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1D属于空军立项的短平快项目。
同为三代半重型空优战斗机,适度引进苏35和快速研制歼-11D的项目,是何关系呢?
从网片分析,与此前歼-11B战机相比,歼-11D主要在三大领域有了重大改进:
一是安装了全新的电子设备,有源相控阵雷达、前视红外系统、全向红外/紫外告警系统、新的电子对抗系统和电子系统架构,这套系统的技术档次不亚于典型第四代战斗机,这是目前三代半战斗机的共同特点。
歼-11D的机头部位雷达罩明显“上翘”,是有源相控阵雷达系统的典型标志,从照片上来看,它的机首部位的结构隔框等是重新设计过的,不过气动外形与原来的歼-11B相比没有变化。
这也引起了一些人的疑惑,因为之前同样传闻采用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歼-15和歼-16战斗机的雷达罩外形与歼-11系列其他较早期型号相比似乎没有变化。《汉和防务评论》的主编平可夫就曾质疑歼-16可能仍用的是脉冲多普勒雷达。
但稍微看一下国际同类机型就会发现这种说法其实很无稽。美国的F-15C“鹰”、F/A-18E“超级大黄蜂”、法国“阵风”、俄罗斯的米格-29都有装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改型,但都没有采用倾斜安装雷达天线阵列的方式。可见没有“翘鼻头”不代表没有有源相控阵。
其实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安装形式,主要取决于战斗机“削减正面雷达反射截面积”和“降低改装成本”两者的平衡。
向上倾斜安装的雷达,主要是通过倾斜的外形来降低机头方向雷达反射截面积。因为机头雷达罩对雷达波是“透明”的,如果相控阵雷达垂直安装,就会形成一个强反射源。对于座舱都要采用镀金膜来降低雷达反射截面积的隐身战斗机,当然这是不能接受的。
但对于改装老式飞机来说,为了倾斜安装相控阵雷达天线重新设计部分机体结构显然不够划算了。再加上对于非隐身战斗机来说,它的多普勒脉冲雷达天线本来就是一个强反射源,改成垂直方向的一块板,也没什么区别。
从这点观察,歼-11D应该是有一定的降低雷达反射面积的考虑的。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两家主要战斗机相控阵雷达的企业雷达安装方式各有不同,这个倾斜安装的相控阵雷达也可能透露其雷达研制生产单位的信息。此外,歼-11D的前视红外系统也比早期歼-11上功能单一的红外系统先进,对于新一代多用途战机而言,这也是个必不可少的装备。
综合来看,歼-11D在航电系统方面的改进范围和改进深度要高于美国换装相控阵雷达的F-15C“阿拉斯加鹰”。与俄制苏-35相比,歼-11D雷达系统在原理上更加领先,如果苏-35所谓400千米探测距离之类说法可信,歼-11D的性能显然要更好。
二是歼-11D升级了机体结构,最明显的一点,该机机翼下和歼-16战机一样增加了一对重载挂架。从试验机外表不同颜色的涂装来看,该机增加了铝锂合金、复合材料的使用比例。这反映了沈阳飞机制造公司在苏霍伊原技术基础上有了进步。网络军迷经常引用沈飞研制歼-11B时一份文件中的话来嘲讽沈飞“不思进取”——“原始设计的修改要慎之又慎”。与共青城飞机制造厂对苏-35几乎“推倒重来”的改进相比,歼-15、16和11D结构上的改进幅度还是比较小的,不少设计能在苏-30MKK等俄制飞机上找到源头。不过沈飞不够“大胆”也有它的原因,毕竟修改结构涉及长时间的试验,在战机生产“时间紧、任务重”的压力下,最稳妥的方法是尽量沿用已经过验证的设计。作为对比,去年俄罗斯共青城厂就曾表示,以中国对采购苏-35战斗机提出的改进项目和交付速度,该厂根本无法完成生产计划,因为仅仅是完成苏-35电子系统和外挂武器的更改,使其兼容中国国产武器就需要大量试飞,耗时一两年,更遑论按照全新标准组织批量生产了。
三是注意观察飞机尾喷口,歼-11D由两个国产的涡扇-10A发动机驱动。由于前面提到的机体结构加强,该机的重量有所增加,因此推测采用了增加推力的新型发动机。不过,该机的进气口外形并无变化,因此新发动机不大可能是去年珠海航展上透露的“14吨太行”。
