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王献之《鸭头丸帖》,释文:“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
(赵国和翻拍)
汉代张芝的草书遒美秀劲,撇捺有翻挑之态,笔势外耀,为遒整的字态平添了几分潇洒飞动的风势。这种新的风格很快被王献之充分发挥于行草书之中。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鸭头丸帖》为绢本行草书,共有两行,文曰:“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此帖笔画圆曲而奔张,寓刚于柔,用笔劲利灵动,开拓跌宕,结字欹侧遒婉,笔势连贯流畅,中锋、侧锋、逆锋、藏锋并用,如“鸭”、“当”两字起笔为顺锋直入,“故”字是侧锋起笔,“头”、“不”等字因与上字相连,乃是逆锋起笔,“明”、“君”两字则是顿笔藏锋起笔。第一行的“明当必”、第二行的“集当与”笔画连绵,但连中有断,其他字虽重新起笔,然笔画上下呼应,断连结合,气脉贯通。
(图2)王献之《鸭头丸帖》写在绢上,此处放大,可见绢纹。
(赵国和翻拍)
王献之(344~386年),东晋书法家,字子敬,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官至中书令,故世称大令,为羲之第七子。幼时从他父亲学书,后来取法张芝,别创新法,自创一格,与父齐名,他的《鸭头丸帖》、《中秋帖》、《东山松帖》等作品,都是书法艺术的瑰宝。《墨林快事》评其书曰:“笔画劲利,态致萧辣,无一点尘土气,无一分桎梏束缚。前人評論王獻之的書法爲“丹穴凰舞,清泉龍躍。精密淵巧,出于神智”。他的用筆,從“內拓”轉爲“外拓”。“子敬才高识远,行草之外,更开一门。……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义处其中间。……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张怀瓘语)。前人評論王獻之的書法爲“丹穴凰舞,清泉龍躍。精密淵巧,出于神智”。他的用筆,從“內拓”轉爲“外拓”。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王献之《鸭头丸》帖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他还创造了“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故为世人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