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以战略眼光对待天才教育——宁铂成败因由分析 用欣赏的眼光对待孩子

要以战略眼光看待“天才教育”

作者按2005年7月中旬,有中央电视台评论部的两位策划先后与我联系,说是邀我做嘉宾,参加“实话实说”节目制作,话题就是关于“天才教育”问题。因为他们作了一些调查研究,对我的研究成果颇感兴趣,也通过多次电话咨询和交谈,探讨这期节目的主题。然而不久,两位策划逐渐失去了热情,后来告知:关于“天才教育”问题内部争论较大,特别是节目主持人对这一话题不感兴趣……。

一些人对于“天才教育”问题不感兴趣,历来已久。但对于“神童”的悲哀,许多人却颇有兴趣。

例如王思涵,这个曾被媒体誉为“神童”的东北男孩,当年以14岁的年龄,高考成绩572分的超高分数,考入沈阳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如今四年过去了,王思涵本应今年从大学毕业,却因为多门成绩零分,而被学校“责令退学”。(据《新京报》2005年7月11日报道)

再如“神童”魏永康,读研一年,因自理能力不足肄业回家。据2005年6月间一些媒体报道:2岁已经认了1000多个字,13岁考上重点大学,17岁考上中科院研究生,湖南的“东方小神童”魏永康的超常智力让人佩服。然而,由于妈妈的过分照顾,他在生活上的“低能”也让人吃惊,没有自理能力,无法跟人正常交流。在北京读了一年书后,由于完全不能照顾自己,他只好肄业回家。近期央视以《再说“神童”》为题,邀魏永康参与“实话实说”节目。

令人最为关注的是昔日“中国当代第一神童”宁铂出家为僧的新闻。连我的家人都问:你知道吗?宁铂出家为僧了!

对此,许多人颇为不解。更多的人疑窦丛生。有人认为,造成宁铂等“神童”的问题的因素是无限复杂的。实际上,在成年之后,宁铂的梦想之一就是做个“普通人”。如今看上去,这一梦想已经难以实现。宁铂等“神童”的麻烦,恰恰在于没有人会把他们当做普通人看待。即便是在1996年前后,一些媒体报道宁铂“只成为了一位讲师”之时,众人的叹息仍然基于这位“少年天才”拥有着杰出禀赋这一前提。

  有记者在一家网站上找到了宁铂建立的一处同学录,成员只有孤零零的一个,就是他自己。网站记录的建立时间表明当时他已出家为僧,不知身在何处。那是2004年元旦的晚上。

1998年3月18日,笔者与宁铂等共同参与了央视《实话实说》节目,探讨“神童教育”问题。据当时的一则报道说:“节目录制期间,宁铂频繁抢过话筒发言,语速很快,情绪激烈,猛烈抨击‘神童教育’。周围观众不时发出笑声,很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神童宁铂。”“第一神童”的倾诉已经无人倾听,属于他的时代彻底烟消云散了。

此话不假。但笔者始终认为,宁铂是受益者,而非受害者。因而,笔者至今仍然坚持1994年10月上书国家主席江泽民的呼吁:“国家应以战略眼光对待超常教育。”仍然坚持“我们不要人造神童,但不要埋没神童”、“神童不神,重在发现与培养”等基本观点。并针对人们对于“神童”、“天才”的诸多误解,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1.天才不同于天赋。天才不仅要具有很高的天赋,而且还需要有创造性的行为。没有创造性的行为,就不能说是天才。但是,天才产生于“天才教育”,即“天赋教育”。

2.根据遗传学家的材料,天才的出生率为1:100000,并且他们出生的地点和时间不取决于国家、民族和时期。历史上所有的天才都是有名有姓的,所以要统计他们所占整个社会的比例并不难。根据统计,5000万人中只有一个公认的天才,但还有很多是未被承认的。某些时期,500个潜在天才中只有-个有可能表现出来,而其余499个则被扼杀了。因而,有潜力的儿童如果没有父亲、教育学家和老师的帮助,不告诉他们在生活中应该追求什么,并且如何来达到它,那么他们就成不了天才。

3.天才做他应该做的事情,有天赋的人做他能够做的事情。有人得出结论,人天生就有一种比先天具有的能力和意志力更强大的东西。它能将人从人群中分离出来,注定这个人是天才。现在已经清楚的是,这种东西是所有遗传因素的组合,能使人的与生俱来的才能达到天才的水平。

4.天才的困境。有人论述道:当今的科学分工太细也许是一种失策,因为跟同时掌握几个领域知识的科学家相比,局限于某一领域的专家作出别具匠心的思想元素组合的可能性就小多了。此外,也许天才还需要一种知识危机,就像爱因斯坦在瑞士专利局任职时所出现的那种物理学危机……从而为天才的出现创造条件。在艺术方面,只要当今世界崇尚制造轰动效应的能力而不欣赏内秀的提香式的才华,艺术天才就会被埋没。只要平均主义思想拒不承认天才的神秘性(所有遗传因素的组合),认为人人都有成为艺术家的潜力,那么毕加索等天才人物就会后继无人。

