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中心 深林明月,水流花开 陌上花开 苏轼

【苏轼中心】深林明月,水流花开

1】

在诸多压力的缝隙中挤出那一点微末的光阴来记述一个文人。文人亦或是文学家甚至是政治家,这些冠在他名字前面的身份歧视并不是非常重要的。也许我们更应该记住的是跟在他的名字后面的,讲述他的人生的那些话语。

真正的,沉湎在遥远的历史中的故事是难以被还原的。然则在银屏上确乎需要一些能够传承得了那些被时光埋葬的精华的剪影,好教后来人都看看,看看在我们先人的睡梦里是一幅幅怎样的天下河山。而这样的作品亦是现在缺失的。讲述过往的人需要非凡的气力与耐心,而演绎过往的人更是需要自身与历史中那些零散的场景的拼凑于融合。若将过往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展现在世人的面前,那些鲜活的面孔在世人的眼眶里跳跃,最终都化成了一滴泪水。

是了,过往的人物与情节总让人心生感动。诸如《苏东坡》中所铺就的那段人生,在给予人们如烟花般的璀璨与绚烂之后,更留给人们一片宽宽的,没有任何缀饰的,墨色的天空,以供冥想。这不过只是一个人的生活的跌宕而已,而已。然则他的波澜起伏的人生确是北宋王朝的一个缩影,是一段被现实碾碎的梦寐。

家国天下的题材容易教人们响起一些荡漾在古人们心胸中的壮志与豪情。比如苏轼那颗怀有苍生的心脏,他曾经骄傲地认为自己具有了一份完完整整的吞吐云霭的才智——那时,他还是年轻的,那个国也尚未老去,他可以如每一个年轻人一样地充溢着对未来的活力与激情。而待人生蹉跎,宦海跌宕之后,那颗心上的棱角已是被磨平了许多。而那个不再意气风发的苏轼却在时光的淬炼中得到了更多的东西。而这些在人生失意的时候积累下的东西,亦是他留给后人的财富。在故事中,苏轼的结局已然是为人们所知晓的,而在主人公与各色所迸发出的冲突之中,给予我们的实则是触及我们内心的带着私人性质的一些感动。

我以为的,能够感动便足够了。

2】

苏轼并非是一个距离我们很遥远的人,至少在课本之上我们能与他相逢。诗词,亦或是文赋,便是人们接触他的最简单的方式。也许他的性格并非适合于官场,但他一定是为文字而生的人。在人生快意的,失落的,兴奋的,伤感的时刻,他一直都擎着一杆笔,记述这那些一闪而过的念想。

以前我并不是很赞同将苏轼归为一个哲人的说法,很多的时候,这个落寞的文人的沉思只是在为自己无法释怀的情愫找到一个排遣的出口,他不是老庄,他从未做到真正的放下。庄子,陶潜与苏轼是三种不同的洒脱的人,但亦只有苏轼能够写下“一蓑烟雨任平生”这般的句子,便如他未完待续的理想一般,在人生的浮沉中,他是习惯了淡然。

剧中的苏轼以有别于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中的那个苏轼,似乎前者更像是生活在我们周围的,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是一个一直追逐着自己的理想的,絮絮叨叨的,脾气也不怎么好的文人呀。

我很想用“坚硬”来形容苏轼,因为他是一个不会放弃的,不会勉强自己去做违背自己的意愿的事情。“正直”二字太过干净了,“固执”似乎又略带了些贬义的味道,他的性格里恰恰是具有了一些坚硬,一些使他初衷不改的使他坚韧不屈的成分。在他的晚年,即使被流放到了海南那样的蛮荒之地,亦是笑对着的。

而这样一个坚硬的人的内心亦是有一块柔软的所在。后人们习惯用“豪放”与“婉约”来划分宋词,而苏轼便成了“豪放词”的代表,但事实上,诸如“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样的句子,所展现的却是一个忆及亡妻,无限哀伤的苏子瞻罢了。

后人会念及这样的一个人,却不完全是因为他的文字,还有文字背后包含的那些思想。宋人的文字具有着些理趣,或许苏轼的文辞逊色于唐朝的诗人们,然则在他的文字里人们不难发现一些“理”的所在。

一些欢畅,一些低落,一些自我排遣,一些宁静淡泊,在苏轼的文字中勾勒出了另一个自己,另一个,属于文字世界里的苏轼。

3】

苏轼的思想大抵上是儒家、佛家和道家的融合。在他早年的政论文字中所呈现的便是儒家中“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而比起在庙堂上的苏轼,我似乎更加喜欢那个静静坐在月下,拈着一杯酒的苏轼。若是皇帝们一个个的重用着他,他也不会有诸如在黄州时所高产出的 那些文章的。

人生的磨练对于一个人人性的自我塑造是有巨大影响的。比如苏轼的豁达与超然,想来便是在一次次的失意中形成的抗体,这也是后人推崇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剧中的结尾之时,苏轼在奄奄一息中闭上眼睛冥想。老友询问他,子瞻,你的眼睛里看到的是什么。苏轼笑笑,答道:“深林明月,水流花开。”老年时候的他已经不再如青葱时那般对某些事物具有着灼烈的情感,他是安静的,在他的心中映射而出的是恬淡的图画,将故事的结局沉醉在这样的景象之中,就此完结。

谈及一部剧作,到了最后便必须要谈谈与现代的意义与价值。于我粗鄙的见解中,由剧中的苏轼身上所呈现的一些人性上的闪光点是很让人感动的。包括了他的坚硬,他的淡泊豁达,以及他的耿直。

编剧是忠于历史的,虽然这样一部“重大历史题材连续剧”没有办法在剧本上附着上太多激动人心的情节,若是要严苛地说,故事本身缺少一些兴奋点。但比起忠于历史,兴奋点似乎就是微不足道的。鲜少有人愿意去做一些为了传承而牺牲利益的事情,有这样的剧作便已经很是珍贵了。

这个远去了近千年的身影在当下能够再次绽放,便只有以一月一酒一诗一书相庆贺了。

==

太惶恐了OTLLLLL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57603.html

更多阅读

增压花洒的原理,增压花洒有用吗 增压花洒有用吗

增压花洒的原理,增压花洒有用吗——简介相比于普通花洒,增压花洒在水流控制和节水方面的确发生了重大改变,那么增压花洒有用吗?增压花洒的原理又是什么?下面就让小编为大家一一介绍吧! 增压花洒的原理,增压花洒有用吗——方法/步骤增压花洒

谈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低头思故乡是哪首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出自《静夜思》。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他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想象奇特,语言清新自然,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全诗是:“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前两

“小燕子,穿花衣……” 小燕子穿花衣舞蹈学习

“小燕子,穿花衣……”“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首儿歌,传唱了一代又一代,唱响了一春又一春。记得小的时候,我家屋后,不远处是一条人工河流,每年春天,待到小河两岸的小树抽出嫩芽,河滩上有了放牛娃的踪影时,便是小燕子们飞回

我本将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我本将心向明月全诗

我本将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对“某宗亲《读某宗亲‘几点学术再商榷’有感》的感慨我本是个俗人,对于家谱学是个门外汉,但自从十年前涉足我们倪氏家族事业以来,在工作之余潜心研究族史,更是在2007年凭着满腔的热血创办了“天下倪氏

声明:《苏轼中心 深林明月,水流花开 陌上花开 苏轼》为网友路尽隐香处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