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分别是37℃、47℃、57℃、67℃的结果
教学问题:最近让学生做了酶的专一性实验,底物是蔗糖和淀粉溶液,酶用的是唾液淀粉酶,用本尼迪特剂鉴定还原糖的产生,按照教材设定的温度是37℃,但实验结果很不明显,根据实验员老师的经验进行温度设定的探究,结果大约是55℃左右效果最佳,难道唾液淀粉酶的最佳温度是37℃吗?
假如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不是37℃,那我们人体温度就是37℃呀,所以最适温度是37℃是不容质疑的。
沈同主编的《生物化学》P242提出,温血动物的酶的最适温度为37~40℃之间,大多数植物酶的最适温度为40~50℃之间。大部分酶在60℃以上变性。
反思这次的实验温度,为什么设定在57℃左右最好呢?
只能从其它因素去寻找答案,本人经过查找资料和不断思考,要让唾液淀粉酶在37℃效果最佳,其实是有条件的,不符合这些条件,37℃的温度下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效果就很差,也就是说这样的探究效果并不能说明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不是37℃。
原因:这次使用的淀粉材料有问题。
分析:淀粉分支链和直链淀粉两种,直链只有1,4-糖苷键,而支链淀粉还有1,6-糖苷键,人体中的淀粉酶主要水解1,4-糖苷键。直链淀粉能够溶解于热水的可溶性淀粉,支链淀粉不溶于热水,只能在热水中膨胀。直链淀粉含几百个葡萄糖单元,支链淀粉含几千个葡萄糖单元。在天然淀粉中直链的占20%~26%,它是可溶性的,其余的则为支链淀粉。
而我们这次用的淀粉恰恰可溶性程度很低的淀粉,也就是支链淀粉含量高,试剂瓶有沉积,所以需要相对高的温度,让它糊化,然后再表现出相对较强的催化作用。假如温度太高,酶就变性,同样出现效果不佳。
我们常吃的米饭中所含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是经过加热过的,也就是经过“糊化”过的,人体内的消化酶比较容易将这种糊化的淀粉分子水解。
所以,这次实验的淀粉材料应该使用淀粉糊或可溶性淀粉,这样的话,最适温度就是37℃了。
1%淀粉溶液的配制可以采用下列方法,1克淀粉加少量水调匀,再加入到100毫升沸水,煮沸后冷却即可。
应该用淀粉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