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校——北大附中
郑佳雯妈妈
她在圆满完成北大附小的学习生活后,怀揣着兴奋、幻想和渴望踏进了北大附————中的校门。她是今年12岁的女儿,也是三十年前年少的我。
穿过喧闹的街市,拐进一条清静的小道,北大附就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像三十年前一样的沉静、自然。走进校门,漫步穿过林荫大道,右侧便是葱绿的花园,这里曾经是我们的足球场...... 记忆似音符般跳跃着涌出。
在初中的演讲比赛中,我和另一位女同学提出为了给师生提供更好的环境,把两座教学楼中间的足球场改造成大花园。没有老师笑话我们幼稚,我们得到了演讲所需要的所有资料。我们到校长办公室谈可行性,做出了整个校园的平面图。那时候没有电脑,没有投影仪,平面图分别绘制在好几张大白纸上,演讲那天用浆糊拼在一起贴在阶梯教室(现在花园南侧的小讲堂)的黑板上。那次演讲比赛我们得了二等奖。说不定把足球场改建成花园的思路还真是我们的原创呢。民主参与,鼓励创新,我知道三十年来母校一直未变,因为我看到了今天高中楼外墙上800多幅孩子们的创作,我听到了学生们在谈论设计自己的新校服。
那时最让我们开心的是体育课多,放假多。从初一到高三一直是每周4节体育课,课后还有无数的体育小组,所以我们即使做不到体育项目样样精通,但也都能会得一二,而且身体个个都很棒。 那时的我们一到考试前就放假,小考放一天,大考放两天,大家回家自己复习,随时可以到学校找老师答疑。没有压题漏题,很少统一复习。我们学会了自己总结归纳,学会了设定优先级——先复习什么后复习什么,学会了平时不积压问题,学会了在讨论中理清思路。这种充满信任的自主学习方式让我们总是自信满满的。
我们初中的地理老师是位高度近视的男老师,两个镜片就像两个厚厚的瓶底,他曾说:“天上的星星很美,你们看得到,我看不到,要好好爱护你们的眼睛。” 一节自习课上,班主任发现一个坐在角落里的男生把一本大书竖在桌面上,自己在桌子下面不知忙乎着什么,便走过去笑着问:“你在做什么呢?”男生吓了一跳,吱唔着说:“我......做个望远镜。” 班主任好奇地问:“哦?怎么想起做望远镜?” 老师的笑容让男生放松了许多:“我想送给地理老师,让他也能看到天上的星星。” 那个星期,班主任带着我们全班同学一起研究望远镜的制作。在这样温馨的集体中,我们体会着关爱。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母校所带给我的种种益处其实当时在学校时并不觉得,而是在我上大学期间以及之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才真正开始发挥作用,才真正被我所意识到,并让我受益终生。
看着自豪地穿着北大附中校服的女儿,幸福感从心底泛起,北大附中将是我们共同的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