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 初中语文完全解读

学科特点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是源于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工具性着重指明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人文性则重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是唯一可以在生活中长时间使用,甚至影响事业、家庭的重工业。

课程理念

1.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语文逻辑思维能力——在生活中善于运用语文的能力。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学习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语文教学要重听说读写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学生语文素养能力形成一般是在初中阶段定型的,阅读速度高低就是最明显的体现。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旧比较

1.语文性质功用的回归:由注重思想性、工具性而弱化思想性,强调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例如新老教材中都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新教材放在了“同龄人的故事”主题单元,不再强调封建教育制度的危害。

2.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由内容分析本位而重视语感积累。语文老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落实语言素养训练方面的目标,这是保证语文课上出语文味的关键。在教学中要摆正篇章分析与学生感悟的关系,还是要讲精彩讲到位的,不是完全排斥分析,而是要把分析当成帮助学生领悟的手段,而非目的。但坚决反对对课文作琐碎的、微言大义的分析。整体感悟绝不等于主题先行,主题先行的方式存在一定问题,因为我们在课堂教学的逻辑关系中应处理好演绎和归纳的关系。根据思维发展的规律来看,归纳教学优于演绎式教学,我们可以试想:中心意图都明确了,再分析不是浪费时间嘛。

例如如果是老教法教学《百合花开》时就是主要突出“生长在悬崖峭壁的百合坚信‘我要开花’”这种信念,其它很难找出教学的语言点。而新教法在上《百合花开》这篇寓言时就把这课的语言素养训练目标定为“想象说话训练”,设计了一个让松树、蚂蚁等从不同角度会对百合说一句什么话呢?

3.语文教学重心的转移:由强调接受信息而较为强调搜集、筛选、整合、处理和生发(生发要多反思,找教材的毛病)信息。由知识中心论而重视语文历练实践。

4.学习方式的倡导:由被动接受而自主、合作、探究。简单概括就是“对话(讨论)”。

5.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激活:由课堂中心而接近社会生活。新教材的选文较接近学生年龄和生活实际,可供选择学习的篇目多了。例如第一册的单元主题分别为:少年心事(同龄人的故事)、有家真好、志存高远、童心是诗、科幻天地、动物世界、读书有味、山水之间、小故事大智慧。

师生能够自主地参与课程的开发,把“学什么”的权利交给学生;学校和教师应有自主选择教材的权利;教师应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自主性;学生与课程文本应是一种互动的关系,而不是被动接受“别人已经编定的课本”。语文教师应把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地位,应成为平等对话的引导者。教学内容应吸收学生的经验,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求知欲、探究欲。教师不应把整个教学过程看成是既定教案的一板一眼的演绎,而应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既定的教案。

对话意识已深入教师内心,但不能狭义地理解为师生或生生间的讨论,课堂教学不能仅仅着眼于怎么教,仅仅关注教法的探索还是形式的,更多的是要关注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的重构。

6.新比旧更强调语文要在交际中、活动中、情境中、探究中的开窍学习。

7.新比旧更强调聆听、口语表达与交际和随笔(办杂志)写作。

8.以往侧重从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上提出教学要求,新课标对三维、学习习惯明确、系统地提出了学习目标。

9.提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更实用、实际。个人观点,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多用于搜集积累、习惯养成、课外延伸、激发兴趣,不宜于公开课。

新教材的亮点

新教材编写体现了“新”“实”“活”的特点。新主要体现在选材新、结构新;实主要体现在更贴近学生实际、更强调实际运用、更突出实用效果;活主要体现在活用教材(教材需要整合处理和开发)、教法学法要活泼、为生活化学习提供了范例。

新教材在阅读方面由知识能力为主线转到主题组合,单元主题的好处在于拉近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更体现了语文本身的个性,有利于提升文化品位,有利于进行比较阅读教学,让学生感觉语文与生活贴近,与生活经验接轨。新教材有趣味性、新颖性、科技文章增多的特点。

学习方式的改善

例如一位教师在学完了《狼(第一则)》时,继续上了《狼(第二则)》,作业是延伸学习《狼(第三则)》,采用的教学法是“学生命题检查重点词语的落实、借助文言词典给文言文加注释、同学讨论教师点拨加注、诵读翻译”,这种教学方法很实在,充分体现了学习方式的“自主、探究、合作”。

