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义货币(M1)与广义货币(M2)
国际上大致的划分是:
·狭义货币(M1)=流通中的现金+支票存款(以及转账信用卡存款)
·广义货币(M2)=M1+储蓄存款(包括活期储蓄存款和定期储蓄存款)
另外还有M3=M2+其他短期流动资产(如:国库券、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等)
我国现行对货币层次的划分是:
·M0=流通中现金
·狭义货币(M1)=M0+可开支票进行支付的单位活期存款
·广义货币(M2)=M1+居民储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单位其他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另外还有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其中,M2减M1是准货币(Quasi-money),M3是根据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而设置的。
M1反映着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M2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还反映潜在的购买力。若M1增速较快,则消费和终端市场活跃;若M2增速较快,则投资和中间市场活跃。中央银行和各商业银行可以据此判定货币政策。M2过高而M1过低,表明投资过热、需求不旺,有危机风险;M1过高M2过低,表明需求强劲、投资不足,有涨价风险。
M1、M2的意义
1、M1是重要的流动性和经济活跃度指标。文章《M1对股市、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认为:M1增加,投资者信心增强,经济活跃度提高,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上涨;反之,M1减少,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下跌,因此,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具有经济晴雨表功能,并对货币变化具有放大效应。
2、如果M1增速大于M2,意味着企业的活期存款增速大于定期存款增速,企业和居民交易活跃,微观主体盈利能力较强,经济景气度上升。
3、如果M1增速小于M2,表明企业和居民选择将资金以定期的形式存在银行,微观个体盈利能力下降,未来可选择的投资机会有限,多余的资金开始从实体经济中沉淀下来,经济运行回落。
4、M1与上证综指的相互影响关系中,文章《货币供应与股票价格关系的实证分析》认为:上证综指的变动作为原因引起M1的变动是占主导地位的,而M1的变动引起上证综指的变动则是次要的。
《M1对股市、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1、股市与货币市场同步变化,并具有放大效应
我国股票市场与M1的走势变化基本上是同步的,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M1增速上升时,股市上涨;M1增速下滑时,股市下跌。
2、房地产市场有短暂的滞后
房地产流动性稍差,大约有3个月的滞后性。2009年1月,M1增速最低6.7%,住宅销售价格到3月达到最低点98.1%,当2010年1月M1增速上升到39.0%,住宅销售价格指数持续上涨到今年4月的115.4%。从2010年2月起到5月,M1维持高位,期间住宅销售价格指数也维持高位,6月M1增速大幅下滑,住宅销售价格指数出现回落走势。
3、M1继续回落将对经济产生下行压力
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不仅仅是经济的领先指标,有时候是主要驱动力。中国股市对经济影响没有美国那么大,因为我国企业融资以商业银行信贷为主,即使在这种情况下,2008年股市暴跌,企业投资信心和老百姓消费欲望备受打击。反观2009年上半年,股市节节走高,住房消费活跃,经济逐渐复苏。股市一次次的波动均与经济息息相关,它能明显地影响到人们的预期,影响到居民的消费行为和企业的融资行为、投资行为。2010年1月,M1增速达到39%的历史高点,上证指数在2010年1月5日达到今年的高点3282点(收盘点位);2010年6月,M1增速大幅下滑到24.6%,上证指数跌到2400点以下。目前,M1增速24.6%,尽管比今年1月回落了14.4个百分点,但仍远高于1996-2008年15.7%的历史平均水平,还具有不小的回落空间,这样,如果M1增速回落,将通过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放大效应,对经济产生下行压力。
《货币供应与股票价格关系的实证分析》
M1与股价的关系较M2与股价的关系更密切。股市向好,会吸引更多的资金通过证券经纪商进入股市,也即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的活期 存款会增多,Ml增速加快。
M2与M1的差额即为准货币,主要由居民储蓄存款构成。
