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巴边界
如下图:从左至右前三幅图,分别为1930年、1949年、1947年时国民党出版的地图,坎巨提皆在国界之外,最右为中巴边界条约签订后国民党在台湾出版的地图,坎巨提被划入版图,得出TG出卖领土给小巴的结论
如下图:此为中巴边界实际状况,蓝线为1963年前巴基斯坦实际控制线,黄线为1963年中巴边界条约签署后中巴边界,中间两线所夹长条状区域为巴基斯坦移交给中国的喀喇昆仑走廊,面积约3500平方公里。
如下图:此为印度视角下的中印边界西段,印度至今认为巴基斯坦移交给中国的喀喇昆仑走廊为其领土。
中巴边界西起5587.0高地,东至喀喇昆仑山口,长599公里(一说为523公里,还有一说是482.7公里)。这段边界是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实际控制区相接壤的边界,西方据英国的说法,称之为新疆——罕萨边界,这是因为历史上主要控制边界另一面的是罕萨的米尔(Mir.世袭的最高首领)。5587.0高地亦为中巴阿三国交接边界点,喀喇昆仑山口亦为中巴印三国交接边界点。该山口为印巴停火线的极东端。
中巴边界主要标志
中巴边界的我方一侧由西向东依次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叶城县(以上两县属喀什地区)、皮山县(属和田地区)。其间所经著名达坂(山口)及(山)峰有四,由西向东依次为明铁盖达坂(MintakeDaban)、红其拉甫(Khun jerab[Yutr]达坂(两达坂在塔什库尔干县境)、乔戈里峰(Chogripeak)、因地拉科里山口(Indirakoli pass。仅我国地图有此地名)。喀喇昆仑山口在今皮山县境。中巴边界西起的中巴阿三国交界处的5587.0高地位于塔什库尔干县境的近北纬37°3′、东经74°34′,高达海拔5630米,尔后绝大部分顺喀喇昆仑山梁东延至喀喇昆仑山口,后者高达海拔6300余米。在有山口的地方,喀喇昆仑山界不依山梁而依分水岭。山北之水如克里青河(Kelechinriver。即
Shaksgam或Muztagh river。在克里曼河东边)、克里曼河(Koliman Su[OprangJilga]),后者入叶尔羌河、终归于新疆的罗布泊。喀喇昆仑山南之水,如新沙勒(星峡尔?)河(Shimshalriver.又作Shorbulak Daria或Bralduriver)和红其拉甫河入吉尔吉特河,后者乃巴基斯坦印度河的一大支流,吉尔吉特河上游之罕萨城乃昔日坎巨提首邑。1889年清军曾占有坎巨提,后为英印所夺,并归克什米尔。
实际上,在高达海拔8611米的乔戈里峰与因地拉科里山口之间依次由西向东还有布洛阿特峰(海拔8047米)、加舒尔布鲁木第二峰(海拔8034米)、加舒尔鲁木山(Gasher-brummountain.海拔8068米)。
目前中巴边境上的这条分水岭线在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的地理中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实际上是一道把旁遮普和新疆西部这两个地势低伏和人口相对稠密的地方分隔开来的分界墙的墙顶。再向东行,印度北部的山岭屏障就不再像这种界限分明的分水岭水,因为它并不像是一道墙,倒像是一个很高的平台倒塌下来的边缘。
居住在中巴边界我方一侧的主要为信奉伊斯兰教什叶派的塔吉克族,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总人口23747人中为主要人口。
中巴关于中国新疆和巴基斯坦实际控制其防务的地区之间的边界协定的签订
中巴边界本身情况并不复杂。中国新疆同巴基斯坦实际控制区的接壤线全长约近600公里,历史上是未定界。双方地图对边界线的画法虽有出入,但争议地区不大,也没有发生过重大的边境事件。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与中国接壤的巴基斯坦控制区涉及印度同巴基斯坦之间有争议的克什米尔。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是,关于克什米尔的争议应由巴印两国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中国既不介入,也不偏袒任何一方。
巴基斯坦政府一九六一年三月向中国政府建议谈判边界问题,中国政府一方面考虑到巴基斯坦实际管辖的地区既然同中国接壤,中国自然希望同巴基斯坦划定这段边界;但另一方面也考虑到,这段边界所涉及的克什米尔,其归属问题在印、巴之间还没有得到解决,中国必须避免介入这个争议。因此,中方一九六二年二月复照巴方同意谈判边界问题时明确表示:在克什米尔归属问题得到解决前,比较恰当的做法是,中巴先对两国间目前实际存在的共同边界的位置和走向达成一个临时性的协议,但要在协议中规定,巴印解决了克什米尔归属问题后,有关的主权当局将同中国政府重新进行谈判,以签订一个正式的边界条约来代替这个临时性协议。巴方同意了中方的上述建议。中巴边界谈判乃于一九六二年十月开始。