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可能是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也可能是与同伴合作探究,因此,可能具备“主动、探究、合作”三个特征中的一个、两个,甚至是三个特征的综合。其实,上述三个特征中即使一个也不具备的学习方式也是有必要存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就学习全过程而言,是指从学习资源的开发配置到学习结果评价的全过程。

自主:要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语文老师要和学生培养感情。教学需要培养的是探究知识本质的主动性、自主性。语文学习是可以学生个性化自学的。接受美学理论早已指出:作品意义和价值只有在读者阅读过程中产生。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读者和作者共同创造的。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习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生成的。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实际上,阅读也需要倾吐,可以说阅读是伴随着倾吐的吸收。

探究:是让学生亲身感知、体验学习与认知的过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情境、合适的阶段,开展非指导性教学。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

合作:合作以独立为前提,合作的双方或多方是对等的。

学生与课程文本应是一种互动的关系,语文教师应成为平等对话的引导者和首席发言人。课程内的疑问性、干扰性、可能性不仅赋予课程以丰富性,而且带来思维发展。教学内容应有“适量”的不确定性、异常性、无效性、模糊性、不平衡性、耗散性。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的心智水平确定教学方法。教师应多采用讨论式的、研究式、探讨式的方法,少用独白的、讲解式的、陈述式的方法。

教学建议

新课程在教材使用方面的明显优点:课程资源能得到开发——新教材是以“生活主题”组合单元,遵循的是学生的生活轨迹,选材上更贴近学生生活,学生爱读、爱看,也有感悟,容易做到“沉浸-体验-感悟”。教材仅仅是课程资源的一个维度,教师、学生才是创造课程的最重要因素,弄懂教材只是学习方法的把握、学习过程的获得、学习经历体验的载体。教师的身份得以明确——教师的知识权威不等于人格的权威,教师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发言人;学生的学习方式得以改善——学习方式丰富了;三维目标得到重视,不能简单地讲“道”,要随文有机渗透。

1.课时安排:4+1,1是语文活动或阅读课。建议师资配备至少一名对新课改有热情、善钻研、有特长的骨干教师来引领整个备课组,而且能固定承担循环教学。

2.搞好背诵积累和良好习惯养成教育。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和语文学科乃至语文老师的良好情感,重视积累,养成博闻强记的习惯,引导学生“多读多思考,多说多练笔”。

3.搞好从“沉浸到体验到感悟”的实效教学。教学过程中要高度重视“读”,语文课不能没有“读”。“读”,有范读、散读、猜读、齐读、默读、小组读、男(女)生读、配乐读等,据我观察和实践检验——最有实效的读是默读,最容易有口无心的滥竽充数的读是齐读。语文课堂没有读书活动,这绝对背离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要读、细细品读,读出情味,读出意境,读出神韵,再现人物和意蕴。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读的过程,就是学生与作者、与文本情感产生共鸣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的心灵对话过程。课上重视了“读”,表面看是在朗读指导,实质上是一个解读文章、品味语言、培养语感的过程。朗诵要投入感情,进入角色,谁能把自己置身于文章中,进入情境,那他的朗诵就会引人入胜。朗诵时除了要注意表现音色、音质、音量外,还要掌握抑扬顿挫和“句读”的技巧,有了“美读”味道才精彩。由“读”延伸到“听力”活动,诸如聆听课文或文学作品选段,玩味作品蕴涵的思想感情,把握主旨;闭目倾听散文(诗歌或散文诗),尽情想象美好画面,感受音乐魅力,可陶冶性情;当然,通过听力还可以正音。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尤其是语言表达运用的落实是教学的重心。课堂教学要为学生的语言发展打基础,语文教学不以语言为基础是空的,语言教学应是以语言感受为核心的,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是语文教学服务的根本,思想感情也是通过语言表现的。因为内容关系,语文课很容易上成政治课和历史课的。读思结合是根本途径。

