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勃朗《夜巡》 木匠家庭 伦勃朗


夜巡

布面油画

363 ×437cm

1642 年作

荷兰阿姆斯特丹霍兰国立博物馆藏

《夜巡》赏析

(文章来自互联网)

《夜巡》是伦勃朗最著名也是给他带来太多麻烦的一幅作品。伦勃朗因为它引起了一场诉讼,在创作和经济上蒙受了巨大损失。

这是当时阿姆斯特丹射击手公会请伦勃朗画的一幅生活群像画。画家没有按传统肖像画的风格逐一画出每个人的肖像,而是描绘了射击手们执行任务前即将出发的情节。画幅中央柯克队长(也有研究者认为这是画家自己)正同他的副手边走边交谈着,其余的人显得相当散乱,左边一组有人在举旗,也有人在擦枪,右边有击鼓的人也有正在准备武器者。为了使画面在内容上协调,画家别出心裁的在一群男人们中间安插了一位看热闹的小姑娘,让她完全沐浴在一束亮光中,显得特别突出。伦勃朗在这幅画中把众多的人物、不同的情绪动态,变化多样的光线、色彩的冷暖,丰富的空间层次等统统进行了恰当的处理,让他们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它不是一幅简单的肖像画,而是一幅有意义的风俗画。然而这幅艺术佳作却得不到射击手们的认同,他们拒绝接收这件作品,最后甚至诉诸法庭。伦勃朗的生活也因此产生重大转折,从此他很少收到别人的订单,又因为他不善理财,平时不惜钱财收集名画,所以很快变的穷困潦倒。

这幅画原名并非“夜巡”,原画表现的是白天,因长期挂在厨房受烟熏导致整幅画颜色变黑使人们误认为是夜间从而误称其为“夜巡”。

《夜巡》是伦勃朗最著名也是最引起争议的一幅作品。这幅画背后的传奇故事和这幅名作一样引人注意,发人深思。这幅画是当时阿姆斯特丹的射击手公会16名军官(一种武装保安组织)向画家订做的一幅集体肖像画。据说当时的每一个军官都拿出了100个荷兰盾,希望画家能把他们按照各自的身份和军阶都正面画在画上,集中放在一个层面上。可是画家彻底打破了这种平衡,他选择了一个以两个队长为首领的紧急集合的场景,画上的人物被放在了不同的空间层面上,有先后主次之别,甚至有的被放在阴暗的角落中,有的只呈现局部。画作完成后,射击手公会拒绝接受,要求画家按照他们的意思进行修改,画家拒绝修改,认为画家有权对自己的作品做作出完工与否的决定,双方争执不下,闹成僵局。最后诉诸法律,画作遭到退定,画家退还了订金。这件事给伦勃朗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他名誉扫地,成了阿姆斯特丹最不受欢迎的画家,订单稀落,弟子也不再登门,经济名画档案越来越困难,最终宣布破产,搬到了贫民区,直至在贫病中去逝。这幅画是画家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整个改变了画家的以后生活,也从中折射出了艺术家在忠于艺术和满足世俗需求中出现的差异和无奈。

画面采取的是近舞台剧的形式,队伍纷纷涌上街头,画中两位身着不同服装的人走在队伍的前列,构成了画面的中心。他们一个身穿黑军服,头戴黑礼帽,披着红披巾,一个穿着黄色军服,戴着黄色的帽子。二人正在沉着镇静地商议问题,准备对整个队伍的行动作出决议。其他队员跟在他们身后,有的手持长枪,有的挥舞旗帜,有的在互相议论,队伍出发时的紧张气氛跃然纸上。在人群中还有一个形象鲜明的小女孩,夹杂在人群中惊慌失措的样子,是整个画面的意外插曲,其实有人认为她是光明和真理的化身,是唤起人们反抗异族统治的光荣记忆。不过整个画面除了两个队长和那个小女孩外,其他人物都被安排在了暗色调的中、后景中,光线明暗对比强烈,人物主次分明,画家着意留出了大量黑色的空白,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可是到了19世纪,由于油画失色,表面的光油呈现黑褐色,有人误认为画家描绘的是晚上的场景,因此取名《夜巡》。后经专家鉴定,画家采用的是白天的自然光线,描绘的也是白天的场景。

在这幅画中,画家通过独特的构图和色彩及明暗的处理,塑造出了一种紧张、神秘、动感的队伍出行氛围。打破了巴洛克艺术中那种激动不安和讲究排场的法则,而是更多地关注人物的内心活动。正如画家本人说的那样:“艺术家的天职是创造美的形象,而不是计算有多少个头颅。”虽然他的后世生活极端艰辛,可是他为绘画艺术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历史是不会忘记的。