为此,笔者愿将当年写就的这篇文章发表出来,与关注“天才教育”者交流、探讨。

是受害者,还是受益者——

“中国当代第一神童”宁铂的成败因由

刘 淜

被誉为“中国当代第一神童”的宁铂,一度被人们认为是一个成功者。曾几何时,宁铂又成为大反“神童”的失败者。究其成败因由,无疑会给予人们诸多有益的启示。

1998年5月10日7:20分许,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评说“神童”》节目终于播出了。然而,被誉为“中国当代第一神童”的、现在中国科技大学任教的宁铂作为五位嘉宾之一,对“神童”竟持激烈的反对意见。这是为什么?这无疑令人困惑不解。

在中国当代教育史上,大学少年班的历史可以说是从宁铂开始的。因此,他参加评说“神童”,并对“神童”和超常教育持激烈的反对意见,也就特别引人注目。

我作为嘉宾之一,3月18日在节目制作现场也曾一度困惑:这就是我所了解的宁铂吗?而当我在事后与宁铂进行了一次长达两个多小时的不愉快的谈话之后,我才发现宁铂可堪称一个自我埋没的“神童”。

在此次《评说“神童”》节目制作现场,关于“神童”和超常教育问题出现了令人意外的激烈的争论。台上嘉宾除我和宁铂之外,还有广西画家黄格胜、北京教育学者(某师范大学心理学副教授)康健、北京特级教师杨丽娜。

我一向主张神童(超常)教育。并认为“神童(超常)教育是一种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因而在节目制作现场,面对大多数反对者,我是极为孤立的。甚至成为被攻击的“靶子”!但我坚持认为我的研究是科学的、可信的。

在节目制作过程中,最不能实话实说的就是宁铂。他对神童问题尤为敏感。因此,当有观众向他提问,希望宁铂能谈谈自己成长的过程及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宁铂断然拒绝:我个人的事没有什么意义。事后有人对此大惑不解:宁铂为何如此恐慌呢?

宁铂曾是由原国务院副总理方毅批示,1978年13岁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第一期少年班的第一人。20多年来,宁铂可以说是毁誉最多的新闻人物。据报道,近年来他曾拒绝报考研究生,放弃了出国的追求,3次要考托福,但却因怕考不好,压力太大而放弃了。这是我早已经了解的。但宁铂却如此出人意料地表现出一种缺乏自信的失败者的心态,却是我不曾想到的。

当我讲到在早期教育方面,日本就建有超级幼儿园,就是面向天才儿童的;美国就设有天才儿童教育局(美国联邦教育部于1972年成立了天才儿童教育局,负责天才儿童的教育工作,国会拨专款用于发展天才教育事业),据知,智商在125以上的儿童就可以进入“天才班”学习……对于我所介绍的有关国外的天才教育情况,宁铂却不能面对事实:“可能有这种情况,我不知道。他们(外国天才教育)这种尝试,是否真正经过实践检验了?”

宁铂在讲完他的一个同学如何成为“仲永”的故事之后,又讲了一个从报上看到的寓言:一成名早的画家百年之后被人遗忘了,而一个成名晚的画家则成为艺术大师,由此引发出他这样一个认识:我们对早期教育评价问题,不能光从几年、十几年、几十年来评价。

宁铂等几位嘉宾还认为在近年来推动神童潮的过程中,过度宣扬神童所产生的负效应,新闻媒体是有责任的。在宁铂等几位嘉宾和支持他们观点的现场观众看来,提倡神童(超常)教育即是家长出于往脸上贴金的欲望。

当我指出: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陈云夫人)在其《水产品与健康及智力的关系》(原载1993年7月2日《中国食品报》)一文中指出:“日本人是平均智商最高的民族,他们平均智商为115,日本30岁以下的人,其中10%的人智商甚至达130或130以上,在日本每十年智商提高7.7%,因此,从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提高国民素质的角度说,我们不应当拒绝神童……”话未讲完,自称科学工作者的宁铂一脸严肃地插话道:这可是个严肃的问题!似乎这一科学的比较是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

一般认为,崔永元主持节目都能基本上把握得恰到好处,能将节目制作调动、协调、转换得简洁、流畅、幽默,使主持人与嘉宾、观众都能有相当的发挥和满意的交流。然而,这个评说“神童”的节目现场状况却使他有些被动和忙乱。于是他在节目的后半场不得不向观众发问:认为神童存在的人请举手。令人激动的是,90%左右的观众都举起了手。

于是,崔永元话锋一转道:既然我们承认神童的存在,那么我们是不是讨论一下如何培养神童?

