳明主里,

四逆汤证 - 伤寒研读 - 岐黄中医网 岐黄中医论坛

二、四逆汤证【原文】 少陰病,脉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323)【提要】 少阴病脉沉、治当急温。【分析】 本条仅举脉沉而略证。然既冠以“少阴病”,则当结合少阴病提纲加以分析,可知“脉微细、但欲寐”是其必然见证,故脉沉者,当是沉而微细,乃阳

声明:《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篇胡希恕 胡希恕越辨越明释伤寒》为网友蜜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