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点时间,想去趟欧洲“旅旅游”(不敢称为旅行),因为不是学生假期家人无法参加,问遍周围亲朋好友,大家都在忙于赚钱,竟无一人响应,鉴于语言障碍,无奈参团独行,行程15天感受颇多,拙述如下,与去过的朋友探讨,给想去的朋友一点建议:
一、报名参团:旅游和很多消费一样,需要消费者心明眼亮,通读经济、了解市场、知天文、晓地理方可入门,中国的旅游市场陷入了一个怪圈,业内人士和资深消费者均感无奈;报价一定要低才揽的到客源,亏损没问题、靠自费项目和消费盈利。很多中国人有讲价的习惯,旅行社一样要适应;何况还提供了商业机会。本人的原则是:第一绝不做冤大头,第二不会为五十元一百元去费尽口舌。我的经验是通过几家大型旅游网站报名,省时省心,他们的价格不一定最低,但运作效率相对高。你肯定不愿意为了省一百元而浪费一天时间。团友混熟了大家也交了实底,同样的欧洲十五天,我的团费是13000元,有的团友由于讲价功底深厚或者托关系找熟人比我少了足足一百元,也有的因为经验问题比我多了近3000元,自我感觉尚好,但现场没敢多说话,此处切记,你报名的旅行社多数不是带你旅游的组团社,这是行业通行的惯例,无论你交了多少钱,享受的服务是一样的,所以说经验和经历是不可替代地,是需要积累地。
二、关于自费问题;在中国参团旅游离不开自费话题,国外不是很了解,仅在澳洲和加拿大参加过两三天的团队游,没遇到过推荐自费,中国的负团费低价团的不说了,新闻网络屡见报道。即便是相对正规的大社虽然一再声明无强迫自费,但行程设计早已埋下伏笔,后面就看导游的功底了,这不是某一家的专利,行业大多如此,存在肯定有存在的原因,有水平的导游靠情感和技巧征服你,无水平的甚至是无良的就不说了。他们也很无奈,一般导游基本没有或很少有固定收入,而且要按人头给旅行社交利润,他们的竞争也很激烈,刚入门的收入很低,少数资深的年入五十万以上是不成问题的。据我经历和向周围朋友了解一般自费在团费的20%—50%较常见。
一般有经验的导游是阅人无数而且观面知心的,一见面先要给大家一个好印象,给点心理暗示,然后进入正题,有的侃侃而谈,有的敞开心扉,有的声泪俱下,面对此情此景,你无论出于什么原因,还能够面无表情,不赶快掏出荷包吗?起码你不愿意与其他团友区别太大或被一个人“礼貌的”留在车上等候几个小时吧。当然了如果你立场坚定、与众不同,绝不心慈面软,多数导游拿你也没有办法。但大家赶上万公里路来干什么来了?
我此次参加的欧洲十五日团共有43名团员,一位黄姓导游,北京人,精力充沛,精准度和效率都很高,领队导游一肩挑,而且经验丰富且善解人意,大家的各种问题都能给予解决和答复。处理自费问题也很有经验,大家也算配合,可能每人约三四千元吧,双方基本都满意,
我对此事的总结是导游不要太过分,游客不要太吝啬,心态要平和,有些愉快是要花钱来买的。
三、关于购物的经验:去欧洲旅游的团友大多购买力旺盛,但不一定有经验,我觉得当然要买就买与中国差价大的商品,每个人喜好不同,我个人简单总结认为凡是中国便宜的欧洲一定贵,凡是中国贵的东西欧洲一定便宜,这是由物价指数、市场成熟度和社会平均成本决定的。所谓的奢侈品包、表、品牌服装等是中国人的最爱,一般相当于中国大陆市场的七折以下,有些品牌更低。钻石也比国内低得多,但前提是你要懂行。首饰设计款式好,但前提是不能用买黄金的价值观来衡量,否则回来你会后悔。德国的锅碗瓢盆等金属制品很值得买,大约比国内低一半。我最喜欢的是食品,尤其法国红酒与中国市场相差三到十倍,五元至十元一瓶的性价比最高。