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武常用方剂简介 常用方剂100首


三部六病纲要
刘绍武常用方剂简介 常用方剂100首
前 言
最初接触“三部六病”这个学说,始于 1985 年 3 月 25日《探春学报》的一篇题为“三部六病——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学说”一文。当时本人正在山西中医学院读三年级,恰好学完《伤寒论》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对“六经辨证”就疑虑重重,理不出头绪。上述一文,如久旱遇甘露,一下扫清了积郁多日的困惑。在强列的求知欲和极大的好奇心的推动下,我第一次推开了恩师刘绍武的家门。听师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从此,投师于刘绍武门下,开始钻研“三部六病”这一具有开创性的全新中医学说。经过近十五个春秋的潜心学习和临床实践,受刘老之托,几易其稿,反复求证,整理出“纲要”一书。
刘绍武老师他的一生学术成果完全凝结于“三部六病”这四个字中。一九七九年、一九八五年曾有两位师兄分别刊印了“三部六病”两个版本,作为内部资料进行交流,使老师的思想得以保存和推广。时过十五年,这一学说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致力于研究。上述两个版本从不同的侧面介绍和记录了刘绍武老师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刘绍武老师晚年的一些学术观点重新作了调整,归纳为“三纲二要”。弟子不惜浅薄编写了拙著,并请老师题写了书名、题词和序言(代),以作交流,不妥之处,望同道斧正。
2000 年5月于太原
第一章 思辨框架
波尔说:“自然界凡允许存在的事物,若没有一个框架和形式,内容就无法掌握”。理论更是如此,若没有一个思辨框架,内容就会流散无穷。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有三个系统构成,它们是表、里、枢,合称三部。三部为病,则表部形成表阳病,表阴病;里部形成里阳病,里阴病;枢部形成枢阳病,枢阴病,合称六病。所谓“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第一节 三部的划分
机体的结构虽然很复杂,但从整体的观念看,都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它有两部分构成,气血和框架。二者相互作用不断分化,最后形成暴露于自然界的外层,包裹在里的内层,和介于内外之间的核心层。由于内外两层都与外界相通,故外层为表部,内层为里部,表里之间称为枢部。在人体这个圆筒结构内,装填着担负人体生命活动的极其微妙的各个系统、器官和组织,它们凭借着阴阳的相对平密,保持着人体的正常功能,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老子.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一、 表部
1、表部的概念。凡是和空气和外界相接触的部位都属表部的范畴。包括肌表、肺系、生殖系、部分神经系等。表部在整体中,不但在结构上,而且在功能上都有独特性,这种特殊性就是适应并与环境发生密切关系,以完成呼吸、运动、感知等生理功能。所以,古人把表部又称天部,通天而摄天阳之气以自用。
2、表部的功能
⑴ 肺与皮毛的关系:在机体,把接触空气的地方都称作表部的面积。体表和皮毛与外界接触的面积为2.5~3.5m2,而肺由四亿左右个肺泡组成,与空气接触面积为60~100m2,是皮毛的30~40倍。祖国医学认为:“肺与皮毛相表里”。许多低等动物无肺,靠体表与外界进行体温对流和气体交换。由此可见肺与皮毛的关系密切,功能相连。在人体,肺与皮毛之间的主导作用,以肺为主。如《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肺者,气之本,…其华在毛,其充在皮”。《素问.五脏生成篇》也说:“诸气者,皆属肺”,“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而在《素问.咳论》、《素问.痿论》中也说:“肺主身之皮毛”,“皮毛者,肺之合也”。《灵枢.本脉篇》说:“肺合大肠…皮其应”。以上《内经》中的记载有几个主要的字,即本、属、合、主、应,本是根本,属是系属,合是联合,主是主导,应是感应。通过这些字,可以具体地描绘出肺与皮毛的关系。