实际上已经不可能了。因为除了我坚持因材施教培养神童和实施超常教育的观点外,宁铂等嘉宾则更多的夸大了神童教育(超常教育)的危害性。因而,整个节目基本上没有涉及如何培养神童的实质性(可操作性)问题。

为了搞清楚宁铂怎么了?我决定约宁铂好好谈一谈。而宁铂也很乐意谈谈。于是我们相约在共同下榻的北京某宾馆见面。

谈话是在22点30分许在我的房间里开始的。宁铂身材中等偏矮,圆脸大眼,留着短短的平头,身着蓝灰色牛仔装,显得很朴实。比较有特征的是他的那两颗门牙,长而窄的呈八字形,中间有很明显的缝隙,似是自幼养护不当所致。

宁铂不愧是“神童”,他思维敏捷,能言善辩,知识面较宽。尤其是善于抓住人的谈话中的漏洞,话锋逼人。一般人与宁铂辩论决非他的对手。

我们谈话没有客套,直奔“神童”主题,依旧是节目制作现场那样的“唇枪舌剑”(宁铂语)。

宁铂试图说服我,并一再逼问我:你能保证你的女儿一定会成功吗?

我的女儿智商160多,两年读完小学,8岁半读初中,刚14岁即将报考大学了(1999年15岁考入中国农业大学)。从早期教育角度讲,应当说是成功的。而正是由于我认识到“神童”并不一定是天才,神童(超常儿童)更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此,我想耐心地向宁铂讲一讲我对女儿实施心育、德育及健康教育等非智力因素培养方法。

然而,当我讲到儿童健康教育可以采用武术这种身心同时得到锻炼的方法时,宁铂立刻打断我的话问道:“有‘身’吗?只有‘心’!”

我想到有报道说宁铂多才多艺,可能他会武术、气功?于是我问他是否懂武术、气功?

宁铂说他懂,而且信佛。因我自少年始习练武术,多年来对武术、气功有所研究,所以当时我真高兴又遇到了知音!于是我问宁铂练哪门哪派武术、气功?宁铂说懂大成 拳(意拳),认识几位大成拳门派的大师。

大成拳,是20年代由一代宗师王芗斋所创立,是集少林、形意、八卦、太极等多门拳术之精华而成,故名“大成拳”。由于大成拳没有套路,其养生桩、技击桩等功法多从形意拳(心意拳)中某些功法发展而来,故又名“意拳”。其功理讲究“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之动”。这“不动之动”就是说要凭“心意”(意念)练功夫。当年我曾与大成拳名师王选杰和他的弟子有过一次辩论。王选杰等认为练大成拳是练武术的“捷径”。但我认为,对于有悟性的成年人来说,练大成拳可能较快掌握武术精髓。但对于儿童少年来说,为保持良好的身形,应当先练好武术基本功,成年后再练大成拳较好。即使大成拳没有套路,实用时“练至无形方为真”,但初练大成拳者还是需要从有形(身形)入手的。因此,当时我猜测宁铂认为练武术只有“心”而没“身”是一种误解。

为证明我的猜测,我慢慢将右崩拳摆在宁铂眼前,问他如何防御?他靠在床边,两眼微闭,即如我们在武侠片中所看到的功夫高深者那样不动声色、临危不惧。稍后,宁铂问:“你要打我哪儿?”我说“你要招架,我当然要变招。如果你这样不招架,我也就早已打着你了。”

我又立掌推向宁铂腹部,并告诉他,如果运用内劲的话,将会有特殊的效力。宁铂问道:“你想打我哪儿?”

我说:“如果你不防,我用内劲一掌推过去将致你腹部内伤。”

宁铂却不屑地说:“这算什么?我认识的一位大成拳师要想打你的肠子,绝伤不着你的胃……”

说到这里,我认为宁铂已陷入神秘主义泥沼之中。于是我又立即转话题,问宁铂站过什么桩(大成拳功法以桩功为主)?宁铂却出人意料地回答说:没练过!

话说至此,我突然明白了:宁铂对武术、气功是在不懂装懂!我有些恼怒了,我质问宁铂说:“你为什么不懂装懂呢?并告诫他:这样下去将不会有什么出息!