上证综指对准货币的影响最为显著。上证综指的变动为原因,准货币的变动为结果,上证综指的变动向准货币传导。准货币的变动反映了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动,准货币同比增幅扩大,说明居民储蓄存款增多;而准货币同比增幅缩小,则说明居民储蓄存款向企业活期存款转化,也即所谓的“存款搬家”。而股市的涨跌会引起准货币的变动,进而引起M1与M2的相对变动,如当股价下趺时,资金会从股市转移出去形成储蓄存款,金融机构的活期存款增速减慢而准货币增速加快,高流动性货币(M1)增速相对于若流动性货币(M2)会减慢。对此传导关系可做出如下结构式模型分析:股价上涨(下跌)-->准货币或储蓄存款增速减慢(加快)-->金融机构活期存款增速提高(减慢)-->银行信用货币派生能力增强(减弱)-->企业活期存款增速提高(减慢)-->M1同比增幅扩大(减小)。
股票价格变动是由投资者对未来经济的预期决定的,而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政府的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则对投资者的预期有着巨大影响。因此,以上所分析的传导关系可视为经济政策的传导环节的一部分,例如,政府需将货币政策收紧,则投资者预期股价会受到负面影响,进而引起股价的下跌,再通过以上所分析的传导过程最终导致货币供应的收紧。
投资者预期股价下跌,引起货币供应量的收紧,导致企业资金链的紧张,进而影响企业未来的利润。资产的价格是资产未来收益的折现值,投资者的预期通过一系列的传导最终使预期成为现实,这或可称为预期的自我实现过程。
简单惊人的“M1定买卖”投资法
某位券商研究员通过研究发现,如果当M1增速接近10%时投资深圳成指,增速超过20%时卖出,1996年至今年7月累计收益率达到惊人的9400%。
为了帮助普通投资者更好地理解本文的内容,先对M0,M1和M2进行一下解释:
M0=流通中现金(即在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现金)
M1=M0+非金融性公司的活期存款
M2=M1+非金融性公司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该研究员认为,M1同M2相比,对物价更为敏感,根据以往的经验,当M1增速低于10%时,中国的通缩压力就极为明显,而当M1增速超过20%时,通胀的压力就开始显现,因此M1增速往往成为决定货币政策的重要指标之一。
“M1定买卖”可能更适合在经济大致平稳阶段应用,而特殊时期的效果是有待验证的,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政策调控的决心和手段。
一种在某个阶段有效的投资方式也会因为投资环境和条件的改变而有不同效果的,当前的经济和股市环境和过去十年来相比有着显著的差别。因此“M1定买卖”在当前这个特殊环境下能否继续有效值得商榷。
股市反转的风向标:M1-M2
风险收益预期改变的触发标志:M1增速逐步快于M2增速
因为M1增速-M2增速更能反映出经济的运行变化,这一指标和股市一样都会对经济的变化提前做出反映:
1、在货币供应的各个层次中,狭义货币供应量M1是流通中的现金加上各单位在银行的活期存款;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指M1加上各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居民在银行的储蓄存款、证券客户保证金。
2、在一般情况下,M1和M2增速应当保持平衡,也就是在收入增加、货币供应量扩大的环境下,企业的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是同步增加的,这也符合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中对三大动机的解释。
3、如果M1增速大于M2,意味着企业的活期存款增速大于定期存款增速,企业和居民交易活跃,微观主体盈利能力较强,经济景气度上升。如果M1增速小于M2,表明企业和居民选择将资金以定期的形式存在银行,微观个体盈利能力下降,未来可选择的投资机会有限,多余的资金开始从实体经济中沉淀下来,经济运行回落。
4、货币供应和股市都是经济的先行指标,都会先于经济做出反映。
因此,应密切关注货币供应变化,将货币供应增长的状况作为判断未来股市运行轨迹变化的重要领先指标。
最新数据
月份 | M0数量(亿元) | M0同比增长 | M1数量(亿元) | M1同比增长 | M2数量(亿元) | M2同比增长 |
2013年04月 | 55600.00 | 10.8 | 307600.00 | 11.9 | 1032600.00 | 16.1 |
2013年03月 | 55700.00 | 12.4 | 311200.00 | 11.9 | 1036100.00 | 15.7 |
2013年02月 | 60300.00 | 17.2 | 296100.00 | 9.5 | 998600.00 | 15.2 |
2013年01月 | 62500.00 | 4.4 | 311300.00 | 15.3 | 992100.00 | 15.9 |
2012年12月 | 54700.00 | 7.7 | 308700.00 | 6.5 | 974200.00 | 13.8 |
2012年11月 | 52400.00 | 10.7 | 296900.00 | 5.5 | 944800.00 | 13.9 |
2012年10月 | 51500.00 | 10.5 | 293300.00 | 6.1 | 936400.00 | 14.1 |
另类观点
股市将在“自由流通市值/M2”为15%时见顶
“自由流通市值/M2”为15%时将是市场见顶的标记
中国市场表现通常受限于一个简单的比率——自由流通市值/M2比率(以下简称为“比率”)。当“比率”升逾15%时,市场普遍见顶回落。尽管有时比率能超越15%的水平,但市场最终回天无术。因此,资金流动性将决定中国股市的表现,问题是,为什么是15%?
