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造纸术发明权!
作者:巴山孤楼 编辑:杨益
前言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对于文字的记录,文明的传播,文化的传承,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近期,我们“上下五千年”频道将推出一个系列——《中国造纸史上的几个瞬间》。为您介绍造纸术发明前后的历史和故事。今天是这个系列的第一篇,先要为中国的造纸术正名——难道说,造纸术其实不是中国人发明的?
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尽人皆知。然而近来却另有一种说法,认为造纸术的发明者不是古代中国,而是古代埃及。
埃及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世界史学界已确定的文明年限,比中国要长得多。
真惨啊,莫非四大发明要变成“三大发明”?
持这种观点的,其论据如下:
中国的造纸术,虽然在具体发明年代有争议,但大致确认是在汉代,距离现在大约二千年;而早在公元前约3000年,即距今五千年的时候,古埃及人就开始制造使用一种叫做“莎草纸”的“纸张”。这样算来,埃及人造纸的历史,比中国人要长了一倍不止,“四大发明”的桂冠当然应该摘走一顶了。
莎草纸绘画
真是这样么?
莎草纸的制造和利用历史,远在中国造纸术之前,这点是没有疑问的。但古埃及人对莎草纸的制造,算不算真正的造纸术,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让我们先来看看什么叫“造纸”。现在所说的造纸,指的是将富含纤维的造纸原料,切碎后通过浸泡、搅拌并加入各种化学物质等方法,脱去其中的杂质和可能影响纸质的成分,形成纸浆。然后将纸浆用某种方式“抄”起来,形成一层层的湿纸;湿纸脱水、干燥之后就是一张张可用的纸。
如果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一过程,则更加巧妙:用富含纤维的造纸原料得到的纸浆,其中最重要的成分是纤维素分子。湿纸的纤维素分子之间,通过水分子彼此连接;而对湿纸脱水后,纤维素分子之间直接通过“氢键”彼此结合,形成坚韧的网状结构,延伸成片。这样,具有柔韧性、延展性的纸张出现了。
由此可见,通常说的造纸术,应包含打浆、抄纸、脱水等几个步骤。从化学上而言,打浆是拆开纤维素分子之间原先的氢键链接,然后通过抄纸和脱水形成新的氢键链接。无论具体技术如何,满足了这几个条件的,才是真正意义的造纸术。
那么,“莎草纸”又是怎样制作的呢?
原来,在埃及地区,一直生长着一种植物,叫做“莎草”。它又名“纸草”“纸莎草”或“莎草纸莎草”。从这几个别扭的名字,便可以看出它的重要用途来。
莎草,主要产于埃及地区
这种“莎草”是如何制作变成“莎草纸”的呢?
古代埃及人将莎草收割之后,剥出其富含纤维的柔韧的茎,将其切成长近半米的长条,再片成薄片。经过浸泡后,把狭长的薄片并列起来,形成一层片状物。将这样两层片状物上下叠放在一起,上下两层薄片的方向要彼此垂直,然后用两层木板夹住,捶打、挤压、脱水,再经过干燥、磨光后形成片状的“纸”,用于写字绘画。
显然,古埃及的“莎草纸”虽然也是利用了莎草中丰富的纤维,将其整合后形成片状物,但他们整合的方式,是将两 层不同方向的纤维彼此垂直交错后,直接挤压在一起。换言之,莎草纸没有经过“打浆”这个阶段,其纤维还维持着原先的形态,只不过用类似“编织”的方式,使得不同方向的纤维长条相互加固,来形成一片。与中国造纸术“打浆”“抄纸”“脱水”后网状的纤维连接相比,莎草纸柔韧性明显不够,不能折叠,只能单张使用,或卷成长卷。
尼罗河养育了古埃及文明,也养育了繁茂的莎草
因此,“莎草纸”更类似一种原始的编织物。除了莎草纸,古代巴比伦人也曾用羊皮刮干净后做成“羊皮纸”,作为书写的载体;古代印度人、罗马人都曾将文字写在植物的叶子上;而纸张发明前的中国人,还曾用丝织品来写字。这些产品虽然其形态、用途和纸张有类似之处,也是利用了原材料中的纤维,但没有经过打浆、抄纸、脱水的步骤,都不应该归于真正的“纸”一类。对它们的制造、使用,也不应与“造纸术”混淆。
现代化的造纸机械——电动打浆机
有人要问了:你提出这个造纸术的判断条件,凭啥就一定作为标准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只有纤维素分子之间的化学键位经过完全脱离-重新结合步骤,才能生产出真正合用的纸张。
历史上,莎草纸不但为埃及人使用,还曾在多年间出口欧洲,统治着西方文字世界。甚至英语中paper一词,都来源于莎草纸papyrus。但由于它柔韧性不够,在埃及之外的地方也不易保存。因此中国造纸术传入欧洲后很短的时间,莎草纸就迅速被完全取代。如今,莎草纸大多是被作为手工工艺品生产和购买,而中国造纸术的原理,则依然被用来为整个世界生产纸张。事实胜于雄辩,再去斤斤计较一个“最早”的标准,还有多大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