4.传承以前课改中的优点。语文双基一定要打牢,又不能仅仅把解读文本作为语文篇章教学的归宿。新课程还是要求教师要给学生打牢学科基础,任何忽视学科基础的教材和教学改革都将是短命的。在教学中要摆正篇章分析与学生感悟的关系,还是要讲精彩、讲到位的,不是完全排斥分析,而是要把分析当成帮助学生领悟的手段,而非目的。但坚决反对对课文作琐碎的、微言大义的分析。语文知识序列,尤其是阅读和作文的训练序列也可以有机补充到新教材中。教学中应注意:⒈语文教师不应把语文课程看成一种既定的死的文本,应看作是有待于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开发的学习资源。⒉语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语文课程的文本为中介、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⒊语文实践是丰富复杂和开放的,这不仅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说读写实践,学生的吟诵品味,而且还包括课外的各种生活化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恐怕学生的语文学习主要还不是靠训练,而是靠语言潜能的发掘,运用已知探求未知,在运用新知中挖掘语言潜力。把听说读写的权利还给学生,更要求听说读写一体化,提高作文能力必须和阅读能力结合在一起,必须注意到要和口语表达能力结合在一起,学生书面语的发展总是有一个由罗嗦到简洁的过程,从多写到精练的过程。写作从充分发挥想象能力的“话鬼”开始,后多写熟悉的“话人”。写作要有序列,某一阶段以专题写作为主,某一阶段以训练某种写作技巧为主等。作文的评价要有利于发展,评价的意义在于增值,在于建立信心,这是主要目的,而不全是为了甄别,针对不同学生的作文评分时可以等分不等值。

不要过分追求拓展延伸而忽略与课内的有机联系。新课标要求丰富知识,陶冶情操,但拓展延伸不是任意衍生,拓展的内容应是融合在自己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不要在上完课文后再来一个贴标签式的拓展,不要任意拔高,强行安插,尤其是情感思想的拔高。

5.教师应尊重学生对教学内容独特、多元的反应。不要过分突出学生主体而忽略教师的引导,教师不仅应是参与者,也应是引导者,教师要善于倾听,决定推进的速度,善于点评,把握问题解决的差异度。例如《我喜欢你,狐狸》:狡猾是聪明机智的象征,欺骗是才气可爱的表现。《其实有一百》:充分肯定了孩子有一百种语言,有一百个世界,一百个念头。在孩子的一百个世界中,承认偷走了九十九,批评了学校和文明对孩子的压制。

6.重视探究性学习,并不意味着接受性学习不重要,也不意味着记忆、理解等层面的学习没有必要了。恰恰相反,接受性学习是探究性、创造性学习的前提。还有并不是什么问题都要探究都值得探究的。

7.“讨论”对话的价值性和时间保证(我主张不能少于4分钟,讨论要有碰撞)。

8.适时进行多样化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 初中语文完全解读

语文课堂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书法活动——学生设计课文板书比赛;根据炼词需要还可以设计成语接龙(成语故事、成语漫画)、造句(仿例造句)活动;根据作文积累和历练需要可以设计口头作文、诗歌背诵、讲故事(复述课文、演讲)、谈话(访问)、联想(创造)活动;根据评价鉴赏需要可以设计课本剧表演、鉴赏(分析、评价)、学生讲课、学生命题、答题(巩固)等活动。但不管什么活动,一定不能有“活动”没“体验”。创新生活语文实践活动:写祝辞,写广告,对对子,写手机短信,上网留言,拟写滚动字幕,制作标题新闻,发送电子邮件。

新教材的课堂教学要注意:目标,三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是一个整体;教材,要用课程意识来整合;自主,不是教师跟着学生走;探究,应选择适当内容;合作,应注意形式和效果的统一;训练,少一些常规练习,多一些个体情感的表达;结尾,是“问号”不是“句号”;活动,不仅仅是课堂游戏;多媒体,是辅助不是装饰也不是预演;评价,一味赏识是不够的。

急需解决的问题

1.单元组合教研。单元教学目标的科学确定。先定哪几课为讲读文、自读文和课外阅读文。根据单元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篇章,再分解单元教学目标到具体课文。正确地多元解读教材。并不是所有多元解读都是正确的,应该是建立在整体理解基础上的解读,对待不正确的多元反应也要敢于否定,但必须以理服人。研究如何“随文而教适度有用”的语文修辞和基础语法知识。对于新教材主题单元的八九篇课文,教师要学会选择地教,整合地教,开放地教,策略地教,要与其它教师合作备课、合作地教、合作进行语文教研活动。新教材的有效备课单位是备课组,建议备课组分工合作,比如每个老师重点备几个单元的课,然后组内交流,也可以备好一课的老师上整个年级的课,更可以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到课外找课文来教。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积累、生活积累和思想认识水平,关注学生的兴趣点、障碍点和发展点,将学生的昨天、今天、明天综合在一起,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师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搞好二度备课,尤其是备课堂上学生出现的“可能”;“生成”来自于互动,包括生生、师生、甚至与文本之间的互动。