⑵皮毛与腠理的关系:《灵枢.决气篇》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素问.皮部论》说:“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从外入,是故百病之始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于络脉”。《素问.五脏篇》也说:“百病之始生,必生于风,六淫成寒暑,循皮毛而入腠理”。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皮毛是表部抗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腠理是皮毛之下,表部抗御外邪的第二道防线,包括真皮及皮下组织,其中皮肤的汗腺、皮脂腺、血管、淋巴管、关节腔、神经和肌肉,在分泌、吸收、排泄、代谢、感觉、免疫、反射、保护、调节体温和运动等方面至关重要。
3、六淫致病。《素问.空骨论》说:“风者,百病之始也”。《素问.风论》说:“风者,百病之长也”。风,即空气,表部接触空气,故表部诸病皆从风来,风邪作用于人体,一是体表,一是肺部。风、寒、暑、湿、燥、火六淫,是以空气为载体,温度、湿度、压力为条件,致病微生物为病源。一个人得病,并不单纯是病源微生物所为,中医治病就是基于改变条件、消灭病源、提高机体抵抗力三个方面着手,因此是全面的、科学的外因论。
二、里部
1、里部的概念。凡是和饮食物接触的部分都属里部的范畴。在人体,上自口腔,下至肛门,由平滑肌组织构成一条粗细不匀、弯曲不等的空腔器官,构成了一个完整体系,其特点是适应饮食,完成饮食物的摄取、消化、吸收、排泄。所以,古人把里部也称作地部,通地以摄水谷之精微而自用。
2、里部的功能
⑴胃与六腑的关系:《素问.五脏别论》说:“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素问.六节藏象论》也说:“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出入者也”。《素问.灵兰秘典》也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饮食物在里部的腐熟、消化过程是由食道入胃,经过胃的初步受纳腐熟,将食糜送入小肠,再经过小肠的吸收,贮存于肝而供给机体利用。在里部系统中,胃在传输上,起主导作用。因此,《素问.五脏别论》说:“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⑵六腑与水液代谢:《灵枢.本脏篇》说:“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素问.太阴阳明论》也说:“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在里部,结肠可吸收进入人体内的80%的水。所谓水湿的概念,就是水液代谢障碍停留在机体某一部位而不能被支配的水分。水湿在里部积聚,上逆则呕,下行则泻。水湿在表部积聚,轻则感觉体重乏力,重则水肿出现。水湿在枢部积聚,则出现动悸不安,小便不利,口中不仁。
⑶“脾主运化”和胰与小肠在里部的功能:胰脏是里部第二大消化腺,由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组成。内分泌部主要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外分泌部分泌胰液。这此分泌液在消化和代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脾主运化主要指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三、整体协调