本周另一则引起网络关注的消息提到,一种双座双发战斗机安装经过全权数字化改进的新型发动机最近进行了首飞,而这种新型发动机的设计定型是在2014年10月。关于该发动机的一种推测是,这是运用FADEC技术的“数字化太行”安装在歼-16战斗机上的首次试飞(当然,由于报道语焉不详,也不能排除是其他型号的发动机和飞机的可能)。有了FADEC技术的发动机,才能够实现“飞火推”一体化的航电系统。俄制99M1发动机就是因为采用FADEC技术,虽然推力不如国产“太行”增推型,却首先安装到了歼-20战斗机上,足见“飞火推一体”航电是先进航电系统的一个必然方向。
虽然目前无法知道歼-11D首飞是否采用了“数字化太行”,但至少我们可以推测,未来歼-11D应该会安装这种发动机。
某网站在点评歼-11D的文章中说的一句话倒是很适合用来总结其动力系统的改进:“发动机决定下限”。在现代条件下,动力系统和机体结构决定了飞机的“下限”,或者说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伊拉克上空的“禁飞区”作战中,伊军的米格-25战斗机,除了强大的发动机之外可以说一无是处,但却几次主动挑战多国部队“禁飞区”,得到了美军“一流的生存力,四流的攻击力”的评价,可见发动机在决定飞机“下限”方面的重要性。
当然,载弹量、航程等与攻击力息息相关的要素也要取决于发动机性能。但决定战斗机的攻击能力和作战效能,决定其“上限”高低的,依然是航电和武器系统。前面提到的伊拉克米格-25,在作战中除了逃命外就什么也干不了了,显然光有“下限”是没意义的。必须依靠航电和武器系统将“上限”拉高,才能得到一种优秀的战机。
歼-11D的动力系统目前不如苏-35,但歼-11D的航电设备和武器系统强于苏-35,这也是不必多说的。那么,两种飞机的实际作战效能究竟是处于伯仲之间,还是高下立判,或许在未来的演习场上,我们会看到结论。
二、最强悍?
从现在俄方共青城厂的生产排班情况、引进苏-35谈判进展情况和沈飞歼-11D的进展来看,我们很可能看到苏-35和歼-11D在未来差不多的时间开始装备我国空军。这两种不同思路,不同背景下发展出来的相似飞机在未来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平心而论,苏-35作为俄罗斯苏-27的“终极改进型”,很值得中国方面研究。尤其是它的飞行控制系统和航电系统颇有独到之处,完全值得借鉴。别的不说,能用落后中国和西方不少的子系统和元件做到重要技术参数上旗鼓相当,这表现出来的强大整合能力就值得学习。而先进的矢量喷口与气动面整合的飞控技术经验更是可以大大节省我国摸索的时间,对于未来在更新型战斗机上使用这一技术将有很大价值。
当然,如果光说技术借鉴,无法解释我军计划引进相当数量苏-35的现状。笔者以前曾认为可能是因为短时间内我国先进战机产能不足,现在看来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准确,或许应该这样说,我军在换装压力大的情况下,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于不同来源的先进战斗机的实际态度其实是“来者不拒”——只要你的价格合适,性能达标。
在全面应用新国标重新设计的歼11B型战斗机基础上又研制出了类似苏-27SM2的战机,即歼-11D。从某种意义上说,虽然歼-11D的功能仅仅是空优型战斗机,但是歼-11就是歼-11,绝不可能稍加改动即可成为类似苏-35的双重任务战斗机。
与苏-35相比,歼-11D的航程载荷能力依然略有不足,苏-35的内油达到了11.5吨,而歼-11D有可能依然维持了苏-27系列的九吨的内油重量。理论上讲九吨的内油量对于绝大部分对巡逻任务来说是完全足够的。但不要忽略,苏系列空优型战机是无法携带副油箱的,苏27系列战机就没设计副油箱接口。如果战机想进一步靠自身飞的更远,只能通过空中加油。那么这样就决定了如果平常执行巡逻、突发事件,苏35战机的持久时间会更长一些,更适合南海巡逻。
三、隐身性能改进
歼-11D是以俄苏-27战机为基础改进而来的机型,该战机配备向上倾斜的雷达罩,搭载了电子扫描阵列雷达(AESA),通过减轻机身重量和对雷达特征的改进提升了隐身能力,重新设计了“红外搜索与跟踪(IRST)”吊舱的位置,而且“对武器挂载点进行了改进,可携带中国最新型武器系统,如霹雳-10空对空导弹、霹雳-21远程导弹,以及鹰击-12反舰导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