双方本着既考虑历史背景、又照顾当前实际情况的精神,采取互谅互让、友好协商、求得公平合理解决的态度,谈判因而进行得比较顺利,于同年十二月达成了原则协议。全线基本按传统习惯线,即沿穆斯塔格——喀喇昆仑山脉的岭脊定界;乔戈里峰(世界第二高峰)则援照中尼解决珠穆朗玛峰的先例,划为边界山峰。翌年三月二日,在北京签订了《中巴两国政府关于中国新疆和巴基斯坦实际控制其防务的地区之间的边界问题的协定》。
陈毅副总理在协定签订后发表讲话说:“中国和巴基斯坦签订边界协定,对于克什米尔归属未定的特殊情况,作了必要的和适当的照顾。我们这样做,既有利于确保中巴边境的安谧、加强中巴友好和亚非团结,也有利于巴印两国解决它们之间的争端。我国愿意同巴基斯坦友好,也愿意看到巴基斯坦同印度友好。我们这种态度是光明磊落的,也是始终一贯的。”
中巴领土争议之 坎巨提
19世纪中后期,作为清政府的外藩,坎巨提位于帕米尔西南部,并与奇特拉尔、克什米尔毗邻.重要的战略地位使坎巨提在英俄争夺中亚的角逐中难以保持自身的独立.经过错综复杂的斗争,坎巨提最终被确认为中英两属.由于坎巨提与帕米尔密不可分的关系,研究这个问题则有助于澄清近代英俄争夺帕米尔这一历史事实。
清朝因沿袭了汉族王朝的天下观,将西方国家视为夷狄,着眼于怀柔远人和外夷归附,但又严加防范。清朝承袭了明朝的朝贡体制,以天朝上邦自居,在康乾时期向其朝贡的国家有朝鲜、琉球,安南、南掌(老挝)、暹罗(泰国)、缅甸,廓尔喀(尼泊尔)、哲孟雄(锡金)、不丹,浩罕、哈萨克、布鲁特、布哈尔、巴达山克、爱乌罕(阿富汗)、苏禄、博罗尔、玛尔噶朗、坎巨提、安集延、那木干、兰芳共和国等。
1891年(光绪十七年)陶模任新疆巡抚时,在罗布淖尔北筑蒲昌城,南设屯防局,组织回民前往定居、开发,扩展行政建制。英军侵占我国领土坎巨提,陶模镇定交涉,终使坎巨提归属祖国。嗣后练兵筹粮,严密防守。俄国强借我国巴尔鲁克山逾期不还,陶模据约力争,终得归还。
坎巨提之名称甚繁,一作棍杂,又称谦珠特,即新疆识略及西域水道记之乾竺特,胡文忠公一统与地图及满清时宪书之喀楚特。位于北纬36度32分,东经74度49分,是喀喇昆仑山中的大峡谷,东西宽约20里,南北长约600里。西北连帕米尔,并通过科里克山口,联结阿富汗和中国,向北通过一些山口可直达新疆省的色勒库尔,向南是兴都库什山至印度的门户,距吉尔吉特只有50英里,成为克什米尔天然、必要的门户。
坎巨提地区,又名洪扎 Hunza 。在中国史书还有许多别名,如棍杂、乾竺特等。
在新疆喀什(KASHGAR)的西南面,其首府以前名“巴勒提特(Baltit )”,现名“卡里马巴德Baltit(Karimabad).”。该城镇位于罕萨河右岸,是当地的贸易中心。沿罕萨河谷经喀喇昆仑高速公路( Karakoram Highway,or KKH)在红其拉甫山口进入新疆,也可以在明铁盖山口到新疆。往南经吉尔吉特市,沿印度河谷抵伊斯兰堡。
罕萨原本为一个存在上千年的小山帮,于乾隆26年归附清而成为外藩。
1878年,当新疆收复后,罕萨王俄则项立即遣使通好。
1891年12月英国乘罕萨内乱进兵占领,罕萨首领携数百人逃到中国卡伦附近,要求清政府出兵保护。
1892年4、5月中英双方就原则问题达成协议,中国仍对罕萨保有宗主权,中英双方派员“共同会立”罕萨新米尔。由于英国殖民者的控制,此后沦为臣属克什米尔的山帮,虽然名义上中国仍然拥有宗主权。
1947年印巴分治成为巴属克什米尔的一部分,但仍然保持自治,由罕萨王管理。
1974年巴政府解散山帮,置于北部地区政府管理。
坎巨提边界的变迁
1、清代坎巨提的地位不是领土,而是属藩。按照1891年薛福成的话说也在“中国回疆之外”。
2、坎巨提在清末被英国吞并,1891年后中国也没有干预其事物。
3、民国时代,中国新疆当局也没有管辖过坎巨提,在民国版图上坎巨提长期标在国界之外,后来才改到境内,国民党逃到台湾后,利用地图在政治上攻击大陆(虽然它自己也没有管辖过),所谓“出卖坎巨提”就是其中之一。
4、1962年中巴划界前,坎巨提是巴方管辖。划界后,仍然归巴方管辖。
