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爱玲的《赤地之恋》 赤地之恋txt

晚读完张爱玲的《赤地之恋》。“张迷”在大陆大概不计其数。但读过《秧歌》和《赤地之恋》的大概很少。我大学一同学,是铁杆“张迷”,把张爱玲和胡兰成的恩恩怨怨研究的明明白白。可我问起《秧歌》《赤地之恋》这两部书,她却很茫然。难怪,大陆把这两部书包裹的太严了。流行的文学史里,对这两部书只字不提,哈尔滨出版社好像买下了台湾皇冠出版社十一卷本张爱玲作品集的版权,大陆出版删掉了《秧歌》《赤地之恋》,但为了掩人耳目,把两卷散文集分成四册,还是出成十一卷文集,封面和台版一样。就是十一本书经过这样重新一装订变得薄厚差距太大,细看不像。嘿嘿。
《秧歌》我是去年读的,印象模糊,说不好。还是谈谈刚看的《赤地之恋》。小说三个部分。“韩家坨土改”“上海三反运动”“抗美援朝战场”。相比之下,最后一部分写的最为单薄,止庵说这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土改一部分和《秧歌》一脉相承,但更加触目惊心。张爱玲笔下的这些事近年来已经不断的披露,大陆的作家也多少写到过这些。一生未到过农村的张爱玲,描写起农民形象,大概只是依靠对几个上海小弄堂里苏北保姆的印象。所以对农民的刻画并不太丰满,文字风格也和山村不相符。但这一切不能掩盖小说中暴露的力量。我最喜欢小说的第二部分,“上海的三反运动”。回到上海,张爱玲得心应手,一个个异化的人物在新上海登场。戈珊无疑是张爱玲笔下最出彩的女性之一。相比黄绢这个角色就要单薄一些。我想,因为暴露红色现实的必要,这类人被写成正面角色,但张爱玲对黄绢这一定是不屑的。大概不会有心情把这类人刻画得更细致一些。连夏志清也说,张爱玲在《赤地之恋》中太急于暴露,因此损伤了小说艺术成就。的确,小说中不少场景的确有些宣传气太重,没做到“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第三[]部分我认为好坏参半,对战争的残酷写的好,但对美军的美化也有些过了。
如果张爱玲只写了《金锁记》《倾城之恋》这些书,我觉得他只是一个像奥斯丁那样精细的作家。但有了《秧歌》《赤地之恋》,我觉得张爱玲够得上一个伟大的作家。有人说张的《赤地之恋》是有美国资助写成的,丑化中国现实。但我想,张爱玲笔下的五十年代的红色现实和我们今天的现实有太多太多的相似,这“丑化”有太多的先见之明了。另外,我的爷爷就曾经参加过“土改工作组”;我的一个舅老爷也曾要被赶朝鲜;小说种一个文工团长因为意外丢了二十八元港币被严惩,我恰恰有一个长辈建国初是部队放映队长,因为被河水冲走了一架放映机而受到严惩,后来被划为右派,二十年才翻身。因为这些家族经历,我相信《赤地之恋》百分之九十是真实的。我想,这大概也是对那个年代少有的几部写实记录。
读张爱玲的《赤地之恋》 赤地之恋txt
希望各位仁兄都能看看《赤地之恋》这部书。六七十元能买一本台湾皇冠版的,开本不大,竖版繁体。不多说了,刚才邮递员有来送了一张包单,邮局取书去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56387.html

更多阅读

我的姐姐张爱玲——文/张子静 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

来自文汇报张爱玲发表《花凋》时所绘的男、女主人公造型图写作是张爱玲与这个世界对话的最重要方式一九九五年秋,张爱玲去世后一个月,张子静在其上海居处,手边是《张爱玲全集》张爱玲发表于1944年5月的散文《童言无忌》中曾经这

倾城之恋·圆满的结局七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

“天空越蔚蓝,越怕抬头看;电影越圆满,就越觉得伤感······”刘若英的《一辈子的孤单》,几乎百听不厌。今天,当流苏在婚礼上深情款款地表白完跟柳原的相濡以沫、对永久和平的企盼,又充满孝心地给家里打过电话之后,这句歌词马上从脑海

温柔与暴烈——张爱玲与黄碧云的女性书写比较 温柔与暴烈

平剧艺术里存在着以张君秋为代表的张腔,四十年代风靡一时,至今仍是广泛传唱的主要腔派。相应的,小说界亦存着“张腔”。小说界的张腔以张爱玲肇始。张爱玲以其独特的作风与细腻的文笔,屹立了文坛五十年。一九九五年,才女张爱玲在香港遽逝

张爱玲不是你们想拍就能拍的 爱情不是想买就能买

最近读张爱玲,读得蠢蠢欲动。嫌不过瘾又翻出几部被翻拍的电影版重新看过,不免有些惋惜,更多的还是失望。在为数不多的几部翻拍片中,除了李安借张文讲了个自己的故事外,其余几部,完全不得要领。许鞍华虽然足够细腻,但她那是种生活气,张爱玲的

文学评论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 简述张爱玲的文学成就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象上海这样传统:古老的家族、神秘的大宅、浓重的吴音,弥漫着永远抹不去的怀旧心绪;然而,那时的中国又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象上海这样现代:洋场的灯火、风云的变幻、各国的来客,夹杂着无时无刻不在躁

声明:《读张爱玲的《赤地之恋》 赤地之恋txt》为网友绅涵養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