2.知识序列的研讨。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对形成语文素养能力方面的价值取向。新教材知识序列几乎没有,写作序列更是没有。起码要知道准备和学生一起学习的文章的语文基本素养用途,诸如这篇文章在语文习惯积累养成教育上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在阅读信息筛选整合概括感悟上有那些值得历练的,在写作方法谋篇布局语言文采上有那些值得借鉴的。

对于新教材的主题单元给教师的困惑:语文知识、能力发展、习惯方法怎么来体现?知识分为三种:一是陈述性知识,包括语文知识、听说读写知识、文体文学常识等,解决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静态知识;二是程序性知识,知道学生如何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让学生去操作等,解决的是“做什么、怎么做”的动态知识;三是策略性知识,优化解决问题程序的知识,据说新教材比较强调策略性知识,我个人对这种说法持保留意见。

阅读教学希望的突破:过去的目标定位上是以教材为本(或者说是以教参为本的),包含三个领域:知识领域是学什么;操作领域是怎么学;情意领域是思想的提高,看上去是三个领域,而实质上还是知识层面的成分较大。新课程目标定位是三个维度合一,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合一。新课程要求由原来的以文本为主转到以学科课程发展为主,以理解内容为主转到语文能力发展为主。以前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静态的分析和训练为主,结果必然导致无效重复,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转到动态的体验感受为主逐步达到个性化鉴赏,动态的四个层次:沉浸——体验——感悟——思辩。

3.配套练习的编写和选用。这是实实在在的校本教研。做有心人整理搜集教学资料,建议参与到编课外读本和训练题,每个人都有这个能力。

评价注意“实”“活”“新”

目标定位实。教师的教要有助于学生的学。从长远来看,在人文关怀(以文育人)、思想情感、审美鉴赏、思维发展、写作借鉴、素材积累方面有促进作用吗?常态下平实。你的课对同类学校要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平实的课还要看对习惯养成是否有所帮助,因为习惯出能力,学法出成绩——良好的语文习惯养成教育是踏踏实实的语文教育。待完善真实。“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恰恰是真实的指标。教学有实效。

要求听说读写一体化,提高作文能力必须和阅读能力结合在一起,必须注意到要和口语表达能力结合在一起,学生书面语的发展总是有一个由罗嗦到简洁的过程,从多写到精练的过程。写作从充分发挥想象能力的“话鬼”开始,后多写熟悉的“话人”。写作要有序列,某一阶段以专题写作为主,某一阶段以训练某种写作技巧为主等。作文的评价要有利于发展,评价的意义在于增值,在于建立信心,这是主要目的,而不全是为了甄别,针对不同学生的作文评分时可以等分不等值。

课堂要“五活”:引入含活势——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形式求活泼——方法多样化、手段现代化;气氛要活跃——情意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探索有活力——思维有深广度,见解有创新度;结尾留活意——留着激情、留着悬念。上课开始时能让人一见钟情,结束时会暗送秋波。课堂小结是括号、问号、连接号、感叹号,绝不是单纯的句号。

“活”的核心实质追求是学生主体思维活跃程度高。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有梯度,能引起学生思考欲,激活学生的脑细胞。思维活跃也是智慧语文的标志,以文育智,智慧语文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智慧是“我融入文本”;第二个层次的智慧是“我超越文本”;第三个层次的智慧是“我独立于文本之外,自由自在创造性地阅读与写作”。思辩能力是智慧的核心,语文课也要以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为己任。

“活”课还有一个课堂氛围营造的问题,但是不是师生、生生都互相尊重?是不是和谐?是不是活跃?这三个因素合在一起,这种环境下学生是安全的,他讲错了没有关系;他提出问题没有人笑话;他和别人意见不一致,和老师意见不一致,也不会受到批评。

“活”课是学生充分参与的课。教是为了少重复教,语文课堂不能没有对话。但讨论活动的时间不能太短,建议不少于4分钟。时间太少的就没必要设计成讨论活动了,直接请学生发表见解好了;也不能有“讨论”没“碰撞”,有思维碰撞才有思维深度,讨论因需而置、因时制宜,但都需要指导;讨论要适时、有效、有意义,答案一见便知的和跳一跳也达不到的根本不需要讨论。“导而弗牵”不是绝对的,以导为主,必要的牵也是必需的——讲课有时是需要设思维的套的;恰到好处地表演也是需要的。另外,讲多讲少也不等于课的好坏。当然,小组合作不能有“形”无“实”。与其让学生做无谓的讨论还不如教师的讲,语文课堂毕竟是产生人格感染力影响力的场所。