5、有人说中国帮助修中巴公路就是“便于巴基斯坦能够更方便的向洪扎和巴尔蒂斯坦大量移民”更是可笑,事实是,早在英国殖民时代,英国就已经修筑了道路“便能够更方便的向洪扎和巴尔蒂斯坦大量移民”,可以说过去坎巨提到巴国的交通远比到新疆方便,中国修筑了公路方便了自己和当地的联系,现在中国在克什米尔当地能有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全靠这一点,可以说此路功劳很大。还有一点顺便提一下,中巴边界条约具有临时性质,第六条规定:双方同意,在巴基斯坦和印度关于克什米尔的争议获得解决以后,有关的主权当局将就本协定第二条所述的边界,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重新进行谈判,以签订一个正式的边界条约来代替本协定,该主权当局如系巴基斯坦,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巴基斯坦将签订的正式边界条约中,应该保持本协定和上述议定书中的规定。因此也不排除如果将来巴国失势,印度要控制克什米尔的时候,中国会利用这条公路出兵克什米尔,占领部分地区后再和印度重新划界。
清属国坎巨提失去过程
清政府的藩属,坎巨提位于帕米尔西南部,并与奇特拉尔、克什米尔毗邻。重要的战略地位使坎巨提在英俄争夺中亚的角逐中难以保持自身的独立。经过错综复杂的斗争,坎巨提最终被确认为中英两属。由于坎巨提与帕米尔密不可分的关系,研究这个问题则有助于澄清近代英俄争夺帕米尔这一历史事实。坎巨提之名称甚繁,一作棍杂,又称谦珠特,即新疆识略及西域水道记之乾竺特,胡文忠公一统与地图及满清时宪书之喀楚特。位于北纬36度32分,东经74度49分,是喀喇昆仑山中的大峡谷,东西宽约20里,南北长约600里。西北连帕米尔,并通过科里克山口,联结阿富汗和中国,向北通过一些山口可直达新疆省的色勒库尔,向南是兴都库什山至印度的门户,距吉尔吉特只有50英里,成为克什米尔天然、必要的门户。
在英俄大角逐的游戏中,这样的地理分布状况,使这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小邦很难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穆斯林国家。坎巨提归附清而成为藩属,同年6月,叶尔羌办事大臣新桂奏称,谦珠特伯克黑斯娄遣伊子贡金,从此定例三年一贡沙金一两五钱。
民国六年,谢彬在新疆财政厅金库见还存有乾竺特贡金,裹以黄凌,中分十五小包,合重一两五钱,俗叫“十五塔哈贡金”。坎巨提使者解送贡金至喀什噶尔道,喀什噶尔道台按照惯例赏大缎二匹,对于来使,另犒银器等物,并发给传牌,饬地方官供应出卡费用,车马免其缴价,以示体恤,咸同之际,曾一度因回事阻碍,无路可通。
光绪四年,清军收复南八城后,刘锦棠的咨文中称,“色勒库尔南部的回部坎巨提,归化已久,自阿古柏窃居喀什噶尔后,隔绝不通。该头目俄则项固守旧部,不甘从逆,此次官军克复南八城,该头目遣使递禀并循例贡沙金一两五钱,且以该处通温都斯坦要隘,距边界十日程,请示办理。光绪帝下达刘锦棠的谕令是,照旧扼守,严查出入并赏给五品顶戴及衣料布匹等件”。
刘锦棠认为“以蕞尔微区,凭险自固,岿然独存,其孤立不屈,深明大意实属一时仅见”。而其实不然,坎巨提所用的是小国与大国交往中惯用的策略。道光时,坎巨提被克什米尔战败,条约规定:“乾竺特每年贡犬马各两头与克什米尔,克什米尔以印币(二钱五分之银元)一千五百元赏乾竺特。
同治四年,克什米尔时常侵坎,寡不敌众,坎巨提弥尔乃潜属与克什米尔。此外,坎巨提还向拉达克、奇特拉尔、阿富汗支纳贡金,向印度表示友善。坎巨提奉行“睦邻”政策的缘由,是其国小经济匮乏,而地处商道的位置,方便其四处劫掠,弥尔(坎酋)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对吉尔吉斯商队的抢劫,包括那些同新疆进行商贸的商队。
坎巨提同清政府之间的关系没有通过什么重要的协议加以确认,直到1847年坎巨提弥尔协助叶尔羌的清政府官员镇压了穆斯林的叛乱,作为对清政府名义上效忠的回报,坎巨提在叶尔羌得到了土地和一笔补助金作为酬谢,坎巨提在叶尔羌河谷对往来列城和叶尔羌之间商队的抢劫被视若无睹,多年来,他们实际上一直在这个方向阻碍着跨越喜马拉雅贸易的发展。
阿古柏伪政府建立后,处于对阿古柏的忌惮,坎巨提对商队和帕米尔柯尔克孜人的劫掠有所收敛,并不得不潜属克什米尔,以领取补助金。
1878年,当新疆收复后,俄则项立即遣使通好。但此时,坎巨提已成为中英两属。因为同光年间,英取克什米尔,而此后,坎巨提一直从克什米尔领取补助金。
1878年,俄则项一面宣誓效忠于克什米尔大君,一面完全归顺清廷。这之后,中坎关系发展的越来越亲密。
1886年,英国在拉达克的监护官伊莱亚斯确信坎巨提最终将被合并与新疆。在坎巨提俄则项对来访的洛克哈特上校坦白地说:“他是中国皇帝的臣民,不承认其他统治者。”但为了保持边境安全,他也向克什米尔交纳贡金。
1886年,俄则项被其子萨福德·阿里弑杀。萨福德·阿里即位后,1887年,遣使来喀什噶尔朝贡,以该部头目初充部长,人心不稳,请清政府派官员查看以安民心喀什噶尔道台黄光达选派布鲁特回部首领库尔班前往该部传示并查看情形库尔班回来后称,该处民情安静,只是该部头目认为没有职衔,不足以服众清政府以该部头目恭顺可嘉,俯准赏给萨福德·阿里花翎四品顶戴。这种贡封体制体现了坎巨提与清政府之间的宗藩关系。