答案在于中国家庭资产配置的比例。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储户调查,介乎市场情况,近年来中国家庭将其总资产的10%至15%分配在股票中。例如,2007年牛市的时候,股票占资产配置的15.4%。2008年为5.9%,2009年市场复苏时为11.5%。
也可以把这个比率视为一个股票市场流动性供求的方程式。这个比率于2007年10月、2009年7月、2012年2月及5月股市见顶时达到15%左右,并于今年2月再次触及15%。尽管经济开始弱复苏,同时股市在去年十二月以来有了一轮强势的涨幅,但股市却不能在今年2月有效地突破前期的高位,而这个量化指标可以很好地解释个中原因。
与此同时,这个15%的比率类似美国家庭投资组合中的股票配置的比例。例如,于2007年至2010年间,股票占美国家庭资产分配比例的14%-19%。15%的资产分配比例很可能与中国家庭的风险偏好息息相关,因此在短期内不太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基于央行已经把2013年的M2增长目标设定为13%,15%的市值/M2比率可以倒推出来中国股市将于何时何地见顶。
上证综合指数(2210.898,-31.21,-1.39%)大于2500点是高风险区域;2900点是痴人说梦;第二季度防御性板块轮动渐进:计算得出,如果上证综合指数能够升至2550点左右,有关比率(股市见顶指标)将突破15%。计算当中已经考虑了限售股解禁时间表和二级配售及股利的合计数目,并剔除了IPO重启的影响。如果估计正确,上半年股市见顶的时机将在4月,或最迟5月左右。
房价上升显示的是经济复苏,而不是膨胀的泡沫。
当然,有关比率在2010年和2011年时有超过15%的阶段,但这是由于自由流通市值因上市和解禁而快速扩张所致。
历史表明,即使有关比率超过了15%,股市升幅也如强弩之末。自2012年以来,股市未能有效突破2450点水平。因此,投资者在此点位附近应该锁定收益,而不是加仓。即使在最乐观的假设下,有关比率在整个2013年可保持于15%的上限,上证综合指数的峰值也只能到达2,750点左右。一些市场人士预测股市可达2900点只能是痴人说梦。
15%的股市见顶指标将会继续存在;货币政策不太可能放宽:如果15%的比率能被有效突破,有两个条件必不可少,而短期内,这些条件不太可能被满足。1)假设货币供应量能大幅增长,如是,股市或能升至2550点以上,高于我们之前估计的范围。2)又或者,风险偏好出现显著的变化,中国家庭开始把更多的资金分配在股票上。如是,15%的限制或可能会被打破,而这些臆想也将会有利股市表现。
即使通胀压力温和,只要房地产仍是一个关系社会民生的问题,央行的货币政策选择必然局限。也许有人会说,越来越多企业通过非银行渠道融资,社会融资总量的规模将持续增长。然而,非银行融资只是把传统的储蓄存款转换为股票和债券投资。
因此,即便融资渠道出现变化,狭义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或称M1,将不会受到影响;此外,最广义的货币供应量,或称M3,亦不大可能变更。根据以往经验,自央行启动社会融资总量的的概念以来,15%的比率也从未被有效打破。
而风险偏好会在短期内发生变化,并有效提升15%的比率吗?一些潜在原因包括投资者信心改善,或投资税收改变或能提高风险偏好。然而,短期内出现这些变化的机会似乎不大。在一般情况下,投资者继续把中国股市视为富人的提款机。只要股权投资基金资金不足并急于解套,股市的融资压力将会持续。此外,有关税务政策对家庭投资组合构成的影响的学术证据屈指可数。因此,15%的诅咒将会持续,并继续成为股市见顶的指标。
自由流通市值=流通股份总数*股票市价....所谓流通股指的是可在二级市场买卖的解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