联系到宁铂对神童问题也是不懂装懂,我感到宁铂的失败可能源于他好耍小聪明而缺乏发现力和创造力。更可能源于他的早期教育问题。

于是我回长春后查阅了许多有关报道宁铂的报刊,基本证实了我的猜测。

关于宁铂的有关报道很多。但我认为可信度较大的是王通讯、刘堂江的长篇报告文学《宁铂》。一是因为王通讯是我国人才学的创建者之一,在人才学研究方面,我在80年代初就深受他的人才理论的影响;二是这篇报告文学曾刊发在《人民教育》1979年第3期,是具有权威性和可信性的。

在《宁铂》这篇文章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他的奶奶和爸爸对他的早期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具体方法。还提到他的“奶奶是有知识的人,曾受过师范教育”。因此,宁铂“知识面比较宽”。他6岁时曾在一年内利用课余时间粗读完一本40多万字的《中医学概论》;他12岁时曾获赣州市围棋比赛少年组第二名、成年组第二名;13岁时曾在20分钟内写出了一首“表达他考试心情的七律”。然而,就是透过《宁铂》这篇文章中所引用宁铂的《七律·报考有感》、《醉花荫·即感》两首不合格律的诗词,使我注意到了他的早期教育上的缺陷。

宁铂的《七律·报考有感》如是写道:正叹惆怅身无处/不待今朝闻明昭/倦时倍觉丹卷美/喜后更思天路高/朱日明松笑健伟/银月暗柳乐菲瑶/九天邀游指日待/何见小丑奈何桥。这首诗最明显的格律问题就是有“闻明昭”、“笑健伟”、“指日待”几处诗家最忌讳的“三平脚”(三平调)和“三仄脚”。就律诗而言,诗句出现拗句是要“拗救”的。然而,宁铂的这首诗八句全部是拗句。因此,致使只有56字的一首诗竟有21字不合平仄。当然也就失对失粘了。这怎么可以称之为“律诗”呢?

再看宁铂的《醉花荫·即感》:晨露晶莹旭日明/燕翅惊山影/笑言际韶华/晓星残月/展翅共奔程;春风尽透花帘中/暖雨溉芳红/遥祝齐努力/乘楫邀游/壮揽九天星!这首词的首要问题是平仄韵混用。《醉花阴》词谱规定为双调52字,上、下片各26字5句3仄韵。而宁铂的《醉花荫(阴)》用韵除“影”字外,其他均误用了“明”、“程”、“中”、“红”、“星”等平声字。因此,全词的平仄基本都不对了。一般来说,没有掌握好诗词格律基础知识,是绝不可能写出好作品的。

关于宁铂的诗词,《宁铂》一文中如是写道:“这首急就诗出自一个13岁的少年之手,不太容易。”这是实在话。我们不应当对一个孩子的诗作过于苛求。然而,当今天宁铂质疑甚至否定超常教育时,我们如果能对此反思,是大有裨益的。

试想,如果当时从安徽来到赣州对宁铂进行面对面考试的老师能及时指出这些问题(人文素养缺陷),如果当时有关文章的作者和编者能及时发现这些问题,适当泼点凉水,宁铂后来的境遇可能会好得多。

但是,如今宁铂在遭受挫折后,为了保持自尊,减轻痛苦和焦虑,采用掩饰性防卫方式来指责媒体则是不公正的。因为有的文章是宁铂他自己写的。例如宁铂进入科大后曾以《博学送我揽月乘风》为题写了一篇文章,其中也引用了他自己的《七律·报考有感》这首极不合律的“七律”。文中引用他的另外一首诗中“山雨已去风摧云”、“待日乘风去揽月”等句也存在“三平脚”、“三仄脚”的格律问题。

如果说这一人文素养上的缺陷在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身上也算不得什么缺陷的话,那么就在宁铂33岁时,他在《回忆少年班创始人方毅同志》(《现代特殊教育·优才教育》1997年第6期)一文中仍然引用了他最得意的、然而是不合平仄的、有语病的诗句:“九天揽月指日待。”中国城市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眼睛——透视中国“神童”》一书第363页仍然在向广大读者介绍宁铂的《七律·报考有感》,至今仍谬误流传说明了什么?

在宁铂《博学送我揽月乘风》一文中,他如是写道:“奶奶是我的启蒙老师,不管我提什么问题,她不但耐心地给我作解答,而且讲得那样生动有趣,把我带领到一个又一个神秘的世界里,这就养成了我兴趣广泛,见什么都想学、一学就入谜的习惯”,“奶奶说:‘幼年时期多灌输一些知识,智力开发得早,对他今后入学学习会大有好处’。”这种教育观点和方法与现今的科学的超常教育理论相比较,无疑是“超前教育”的色彩比较浓了一些。因此,而今的宁铂在心理素质上的缺陷,在人文素养上的缺陷如此显而易见,也就令人不难理解了。

其实,宁铂是幸运者,是中国超常教育的首批受益者,而绝非“受害者”。宁铂19岁就留校在近代物理系理论物理中心当教师,成为我国当时最年轻的大学助教,这本身就是一个早成才、快成才的典范。宁铂曾坦言当年幼稚,虚荣,想以不考研不出国也会干好,证明自己是“神童”。目前已是副教授的宁铂虽然最近又从科大教务处调到科大哲学社会部艺术教研室工作,但与那些目前近400名被录取为国内外研究生和其中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的300余少年大学生相比,都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落差。如果他不管是否考研、是否出国,都能克服压力,甩掉包袱,致力于发现与创新,我想宁铂一定是一个真正的成功者。