英印政府没有明确的对坎巨提政策。自李顿以来就时而重视,时而忽视。因为1873年协议签订后,英、俄对阿姆河上游地区争夺的重点放在西帕米尔的巴达克山、什克南、罗善、达尔瓦兹、博罗尔,1873年协议规定阿富汗西北边界东起中国帕米尔境内的萨雷库里湖(阿富汗卓尔库里湖,英国人称之为维多利亚湖或伍德湖),但实际上英、俄的势力范围都未能达到这里,1877年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清政府恢复在帕米尔的统治使英俄1873年协议的基础不复存在。为此,李顿勋爵提出建立兴都库什山防线的计划,提出从速控制吉尔吉特、奇特拉尔、坎巨提(罕萨)等战略要地。但当时英、俄关注的焦点是,俄国与阿富汗西北边界的划定。
1885年,达弗林政府在阿富汗东北边界划界问题上,更关注奇特拉尔在兴都库什防线中的地位。
1885年,洛克哈特使团出使奇特拉尔,尽管没有得到明确指示,但洛克哈特仍对坎巨提进行一次访问,因为近来坎巨提弥尔俄则项在向俄国人示意,显然他还想有一个强有力靠山,这引起了英印政府的警惕。
1885年抵达叶尔羌的伊莱亚斯向英印政府报告,他已确切得知,中国政府已命令俄则项将洛克哈特驱逐出境,并增援两门炮以加强俄则项的力量,但他们遭遇了雪崩,没有了火炮,弥尔不敢发起进攻。洛克哈特很快经科里克山口离开了坎巨提。
英印政府之所以没有明确对坎政策,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克什米尔控制着进出坎巨提必需经过的12英里长的峡谷,克什米尔为了防范坎巨提对它的劫掠,在阿古柏时期,利用坎巨提臣属它的机会,占据了一个堡垒,掌握了进入坎巨提的峡口。但在萨福德、阿里成为弥尔后情况发生变化,他协同在那格尔(坎巨提邻部)的表亲把克什米尔的军队从他们在山谷中占据的堡垒中驱逐出去,很快萨福德·阿里又开始在列城到叶尔羌的商道上抢劫,从列城到叶尔羌的商道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中南亚的通衢,但旅途艰险,畅通的时间很短,经常被雪崩阻塞。天灾人祸阻碍了英属印度与中亚国家和中国新疆的贸易,而英印对外贸易的兴衰直接关系到英属印度西北边界上的英国商业力量的切身利益,必然影响到代表他们利益的一些急进的军人和政府官员。不久,克什米尔的军队试图收复失去的城堡,萨福德·阿里立即向清政府求援。总理衙门向英国驻北京大使递交声明,抗议克什米尔进攻坎巨提。“英使华尔身覆文谓该部纳贡于克什米尔,岁受赐金,克什米尔久为英属,故坎巨提亦属于英,不能任其猖獗。”中国的介入使英印政府感到在克什米尔北部边界防范俄国可能的渗透,这样一个已经困难的问题变得更错综复杂。
英国痛感维护克什米尔对坎巨提宗主权的重要性,因为1884年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规定,自乌孜别里山口向南一线的东部地区属于中国,自乌孜别里山口到阿姆河边的伊什卡西姆(自乌孜别里山口向西南一线)以西的地区属于俄国。位于这两个地区之间包括萨雷库里湖(维多利亚湖)的三角地带成了“待议地区”。
因此,至少暂时在中帕米尔创造了一个“无人区”。这使俄国可以通过中国和阿富汗联结处的空缺,经科里克山口渗透进坎巨提。而随后的1887年英俄关于划定阿富汗北部边界的协议规定,阿富汗的东北边界起于萨雷库里湖,该湖以东中国帕米尔的那段边界没有划定。于是英国决定不承认中国在坎巨提的权利。
但同时,英国认为克什米尔的大君无法对坎巨提保持有效控制,因为克什米尔的军队是由一群缺乏训练的军官和士兵组成的乌合之众,并且反映出这个国家行政组织上的无能。
最使英国人感到不祥的是1888年,萨福德·阿里接见了由格鲁契夫斯基上校率领的一帮自称是科学考察团的俄国客人。格鲁契夫斯基(旧译康穆才甫斯基),原是帝俄禁卫军一个波兰官吏,在1876年当过斯考别列夫的助手。后来在马尔格兰当过副省长和费尔干纳省边区委员。
1888年,格鲁契夫斯基受俄国陆军大臣万诺夫斯基的派遣,并由皇太子捐赠经费,率“考察团”潜入帕米尔及其附近地区进行了将近两年的政治B军事侦察活动。1888年7月2日,从马尔格兰向帕米尔进发,9月从科里克山口越过兴都库什山,到坎巨提,游说坎巨提同俄国结盟。通过他同萨福德·阿里慎重的交谈可以看出,俄国武装人员构成考察团主体。尽管谈话的内容当时并不为人所知,但很明显达成了协议,如允许俄国进入坎巨提并在巴勒提特建立一个军事哨所,由俄国军官来训练一支坎巨提的军队,以此来击退英国的进攻。为狙击俄国的进一步南下,1888年12月,兰斯顿勋爵被任命为英印总督。他奉行李顿的前进政策,具体而言,针对俄国要进行报复性的反推进,他宣布要固守兴都库什山。兴都库什山南边的国家要被连接起来。反对来自任何方向的干涉。
鉴于1887年协议无法遏制俄国在萨雷库里湖以东的活动,1889年,英印政府最终决定采取一些措施。克什米尔大君被废黜,他的权利被委托于国会;军队被重组。英国军官被派来训练他们;在吉尔吉特的英国办事处被重建。外交大臣杜兰的兄弟艾吉农·杜兰上尉被任命为吉尔吉特的代理。他同兰斯顿一样,认为应该采取李顿的前进政策,将兴都库什山的山地国家置于英国强有力的控制下。