《夜巡》,现收藏于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里,有着自己独立的房间,以其传世的经典,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欣赏者。当我们凝视它的时候,仿佛感到画布上有生命在流动,画面中突出的层次感、鲜活的人物、紧张的结构以及现实主义的风格,让我们仿佛可以回到300多年前伦勃朗在作画时的场景。凌人的气势之下,带给人们的是无限的美感与思索。一代代的人站在它面前,一代代的人被它所感动。

一、《夜巡》中的形式美

1、光影交错形成明暗对比欣赏这样一副画,我们可以看到伦勃朗对于光线的伟大应用。整个画面中,只有上尉的衣褶是亮的,他的副手基本是全身亮的,还有那个小女孩了非常富有朝气的全身沐浴在阳光中,别的地方都是稍显暗淡,但是这三个地方的暗淡所起到的作用远远大于整个画面是亮的所带来的震撼,暗量相比,才会更突出这块亮出,即使副手与上尉成为画面的中心,而如此突出这个小姑娘,也是整个画面更加富有生气。同时,光线的对比,画面中生成一个巨大的黑色大门,里面走出一群如此有战斗激情的人,让人产生不断的联想,虚实相生,塑造幻觉空间,扩展视觉深度,形成特殊形式美。这幅画突出地表现了伦勃朗主要利用光线来塑造形体、表现空间和突出重点,画面明暗对比强烈,虚实结合,层次丰富,气韵生动。

2、透视作画是在二维的平面上表现艺术,但是画家可以通过透视这一手法来展示三维的事物。《夜巡》一画,透视相当强烈,所有的人物,都是从一个地方走出来的,有前有后错落有致,在欣赏时,就会有一种时间上的先后感以及人物的次序感。

3、构图伦勃朗没有按照这些人的要求和趣味,把射手们安排在豪华的宴会或欢快的娱乐中,去表现每个人物的多少带有些做作的豪情和风姿,如哈尔期常做的那样更没有把众多的人物并列起来,仅仅作为肖像来画。画家为了不便众多的人物捆塞在画面,对构图进行了精心设计,尽量使每个人都能看见又安排和错落有致,同时还使中心人物斑宁——柯克中尉及副手极为突出

4、细节在这一大群的卫兵里,伦勃朗特意精心安排了一个小姑娘的出现,也是匠心独具,非常有创意。假如没有了这个小姑娘在整个画面中当点缀,整个画面就会变得有点呆板,仅仅只有一群将要集结地民兵,而一加上这个小姑娘,整个画面就会变得更加活跃。小姑娘代表的是年轻有朝气,她的出现,给原本紧张的画面增添了一丝轻松地气氛,也使得整幅画面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气息,有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也给欣赏作品的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思考,这是哪家的小孩?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她对于大家接到任务有什么作用,是她报的信?抑或是其它的什么答案……

5、变化与统一在欣赏这幅画作的时候,不会有让人感到单调的意味,这是由于伦勃朗非常好的利用了变化的手法。民兵的负责人宁·科克正在集合队伍,在画面上处于突出的地位,并好像正与他的部下边谈着话边向观众走来。其他民兵,有的在击鼓,有的挑着旗,有的擦枪筒,有的举长枪,呈现出各种各样的举止神态,但都统一到准备集合出发这一情节上来。带给人们一种紧张有序的感觉。

6、对比与和谐这幅画的中心毫无疑问是处于中间位置的民兵上尉,他与神情比较从容,谈吐优雅,举止十分有气度。而别的队员都在忙着自己的事物,杂乱中又可以看出是同一在上尉的领导之下的。上尉与他们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个对比使得上尉在整个画面中显得更加突出,也更显现出他的领袖气质。上尉与这些民兵,就像是鲜花与绿叶一般,整个画面的感觉是非常和谐的,上尉的领导气质与民兵们比没有起任何冲突。

7、对称与均衡《夜巡》中人物道具众多,虽不是左右完全对称,但以中心人物为主,左侧和右侧的人数基本相同,左侧和右侧的形象道具虽不同但是各个道具所指向的方向以及拿在手里的位置,都是相当对称的,整个画面的疏密处理的非常好,人物都是集中在底层,但是每一个人的高矮以及位置都不一样,错落有致,各个人物都对整个画面的均衡做了一定的共享,在整体的感觉上给人一种总体的均衡美感。