人类整体气血失调普遍存在,并且成为许多疾病的广泛内因。通过大量临床实践证明,气血的失调变见寸口,形成病理性特异脉,是整体失调最客观、最本质的指征,它如同航海家的指南针,可以冲破繁杂的病证所造成的迷雾,指明方向,救人之危。
1、协调疗法作用机制
协调疗法模拟饮食物进入人体后的消化、吸收、利用的过程,通过人体自身的自然疗能的恢复,来达到机体内部调控机制发挥作用。
2、协调方剂、药物的选择
自从人类产生以来,人不断对自己的食物进行筛选,最后从数以万计的动植物中保留下诸如小米、大米、白面、玉米等数种主食,完全满足了人类自身的需求。协调方剂的选择也要具备诸如大米、小米、白面等能够适应病理的各种需要。中医二千多年的临床实践,逐步掌握了各种病理下的有效药物。寒、热、补、泄、升、降、收、散四个本质八个方面构成了中药的基本属性,通过选择,只有小柴胡汤在配伍上具备了这个条件,在整体上达到了“和调五脏,洒陈六腑”的功能,如《伤寒论》第230条所说:“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体会,小柴胡汤以苏子代半夏,降而下气,利膈宽肠,可除半夏之燥弊。在非呕非恶疾病中,以川椒代生姜,温中散寒,解郁温中,热而不伤津液,并有解痉缓急止痛之功。这样既不失原方剂的组方精神和临床疗效,又使得方剂更加平和,更名为“协调基方”。
柴胡15 g、黄苓15 g、党参30 g、苏子30 g、川椒10 g、甘草10 g、大枣10枚
3、协调疗法的功能
① 整体协调,主要是对植物神经功能调整。
② 恢复人体自身的自然疗能,主要是对免疫功能的调节。
③ 补充营养,调节代谢。
④ 排除人体蓄积的代谢产物。
⑤ 完善机体的自组功能,恢复机体模型。
⑥ 有病治病,无病防身的康复功能。
4、协调疗法的特点
① 治疗面广
② 双向调控
③ 安全性高
④ 利于久服
5、协调疗法的优越性
① 解决了医患不能分离的难题。
② 解决了医药分家、制剂落后的难题。
③ 解决了中医治病定证、定方、定疗程的难题。
④ 解决了多种病证缠身,顾此失彼的难题。
6、辨脉定方,以方定名
① 调神平亢汤:协调基方加石膏30 g、牡蛎30 g、桂枝10 g、大黄10 g、车前子30 g 。
本方是调整大脑皮层功能紊乱的代表方剂,主治溢脉证。它是根据《伤寒论》107条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而来,全方寒热并用、升降并举、收散兼施、补泻共济四方同调、八面共治,相反相成。
② 调心宽胸汤:协调基方加 百合30 g、乌药10 g、丹参30 g、郁金15 g、瓜萎30 g、五味子1 5 g、牡蛎30g。本方强心以建脑、宽胸以宣肺、疏肝以建中、安神而止悸,是治疗紊脉证的代表方剂。
③ 调胃舒郁汤:协调基方加陈皮30 g、白芍30 g、川军10 g。
本方重点在平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解除平滑肌痉挛,帮助消化,加强胃肠蠕动,推陈出新,是治疗聚脉证的代表方剂。
④ 调肠解凝汤:协调基方加陈皮30g、白芍30g、川楝子15g、小茴香10g、川军10g。
本方在调胃舒郁汤的基础上,加川楝子、小茴香而成,温中散寒、荡涤肠胃,使积聚之粘液可除,是治疗覆脉证的代表方剂。
四、辨病定方,以方定名
局部出现局限性病变,只需在局部使用各种疗法,就能达到治愈的目的,如对外伤、化脓清创伤口,使用膏药外敷,洗剂外洗以及针灸、拔火罐、按摩、切割等等,传统医学在这方面的内容丰富多彩。目前现代医学中的外科手术学就集中地体现了局部病局部治疗的方法。我们临证所应用的攻坚汤、复健丸、除风利湿汤、解肌汤、决渎汤、排石汤等属于局部对症治疗的方剂,由于局部对症治疗涉及的范围很广,现仅举例说明。
1、攻坚汤:王不留 30g、夏枯草30g、苏子30g、牡蛎30g
主治:一切肿瘤,囊肿等肿块增生。
2、鸡甲散:鸡内金30g、炮甲珠30g、鳖甲30g
主治:肝硬化、肿瘤、增生。
3、团鱼丸:团鱼 2000g、蛤蚧一对、东参60g、鸡内金 120g
主治:一切局部组织萎缩、脏器虚损。