1889年,在他被任命为吉尔吉特代理前,他访问了坎巨提和那格尔的弥尔,两位弥尔同意依附于英国,条件是他要增加给他们的补助金,由于杜兰认为是一种勒索,拒绝并离开了坎巨提。
另外,1889年连接克什米尔首都斯利那加到吉尔吉特的公路开始动工修建。同年。各方面的资料使英印政府确切知道,夏季从北方非常容易进入坎巨提,而从南面则非常困难,在这个方向的兴都库什山的细节情况几乎还不被人所知。
格鲁契夫斯基抵达坎巨提使英印政府确认,他们必须知道多少山口可通过兴都库什山,又多大程度上适合俄国入侵,法兰西斯·杨哈斯班上尉被派去调查。
1889年,杨哈斯班(旧译荣赫鹏)探索了坎巨提北部所有的山口,发现从帕米尔有两条很容易进入坎巨提的路线。他还发现叶尔羌河上源流经拉什卡姆河谷的那段土壤肥沃,足以全年供养一支小规模的部队。在那他碰到了格鲁契夫斯基和一队哥萨克。此后,杨哈斯班经坎巨提返印度。
1889年,杨哈斯班在坎巨提以一万五千卢比的代价同萨福德·阿里签订了关于坎巨提从属于东印度政府的条约。坎巨提的暴民奋起反对汗王,把自己的人民那样廉价地出卖给英国。因此,汗王谢绝访问印度的邀请,说:“我和我的伟大庇护者亚历山大三世皇帝都不会到印度去。”
而俄、英在帕米尔频繁地考察,引起了清政府的警惕。
1888年,清政府增兵六尔阿乌卡伦和阿克苏河流域,防范英俄的进犯。
1889年,护理新疆巡抚魏光焘指派旗官张鸿畴带队“巡查内外卡伦”。把前卡展设在伊西洱库尔尔北十里的苏满,增兵于莫尔阿甫总卡。清政府在所谓“待议区”内的伊西洱库尔湖以北苏满塔什添置卡伦一处。这表明1884年《续勘喀什噶尔界约》签订后,清政府对新疆的形势有一定的认识,所以没有将“待议区”拱手让于俄国。俄国本身理亏,现又同英国矛盾激化,也未有另议。魏光焘还在伊斯提克河边的伊斯里克设立伊斯里克卡。
另外,在萨雷阔勒岭以东的主要地区如塔什库尔干,布伦口等地也设了卡哨,统由旗官张鸿畴亲自统领。为了进一步加强帕米尔地区的边防工作,当时除派正规军队驻守上述主要卡口之外,还有一些主要小道如卡拉苏、新巷、皮斯岭、排衣克、明铁克、托克日满苏、伙什比、克克吐鲁克和瓦根基等地均派有当地可靠牧民守边,形成一个严密的边境军民联防网。
英印政府通过杨哈斯班的考察确知俄国人已找到从奥什、马尔格兰穿越帕米尔进入坎巨提的道路。并认为阿富汗和中国必须将他们的领土连接起来,形成跨越帕米尔的正常边界,才可能阻止俄国南下的侵略行径。
1890年,英国遣使来华与清政府商议共分帕米尔,清政府考虑到英俄都属强国,帕米尔接近俄国边界,恐启争端,回绝了英国的提议。为封闭萨雷库里湖以东“待议区”,防止俄国有机可乘。
1890年,在英印当局的指示下,阿富汗开始向中国军队守卫的阿尔楚尔帕米尔发动攻势。
1890年下半年,“一支由11名阿富汗人组成的武装小分队袭击并攻占了伊西洱库尔湖西端苏满塔什的一个中国卡伦”。他们的借口是“这里是阿富汗巴达克山省的一部分”。
同年8月,派杨哈斯班、乔治·麦卡尼到叶尔羌与中国新疆地方交涉勘分中国和阿富汗在帕米尔地区的边界。实际上探听中国清政府对位于萨雷库里湖以东“待议区”的态度,而清政府官员否认“待议区”的存在,并明确告之:“中国国界至少从阿尔楚尔帕米尔西南的苏满塔什开始,在那的柯尔克孜游牧部落向中国色勒库尔的地方保安官交纳牧税”。
在喀什噶尔道台的允许下,9月25日,杨哈斯班等人在清兵的护送下到达塔什库尔干。此后,杨哈斯班考察了塔克敦巴什帕米尔、大帕米尔、小帕米尔、阿尔楚尔帕米尔,并绘制了地图。在苏满塔什,他见到了断为两截的乾隆御碑,他承认阿尔楚尔帕米尔属于中国。
1890年11月1日。杨哈斯班返回喀什噶尔。阿富汗军队侵入苏满塔什和杨哈斯班在帕米尔的“游历”,引起了沙俄极大的猜疑和不安。因为通过帕米尔的道路,一旦落入到英国人手里,这些道路更便于向俄境内进军。如果中阿在“待议区”勘定边界,将给沙俄继续向南扩张造成障碍。
1891年7月,驻英大使薛福成接英外交部送到秘密节略及地图各一件,以划清阿富汗边界为辞,极力劝说清廷收复“待议区”,勘明中阿界址,以免俄人窥视。清政府也明白,英国希望“待议区”的大部分划归中国,意图是使“待议区”成为英俄之间的隔离带,以阻隔俄兵南下。但考虑到中英划界帕米尔,可能引起中俄纷争,因而踌躇不决。
1891年7月27日,俄国派出以沙俄总参谋部上校,土耳克斯坦第二常备营营长杨诺夫率骑、步、炮兵百余人以巡边、打围为借口分三路侵入帕米尔地区,一赴塔敦巴什与阿克素睦尔瓦,一赴雪底拉,一驻伯什拱拜孜,其步队驻苏满。又于阿克塔什、塔敦巴什交界之毕依比达坂,竖杆粘贴,安抚布回,声称今已属俄国百姓。张鸿畴询及,则称查勘道路。并恐吓张鸿畴及巡逻队立即离开俄国领土,否则后果自负。抢走张鸿畴的旗帜,并劫走了苏满塔什的乾隆御碑。魏光焘派员率兵界内卡隘,并电告总理衙门力与俄使论理。清政府照会俄驻京领事,同时令驻俄大使许景澄,就俄侵帕事向其外部交涉,俄外部副大臣基斯称:“俄国游猎帕米尔之兵……现在已于俄历九月初一回塔什干矣”。“……此番俄武员带兵竟到中国界内,是其错处,已经行文申饬。”
