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牛津,行驶一个半小时,行程92公里,到达伦敦。上午留给大英博物馆的时间还剩2小时。
大英博物馆,100多个展厅,囊括了亚洲,中东,希腊罗马,非洲,大洋洲和美洲,史前史和欧洲等10个展馆,要把所有展厅看一遍,怎么都是不可能的。
大英博物馆平面图(网上图片)
我暗自算了一下,希腊罗马雕塑在卢浮宫和冬宫已经看得很多了,重点要放在埃尔金的大理石和古埃及和中国展厅。我们从后门进入,导游首先把我们带到东方展馆的中国展厅。
33号展厅是专门陈列中国文物的永久性展厅。馆中的中国文物囊括了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唐宋书画,明清瓷器,这些标刻着的国宝分门别类,跨越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这些国宝级别的文物,如果不是陈列在大英博物馆,我是不可能看到的。
曾经去过北京的故宫博物馆,也去过台北的故宫博物馆,但是给我的印象是进去了就想退出来,因为里面的拥挤程度让你根本没有心情去看展品。
而大英博物馆实在是慷慨,即不收门票也可准便你怎样的拍摄,真是怎一个爽字了得。
关于大英博物馆的免费参观,大约可追溯到1759年1月15日,大英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从那时起就是免费参观。不过,随着参观者日见增多,当时有些破旧的蒙塔古大厦快顶不住了,于是开始实行先预约后参观的方式,入场时间精确到小时,但门票依然免费。这种预约的方式如今进入白金汉宫和女皇画室依然被沿用着。
从大英博物馆的官网得知其历史,它的建立源于汉斯.斯隆(Sir Hans Sloane,1660-1753)爵士的遗愿,他是一位内科医生,博物学家和收藏家。斯隆一生收藏了71000多件物品,他希望去世后能完好地保存,为了国家的利益,他将所有收藏品遗赠给国王乔治二世,回报是给他继承人20000英镑。国家接受了他的赠品,并于1753年6月7日国会法案批准建立大英博物馆。
一幢17世纪的大楼蒙塔古大楼就是现今博物馆的所在地,这是世界上首家国立公共博物馆,它对求知好学的人免费开放。
大英博物馆四翼大楼是现在的主体建筑,它设计于19世纪,它是一幢带有四翼的四边形建筑,北翼,东翼,南翼,西翼。设计师斯默克采用希腊复兴式的建筑风格,仿效古希腊的建筑,具有希腊风格的建筑有南入口的圆柱和山形墙。18世纪50年代开始这种风格的建筑越来越流行,当时古希腊和它古代的遗址被西欧人重新发现。
在欧洲各个国家博物馆艺术馆,这种圆柱和山形墙式的建筑,非常眼熟,过去在俄罗斯,今年早些时候在东欧的几个国家,奥地利都有这样的建筑,后来去了伦敦画廊,也是如此。
这次由于时间紧迫,却来不及去南门入口瞧一眼。好吧,贴一张图片看看。
(网上图片)
从后门进入,爱德华七世雕像
个人感觉中国馆比较旧,灯光也较暗。据说,因为英国政府拨款减少,加之游客减少,使得该馆财力紧张,1992年来,中国厅的文物很少被更换。财力吃紧还导致职位减少,而中国文物首当其冲。想想洋人也是脑子不会拐弯,你咋不学学咱崛起的大国那样第一景点,第二景点的门票收呀,哪有推门就入的?
没有等待导游的讲解,就迫不 及待的先看了起来,非常遗憾没有留意到敦煌壁画,本来今年有意去趟新疆敦煌,后听朋友的介绍,果断的放弃了,因为不可拍照。对比一下,还是洋人大方啊。只是壁画在你面前,你都不识庐山真面目。
人们都知,大英博物馆珍藏的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才是真正的中国馆的镇馆之宝。但是一般人是不肯能看到的,它被洋人深藏着,因为实在太珍贵啦,据说世界上只剩两幅摹本,其一为宋人临摹,被北京故宫博物馆收藏,笔意色彩皆非上品;另一幅就是大英博物馆中的,它本为清宫所藏,是乾隆帝的案头爱物,藏在圆明园,1860年被英法联军盗出并流转到英国。
据说还这样一段画品逸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政府为感谢中国军队在缅甸解除日军之围,曾有意把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归还,与赠送中国一艘潜水艇二选一,作为谢礼。中国政府选择了潜水艇。
(网上图片)
远古石像
晋朝马戏枕
唐三彩
鼎,商朝
青花瓷瓶
印度的文物,怎么也在这里?原来,33号展厅是中国,南亚,东南亚藏品的联合展厅。
我估计这些也是印度的文物
一尊神情严肃的罗汉,标牌上这样写着:他现在可以在这儿冥想了,成了大英博物馆的一个主角。
越南文物
匆匆忙忙来不及听介绍,也来不及看标牌,看了也不懂,一路扫过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