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水库”的教训与启示 苏联解体的教训和启示

“三门峡水库”的教训与启示
  
  ——红马大叔“辑录”
  
  毛泽东曾经提出:“三门峡不行就把它炸掉!”
  
  三门峡水库是黄河上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1954年4月,国家计委决定,成立黄河规划委员会,在苏联专家组的指导下,编制黄河流域规划;中央决定将三门峡枢纽大坝和水电站委托苏联设计。年底,仅用了8个月的时间,《规划报告》出台——在这个报告里,选定三门峡水利枢纽为黄河综合利用的第一期重点工程:蓄水位 350米 ,总库容360亿立米;1955年夏天,在人大一届二次会议上,三门峡工程经全体人大代表举手一致通过。 1957年4月13日 ,“三门峡水利枢纽”正式成为人们关注重要目标,时起时息的激烈争论,一再成为热议的“话题”——
  
  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治黄工程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担负着黄河下游防洪、防凌的重任,保护着冀、豫、鲁、皖、苏5省25万平方公里范围内1.7亿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座曾经引起成千上万人迷狂欢呼的三门峡水库。从1957年到2011年,已经历时54个年头。在已经过去的54年里,三门峡水库长时期让黄河两岸三地几百万老百姓魂牵梦绕——关于三门峡水库“生死问题”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
  
  在已经过去的54年里,三门峡水库在多种主张的激烈争辩过程中,已经逐渐形成三门峡水库极为独特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
  
  但是,与三门峡水库有关人们,至今仍然会不时想起毛泽东巡视三门峡时,曾担心泥沙过多而使水库成为泥库。——毛泽东的担心,竟然迅速就成为不容置疑的事实!
  
  1960年9月,三门峡水库开始蓄水,仅一年半的时间,水库就淤了15亿吨泥沙,不仅三门峡到潼关的峡谷里淤起厚厚的泥沙,就是潼关以上,渭河和北洛河的入黄口,也淤了“拦门沙”。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引起各界的关注,议论颇多。首当其冲的陕西省反映最为强烈。毛泽东听到陕西省的反映,焦虑不安,又没见到解决的确定方案,于是便对周恩来说:“三门峡不行就把它炸掉!”
  
  严重的泥沙淤积
  
  三门峡水库虽然预留拦沙库容147亿立方米(总库容的2/5),若不计上游的减沙效益,水库寿命只有25-30年。——这个由计算而得出的数目,触目惊心!
  
  25-30年后,黄河在三门峡处梗阻,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于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把目标集中到“上游减沙”上。有人提出:“只要黄河上游不再来沙,水库淤积的问题岂不就不再是问题”……
  
  今天,也就是从三门峡水库蓄水之时算起,已经历时50年!——在2011年,人们只要有机会去陕西和山西的黄土高原,就会看到“水土流失”依旧有增无减;在豫、鲁一带,人们还会看到,黄河已经变成一条季节性河流;每年的大部份时间,人们都能重浊的黄流在大片干涸的河滩间缓缓地爬动……
  
  黄河——被中华民族尊称为“母亲河”的黄河,近年来不断出现断流和一年中数次断流,已经成为不容否定的历史事实。
  
  争议——不时变成判定生死的“庭争”
  
  在我国的水利建设史上,没有一个工程像三门峡这样,从工程设计到建设,从运行到管理,历经曲折,既有规划和决策的教训,也有建设和运行管理的经验,坎坎坷坷,风风雨雨,不时成为全国水利界乃至于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党和国家领导人,数次亲临现场,亲自协调,难度之大,历史罕见。如今三门峡大坝是否真的正命悬一线?
  
  2003年,曾经是“中国第一坝”的三门峡水库,经历了一次生死攸关的判决——从8月末至10月中旬,陕西省连降暴雨,渭河流域洪涝成灾。据统计,陕西省全省有1080万亩农作物受灾,225万亩农作物绝收,成灾人口51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82.9亿元,是渭河流域50多年来最为严重的洪水灾害。
  
  2003年渭河下游发生的洪灾引发了对三门峡水库的新一轮的争论,特别是小浪底水库的投入运行,小浪底水库是否将替代三门峡水库,又把这场争论推向了新的高潮——
  
  2003年10月,国家水利部召集陕、晋、豫三省相关部门及部分专家学者,在郑州召开了“潼关高程控制及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专题调研会”。中国水利部副部长索丽生在郑州会议上指出:有必要对三门峡水库的运用方式进行调整,三门峡水库的防洪、防凌、供水等功能可由小浪底水库承担。同年10月17日,水利部会同中国工程院在北京再次开会讨论如何降低潼关高程,索丽生提出的“改变三门峡的运用方式”的方案在会上依然被认为是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方法。 10月31日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专家张光斗,和前水利部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钱正英,在接受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采访时也共同呼吁:三门峡水库应该尽快停止蓄水和发电!
  
