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和二年卫太子祸起巫蛊,被一干小人奸臣逼死在湖县,就此结束了三十年的太子生涯,在距离皇位一步之遥的地方跌倒了,再也没能爬起来。作为一位当了三十年储君的太子,在他身死之后是否就真的烟消云散了呢?
我们先来看一看巫蛊事件,这件事本来是小人污蔑,这已是史家公论。但是我们知道,不代表当时的大臣百姓知道,更不代表汉武帝知道,汉武帝当时还是十分相信太子谋反了的,从他的行为就可以看出来,最后逼死太子的两个人一个叫李寿立马就封了邘侯,张富昌封了题侯。而且卫太子在长安的儿子刘进以及夫人,也就是后来的汉宣帝刘询的父母,都被处死,而刘询,那时候还是一个没名字出生不久的婴儿,虽然死罪可免但是活罪难逃,被投进大牢。惩罚不可谓不残酷。可见汉武帝肯定是恨得牙痒痒,但是奇怪的是,第二年汉武帝就后悔了,是一个叫田千秋的小郎官为卫太子鸣冤,汉武帝立马就诛杀了苏文以及所有兵刃加于卫太子的人,翻脸不可以说是不快,手段不可以说不残忍,苏文是被活活烧死在桥上的。汉武帝一辈子都是这样,翻脸比翻书快,刚才才认为你做得对,给你加官进爵,马上你就成了害死他爱子的凶手了。老泪流了一大把,还在湖县好好地安葬了这个倒霉可怜的大儿子,并且还建了思子宫和归来望思台,以表达一下身为老父的悲伤之情。
汉武帝变化如此之大,除了他一向喜怒无常外,恐怕还有别的原因。汉武帝二十九岁高龄才生了这个长子,在卫皇后生皇长女之前,一个孩子也生不出来,别说朝中大臣都默认了他不孕不育,连他自己亲舅舅都和淮南王抛媚眼,觉得要是汉武帝挂了,肯定是淮南王当皇帝,都提前笼络上了。可想而知汉武帝的精神压力和一肚子苦水,没有儿子,就没有继承人,没有继承人皇位就没保证。所以卫太子出生时,汉武帝欣喜若狂,便命人作《皇太子生赋》,看看,刚出生就皇太子了。而且七岁立为太子,汉武帝也是七岁立为太子,此后一直作为储君培养,少壮,诏受《公羊春秋》,又从瑕丘江公受《谷梁》。及冠就宫,上为立博望苑,使通宾客,从其所好,故多以异端进者。可以看出汉武帝对刘据是非常宠爱而且抱有很大的期望的,有人说后来汉武帝嫌弃卫太子“不类己”,确实,汉武帝的性格是非常强势的,而卫太子温和宽厚,汉武帝当然会觉得“不类己”,但是这并不代表汉武帝就有易储之心,太子经常上书叫老子别打仗了,汉武帝的回答是什么?我把仗给你打完了,你就不用再打了,汉武帝不是一个狂爱打仗的疯子,他知道在大规模作战之后是需要休养生息的,而卫太子作为一位安民的仁君肯定是毫无疑问的,而且后来汉武帝晚年的政策以及汉昭帝年间延续的政策都是休整的政策。所以汉武帝的“不类己”大概只是一种性格冲突的感叹。而且卫子夫教导太子不要和皇帝对着干,汉武帝知道了,是太子而非皇后,这个态度已经是相当明确了。小人们要整死太子并不是揣摩着汉武帝想废了太子,而是怕太子即位后自己的日子不好过,所以才要先下手为强。
再说说,巫蛊之祸后得到最大利益的赵钩弋,这个女人相当的彪悍,一进宫就制造出了拳夫人,尧母门等一系列事件,用心不可谓不深,而且目的又邪恶又明显。汉武帝宠妃那么多,就她一人搞出这么多“神迹”,不得不说这是个野心和胆量都很大的女人。但是这个时候,这女人还没蹦跶起来。这个时候蹦跶起来的是谁呢?李广利,就是那个倾国倾城李夫人的兄弟,李夫人生一子昌邑王刘髆,卫太子一死,李广利作为当时最有实力的外戚理应想到的是他自己的外甥。所以某些专家教授们说巫蛊之祸是汉武帝自己发起的,就是为了废刘据立刘弗陵的,完全是无稽之谈,因为从李广利到后来的燕王刘旦,从没有把刘弗陵放在眼里,如果汉武帝有这种强烈的表现,他们还会不知死活地往枪口上撞么?再看看征和三年,李广利和丞相刘屈髦密谋立昌邑王的事情。李广利出征匈奴前对刘屈髦说:“希望您早日奏请陛下立昌邑王为太子。”