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标签
“大勺哥”本名郑建安,做了20多年的厨师兼老板,同时亦是东陵公园夜巡员。从起初的1把大勺,到至今的12把大勺得心应手。他用他炒菜的速度、花样和出神入化的厨艺赢得了大家的好评。
百度搜索中键入“大勺哥”三个字,回车,得到183.000个相关结果,视频搜索515个链接……是的,这就是大勺哥,一个从网络走红的民间百姓,一把大勺点燃的快乐情愫,他就是网络红人,炒饭一绝“大勺哥”。
知晓“大勺哥”的途径,笔者与大家一样,是通过传播率极广的网络视频。自从去年有网友将“大勺哥”同时翻炒12个炒锅的视频上传到网络后,“大勺哥”和他的一手好厨艺就火遍了沈城,其温度迅速蔓延全国,仅几天视频点击率便破几十万。许多人慕名远道而来,只为一睹郑大哥12锅同炒的绝活,多家国内主流媒体相继赶赴沈阳记录“大勺哥”传奇的掂勺绝技,甚至有日本媒体慕名而来,为“大勺哥”拍摄纪录片。“大勺哥”的掂勺绝技有这般高超?传奇背后是否是炒作?“大勺哥”吸引食客的秘诀究竟是什么?笔者带着一连串的问号,决定亲自探访“大勺哥”,一睹传说中的绝技。
勺响不怕巷子深
“大勺哥”名声远播,可摊位却属实不好找,但在三好街打听“大勺哥”其人,却无人不知。辗转穿梭于三好街鳞次栉比的高楼建筑,穿过邮局细长的胡同,三好美食街映入眼帘。进入美食街口,还未见大勺哥炒面摊铺,叮叮当当的炒锅声便已入耳,接着笔者看到的不是一展炒饭绝技的“大勺哥”,而是等待美食出锅的食客,排起的十几米长队,给大勺哥的摊铺为了个里三层外三层。
当下正值饭点,这里聚集了三好街工作的诸多白领,其中多数为“大勺哥”的忠实粉丝,一个女孩说:“我就在这附近上班,最初是看热闹,觉得很吃惊,一个人怎能掂这么多个炒锅,于是便想尝尝这手艺究竟如何,吃过后觉得味道还挺好的。现在隔三差五,就会来这买炒面。”其中不乏慕名而来的外地食客,他们在网络上、电视节目中看到大勺哥,有些人出差来沈,一定要找到“大勺哥”并尝上一口,甚至一些粉丝专程从吉林、天津、四川等地赶来为“大勺哥”捧场。这感情,怎叫一个执着了得!
招牌动作技惊四座
每天中午11点到下午1点,都是“大勺哥”掂12把勺的高强度工作时刻。采访当天气温达20°,“大勺哥”在炒锅掀起的油烟、热浪下挥汗如雨。只见12把大勺同时点火“启动”,加底油、酱油,抓配菜、撒调料,“刷刷”几下动作迅速连贯,不同的炒锅不同的食材,先入锅的随机倒入另外几个大勺,“叮当”几下急速翻炒过后,一个漂亮的空中翻勺,再炒两下出锅,只一掂,眼看炒面飞出了锅,不偏不移的进了身旁“勺嫂”的饭盒,一批得了,接 着加底油……如此反复,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目瞪口呆,甚至有的食客瞬间忘记自己点了炒饭,只当是来欣赏绝技表演的看客。而在这超强度的两小时“大勺奏鸣曲”中,“大勺哥”从未停下来休息片刻,只是不时的用毛巾擦汗,一系列过程显得有条不紊,不时来两句小曲儿“我美了,美了,美了~”。
