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康诰》 曰:“克明德。”[1]《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2]《帝典》曰:“克明峻德。”[3]皆自明也[4]。
【注释】
[1]《康诰》是《尚书·周书》中的一篇的篇名,记录的是周公告诫康叔治理殷民的诰词。原句为“克明德”,《四书白话注解》解释为:“天下的人都有这个明德,但为利欲所累,那就不明了。惟我文王,缉熙敬止,能够明这个明德啊。”“克”即“能够”之意。
[2]《太甲》是《尚书·商书》中的一篇的篇名,记录伊尹对太甲的开导与训示。太甲是商代国王,是太丁的儿子、商汤的嫡长孙。一种传说是,他立为君主,不守成汤的法典,不理国政,被伊尹放逐,使他思过。放逐三年期间,他理解了民众的疾苦,悔过自新,感悟了如何作个君王。因此复位后,励精图强,因此而国治。本句的原句为“先王顾諟天之明命”,朱熹解释说:“天之明命,即天之所以与我,而我之所以为德者也。常目在之,则无时不明矣。”《四书白话注解》解释为:“明德是上天给付我们的,同这命令一般。但玩忽的人很多,惟有我先王成汤,常常顾念着这个明德,不敢怠惰啊。”諟,朱熹注,“古是字”,“犹此也,或曰审也”。
[3]《帝典》又名《尧典》,是《尚书·虞书》中的一篇,记录的是史官赞美尧帝的话。“峻”,大、崇高的意思。“克明峻德”,《四书白话注解》解释为:“人的明德,本极高大,但天下的人多存私欲的心,这个明德就狭小了。惟我尧帝能够明这极大的明德。”
[4]皆自明也:以上三篇所说的人都能够自己弘扬明德。
【译文】
《康诰》说:“能够明这个明德”《太甲》说:“念念不忘这上天赋予的明德。”《尧典》说:“能够弘扬崇高的明德。”这些所说的都是自己弘扬明德的事情。
【读解】
这是“传”的第一章,对“经”当中“在明明德”一句进行引证发挥,说明经文中的这一句是从尧帝到商、周时代就有了的,有书为证,并非是我们今天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的产物。
人类是从动物界进化而来的,这就决定了人类身必然要带有动物的行为模式,只看到自己身边的事情,只能看到自己短浅的利益,为争取自身小我的利益而各尽所能。但要想组成社会集体以保障个体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人类就必须摆脱这种行为模式。人作为万物之灵,是大自然进化过程的最高成就,但他不能把这个成果仅仅用于狭隘的个人目标,他还必须进一步进化,在精神上发展出万物一体的意识,照管好整个大自然。这是他必须承担的神圣使命。
所以在历史上就出现了一个德国人雅斯贝斯所说的“轴心期”,在地球的几个不同地域里,都开始有人“意识到整体的存在、自身和自身的限度。人类体验到世界的恐怖和自身的软弱。面对空无,他力求解放和拯救。”[1]人类的社会结合本来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但由于人类自身的缺陷,反而导致矛盾对立与灾难,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这就迫使那些特别敏感的人们把追寻世界本原的目光收回来,关注自身的命运。“一切高级宗教、高级哲学,对人的行动都进过同样的切合实际的良言,都指出人的最高目的就是要克制自己,不能为满足贪欲而企图统治宇宙;并指明克制自己的目的就在于为超越自己的某种东西而献身。”[2]
中华民族是早的民族,这是大家所公认。其早熟的标志就在于很早就出现了老子和孔子,他们针对人类社会的混乱与灾难,提出了自己的救治方案,提出了新的道德法则,比西方的苏格拉底、耶稣还要早。根据这一章的介绍,老子和孔子还不算最早,在他们之前还有尧帝、伊尹和周公。虽然他们的事迹与言论没有被系统清晰地记载下来,但这些杰出先辈的出现是无可置疑的。他们向我们昭示了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人类之所以高于动物,就在于人类能够知道德、明礼仪;人类一出现就必须这么做,如果人类还想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坚持这么做,而且还必须与时俱进,比前辈做得更好。
一个哲学家所能做的事情之一,也是可列入他的最高成就的事情之一,就是看出前人未曾看出的一个谜,一个问题。这个道理对于一个政党来说,也是同样,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也是同样。所以我们应当坚持和弘扬中华民族的老祖先所发现的伟大智慧,它可以拯救人类濒临灭绝的命运,它就是我们的软实力。
[1][德]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第8页.
[2]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第3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