其实这也是正常的,毕竟太子已经死了,而且李夫人又不像刘旦刘胥的母亲无宠,作为一个宠妃生的儿子,又有外戚作为支撑,可以说是相当有胜算的。有些人因此说是李广利策划了巫蛊事件,这点我持保留态度,没有真凭实据还是不要妄加猜测。当然,这件事后来被一个叫郭穰的内者令给告发了,而且还给添油加醋地直戳汉武帝最介意的东西——巫蛊,说刘屈髦夫人和李广利诅咒汉武帝,密谋立昌邑王。汉武帝一听又是勃然大怒,将刘屈髦当众腰斩,妻子儿子砍头,李广利的妻子儿女也锒铛入狱,后来李广利知道这个消息万分害怕,就在战败后直接投降了匈奴,还当了单于的驸马。于是悲催的李广利家族遭遇第二次灭族,昌邑王的皇位之梦就这么破灭了,但是应该是未参与到这件事所以得以幸免。两年后,昌邑王病逝,有人说是吓死的,倒也不无道理,汉武帝虽然并没治他的罪,但估计警告之类的还是免不了。
就在这年,燕王刘旦因为年纪最长,要求回京城守卫父皇,目的很明确,没想到又惹怒了龙颜,被削了三个县,与太子之位失之交臂。广陵王刘胥最大的爱好就是和和野兽搏斗,而且经常违法犯罪,也被提出了预备太子队。加上齐王刘闳早逝,汉武帝六个儿子死了仨,还有两个被他厌恶,就剩下一个小孩刘弗陵,不立他立谁?虽然看不出来好不好,但也看不出来坏不是?按理说,这个时候就该直接立太子了,已经没有选择了,但是呢,汉武帝他就憋着不说。并且赵钩弋在后元元年死了,至于怎么死的,不太清楚,资治通鉴说是赐死的,汉书说是有过见谴,以忧死,那这个“有过”还是值得人玩味的,如果有过的话,无论是哪一方面,应该都是她之前的野心手段被汉武帝发现了,因为汉武帝一直迷信到发狂的地步,这个时候已经有所醒悟,对于赵钩弋也应该立刻能明白过来,什么怀孕十四个月,现代人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至于她怎么瞒过去的,天晓得。所以汉武帝此刻应该是非常恨她的,一个自以为是的皇帝发现自己被一个女人玩了,还能更好笑吗?但是汉武帝此刻已经没有选择了,但是他还是毫不犹豫地杀了赵钩弋。但是刘弗陵可怜了,除了一干不认识的辅政大臣,一点可以依靠的力量也没有。吕后虽然专权,但是惠帝的皇位还是非常稳固的。
汉武帝一直憋啊憋,憋到了临死前两天才立刘弗陵为太子,然后留下了霍光,金王子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为辅政大臣,辅佐幼主。其中霍光接任了卫青的大司马大将军,金王子是车骑将军,上官桀为左将军,桑弘羊为御史大夫。这个格局是霍光为主,其他人为辅的模式。汉武帝这一步棋让人非常地匪夷所思,汉朝立太子还是讲究嫡长子,刘弗陵非嫡非长,自然来路不正,汉武帝此时就算杀了赵钩弋也应该追封一个皇后,然后追废卫太子、卫皇后,这样就可以保证刘弗陵的正统地位,但是他什么也没做,真是让人难以理解,这也埋伏下了昭帝年间怪事频繁的祸事。首先,汉武帝死后发丧,燕王刘旦不肯哭,说“玺书封小,京师疑有变”,然后燕王使者到长安询问,执金吾的一段话更是让人震惊不已,他竟然不知道新皇帝到底多大,而且武帝的葬礼他也没有出席,作为新皇,这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但是这些已经足以让燕王怀疑新皇帝的正统,后来燕王刘旦造反的时候直接说汉昭帝不是武帝亲子,既然如此,那当时不止燕王,肯定还有许多大臣也有一种怀疑的心理。而这些心理,在以后会逐步展现出来,随着一些怪事成为一团解不开的疑云。