教学是开放式的。是在交际中、活动中、情境中学习语文。能激起学生的表现欲、讲话欲、表演欲、特长展示欲,让学生有自信力、成就感、快乐感。不搞一言堂或几人堂,不压抑学生,只提供参考答案。教师讲课富激情、有活力,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课堂气氛活跃,能感染听课人也不自觉参与学习过程之中。

“新”的第一个表现是有教学创意。用王蒙的话就是“亏你想得出”。有教学创意的课一般还体现在“导语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整堂课有1-2个教学高潮”“结语画龙点睛余味无穷”;课堂教学中有一定的理性思考(思想高度),能折射出教者的现代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中渗透了思维培养、审美教育和人文关怀等。

课似看山不喜平,有精彩的教学高潮。即有教学动情点,或者叫教学亮点。

教法为学法服好了务。授课教师能围绕学法指导设计教学过程。课堂教学中渗透了筛选信息方法、阅读方法指导、写作技巧提示、解题思路讲解等规律性的点拨、诱导、提示。培养了自学能力,尤其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有效操作流程。通俗地讲,就是教学生从“懂”到“会”再到“用”的过程,三者之间隔着几重山水。整个教学生自学的过程,就是指导他们跋山涉水的本领。不仅教学生“心灵”,还要教会学生“手巧”。语文教学必须将写作借鉴落到实处,因为教材是学习写作的范例;必须将学与练有机结合,只学不练,效果堪忧

恰到好处地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一般课文PPT数量4~10为宜,这个数量可以避免放映员现象出现。多媒体使用的阶段要求:起初,鼓励使用——能用就用(因为这时大家都不会用);中期,恰当使用——该用的用(此时处于半成熟阶段);后期,理想使用——能不用则不用(因为成熟的语文教师还是首要语言魅力的)。

“活”“新”是为“实”服务的。

具体培训措施

1.成立新教材课堂教学教研中心组进行专业领航。分片建成校际备课组,按地域兼顾学校层次。更要重视本校备课组的通力合作。新教材要求备课的面特别广、量特别大,涉及的知识点特别多、领域特别宽。备课组活动在“定主题(篇目)、定主讲人、定时间、定地点”的基础上,建议每个单元活动两次,第一次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力求对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法处理达成资源共享。例如教授《外婆的手纹》一课时我们实验学校的老师添加上了被编者删去的副标题“写给扬子鳄”。

2.同文异构是提高驾驭新教材能力的有效路径。同文异构分为横纵两个方面,教院附中就是纵向的在不同年级上同一篇课文。

教师也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教材整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有选择、有组合。资源开发:对教材进行全新诠释,补充具有时代特征的与时俱进的鲜活内容。富有创意:有没有自己想出的新点子,课堂氛围上有没有活泼些,在育智的思维发展上是不是有了实效,学生是否更喜欢了这门学科。

3.单周校际教研活动,双周区教研活动。多开研究课,至少五六节。新教材培训一般在刚放假时和开学前,每学校2人。于漪老师答应来参加一次公开课的听课评课活动。

我把公开课教研活动的程序进行了改革,上课前请老师先说课:说为什么选这课;为什么这样确定教学目标;说怎样理解和处理教材的;说教学过程和思路设计(重点怎样落实,难点怎样突破);说怎样设计语文学习活动的,说学生的学情(学生的已知和基础状况,从这一点上来说,我是不主张借班上课的,因为你不了解学生)。评课时先分成几个小组评课,组长记录每个教师的不同发言,然后大会交流,最后请专家评课。这样就避免了教师不能互动的教研。

4.倡导对育人质量乃至教师的生命质量具有决定意义的教师“育已”――自我教研。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新教材对教师本身的能力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态度上教师一定要把实施新教材当做提高自己处理教材、教学设计能力的契机;角色定位上:由实施者变为开发者,由实施者变为开发者: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只管“怎样教”的时代结束了。作为新课改合格的教师,首先要考虑“教什么”和“为什么这样教”“学什么”“怎眼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学”。教师要不断学习,培养、提升自己广泛地、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服务者)——好比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作为主持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帮助者)。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好课应当越讲问题越多,教学过程应当是“从提出有答案的问题开始,到提出无答案的问题结束”。由仲裁者变为促进者。由教书先生变为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已经成为时代对每一位教师的起码要求。