美国的“电脑神童”比尔·盖茨1976年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从哈佛大学退学,全身心地投入到微软公司的软件事业上来,在短短的20年就跻身于世界超级亿万富豪的行列,跻身于世界最著名的大企业家的行列,这给予我们一个很有益的启示: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才能成为真正的成功者。

广西医学院黄东平早在1981年1月27日《中国青年报》发表的《试论人才的自我埋没》一文中就曾深刻地指出:我们这个世界不应该是今天这个样子!人类的科学、文明发展的程度,应该远远高于现在;人类不应该只有一个牛顿,一个爱因斯坦,应该有十个、百个牛顿式的科学巨人……可是,为什么我们的世界有使科学水平远远高于现在的可能,而可能没有成为现实?这里有一个触目惊心的问题:大量的科学巨人没有取得他们应该取得的成就,而更多的人才则完全被埋没了!人才被埋没除了社会埋没一种情况外,另一种就是自我埋没。而且这种埋没是无声无息的,是被埋没者本身都不易觉察的!

“宁铂现象”令人痛心!更应令人警醒!

1998年6月

附:神童宁铂出家

  

摘自《神童宁铂出家》南方周末2006-6-3 李海鹏

  7月1日上午,那些穿着短裤和球鞋的中年男人站在母校宽阔的草坪边互相拍照。这是中国科技大学1978级少年班成员分别26年之后的首次班级聚会。在合肥的烈日下,昔日“神童”们温和有礼,神态自信。他们中有一半以上来自国外,却仍对这所学校颇感自豪,渴望着能为它做点儿什么。那些要做的事情包括:为校友基金会捐上几笔款项,开办几场讲座,以及为自己的班级树立一块价值10万元的纪念雕塑。雕塑将刻有每个成员的名字,包括张亚勤,也包括宁铂、谢彦波和干政。

  不过,在他们身后的校史馆里,关于这个班级的陈列却没有这么一视同仁。作为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张亚勤的名字在陈列柜中非常醒目。与此不同的是,在几张有宁铂、谢彦波和干政出现的图片下面,他们仅仅被写作了“少年班同学”。

  这3位当年家喻户晓的“神童”的命运,发人深思。

  “那是宁铂和谢彦波的时代”

  从举荐信发出的那一刻起,这命运就注定无法逆转。

  “那是宁铂和谢彦波的时代。”中科大校友、盛元国际投资公司董事长张树新回忆说,“那时他们在整个国家都是绝对的明星。”

  1978年,整个中国的报纸、杂志、电视都在报道宁铂。

  据当时的报道,宁铂2岁半时已经能够背诵30多首毛泽东诗词,3岁时能数100个数,4岁学会400多个汉字,5岁上学,6岁开始学习《中医学概论》和使用中草药,8岁能下围棋并熟读《水浒传》。几乎一夜之间,这个戴眼镜的神奇少年为整个国家所熟知。

  

他被称为“神童”

  受宁铂影响最深的是当时的孩子们。这个超乎寻常的“神童”刺激了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促使他们向自己的孩子施加压力。相当多的孩子因此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多么平凡无奇。一些受到激励的孩子效仿宁铂,开始超前学习并跳级,另一些孩子则倍感压力。

  “当时父亲拿着报纸,对我说,‘看看人家宁铂,再看看你!’我立刻觉得,如果宁铂愿意做他的儿子的话,父亲一定会把我像垃圾一样丢掉。”多年以后,毕业于北大物理系的习路平回忆说,“那种痛苦、伤心的感觉我至今不能忘记。”

  类似事例决非个案。宁铂在1980年代早期的影响力是如此之高,以至20多年后,有人把他与张华、朱伯儒并列为当年的“时代人物”。

  一切都源自一封信。1977年,宁铂父亲的好友、江西冶金学院教师倪霖,致信当时兼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举荐这位江西赣州八中高二级的少年天才。其时,中国百废待兴,举贤正是要务。当年11月3日,方毅副总理批示当时为中科院下属单位的中国科技大学:“如属实,应破格收入大学学习。”

  中国科技大学派人到赣州考察宁铂,准备进行“破格”的教育,接着又为此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大学少年班。

  当时聪慧的孩子并非只有宁铂一个。“在赣州八中,当时就有许晋、潘辛菱和陈英3人与他不相上下。”当时的班主任余深贵回忆说。在中科大特别组织的考试中,排名第一的是许晋,宁铂只考了第二名。

