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2011-03-16 23:41:06
以前教初中作文,讲到文体时,经常会有些很死板的东西要学生死记硬套,记叙文就一定要有四要素什么的,散文要“形散而神不散”之类的。我自己都觉得无聊,只是为了学生应试而采用的没有办法的办法而已。四要素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如果再细分,事件还包括起因、经过和结果。用四要素来作为文体的框架,最终反而会束缚学生手脚。其实什么文章没有包含这几个要素呢?只不过有的隐藏在文字的背后,有的一眼就能看到而已。即便是一首古诗,也有时令、情景、生命的历程和情感在其中。写过文章的人后来都会清楚,逻辑思维和个性体验在好的文章里都是水到渠成的,谁在写作之前先想好什么要素、倒叙、插叙之类的写作技巧呢?所以,许多为文的章法只有教死书和读死书的人才会当真。我一向鼓励学生要写真性情的东西,如果中考作文能去除文 体之论,则为语文教学之大幸。
但我也经常跟学生讲这四要素的重要性,大家千万不可忽视这四要素。世间一切的真理,如果没有以这四要素为前提,没有经过这四要素的推敲,都是空泛无当的死道理。包括最普遍的我们平时的说话和做事,在正确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对什么样的人说什么话或做什么事,是一个大学问,涵盖着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学问。一个道理出来,是不是正确或适用,就要具体到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否则没有意义。即使是字面上的含义,也不可简单以褒贬来论断。譬如“熟能生巧”,这个词好像就是一个褒义词,但如果一个人习惯干坏事,把坏事干得极致,天衣无缝,这样的“熟能生巧”就不好。但这个人的不好给世人留下反面的教训,说不定也会有正面的意义。有如“固执”一词,好像就是一个百分之百的贬义词,但如果一个人“固执”为善,就值得褒扬。又譬如我前面博文的“富贵无人问”,这里面就有一个“人物”在其中,想把这个题目讲得通透,就要具体到这个“人”是谁,是什么样的“人”,否则基本没有实在的含义。而跟你说道理的人不可能给你一张附有“四要素”的解释清单,但听的人就要经过自己的大脑加以审视和思考,要运用“四要素”的工具加以检验。
总之,书、文字和道理是死的,但人是活的。《刻舟求剑》这个故事在小学的时候应该就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