8、节奏与韵律夜巡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着不同的行为与体态,但是整个画面看起来非常有节奏感,就像是一篇美妙的乐曲一样,每一个人都是一个音符。整个画面通过每个人的位置与造型,高度与明暗有节奏的变化,时高时低,但并不是没有核心的瞎忙碌,而是仅仅围绕着接受任务将要出发的主题,每个人都在为这个目的而准备,而每一个人的动作又可以为别人作对比与呼应,整个画面非常紧凑,主题突出,韵味十足,在各自的节奏中有一定的韵律,变化统一。

二、《夜巡》中的精神美感

关于这幅画,还有一个比较感人的历史背景。17世纪的荷兰,是一个绘画风潮泛滥的时代,当时的绘画主要是为市井各种阶层做肖像画,因此雇主的满意与否是一个画家能否成功的关键。少年得志的伦勃朗,凭借1632年的《杜普先生解剖课》一画,开始他开始了的一生中最辉煌灿烂的时期,这张画的成功给他带来莫大的荣誉和富足的生活, 这个时期的伦勃朗画面上充满美好而又富于戏剧性的色彩与光线,人物塑造完整规矩迎合当时社会的口味,让我们感受到他欢悦的心情和唯美强烈的情调。[2]然而,为了在艺术的道路上攀上更高的高峰,伦勃朗在《夜巡》一画中,抛弃了原来对于世俗口味的迎合,转而发展了一种新的技术。1642年,柯克连长和手下1民兵16个人每人出了100盾请伦勃朗画一幅集体像。伦勃朗没有像当时流行的那样把16个人都摆放在宴会桌前,画出一幅呆板的画像,而是自己设计了一个场景,仿佛16个人接到了出巡的命令,各自不同的在做着准备,伦勃朗一反陈规,大胆的构思出新的布局,有节奏地处理了画面人物,使画面极富戏剧性、表现性,展现出了一个轻松、生动却又有序的场面。画面以中间两个中心人物向两旁扩开,营造了一种气势和积极的氛围,光线巧妙的运用给画面增添了一丝神秘感人物动态富有生气,小女孩的插入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富生活气息和给予观者猜测、联想的空间。同时采用强烈的明暗对比画法,用光线塑造形体,画面层次丰富,富有戏剧性,不论是从构图还是手法上,都是一幅绝对的杰作。但是,粗俗的民兵们不干了,大家都是出了100盾,为什么有人在画中那么明显,而自己却要隐身在后面?民兵们要求画家重新画一幅肖像,因为当时的画坛上的习惯,是军人的群像必须按照身分和军阶分配到画面的相对应的位置上,不过伦勃朗并没有改变。

如果画面中各个人物都是相似的,由于交了一样的钱,而享受到相同的位置待遇与视觉感受,那将会是十分糟糕的。因为,对于任何一件艺术作品来说,组成其中的各个元素如果是绝对平均的,那么整个画面将会是十分呆板与死气成成的。在这方面,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也使用了类似的思想,在刻画这一百零八将的过程中,施耐庵对于每一个人的故事都会是不同的交代,给人们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一百零八将,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假如施耐庵对于人物的设计也是按照公平一致的原则来进行的,那将会是一场巨大的悲剧,读者对于这么厚厚的书必将造就会说兴趣索然,读来味同嚼蜡,因此在这个方面东西方艺术领域的见解是相当一致的。假设设计成是在一个餐桌前,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也许都享受到了相同的待遇,但是每一个人给别人的感觉就是一致的,没有变化的,这对于艺术创作来说必须是绝对禁止的。一件好的艺术作品,在人们欣赏它的时候,必须是有变化的,只有变化才会有吸引力。每个人在欣赏的时候,都会有所变化,给人在欣赏时不会有乏味感,而一个具有了一定重心与聚焦点的艺术作品就会是完全不同的。就像是一首歌一样,在唱了一段时间后,必定会有一个高潮阶段。反过来讲,在现实生活当中,是不是每一个人在付出了相同的代价之后,会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也不会是的,而且可以肯定的说是绝对不会一样的。每个人都会由于各自的地位身份不同,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得到不同的待遇。以此绝对的公平与一致是不可能的,只有变化、对比、才能产生协调、均衡。

然而,如此妙的创意与美的表现,却 遭到订货者的否定与拒绝,和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反对,人们似乎对这种新的形式完全不敢兴趣。画面布局的转变、表现手法的创新和每个人的形象的清楚程度不同等等原因,使得这幅画一面世就引起了轩然大波,民兵们也因为出同样的钱却不能在画上有同等的地位而向画家提出抗议。为了索回画金,阿姆斯特丹射击手公会把此事诉诸法庭,并对画家进行大肆攻击。可是出于一个画家的艺术感出于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和创作方法,伦勃朗坚持不重新画一幅。这件事情闹得整个阿姆斯特丹沸沸扬扬,这幅画也变成了伦勃朗艺术和生命的转折点,打这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找伦勃朗来画集体肖像了,伦勃朗的生活也日渐变得窘迫,以致最后到去世时只剩下了破旧的衣服与长衫。