  不过,这并没有阻止宁铂被公众看成是“神童中的神童”。从举荐信发出的那一刻起,这命运就注定无法逆转。1978年3月,宁铂和谢彦波由此来到了中国科技大学。而其后25年中宁铂不断想要离开,却始终没有成功。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来它被认为是一次历史性的会议。“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等观点在会议上重新提出。闭幕式上,中科院院长郭沫若发表了书面讲话《科学的春天》。这一时期后来即被称为“科学的春天”时代。

  整个国家对科学的热忱,使得对宁铂的各种赞美也达到了最高峰。

  1978年春天的一个早上,后来成为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的张亚勤在《光明日报》上读到一篇报告文学。看完之后他激动了整整一天,然后又整晚没有睡觉。这是他第一次知道“神童”宁铂的事迹。几天之后,张亚勤跳了级。6个月后,他也考入了中科大少年班。

  这一年最吸引读者的新闻是,13岁的宁铂与方毅副总理下了两盘围棋并获全胜。报刊上发表了宁铂在中科大校园葡萄架下读书的照片,这个葡萄架很快就成了新生和外来客必须参观的地方。在纪录片里,宁铂率少年班同学仰望夜空、为同伴们指点星象的镜头留在了很多人的记忆中。

  人们对宁铂的兴趣之浓厚,已使报纸的传播能力不能匹配,他的故事甚至成为了手抄本的题材。

  在这一年,就读于安徽省庐江中学的干政看到了这些手抄本中的一份。在考入少年班之后,干政告诉老师,他是受宁铂的影响才来到这里的。他记得那份手抄本被太多的人传阅,纸张又破又旧,边缘卷了起来。

  同样,谢彦波也被“选中”了。“宣传宁铂是因为他最有名,”一位当年的少年班校友说,“宣传谢彦波则是因为他年龄最小。”

  很快,谢彦波天真的微笑、算术板书的背影,也出现在了媒体刊登的照片上。其后几年中,中国科技大学的招生广告上都有他的身影。尽管他还系着红领巾,又是一个畏惧与人交往的孩子,还是被安排经常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

  相比之下,干政当时受到的宣传并不多,不过这只是与宁铂和谢彦波相比而已。在当时一本名为《神童的故事》的畅销书中,就写有“干政切瓜”的故事:当时少年班的招生老师提问干政,对一只西瓜横竖各切多少刀,那么会留下多少块西瓜——数字不断上升,12岁的干政却始终对答如流,直到招生老师惊其为天才。

  许久之后接受媒体采访时,宁铂曾经说,自己是时代需要的产物。如今,谢彦波也持相似的观点。

  他们都曾表示,如果青春可以重来,他们决不会再读少年班。

  个中原因,正是多年以来甚少公开过的事实:在那宁铂与谢彦波的时代,两个主人公自己却忍受着苦闷的煎熬。

  宁铂的“逃亡”

  25年中宁铂不断想要离开,却始终没有成功。

  直到毕业之后很久,宁铂还在不断地回忆自己赴中科大报到前一天的那个上午。那天他被倪霖叫到了家里——一切因倪霖的举荐信而起。倪霖说,自己对他有两点担心。这两点是:

  1.宁铂被捧得太高,如在天上,希望他自己能够清醒认识;2.跟别的孩子不同,宁铂早熟,早恋倾向严重,尽管他的父母都还没觉察到这一点。倪霖警告说,如果宁铂去招惹女孩子的话,那么最终受害的将是他自己。

  宁铂在1994年说:“遗憾的是,那些年我几乎把这些话给忘了。”

  在宁铂自己看来,青春期是把双刃剑。比当时大多数孩子早得多,宁铂11岁就进入了青春期。这使得他相对成熟,在学习时拥有比同龄人更强的自控能力。不过发育与年龄之间的落差,似乎又让他备尝苦闷的滋味。

  他多才多艺,兴趣广泛,不仅擅长围棋、中医,还是张树新组织的“星期天”诗社的成员。尽管如此,以当时中科大11∶1的男女生比例,以及他的比别人更小的年纪,实现浪漫憧憬的机会还是相当渺茫。另外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他身材矮小,在女生面前的魅力值并不高。

  真正的苦恼大约出现在16岁左右。“当时明显地看得出来,他对女孩子感兴趣,”张树新回忆说,“但是他就那样——我是宁铂啊——不说,绷着。”

  她对宁铂的印象是,极端自尊,又极端自卑。不过,她相当欣赏宁铂的一点:尽管看上去似乎不通人情,实际上他却相当绅士。

  对于当时的少年班来说,类似的问题并不典型。入学时谢彦波11岁,干政12岁,他们的青春期焦虑还要在几年之后才能出现。

  大多数孩子是如此之小,以至班主任汪惠迪不得不在早上帮他们冲奶粉,有时还要为每人煮上一个鸡蛋。除了白天的文化课之外,下午她还要给他们加上一节当时学校里还没有开展的体育课。晚上她要去查房,替他们关灯。