首先是汉武帝晚年,有一名方士说长安狱中有天子气,可巧,当时皇曾孙刘病已作为一个几个月的婴儿正在那里服刑,不过他幸运遇到一个叫丙吉的官吏,不仅找了两个女囚喂养他,还亲自掏腰包悉心照料,恐怕这里除了丙吉的好心之外,也是卫太子的冤屈和温厚,屡为百姓平反所累积的民心让他不仅在此时,日后屡次遇到贵人。这个方士的目的很值得推敲,要说是巧合或者真有“天子气”,那是胡说八道。这个人应该是想提醒汉武帝还有这么个皇曾孙,没想到汉武帝会错了意,以为要有陈胜吴广之辈,竟然要把全监狱的人都杀光。丙吉,真不愧是胆大包天,抗旨不尊,抵着门和汉武帝的钦差僵持了一整夜。后来汉武帝知道皇曾孙后若有所思地即刻大赦天下,并在遗诏里命令属籍宗正,这也是日后他登上皇位的必须身份。
始元五年,有一个人来到了长安皇宫前,自称卫太子,资治通鉴说是成方遂,汉书说是张延年,引来了长安百姓和大小官吏数万人万人空巷的围观,汉昭帝下令三公九卿将军等一同前去辨认,竟然没有一个人敢说话,难道是这个人真的长得太像吗?恐怕没有易容术难以做到,就算他真的易容了,卫太子因为有罪自尽,而且并未平反,那也应该立即拿下。可是这群人呢?就在那儿傻站着,一副骑墙的架势,这些人有什么好骑墙的?卫太子就算真来了也是一个没有一点实力的光杆司令,皇帝怎么说也是皇帝,力量对比就不用说了,这些人却加入了围观行列,辜负了皇帝,其心理不得不说是之前怀疑心态的一种直观表现。而百姓那么热衷于围观,除了好奇,太子平时宽厚为人,经常为百姓伸冤,天下百姓多心向之,不然太子当年逃亡在湖县的时候,卖草鞋的贫苦人家最后为了保护太子全家与官兵搏斗而死。而这个冒充卫太子的人,除非他昏了头了,不然他绝不敢这么干,卫太子是被汉武帝追杀被迫自杀的,到死都担着“谋反”的罪名,这样的冒充还能荣华富贵吗?不诛灭九族就不错了,有脑子的人都能想到,难道这个人胆子这么大,脑子却这么不好使?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自愿的,就是准备来赴死的。那他的目的不言而喻,就是为了制造混乱,使卫太子再次进入人们的脑子里,挑战昭帝的正统。哪怕只是一个心理和舆论影响。
元凤三年,泰山有大石自起立,上林苑一棵枯死的老树又活了,而且有虫子在树叶上啃咬出“公孙病已立”的字样,这样的神迹真的是神迹吗?当然不是,毫无疑问是人为,这个人的目的非常明确,刘病已当时已经被武帝遗诏掖庭由收养了,当时的宫廷不可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人的存在。一个叫眭弘的符节令上书说:“大石头自己站起来,死柳树复活,将要有一个平民天子诞生,陛下您生来就注定要将国家传给别人,应该赶紧找到一个叫公孙病已的人,您别干了,赶紧把皇位让给人家。”这段话上书给皇帝简直是找死,不出所料,他被宰了,但是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在那个迷信的年代制造这样的神迹对于搅乱民心那可以说是一件好武器。这个人不是早就想好了他能干这种脑残的事吗?有人说为什么不直接写“刘病已”呢?要是这么写了,怕是刘病已立刻也要挂了,谁不知道皇帝最忌讳这个了。后来宣帝即位,眭弘的儿子就被找出来做官了,完全可以佐证这一点。
至于霍光,汉武帝当年除了嘱咐他做周公尽力辅佐昭帝外,从遗诏也可以看出还是嘱咐他多多关照刘病已,所以在昭帝无后,刘贺无道的情况下,很自然地就想到了这个命途多舛的皇曾孙。霍光的飞黄腾达是因为哥哥霍去病的提携,而霍去病本身正是卫氏集团的一员,对于刘病已,霍光至少是不反感或是亲近有所感念的。
后来刘病已在民间的时候,也是奇事迭出,比如说只要他躺过的地方就会发光,他光顾过的小店都会立马生意开始火爆起来。这应该都是卫太子死后遗存的一点微弱却非常活跃的力量,一直努力支撑到刘病已终于成为大汉国的继任者,它才终于带着逝者的鲜血隐没在厚重的历史之中,它无愧于自己的主人,在他身死十七年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