巧克力尤其是奶酪都值得带回来,比如16粒的费列罗中国大约50至60人民币,德国超市里最低的2.8欧元,瑞士三角巧克力相当于国内的半价不到,但必须注意食品价格最低的是大型超市,一般小便利店和高速公路服务区很贵。我每次回来一定用食品把行李额占满。另外外国人带出欧盟的大件商品(多数食品除外)是有10%以上的退税的,切记保留好单据、了解好程序,不熟悉的可咨询导游。在哪里买什么全凭经验,有些导游七拐八拐领去的店多数没必要或者应付一下就行了,也并非所有的的购物都有导游的利益,当然你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才行。
四、关于饮食:跟团旅游当然主要是吃团餐,有点像行军打仗,小小的中餐馆,门口几百人在等位,好不容易排到我们了,一般十五分钟可以解决问题,不快不行啊,外边还有饥肠辘辘的几百人在看着你,好在都可以吃得饱,口味也还说得过去,尤其是接团餐的中餐馆,工作效率全球第一,上菜、撤台极快个个都赛卓别林。两三百平米的面积,据说一天可以接待两千人。
如果有可能的话,一定要自己出去吃几餐,团队一般也会有几餐是不包的,领略一下欧洲的饮食文化,大餐可能不现实,有些特色还是不错的;比如法国的海鲜餐、生蚝、蜗牛、鹅肝,瑞士的奶酪火锅,德国的咸猪手、香肠,西班牙的火腿,荷兰的鲱鱼,意大利的披萨和面条。有的团友说:这东西好多都是生的,我们能吃吗?我说:放心吧,洋人都能吃,我们坚强的中国人民经历过三聚氰胺、苏丹红的考验,有什么不能吃的,再说了,要是真吃坏了,也应该有人管吧。本人对美食有点小爱好,所到之处没吃过的、没见过的一定争取领略一下。
五、以什么心态去旅游最重要:人生本身就是一趟旅行,关键是保持愉快的心情,整天闷闷不乐、看什么都看不惯、随时以消极的心态准备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不如不去,既省钱又省事。东西方文化,价值观貌似差异很大,但如果你换一个高度来看,我认为全人类都是共性多个性少。旅行经历、你领略的历史、文化、美景、美食、结识的朋友最重要,带回的商品第二重要。不能用好与不好来评价,这样岂不太简单了,即便你知道某个东西不好,只是这个东西不适合你,这也是你的收获。如果用中餐的标准衡量西餐可能个个都不好。与导游的关系还是要以友善为主,没必要处处为敌,当然也不能无原则迁就,要互相理解,有些事学会换位思考,大家就都过得去了。
我此次的团友总体都不错,他们有退休人士、有大型企、事业单位的员工,也有一定级别的公务员,由于定价问题我没有选择单人房间,幸会了一位同房间的老者,是一位退休的公务员,学识渊博,心态平和。很快大家就成了好朋友,这位老者不抽烟、不打鼾,甚是难得。旅程中还有几位团友大家探讨了一路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时间过得很快,相信半个月的 经历使我们每个人都有所收益,我个人收获有三点:一是领略了欧洲的历史、文化、古迹和自然风光,二是认识了一批新朋友,大家不在一个生活和工作圈彼此少了戒备,多了畅所欲言,我从几位团友身上学了很多,尤其是每天积极快乐的人生态度。三是扛回了两大箱子红酒、奶酪、巧克力等各色食品。最值得回味的场景也有三点:一是巴黎塞纳河两岸迷人景色。二是瑞士和谐恬静的田园风光。三是坐在佛罗伦萨街边古老的咖啡馆里,品味着五毛钱一杯的现磨咖啡,欣赏着窗外斑驳的街道,不禁感慨万分;啊--除了人以外什么都有几百年;呸--这什么咖啡,跟我家的不一样,怎么这么苦?