  即便是在“神童云集”的少年班里,宁铂的聪明程度也让大家钦佩不已。不过,他在课业方面的表现并不出色,不及格的科目甚至多过了一般同学。然而外界的赞美仍在继续,公众意义上极具天赋的宁铂形象从来就没有被否定过。

  “其实当时宁铂就不行了。”27年后,当年的同学彭兴说,“他的成绩很一般,而且表现出来的性格很怪。”

  尽管如此,一条通往圣殿的道路一直铺到了宁铂和谢彦波的面前。这座圣殿就是在当时中国科学界红极一时的理论物理。

  宁铂、谢彦波和干政3人的专业都是理论物理。干政显然适合这一领域,CUSPEA考试的优秀成绩就是证明;谢彦波的天赋更为明显,甚至在很多年里被周围的人半开玩笑地称为“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相比之下,宁铂与物理学的结缘却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错误。

  在赣州八中时,宁铂的物理成绩就在各科目中较弱,更重要的是,他对它缺乏兴趣。

  入学一年后,少年班学生开始选系。宁铂告诉汪惠迪老师,“科大的系没有我喜欢的。”汪惠迪帮宁铂打了一份报告,请求调到南京大学去学天文。这是他第一次试图离开科大,也是失败得最干脆的一次。“因为科大不愿意放走这个名人。”如今汪惠迪说。

  她把报告交给了教务处长,报告立刻就驳回了,原话是,“既来之,则安之。”

  对天文学的爱好受阻之后,宁铂把它转向了对神秘主义“星象学”的研究。在中科大内部,宁铂的“怪异”的名声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此。彭兴觉得,宁铂后来对宗教和气功的执著似乎与这一时期的爱好也有关系,“当时他就神神道道的。”

  离开少年班16年后,宁铂曾私下回忆说,自己当时的痛苦主要还是来自于舆论的过分渲染。

  “在很多场合,人们要求我七步成诗。”他说,“那时我只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长期接受的教育又是顺从、克己复礼,因此痛苦充溢着我的内心。那些年我就是在压抑自己的个性中度过的。‘神童’剥夺了我许多应该享有的生活和娱乐的权利。”

  本科毕业之后,他留校任教,并在19岁成为全国最年轻的讲师。不过,这已经是他能创造的最后一个记录了。

  1982年他第一次报考研究生,但报名之后就放弃了考试。第二次,他前进了一步,完成了体检,然后放弃了。第3次,他又进一步,已经领取了准考证,但是在走进考场的前一刻又退缩了。后来他对别人解释说,他是想证明自己不考研究生也能成功,那样才是真正的神童。不过汪惠迪以及身边的很多人却认为,他只是过分地恐惧失败。

  在第3次退缩时,学校的一位老师抓住了他,逼他去考,他声称,再逼的话他就逃跑。

  宁铂一直想逃跑。他很少做物理学科的研究,却把大量时间用于围棋、哲学和宗教。1980年代后期,在科大天体物理系的课堂上,他开始向学生询问托福考试的情况。1989年、1990年、1991年,他连考3次托福,均未过关。1988年结婚之后,他练习气功,吃素,与常见的生活习惯渐行渐远。1993年,因为与妻子的一次小口角,他跑出家门,四处游荡了半个多月。这之后两年间,他一度下海,最远跑到了海南,最终却不得不回到科大。

  1998年,宁铂参与了一次央视“实话实说”节目,探讨“神童教育”。当年的一则报道说:“节目录制期间,宁铂频繁抢过话筒发言,语速很快,情绪激烈,猛烈抨击‘神童教育’。周围观众不时发出笑声,很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神童宁铂。”“第一神童”的倾诉已经无人倾听,属于他的时代彻底烟消云散了。

  2002年,宁铂前往五台山出家,很快就被中科大校方找了回去。他又一次失败。

  再一年后,他成功了。

  …………

  做不成普通人

  宁铂的梦想之一就是做个“普通人”。如今看上去,这一梦想已经难以实现。

  多年以后,每当谈及少年班,中科大校方必定提起张亚勤,以证明少年班教育的成功。少年班同学彭兴认为,后者的成就恰恰得益于当年的默默无闻。

  “其实他和谢彦波的情况差不多,刚来的时候年纪都小,基础都不行,跟着课程都很吃力,但是天分比较好。”他说,“他们俩的差别,就在于谢彦波被宣传得太多,心理压力大,人也容易张狂。张亚勤受到的宣传就很少。”

  对于3位“神童”的人生路,当年的班主任汪惠迪感到难过,但是并不觉得意外。“当时各个方面的因素,宣传、压力、体制、教育方式,都对这几个特殊的孩子不利。”她说,“可是,我们眼看着一切发生却无能为力。”当时她不希望这几个最有名的孩子受到太多的报道,也一再告诫他们一定要把自己当作普通人,但均收效甚微。