9月,杨诺夫离开帕米尔后,清政府立刻把岗哨派到木尔加布河的上游地带和阿尔楚尔河跟前。英国政府也向俄国提出抗议。
因为8月17日,杨诺夫在布才拱巴什地区将前来监视俄国活动的杨哈斯班驱逐出境。并规定不得经过二十一个山口离开。
这意味着萨雷库里湖以东的这片“待议区”是俄国领土,杨哈斯班只能经坎巨提、喀喇昆仑山口返回印度。而被杨哈斯班派往苏满塔什侦察的戴维逊中尉则被杨诺夫扣留。9月中旬,被带往马尔格兰,在没收了他的全部情报资料后,驱逐出境。英国首相罗斯伯里召见俄驻英大使斯塔拉,声明:“俄国驱逐英国官员的行为将可能严重阻碍两国政府对帕米尔问题的顺利解决。”英国政府指出俄国所谓的苏满等地属彼,并无证据,不承认俄国有权占有中国帕米尔地区。更使伦敦白厅感到严峻的是,1891年,萨福德·阿里私与俄通,上降书约俄夺占帕米尔修筑堡垒于黑孜吉牙克、阿克素睦尔瓦、苏满三处,并建营于包子滚拜子(中、阿、坎交界处-),以扼要卫。英国感到将面对真正的威胁,因为萨福德·阿里可能将俄国人引入到距吉尔吉特很短行程的坎巨提。
1891年12月英国乘坎巨堤内乱进兵占领,坎巨堤首领携数百人逃到中国卡伦附近,要求清政府出兵保护。新疆巡抚陶模当即向英属印度总督发出照会,同时向清廷具奏:“该处距大小帕米尔不远,亦应预防。”。
英国突然侵占坎巨堤,使清廷颇感意外,不知英国是何意图。因此陶模奏称:“惟此次英兵进驻坎部,并未先行知会该道,亦未接准英官覆文,能否撤兵退地,俾赛必德艾里罕率众归部,仍复旧业,尚未可知。”。清廷一面加强帕米尔防务,阻止英兵由坎巨提深入帕米尔,一面紧急电令驻英公使薛福成和英国交涉。清廷向薛福成指出:“英意在帕,(我)保坎即以保帕,俄意亦在帕,(我)拒英即亦拒俄。”。这表明,清廷认识到坎巨堤事件与帕米尔问题的联系,并且看到了英俄争夺不断升级的严重后果。“与对俄国在帕米尔的入侵提出异议的同时,中国向英国警告:它不能对英国在洪扎的行动保持沉默。中国驻英公使薛福成于1892年2月17日和21日两次向英国交涉。英方表示:英国并不想妨碍中国对坎巨堤的所有权,只是担心俄国可能会占领兴都库什山一线。薛福成说:“坎部向归中国回疆管理,与帕米尔事同一体”,“英若占坎巨堤,俄必再入帕米尔,中国断无辞以阻之”,并要求英方撤军。英方对此表示满意和理解。几经会晤后,1892年4、5月中英双方就原则问题达成协议,中国仍对坎巨堤保有宗主权,中英双方派员“共同会立”坎巨堤新米尔。坎巨堤事件就绪后,中国向英国提议:由英国出面筹商,“三国之议,即须开议。中国要求恢复中英俄“三国勘界”,解决帕米尔问题。
英国所以占领坎巨堤,一是因为其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它扼由帕米尔南入印度的门户,占领它对保护印度的安全极为有利;二是由于坎巨堤处在商道上,经常袭击英属印度来往于新疆的商人,英国一直想解决它,以保障其贸易的安全;三是在这次关于帕米尔的交涉上,英国通过前一阶段中俄之间的交涉,看到清政府并不坚决,认为靠不住,因为“彼前送帕米尔地图(即1891年8月底给中国方面的分界草图),华使赴钧署探问消息,未见动静,疑我竟置帕米尔度外,遂欲趁此下手,为先发制人计,免被俄人侵占”。可见英国已经确信清政府只是想引英国入局制衡俄国,而不是主动从根本上解决帕米尔问题,于是更加坚信了“对跨奥瑟斯河两岸争端的最终解决,(英国)需要俄国而不是中国的合作”。所以英国就先下手为强,夺得它所觊觎的战略要地,然后再等待和沙俄谈判的时机。
但是,英国侵占坎巨堤后,问题变得复杂化了,俄国要利用坎巨堤事件大做文章。俄国声称“英国占领坎巨堤使兴都库什和帕米尔地区的局势更加紧张了”,并决定向帕米尔派出小分队,“要坚定不移地捍卫对帕米尔地区的权力”,甚至威胁要占领中国色勒库尔作为对英国占领坎巨堤的回应。沙俄从1892年1月到4月底,迭次召开特别会议,专门讨论帕米尔问题,会上俄军方面见占上风,决定向帕米尔派兵,和英国勘界谈判的基础是英俄“1872-1873年协议”。而英国侵入坎巨堤后,清政府执行妥协政策,使坎巨堤名为中英双属,实则为英所控制。英国侵占坎巨堤既为扼守护卫印度的战略要地,反获中国退让,结果俄国对清政府颇怀狐疑,并以此为借口,逼中国退出在苏满之兵。而所商议的“三国勘界”的解决办法也随之宣告流产。
所谓克什米尔中国控制部分
喀喇昆仑走廊部分,位于克什米尔北部的小片地区。1963年,巴基斯坦与中国签订双边临时协议确定该地区为中国领土。当然中国也放弃部分领土要求。如果该地区地位将来被重新谈判,中国将保留对相关的已经出让的领土的权利,这显然又是印度不愿意看到的。
阿克赛钦:大约37555平方公里。位于新疆与西藏间的原无人高原。按中国与克什米尔已确定的边界点喀拉昆仑山 口和班公错连线,本来就在中国境内。而且新疆和田县早就对其中的大部分地区进行着非正式管理。该地区以前从没有正式划界。前英印政府曾提出许多版本的边界方案,但都没有被清政府接受,更不谈有任何协议了。印度靠前英印政府人员的提议和计划来要求阿克赛钦的主权,本身就是荒谬和无知的。