对传统比喻中教师角色的隐喻批判:教师是蜡烛——忽视了教师的持续学习与成长;淡漠了教师的内在尊严与劳动的欢乐。教师是园丁——存在着教育阶段顺序的固定性,教育缺欠的不可修复性(季节和时令);存在着淘汰制(间苗);有人为的强制性(修剪)。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暗示一种固定、统一的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整齐划一、批量生产,易形成新的机械运动。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隐喻灌输式的教学,学生被当作知识的容器;传递单一内容(只有水);认为教与学是一个简单的“倒给”与“承载”。忽视了教学的创造成分。

新课标“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对语文教师的影响

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必须经过大量的课外阅读。课外读物,学生读什么,教师推荐什么,可以说并无死的规定,也不应有死的规定。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附录二”中提出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以下称“建议”)。新课标采用“建议”的方式而不是“规定”必读书目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它将给语文教师的教学和自身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一、“建议”为语文教师发挥才智提供了空间

“建议”具有指导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它只是为语文教师指出了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向,并没有具体的规定。在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时,每位教师都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向学生推荐他认为适合学生阅读的好读物。“建议”把语文教师推到了学生课外读物的推荐者和课外阅读的指导者的位置上;给予了语文教师充分的教学自主权,充分的尊重与信任;为语文教师发挥才智提供了充分的空间。这必将激发广大语文教师的工作热情,同时对整个语文教学也是一种推动。

二、“建议”将促使语文教师扩大自己的课外阅读量

“建议”在为语文教师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发展空间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语文教师必须有宽阔的阅读视野,有较大的阅读量。因为,语文教师要向学生推荐作品,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自己首先必须进行广泛的阅读和比较深入的研究。然而,目前我国语文教师的课外阅读状况令人堪忧:不少语文教师对当代优秀文学作品了解甚少,对优秀青少年读物缺乏关注,对当代名牌期刊留意不够。“建议”的提出必将促使语文教师不断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和阅读量,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三、“建议”将激励语文教师深入研究如何指导课外阅读

1.在推荐书目上下功夫。学生课外阅读读什么是语文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在课外读物推荐上,语文教师应坚持两条基本的原则,即经典性与前沿性。对经典性作品,要选适合学生阅读的最基本的篇目,这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基本保证。划定的最基本的经典作品要让学生原汁原味地去阅读,可以用“注评析导”的方式扫除学生读文过程中的障碍,帮助学生阅读,但不应“改编删译”(译指将文言文译为白话文)后让学生阅读。因为让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过程,不仅是汲取精华的过程,也是鉴别、鉴赏的过程。对前沿性作品,教师要精心挑选,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和积极的指导,使学生既能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又不致于在浩瀚的书海中迷失航向。

2.在引发阅读兴趣上下功夫。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语文教师指导课外阅读的一项重要任务。有些经典名著或前沿性作品,可能引不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它们的确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很有帮助,这时,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在引发阅读兴趣上下功夫。如:向学生讲清作品的价值意义,介绍作品中的精彩片断,整体或部分地评价作品等。

3.在阅读指导上下功夫。语文教师不仅要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要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导。在指导时,教师最好根据作品的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有选择有重点地向学生讲清写作背景、作者情况、作品中的疑难问题、阅读时应注意的问题、阅读时可运用的方法等。同时教师要对学生在课外阅读中遇到并提出的疑难问题予以及时有效的指导和解决。

4.在课外阅读评价上下功夫。学生进行了课外阅读后,教师应及时给予评价。这种评价不仅体现在课外阅读的量上,也体现在课外阅读的质上。不仅体现在对学生个体的课外阅读评价上,也体现在对学生集体的课外阅读评价上。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59222.html

更多阅读

关于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关于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大多数小学生怕写作文,教师也怕教作文。一、作文难,可

学习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

2010年9月6日景志红开学以来,我和全体语文教师一起学习了语文新课标,从中我受益匪浅,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

新课程标准解读 语文新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

声明:《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 初中语文完全解读》为网友苦茶淡淡香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