4、复健散:黄芪60g、东参60g、鸡内金120g、丹参60g、郁金30g、神曲60g、当归60g
主治:溃疡不愈、组织虚损。
5、除风利湿汤:浮萍30g、苍耳子30g、苦参30g、土茯苓30g
主治:湿疹、荨麻疹等各种皮肤病。
6、解肌汤:葛根30g、党参30g、黄芪30g、丹参30g、郁金15g、银花30g、丝瓜络15g、车前子30g
主治:风湿性心肌病、结节性红斑、未梢神经炎、皮肌炎等肌结缔组织病变。
7、决渎汤:黄芪30g、郁金15g、银花30g、丝瓜络15g、车前子30g、白茅根60g
主治:一切水肿、小便不利、急慢性肾炎、泌尿系统感染等。
8、排石汤:金钱草120g、海金砂30g、郁金15g、车前子30g、王不留30g、元明粉10g、鸡内金20g
主治:胆道结石、肾结石等。
9、利肠汤:白芍30g、甘草30g、威灵仙10g、芦荟5g
主治:习惯性便秘。
10、清喉汤:葛根30g、薄荷10g、银花30g、连翘15g、桔梗15g、元参30g、郁金15g、芦根15g、甘草10g
主治:急慢性喉炎、白喉初期、扁桃体炎
11、三核二香汤:川楝子30g、桔核30g、荔枝核30g、小茴香30g、木香15g、大黄10g
主治:腹满寒疝、右脉长弦。
12、溃疡汤:川楝子30g、五灵脂15g、败酱草20g、枳实15g、白芍30g、大黄10g
主治: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结肠溃疡、应急性溃疡。3月17日国医节,曾经中医抗争的日子




2、调神汤(亦名柴膏汤)
【组成】
小柴胡汤加石膏30克、牡蛎30克、桂枝10克、车前子30克、大黄5克
【适应证】
阳亢气滞类病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癔病、精神分裂症及美尼耳氏综合症等。
【临床指征】
脉学上常提到“舍证从脉”的问题。而本证则是其例之一,临床上不论遇到的症状多么复杂,只要有聚关脉并上鱼际脉者,即可舍证从脉,使用调神汤治疗。
聚关脉:是寸关尺三部脉都集聚于关部,即独关脉显现有力,而寸尺脉弱或不见者之谓。此脉乃情志长期不舒,气久郁滞所致,非二三年不成。此脉不见于脉书,是临床多年摸索出来的。
聚关脉类似于短脉,多是阴阳失调,气郁之候。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短则气病。”又《脉说》云:“有过于悲哀之人,其脉多短者,于此可占气之病矣。“(《中国医学大成》本《脉说》下册第67页)
上鱼际脉:医籍里有所论述,但均未详细其证治。本脉的特征,是脉过寸部而达腕之横纹上,甚至上溢于掌之大鱼际肌。轻则切之跳动,甚则可望见搏动。此脉从历代描述,认为是阴阳失调,情志激昂,气亢所致。
《灵枢?脉度篇》说:“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不能荣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
《难经?三难》滑寿释曰:“阴气太盛,则阳气不得相营也,以阳气不得营于阴,阴遂上出而溢于鱼际之分为外关内格也,外关内格,谓阳外闭而不下,阴从而内出以格拒之,此阴乘阳位之脉也。”《三难》又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
清代冯兆张《锦囊秘录?脉诀》云:“上鱼者,脉上于鱼际者。世人常有此脉,脉同病异,不可以一例论也,有两手上鱼者,有一手上鱼者。若平人神色充实而有此脉者,此天禀之厚,元神充满上溢于鱼也,其人必寿。若人素无此脉,一旦上鱼者,此病脉也。”
清代陈修园《二十八脉纲》曰:“……或鳏寡思色不遂,心肝两部则洪长而溢鱼际,此是七情为患,而非有邪之脉也。”
清代吴道远《女科切要?调经门》曰:“……若面黄肌瘦内热,是谓童痨。诊其肝脉弦,出寸口,上鱼际,非药所能治也。急与之成婚则阴阳和,自然经行而疾去矣,否则十死八九。……”
从以上引述看来,多认为上鱼脉是阴阳失调的一种片象,为六欲七情所致,这和现代医学所说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相似。刘氏临床观察,凡见聚关和上鱼际者,多具有下列症状:
头部症状:多有头晕脑胀,记忆力减退,易怒易气,眠差多梦等。