六、中国旅游者众生相:中国赴欧洲的旅行团除了少数公务、商务团外,大都是吃最简单的,住最差的,但是要买最贵的,好多人买表、买包几万、十几万眼睛都不眨,但随身却带去了一箱方便面,让老佛爷等店家暗自窃喜,每晚必关门数钱。也让好多洋人看不懂、摇摇头。同胞们确实习惯了大声说话,不习惯排队,不习惯等红绿灯、不习惯人与人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当然这也不能全怪我们,谁让洋人跟我们不一样呢?我曾亲眼所见某个中国旅行团的团员离店时不慎打翻了自己的旅行箱,切片面包、果酱、黄油散落一地,其分量约够五人吃一餐,我忽然觉得这些东西怎么好熟悉呢,他在哪买的呐?怎么跟我早餐吃的一模一样。有两个服务员也看到了,什么也没说,只是摇摇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在欧洲有两次吃早餐的经历让我至今无法忘记,一次是在法国大家发现我们与洋人被分在两个区域,他们的食物要好一些,刀叉是金属的,我们的食物品种要少一些,而且刀叉是塑料的,个别同胞立刻义愤填膺倍感歧视,我真仔细了解了一下,并不是这么回事,是钱惹的祸,因为餐标不同,但确实还有很多地方不一样,虽然两个区域人都很多,但他们的地方静静悄悄,我们的地方熙熙攘攘;散场后也不一样,他们那边基本干干净净。我们这边杯盘狼藉,桌上、地上到处都有剩余的食物。还有一次在德国我们在吃早餐,三个服务员悄悄嘀咕了半天,最后派了一个最年轻的拿了一张只用中文写的纸片给我们每个人看,上面有三句话一是食物不能浪费,二是食物不能带出餐厅,三是用过的餐具要放在指定的地方,感觉服务员都有点难为情,可能是领导安排的,我们每个人的脸色肯定都不好看,我也只好倒拿着那张纸片斜着眼睛看了三秒钟。
近年在国外明显的不友好比较少见,因为我们的荷包比以前稍微厚了点,但是真正赢得人家发自内心的尊重可能还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当然虽然同是欧洲的本地人,表现也完全不同,我虽然听不懂他们的语言,但我从他们的举止动作、说话的音量、上下电梯的次序,基本上可以断定是德国人、法国人、东欧人和俄罗斯人。总之上至国家民族,下至每个个人,你不自强不自尊,就无法让别人尊重你,古今中外皆如此。
虽然有以上现象,但客观的说比我十年、二十年前的感受还是好多了,毕竟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变化太大了,物质文明飞速发展,希望精神文明能与之同步,可能五十年前的日本和一百年前的美国也是如此吧,令人欣慰的是我也见到好多同胞包括我的团友们彬彬有礼、文明守则、理性消费。希望这一群体迅速壮大,最终成为主流。那时做为中国人才会真正扬眉吐气。
七、欧洲旅游注意事项:出门在外安全最重要,交通安全排在首位,欧洲的车速都较快,行人违章非常危险,他们的驾驶者也不都是文明守法的,意大利人开车在欧洲比较有名气,德国人因为做事严谨,所以好多公路是不限速的,经常看到时速超过二百的车,虽然他们不违法而且车子性能好,但是他想停车一时半会也停不住哦。另外很多地方治安并不好,中国有的事情他们哪全有,白日抢劫我没见过,但电视里天天都有,小偷小摸,设局行骗还是常见,欧洲人自己的说法是小偷不多、但百发百中。比如荷兰是自行车王国,但每年丢失的比例不比我们少多少,我在街上看到有些自行车锁了三把锁,有些不解就问导游,导游见多识广告诉我,一般的人锁一把锁,谨慎的人锁两把锁,第三把锁是把想偷车的人惹恼了,又去买了一把锁帮他锁上,结果这车谁也不能骑了。欧洲环境卫生整体不错但遍地烟头、脏乱差也不鲜见,酒鬼、吸毒者常能见到,遇到疑是这种人躲远点他就不会惹你,遇到大事及时找警察,不可轻举妄动,丢个钱包这等小事就算了,权当是扶贫了,报警也没什么用,好多国家警察效率低下,没心思管你这等小事,耽误了时间,影响心情不值得,以欧洲的法律,他偷你抢你不是大事,你如果还手把他伤了事情可就大了,被他伤了更是不值得。曾经有一个故事不知真假,说在欧洲两个歹徒抢了银行。骑摩托车逃跑,警察见了说不能追,因为他们骑摩托车没戴头盔,万一摔伤了我要吃官司。我们在法国遇到交警查车,大巴司机有违章记录,就这点事交警调查取证足足用了五个小时,害的一车人改变行程,好在法国警察还人性,怕我们太寂寞,警车开道把我们一车人送到二三十公里外的一个商业区,告诉我们去玩吧,我们要办案,好么,他罚了司机的款,我们还帮法国拉动了GDP,这商业区还不错,大家一顿狂买,不然真没机会在这停留。
另外一点,出门在外还是要入乡随俗,说我们代表中国这话有点大了,代表我们自己吧,还是要尽量严于律己,有些习俗和习惯我们要了解一点,免得出笑话或被人家误解,尤其涉及宗教等事情一定要慎重。另外举个例子,很多国家有小费文化,我在欧洲是没遇到过主动要的,但给一点绝对不一样,大家都愉快何乐而不为呢,有些服务岗位的主要收入就是小费,我们有的是不习惯,有的甚至是不好意思给,习惯了你慢慢就会理解它的作用了。
以上为本人的一点粗浅感受,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