郑健安同时翻炒12锅的绝活,有人说是炒作,有人说是作秀。了解之后,才知“大勺哥”的用心良苦。在这个速食年代,人们生活异常忙碌。来三好美食街买中饭的众多白领中,很多人会一次带上三四份回去,有的甚至一次买上六份。随着炒面摊顾客越来越多,为了留住更多的“回头客”,郑大哥开始尝试同时翻炒几个大勺,20年的厨师功底,10年的小吃摊主,5年练就“大勺功”,大勺由1个变2个、2个变4个、4个变8个,他手里的大勺越变越多,直到现在能同时翻炒12个大勺。“最重要的是要手疾眼快,同时记忆力还要好,否则搞乱了,顾客就不要了!这样掂勺还省去了刷大勺的时间,我们每次出来一共带20多把大勺,稍微粘锅就会换一把,争分夺秒!”大勺哥如是说。绝技“大勺功”来源于生活,因生活逐渐升华,这背后是郑健安付出的多少辛酸苦辣,每天清晨4点一睁眼便与勺嫂准备食材、配料,练就“大勺功”的手臂,多处被油点烫伤。有人建议大勺哥带上套袖掂勺,可他却幽默的说:“哪那么娇气呢,咱这么朴实。”
如今,郑大哥又有新想法,想再加两把大勺,“我想同时掂14把大勺,去申请吉尼斯纪录,挑战一下,不过最近时间太紧了,过年都没休息几天,录了电视台的节目就赶紧回来了,大家都等着吃炒面呢!”郑大哥边掂着勺边说。
勺哥勺嫂的幸福生活
人常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有一个能干的女人默默支持。在“大勺哥炒面炒饭摊”,同时能够看到勺嫂杨大姐忙碌地身影。勺哥这边掂勺,勺嫂那边准备食材、饭盒。“你要的红烧肉炒饭,你的是鱿鱼炒面,你3份,你5份是吧。”勺嫂一边收钱,一边还要照顾排队食客的秩序。如果说大勺哥眼疾手快,那么勺嫂也不丝毫不逊色。这边照顾食客,那边看着勺哥的“火候”,眼看快要出锅,赶快准备好饭盒上前接应。一米、两米,无论郑大哥掂勺抛出的炒面有多高,勺嫂都能迅速准确的接住,什么叫默契,这才是见真章儿的默契!夫妻俩人的搭档组合,辛勤付出,换来了人们的认可。有食客说:“勺哥的炒面味道是不错,但最吸引我的是来这里看他们炒面,特别快乐,就是不买光看着也是一景儿。”
快乐,是这对夫妇最大的动力。两人曾为了生活吃过不少苦头,夫妻俩曾开过饭店做过老板,开了3次,黄了3次。后来郑大哥承包了东陵公园一处游乐场,又因东陵公园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不得不关闭第四庄“生意”。但夫妻俩并没有对生活失去希望,勺嫂杨大姐来到三好街支起了炒面摊,郑大哥白天来炒面摊帮忙,晚上还要去东陵公园巡夜。如此日复一日,其辛苦可想而知。但夫妻俩对生活的苦累并无抱怨,相反,在他们的脸上,你会看到充满阳光的笑容。
忙碌的两小时“掂勺”高峰期快结束时,虽无长队排起,但食客依旧不断,只有这时“大勺哥”才有暇顾及自己,这个时候他像个开心的大孩子,会托朋友给他捎两瓶啤酒。在掂勺的空档嘬上一口,然后开怀的舒一口气,感叹着:“太美啦!”而一旁的勺嫂也跟着开怀的笑着。看着他们的默契,笔者真正体味到了什么叫心心相印。夫妻俩有两个可爱的儿子,郑大哥提起儿子,满脸自豪:“孩子现在都上学呢,为他们,我们一点也不觉得累,前一阵电视台还去儿子的学校采访呢,过两天央视会播有我的节目,你别忘了看啊。可能过一阵还要去别的电视台录节目,真给力啊!”不忙时,大勺哥甚是健谈,笑声爽朗,用咱东北话说就是敞亮!
如今夫妻俩的小生意风声水起,辛苦换来甘露,问及“大勺哥”红了以后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时,郑大哥朴实的说:“咱就是普通百姓,没什么不同,现在晚上我还会去东陵公园巡夜,三十多年的工作不能丢。”勺嫂也在一旁欣慰的笑:“要说不同,就是现在喜欢吃我们炒面的人越来越多了,以后我们还是会像从前一样,只有做的好吃,才会有‘回头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