喀喇昆仑走廊(上图中国疆域内红色阴影部分示喀喇昆仑走廊)
喀喇昆仑走廊主要包括沙克思干谷地,这一地区属于不适宜人居住的高寒山区,世界主要山峰乔戈里峰、布洛阿特峰、加舒尔布鲁木诸峰(Gasherbrum)、玛夏布洛姆峰(Masherbrum)就集中在这一带,临近还有锡亚琴冰川。
喀喇昆仑走廊(英文:Trans-Karakoram Tract)
原为中国、巴基斯坦和印度三国争议地区,面积约5800平方公里,中国认为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基斯坦认为属于北部地区,印度认为属于查谟和克什米尔邦。196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巴基斯坦两国政府签署的《中巴关于中国新疆和由巴实际控制其防务的各个地区相接壤的边界的协定》正式明确该地区为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所有,标志着巴基斯坦放弃了对此地区的领土要求,但是印度仍然坚持该地区应为克什米尔的一部分。目前,该地区基本都在我国实际控制下。
阿克塞钦
阿克塞钦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和西藏两自治区与印度的边界西段,大约3万平方公里,到2009年1月为止,阿克塞钦地区是主权争议地区。中国方面拥有实际控制权,并声称这里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作为新藏公路的必经地段,孔繁森去世时经过此地区。印度方面则认为此地属于印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基本简介
阿克赛钦(Aksai ChinBasin,突厥语,意为“中国的白石滩”),位于和田南部昆仑山与喀喇昆仑山间是半封闭性山间盆地。中国与印度对阿克塞钦归属存在争议,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在世界上公认为中国实际管辖,属新疆和田行政区域。阿克赛钦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其中多内流湖,著名的有阿克塞钦湖等。盆地海拔平均在4000米以上,降雨稀少,气候寒冷,居民很少。阿克赛钦地势平缓,并有山口通往克什米尔地区,传统上是新疆南部地区与南亚往来的重要交通途径。中国新藏公路通过该阿克塞钦。
地理信息
海拔
阿克塞钦地质构造上北为西昆仑山背斜带,南为古生代褶皱带。东南部的地表径流归宿于山间局部洼地,形成许多咸水湖,如阿克塞钦湖、萨利吉勒及腾格湖,属封闭性部分。西北部地表径流汇集为喀拉喀什河,流至塔里木盆地,为和田河西源,属外泄性山间盆地性质。盆地海拔几乎都超过4000米,而位于喀拉喀什河谷的康西瓦,为3986米;东南部的阿克赛钦湖,湖面海拔为4990米;萨利吉勒湖,湖面为5181米。盆地内的山峰大多超过6000米,山口大多超过5000米。如喀喇昆仑山口为5568米,其东南的天文点为5565米;空喀山口5278米。
气候
阿克塞钦因海拔高,全属高寒气候。以康西瓦为例,年平均温度为-0.6℃,1月平均温度为-11.3℃,7月平均温度为9.8℃,无霜期10天,10℃以上活动积温仅20℃。天文点年平均温度为-9.8℃,1月平均温度为-21.0℃,7月平均温度为3℃。盆地位于雨影面,西南季风很难越过喜马拉雅山进入,西风气流也难越过喀□昆仑山和西昆仑山,实测年降水量均不到100毫米,康西瓦36毫米,天文点47毫米,空喀山口仅29毫米。盆地虽然地处高寒,但地势较平坦,且有几处山口可至克什米尔地区,自古以来为新疆至印度次大陆以及从塔里木盆地经克什米尔至中东各国的捷径。南疆各地去沙特阿拉伯朝圣的穆斯林,过去多取此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成新疆至西藏阿里地区公路,通阿克赛钦盆地的线路约400公里,至喀喇昆仑山口、空喀山口等边防点也有公路。盆地矿产资源丰富,北部已作初步查勘,从康西瓦至大红柳滩间为伟晶岩密集区,已发现电气性能良好的工业云母,伴生锂、铍、铌、钽、铷等稀有金属。并发现近20条锂辉石矿脉,大多可露天开采。
位置
阿克塞钦地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和西藏两自治区交界处,面积大约3万平方公里,作为新藏公路的必经地段,孔繁森去世时经过此地区。阿克塞钦为我国领土,但印度方面无理地认为此地属于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拒绝与我国签订合理的边境条约,并挑起边境争端。