  “那个年代需要一个宁铂去唤醒人们对于教育和科学的重视,这种需要形成巨大的压力,最终却压垮了宁铂。”秦禄昌说。

  当年的秦禄昌在那个著名班级里不受瞩目,如今则在美国北卡大学物理系和材料系担任教授,因其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而被称为“纳米博士”。

  在6月30日的同学聚会上,有些当年的少年班同学说,这也许是人生的宿命,因为3位面临问题的昔日神童在童年时期都曾经表现得比较孤僻。不过,立刻有人反驳说这不是问题,“就本来的性格来说,少年班里有几个开朗外向的?”

  当年的少年班同学,如今供职于旧金山议价金融机构的裴益川说,人生路上变量太多,很难说清楚什么才是宁铂等人的麻烦的真正制造者。

  “也许我们看到的都是皮毛呢?”他说,“也许这是高智商群体中必然出现的宿命呢?”

  程陆华的看法与此接近。她是宁铂的前妻。她也相信,造成宁铂等人的问题的因素是无限复杂的。正因为这一原因,在前些年,她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反对矫枉过正,与前夫的思路一直存在分歧。她像别的家长一样,要用约束的、规划的方式培养孩子。宁铂则坚持,决不应该设计孩子的未来,应任其自由发展,哪怕孩子最终只能做个普通的人。他对孩子惟一的教化是,不以自我为中心,要真正地去爱人,关心人。

  实际上,在成年之后,宁铂的梦想之一就是做个“普通人”。如今看上去,这一梦想已经难以实现。

  张树新说,宁铂等人的麻烦,恰恰在于没有人会把他们当做普通人看待。实际上,即便是在1996年前后,一些媒体报道宁铂“只成为了一位讲师”之时,众人的叹息仍然基于这位“少年天才”拥有着杰出禀赋这一前提。

  ……

  只是在一家网站上,记者找到了宁铂建立的一处同学录,成员只有孤零零的一个,就是他自己。网站记录的建立时间表明当时他已出家为僧,不知身在何处。那是2004年元旦的晚上。

◢图为崔永元主持《评说“神童”》节目。

◢图为刘淜于1998年3月18日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评说神童》节目时的情景。台上嘉宾中坐者为刘淜。

◢录制节目时的嘉宾宁铂


◢出家后的宁铂





要以战略眼光对待天才教育——宁铂成败因由分析 用欣赏的眼光对待孩子

链接

“神童”缘何令人误解——中央电视台《…

崔永元其人与《评说“神童”》节目

期颐寿星话武事——访太极拳家吴图南…

【转载】北京市民追问雾霾:造林不…

关于“圣才公司”与“圣才教育”的……?…

水调歌头·新年

论神童学的形成及其潜科学特征

帕格尼尼__天才与魔鬼!?

[转载] 天才的特征

质疑情商——要辩证对待IQ和EQ

论教养的价值(二)

因材施教才是平等的教育

[转帖]中国第一份武术报

央视健身节目文化缺失论列

超常儿童成长情况调查表

将门女谈气功

李银河:人怎样才能快乐?//刘淜:…

[转载]自己做主的舌头/中国“左”祸…

夙愿得偿人未歇/廖静文与徐悲鸿子…

楼中“别墅”安居歌/调寄清平乐

浣溪纱·八月既望月更圆

“伟大工程”咏叹调/卜算子·咏梅/清…

不懂“国际”的“国际学校”

刘淜随想录/国民素质研究论列(6)

[转载]自己做主的舌头/中国“左”祸…

水调歌头——记知青生活

水调歌头——壬辰芒种观央视电视连续…

忆王孙-自恃昭昭远嚣尘

恩赐百姓幸福的心态要世袭到何时?

[转载]央视《焦点访谈》陕西汉中农…

刘 淜 简 介

帕格尼尼__天才与魔鬼!?

[转载] 天才的特征

质疑情商——要辩证对待IQ和EQ

论神童学的形成及其潜科学特征

超常儿童成长情况调查表

上大学要多高的智商?

因材施教才是平等的教育

我们为何拒缴物业费(续五)

微波美食__普通沙锅煮茶蛋(视频)

老友应邀品尝微波美食记

刘 淜 海南行诗词三首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58661.html

更多阅读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80后》连载之二

系列专题:研究80后    懒惰的一代?    人们常说,懒人创造了世界。因为懒,所以会在方式方法上找捷径,才发明了遥控器,因为懒,所以不愿意艰苦奋斗,而想出来各种巧妙的方法,设计出更好使的工具。大多数80后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认同传统的

声明:《要以战略眼光对待天才教育——宁铂成败因由分析 用欣赏的眼光对待孩子》为网友孤城少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