从伦勃朗的生平与绘画艺术不难看出艺术家本人是忠实于艺术道路的, 长期的艺术实践使他不断地从一个高峰攀向另一个高峰,《夜巡》这张作品就是艺术真实的写照, 它是每个艺术家都必须面对的世俗价值观和审美主观需要之间的选择,伦勃朗则为我们做出有力的表率。艺术的审美和主观处理画面是每个艺术家毕生所追求的,伦勃朗用自己的一生为我们后人谱写了一曲真正的艺术赞歌, 他人格的高尚、超凡的艺术气质和天才的艺术见解,无论是绘画技巧或是艺术的人格都是值得我们这些当代的艺术家所要认真学习的。伦勃朗绘画艺术光芒四射,他的绘画艺术像里程碑一样影响着后人。[3]站在这样一幅大家所作的画面前,不仅仅欣赏到的是画本身带给人们的强大的艺术享受,更带给人们的是心灵上的震撼。我们在看到这幅画的时候,可以联想到的是伦勃朗在面临抉择时的艰辛,在受到拒绝被起诉时的艰辛,在受到惩罚时依旧坚持艺术真理的伟大情操。这种心灵上的伟大震撼,已经远远超越了这幅画本身带给我们的艺术享受。本身这幅画描绘的就是民兵们准备集结地场景,带给人们的感受就是一种振奋激昂的感觉,表现的类似于人民准备奋起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战斗精神,如果再让人们联想到这幅画背后的故事之后,就更能激起人们对于世俗的抗拒,以及对真理与艺术的不懈追求。

假如伦勃朗按照世俗的要求去做,我们也就将痛失一幅震撼人心传世巨作。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历史上的许多名作好像都有这样的磨砺存在:在画家的那个年代,这件作品极其不所欢迎,甚至是受到批判的。但是在经历几十年上至上百年以后,这些伟大作品的就慢慢开始散发出他们的光芒,得到后世人的极力赞赏。这是由于一名伟大的艺术家往往需要的就是一种超越当时人们眼界的智慧,做出一些不为当时的人们认同的作品,即使受到排挤,依旧坚持不懈,这就需要艺术家莫大的勇气,同时要做出巨大的牺牲,有时甚至是自己的生命。但是留下来的却会是被后人顶礼膜拜的,受到一代代人的敬仰的。是需要在当时受到追捧,还是在后世受到敬仰,这是艺术家要面临的问题。但是说到底,什么是经典?时间最能说明问题。

















































































伦勃朗《夜巡》 木匠家庭 伦勃朗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59077.html

更多阅读

《夜妖娆》书评,如陌金翎的前世今生,插评冷意潇 夜妖娆

你推荐我看的两本书,我都有看过,看的仓促,因为风格不是我喜欢的,没有很全的浏览一遍,网上看评论觉得《白发》比《夜》成熟许多,但反观,我觉得《夜》比《白发》好看的多,人物至少也有一些人性,而不只是戎马天下空空如也的过眼烟云,白发里的主角

男怕《夜奔》,女怕《思凡》,还是大成若缺吧 思凡

时间过得好快,开学就是大四了。而第一次看煤球踢球,我还是初二。想想再过三年,可以拿起话筒唱一首《十年》了。我这个人欲望不是很多,所以在现在这样环境里,也没有什么悲喜,从小到大,也就高三的时候想喜欢的男孩子表白失败算一个打击了。然

关于大片《夜宴》最后婉后到底是谁杀得一些探讨 章子怡婉后

冯导的中国版哈姆雷特《夜宴》自从登上屏幕那刻开始,就伴随着广场中无数的责备以及角落里小声地赞美一路走来,实在是让人认识到“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估计冯导的这个哈姆雷特是全球带来喜剧效果最多的一个版本,即使它

最后一剑提升了《夜宴》的思想高度 自觉提升思想道德境界

喜欢舞文弄墨的人,容易在文字逻辑的左右下轻率地否定一本小说、一个电视剧或一部电影,因为写一些对作品的判断文字总是容易的,但创作一本小说、一部电影或电视剧,要付出艰辛的劳作。现在对《夜宴》评价很多,我看到了不少对其进行简单否定

声明:《伦勃朗《夜巡》 木匠家庭 伦勃朗》为网友雀桥相会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