心部症状:多有心烦嘈杂,心悸惊恐等。
胃肠部症状:多有胃脘满闷,消化不良等。
四肢症状:多有疲劳无力,甚或小腿肚痛,酸软,有的可有轻微浮肿等症状。
以上诸症状,可以同时都有,也可是侧重于一个部位,当由病之久短,素体好坏,病情轻重而定。
【方义】
调神汤是《伤寒论》第107条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而成。由于用石膏易龙骨并去了铅丹,故亦名曰柴膏汤。
  原文是:“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林伯良在《小柴胡汤证的研究》一书中认为:“这个病证的基本状态是:
①柴胡主证及肝证:如胸满,烦惊,谵语之类。
  ②外部证及内部从证:如身重,小便不利之类。”
他并根据以上基本状态,把症状进一步推广了。他认为:
①胸满方面,可以把胸腹膨胀,心下紧张,或往来寒热等,看做类似证。
②从惊烦来说,烦惊即烦闷易惊,常可兼胸腹动悸,气上冲而烦惊,精神受劳,因此,可发生失眠多梦,精神过敏,容易兴奋,或眩晕头痛耳鸣等。严重的可发生谵妄,发狂癫痫等。”例如:《类聚方广义》称:“本方治狂证,腹胸动甚,惊惧逼人,兀坐独语,日夜不眠,或多猜疑,或欲自死。又治痛症,时寒热交作,郁悲愁,多梦不寐,或恶接人,屏居暗室。”
  徐洄溪说:“此方能下肝胆之惊痰,以之治癫痫必效。”
③从外部及内部从证说:在上术柴胡主证及肝证的结合下,如麻痹、水肿、半身不遂,四肢倦重或疼痛或牵搐等,以及失精、阳萎、月事失常等,都可和身重,小便不利看做类似的症状。
“经过这样推广,就可使本方适用颇广的范围。”它不但可以说治植物神经功能率乱,还可兼治其它许多病。
  总观此方,它是一个互相拮抗的标准的复方。方中共十二味药物,是由四对矛盾八个矛盾面组成的,即凶括寒热、补泻、升降和收敛八个方面。
  寒——有黄芩、石膏;
  热——有桂枝、川椒;
  补——有党参;
  泻——有大黄;
  升——有柴胡;
  降——有苏子;
  散——有柴胡;
  敛——有牡蛎;
  由于本方的药性是四对矛盾的又方共存物一个统一体在,互相拮抗,互相牵制,保持着平衡状态,所以使方子变得既非热,亦非凉;既非补,亦非泻;既非升,亦非降;既非敛,亦非散。各药此时都不表现出其个体特性,而成了一个同一性的即协调性的方子了。因此,临床上选用它治疗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还是恰当的,实践证明,确实是行之有效的。
  方中小柴胡汤——是对付胸满,协调整体的。
  石膏、牡蛎——是对付心烦、心悸的。
  车前子——是对付小便不利和身重的。
  桂枝——是对付身重不可转侧的。
  大黄——是对付谵语的。
  【组方特点】
  本方既然是由四类互相矛盾的药物药共处于统一体中,并保持着相对的平衡以发挥协调作用。那么,当矛盾向着相反方向转化的时候,平衡必然遭到破坏,而显示出寒热补泻的个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59352.html

更多阅读

刘心武:《红楼解梦》

《红楼解梦》刘心武“画梁春尽落香尘”,这是《红楼梦》第五回里,概括金陵十二钗中排名十二的秦可卿命运《好事终》曲的头一句。秦可卿到《红楼梦》第十三回就死掉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各种版本里,按情节描述,她似乎都死于疾病。但在第五回

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 20年代乡土文学作家

主页│Blog作者小传生平图片墓园 文库 其它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纪念专辑置顶 纪念文章请继续往下浏览Jun 1st, 2009 by 纪念刘绍棠离开我们整整十年了。连日来,天南地北的朋友,在报刊杂志和网络上,发表纪念文章,追思他们与刘绍棠的深厚情

声明:《刘绍武常用方剂简介 常用方剂100首》为网友时光挺欠揍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