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商隐是晚唐时的一位诗人,她的政治诗、爱情诗对后世影响较大,而她的“无题”更是别具特色。典故是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李商隐是一个喜欢用典故的诗人,恰如其分地用典往往能在非常有限的篇幅里表现丰富而复杂的内容。李商隐也善于运用比兴寄托。
关键词:无题;用典;比兴
李商隐“无题”诗的内容在文学史上历来都是众说纷纭,主要有两大派特点,以张采田为代表的一派认为,“无题”诗均属“托意”、“寓言”之作。以苏雪林为代表的一派则认为,“无题”尽为“爱情、艳遇”篇什。陈贻欣在《李商隐恋爱实际考辨》一文中甚至提出了“无题诗纯写恋情,别无深意”的观点。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无题”诗是否确有寄托。
一、用典的不露痕迹
典故的运用难就难在自然、巧妙、不着痕迹,古文论家们对于用典论述最多的也是这一点,可以说这是对用典的基本要求。诗论家用“水中着盐”来形容这一特点:“作诗用事,要如释语,水中着盐,饮水乃知。”就是说用典应像水中放盐,已有了盐的成分却没有盐的痕迹,水和盐已经融在了一起分不出彼此。
李商隐诗的用典非常讲究自然、巧妙,他的诗语言优美、工整,再加上擅长四六文体,精于属对,使事工稳,常不动声色地把典故嵌入其中,没有一点斧凿的痕迹,和诗中的情景融合在一起,用事“能令人事如己出,天然浑成”成为诗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他的无题诗,在这一方面就很有特色。
“无题”诗是李商隐的独创,是比较有格调的爱情诗,和晚唐其他诗人的艳情诗有很大的不同,诗常常表现的是很复杂微妙的情绪,情致缠绵,韵味深长,朦胧而含蓄,因无法名言或确言,而以“无题”标之。
这些诗,不是尽情的宣泄和放纵感情,而是感情内敛,埋没情绪;不是尽可能清晰,明白地把诗人的内心感情表达出来,而诗用曲折的笔法,华美的语言创造出一种朦胧迷离的意境,侧重的是男女主人公的种种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和相互之间等待的无奈,相思的痛苦及对爱情的执着,深情。
无题诗诗境的创造,很多时候就是借助于典故的运用,比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无题”诗因文学极富文采,非常优美,自然而被广为传诵它的寄意若有若无,引起后人的争议,有主寄托说,有主爱情说,刘学锴,余恕诚的观点“不谓其必有寄托,而言其情之可以相通”更为合理。
这首诗作为一首向上陈情的诗实在诗不合适宜。但作为一首爱情诗,却是一首刻骨铭心的爱情。它的缠绵,真挚,深情,感动感地,有很强烈的震撼力,诗一首苦恋的歌,大有天荒地老,死而后已的执着。这种至死不渝的爱情,常人每能体验却苦于无法表达,所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整首诗的语言明白晓畅,近似白描,诗李商隐诗中不多的能让普通人一看就懂的诗,给这首诗增添诗意和典雅的是最后一联用了两个典:“蓬山”和“青鸟”。
一般说来,用典如果生硬,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使连贯流畅的画面或意象中断,就造成“隔”。李商隐这首诗的典不仅用的不隔,而且和诗情诗意结合的天衣无缝,不着痕迹,甚至因用典增添了典雅和诗意,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使读者能够“秘响旁通”,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一句诗就是一个画面,一首诗就是一组画面,它们在读者的脑海中呈现和流动,诗中有画的妙境就产生了。用典不仅无碍于诗意的传达,由此更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李商隐诗一个喜欢用典的诗人,相传李商隐作诗文,“多简约书册,左右鳞次,号獭祭鱼。”李商隐有少量诗歌的确因为太多的典故使得诗歌过于晦涩,令人无法理解,但是从总体而言,他的大部分诗却正因为其创造性的用典使得诗歌显得更有意味,更含蓄,更典雅从而形成了自己含蓄,婉约的独特的风格。
李商隐诗用典的特点诗化实为虚。他的诗淡化了甚至搬开了典故原有的内容和情节,典故本来的意义并不是作者想在诗中表达的意义,只是采用典故的内容和情节所带来的气氛,情趣和意味,以及所具有的情调和韵致,目的是渲染一种浓郁的情感氛围,构成一个耐人寻味的意境。
有些作者在谈到李商隐诗这一特点时,常提到诗和典故在情感上的类同性:“后世诗人在相似的时空环境人生际遇中,体验到同样的情感震动时,由于类比联想的作用,自然会使这类典故,以表现这种异代美感共鸣,这是一种意境和美感再现的典故。”这种感受也许诗古往今来的人们在人生中都会体验到的,古人体验到了,留下了故事,凝聚为典故,今人体验到了,想到了典故,这是古今人心灵的共鸣,于是典故便被用在诗中。”