此地目前绝大部分属于新疆和田地区管辖,南部很小一部分属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管辖。阿克塞钦地区的巴里加斯为印度方面控制,其余为中国管辖。
新藏公路从阿克塞钦地区经过,这一地区对中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印度曾以中国在这一地区铺设公路为借口,发动中印战争。
中印边界从未有两国政府都承认的条约,边界纠纷解决的难度和复杂性因此增大。作为新疆西藏公路的必经之地,在战略上这一地区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目前中印两国在尊重彼此既得领土的意见上达到了一致,因此大大降低了这一地区再次发生领土争端的可能性。
中国政府一贯表示对位于中印边境西段的阿克塞钦地区不存在领土争端,因为阿克塞钦地区自古为中国领土。
军事地位
阿克塞钦古以来是从新疆到达西藏的重要孔道,新藏公路从这里经过,阿克塞钦是由新疆进入西藏的必经之地;阿克塞钦居于中亚的制高点。紧邻印度的首都和中心城市。一旦中印发生战争。中国的重装部队从阿克塞钦冲下来,可以轻易而举的攻破印度首都新德里,而孟买等印度的经济中心地区就变得岌岌可危。中国如果从阿克塞钦攻打印度,很大程度上会使印度再次战败。巴基斯坦是牵制印度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国控制中亚的桥头堡和稳定新疆的屏障。而且阿克塞钦紧邻印度和巴基斯坦争议地区。在印度和巴基斯坦战争爆发时中国可以有力的支持巴基斯坦,很大程度让印度战而不胜。陷入腹背受敌的被动局面。因此阿克塞钦对在印度来说是一块关键的地区。印度也清楚这点。所以印度多次要求中国把阿克塞钦给它。同时阿克塞钦是中亚的制高点。居高俯视中亚各国。
阿克塞钦在军事上公认:中国在阿克塞钦进可以制服中亚各国,退可低挡中亚各种势力的渗入。军事上公认由于中国拥有阿克塞钦。所以到2009年1月为止的几十年来不管印度怎么发展军事。印度都处在被动防守。阿克塞钦牢牢控制着印度。保证了中国西南后方和新疆的几十年的安全。同时牵制了印度大量的人力和资源,大大延缓了印度的发展。到2009年1月为止,中国和印度边界状况在世界上公认是对中国是非常有利的。阿克塞钦边界问题牵制了印度几十年。浪费了印度大量的国力。使中国能在安全的环境下发展了几十年。只要阿克塞钦边界由中国控制的这个状况保持下去,在2009年未来的几十年印度还要被迫处于防守,被迫还要浪费大量的人力和资源。同时还有巴基斯坦牵制印度,因此在2009年以后的几十年内印度赶上中国都是被公认为几乎不可能的。同时到2009年1月为止的中印边界状况对中国来说处于巨大的战略优势中,中国可以比较容易的制服印度。使印度在2009年的几十年对中国都不会形成真正的威胁。
主权问题
阿克塞钦是由新疆进入西藏的必经之地,阿克赛钦在元朝后期准葛尔的大军及蒙古熬茶礼佛的行旅都是从此进西藏,清朝雍正时设立拓置局管辖,1951年西北解放军从阿克赛钦到达阿里的。1846年英国吞并查漠--克什米尔后,声称拉达克(原本属中国西藏地方政府管辖的地区,是克什米尔的一部分)应归英印政府统治。在未等清朝政府同意的情况下,便占领拉达克地区。后来,在标定拉达克和西藏的边界中,英国侵略者为了寻找一条侵略中国新疆腹地的捷径,于1865年派遣印度测量局官员约翰逊潜入新疆南疆地区,从拉达克进入阿克赛钦最后到达新疆的和田,通过“勘察”。绘制地图,把阿克赛钦视为无主地,同时把阿克赛钦、摩河谷及喀喇昆仑山以北广大地区划入英国附属的印度的克什米尔版图,将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标画进英国和印度的属地,将中国和印度分界线画在了昆仑山一侧,即所谓“约翰逊线”。对于这条“约翰逊线”,英国政府并未知会当时的大清国。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历代中国政府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并不知道此事。中国政府从不承认“约翰逊线”。根据历史资料显示,英国和印度政府的势力从未进入该地区,也未在该地区行使权力或建立行政机构。关于阿克塞钦的主权问题,印度的依据是所谓“约翰逊线”。印度独立后,继续了英国时期的殖民思想,1956年印度军首次派巡逻队进入该地区,被中国解放军逮捕并驱逐。1962年,中国和印度爆发边境战争,中国军队在印度的西边、中部、东边三线取胜后,宣布停战,并撤回双方实际控制线以北20公里,但关于阿克塞钦主权问题却没有得到解决,虽然世界上公认阿克塞钦为中国领土,但直到2009年为止,印度仍然在和中国争论阿克塞主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