典故诗一种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恰如其分地用典能在有限的篇幅里表现丰富而复杂的内容,使难以明言的情意得以顺畅的表达。对于李商隐诗的用典,不仅用的非常好而且用的非常巧,它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相当含蓄地表达了丰富的内容,创造了朦胧深邃的意境,也由此形成了他的诗歌特色和风格。
二、比兴的有所寄托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认为“比”是“切类似指事”,“写物以附意”,也就是比方的意思,而“兴”则是“依微以拟文”,“称名也小,取类也大”,即以小见大,含有联想的意思。他还指出:“比则蓄愤以斥言,兴则环譬以托讽”。就是说“比”是由于作者内心激愤,以明显的比喻写出了斥责的诗句,显而易见。“兴”是“婉而成章”,是作者想要书法某种感情却以委婉的譬喻来寄托讽谏的心情,寓意深远。
李商隐继承屈原进步诗歌的传统,从屈原艺术宝库中学习了象征手法运用,特别是屈原以香草美人寄托政治遭遇的比兴手法更为他所自觉继承。他的无题诗不只创造一些工于比兴,深于寄托名句,而是把比兴寄托这种手法运用于全篇。
无题诗诗李商隐独创的抒情诗体,也是他在唐诗发展过程中最大的贡献之一。屈原开创香草美人手法,在《九歌》、《招魂》中多次运用此手法。李商隐将这一手法继承并发挥的淋漓尽致。他的笔端绘画了许多美女形象并以之自况。
例如《八岁偷照镜》: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十二血弹筝,银甲不曾脚。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这首诗借写一个聪慧的少女,随着年龄的增长,才华和美丽日渐显露,但由于束缚于环境及人,而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作者这里用少女以自况,慨叹自己自持才华,却仕途不达。表达了李商隐渴求功名的愿望及对自己政治命运的担忧。又如“何处哀筝随急管”中通过贫家少女和富家少女在感情上的不同遭遇,暗示了自己不被重用的事实,表达了作者失意的苦闷。其 中“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写出贫家少女不能出嫁,度日如年的感觉。这里的“东家老女”显然诗李商隐的化身。借这一形象诗人表达了自己在官场处处受排挤,但有无可奈何的黯然伤感的情绪。由于心情郁闷,境况不顺,我们便可以看出诗人的心境也与“东家老女”一样度日如年。
再如“照梁初有情”些一个少女在爱情生活上失败,即“锦长书郑重,眉细恨分明”些少女通过锦书频频的传达情意,最终未果而愁上眉梢来寄托自己在政治生活上不懈追求却屡遭失败,愁苦之情便灌注于诗中。诗中的“芙蓉作裙衩”句以荷花清丽脱俗来表现美人的精妙姿容,而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如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写其性情活拨,姿容美丽,情操高洁。而李商隐对这一传统手法的充分继承。李商隐对香草美人手法既有继承又有突破。
如《无题》:
紫府仙人号宝灯,云浆未饮结成冰。
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
这首“无题”诗,如果从叙事的角度看,有点让人找不到头绪,如果从心象看,则“云浆”句诗追求未遂,“如何”二句是所追求的对象在心境上渺远难即的感受。不仅能够意会,而且进一步诱发起读者某些类似的心象引起更多的回味。
李商隐的“无题”诗并不是单纯的在写诗,而是在诗中有所寄托,有所隐喻,把自己的仕途生活中的不如意全部都倾注在诗中,他的“无题”诗读起来给人感觉是无奈,愁苦。
综上所述,李商隐的“无题”诗在唐代独具特色。李商隐的成就绝不是横空出世,无所依傍的,而李商隐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有创新和开拓,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无题”诗。
参考文献
[1]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
[2]苏雪林.李义山恋爱事迹考.
[3]文史.第六期北京“中华书局”出版.
[4]薛雪.一瓢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5]魏庆之.诗人玉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6]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8.
[7]黄鉴,杨文公谈菀,阮阅.诗话总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8]梁佛根.义山诗的用典心里动因于中国传统诗歌用典的文化内因浅探[J].河北师专学报,1994.
[9]文选:蜀都赋,引住蜀记.
[10]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