  紧接着, 2003年10月31日 ,央视《经济半小时》播出了名为《张光斗抨击设计错渭河灾起三门峡》的专题,把2003年渭河流域发生严重洪灾原因的矛头,直指三门峡水电站。
  
  张光斗认为:三门峡水电站为了发电,水库的蓄水水位常年保持在较高水平,这使得上游地区特别是陕西的渭河流域,泥沙淤积严重。渭河上游的泥沙流不到黄河下游河道,导致渭河的河床抬高,从而导致渭河一发洪水就冲出堤坝的情况出现。
  
  一个大坝的主要功能是防洪、防凌、蓄水、供水、发电;如果三门峡水库的主要功能丧失,就意味着三门峡水库大坝被判“死亡”。
  
  据资料显示,黄河三门峡水电站1960年9月建成蓄水到1962年3月,其上游渭河潼关河床就抬高了 45米 ,渭河开始成为“地上悬河”,严重危害着关中平原的安全。1973年河道淤积延至临潼以上,距西安只有14公里,又威胁到西安的安全。
  
  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水库调度科科长张冠军,作为三门峡水库调度的负责人,对于水位的感受有着最深刻的体会,他说:“要发电,就需要保持高水位,但上游地区将因此出现严重的泥沙淤积;如果降低水位,又无法发电。”他表示:“水位是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的一道生死线。”
  
  ——现在三门峡水电站每年的发电量远远超过当初25万千瓦的规定,原来5台5万千瓦的小机组已被换成了大功率机组。每年将近两亿元的收入,是“黄委会”、三门峡水电站及其2500名员工的主要经费来源和生存支撑。
  
  三门峡水库作为黄河上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一直命运多舛,处境尴尬。从规划设计到建造运行的“半个世纪”中,有关三门峡水库的生死之争,应该说“从未停止”!
  
  生存与利益的大争论仍在继续
  
  规划阶段就一波三折“三起三落”,直到 1955年7月30日 由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修建三门峡工程的决策,才终于形成。
  
  围绕枢纽是按“蓄水拦沙”?还是“拦洪排沙”?两种不同的设计方案,又进行了长达一年半的争论。周恩来总理三次亲自主持会议进行研究,提出来的“上下游兼顾,确保西安,确保下游”的指导思想,成为后来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改建所遵循的重要原则。
  
  三门峡立项之初,就遭到陕西方面的坚决反对,当时陕西不少政府官员通过多种渠道力陈此项目对陕西的影响。其实早在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前苏联专家提出的“高坝大库”的三门峡水利工程方案虽然被全票通过,但也遭到了清华大学水利专家黄万里和水电总局实习生温善章的反对。
  
  直到1958年,在三门峡工程开工一年后,陕西仍在极力反对三门峡工程。理由是:沿黄流域水土保持好就能解决黄河水患问题,无须修建三门峡工程。
  
  在随后的许多年里,三门峡工程的运用方式虽几经调整,但三门峡工程对上游(主要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造成的危害却仍在继续。类似的不满和争议也就不免时常出现,直至“郑州会议”。陕西省水利厅副厅长在郑州会议上的“汇报”中,再次尖锐地提出:“三门峡库区问题已经绵延了40年,积淀的各种矛盾已非我省所能解决,矛盾的发展完全是由三门峡顾及自身利益和下游利益造成的。”
  
  三门峡水电站“一位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这样表示:“自从有水利专家把今年渭河流域水患成因怪罪于我们后,渭河周围的领导们似乎也理直气壮起来,恨不得立刻炸掉三门峡工程而后快。”
  
  他认为:治理黄河是一个系统的大工程,逐级造水库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水库本来就有沉积泥沙、减少下游水患的功能,三门峡水库这些年对控制流量、减少下游水患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他说:“以前,三门峡以下流域是重灾区,拦坝后就基本没有大水灾了,而这个流域面积比渭河流域的大得多,其利弊得失孰轻孰重难道不是很清楚的吗?”
  
  但陕西省的一份“报告”,却愤怒地指出:“同在一个黄河流域,惟有陕西是历史因素的无辜受害者,而别的省份都是纯粹的受益者,他们在几十年安澜的同时,继续向黄河索取更大的利益。”
  
  三门峡水电站的那位“工作人员”则认为:“不能把祸水都泼到三门峡的头上”。他的看法是:“在这次电视上报道的渭河水灾的镜头里,到处都是光山秃岭,连素称粮仓的关中平原也少见树木。渭河流域的水土流失,不仅加重了三门峡的泥沙淤积,同时也抬高了自己的河床,这样不发生水灾才怪!出了问题,不去查究源头深处的原因,却责怪也是受害者的下游,这不是舍本逐末、避重就轻吗?”
  
  生存之争与利益之争
  
  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管理局副局长殷保合认为:2003年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连续出现十几场洪水,小浪底水库水位猛涨了 39米 ,发挥了巨大的防洪效益,并通过以小浪底水库为主的四库(小浪底、三门峡、故县、陆浑)联合调度,使黄河中上游洪水与伊洛河洪水错峰,缓解了下游的抗洪压力。2008年西霞院水库将投入运用,黄河下游“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将日趋完善。
  
  另有专家认为:小浪底水库成为直接控制下游洪水的重要枢纽,没有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也能担当起抗洪、减淤重任。
  
  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一位副局长也撰文指出:随着小浪底水库的建成,提高了对黄河下游洪水的控制能力,原来由三门峡、故县和陆浑水库承担的任务将有较大的调整,需要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但无论怎样调整与整合,都不应是迎新弃旧,用新库替代老库。
  
  另有专家指出,修建小浪底工程,主要是为了解决黄河下游“悬河”的隐患。按设计,小浪底与三门峡等水库联合运用,可使黄河下游防洪标准由60年一遇提高到近千年一遇;利用75.5亿立方米的调沙库容拦沙,可保持下游河床20年不淤积抬高。除此之外还有供水、灌溉和发电功能。因此,三门峡、小浪底两库联合运用才能共保黄河安澜。
  
  ——因此,三门峡水库的去留问题,又一次被提了出来,炸坝、敞泄、停运等观点,争论不休,既有“生死之争”,又有“利益之争”……
  
  小浪底水库是否将替代三门峡水库?
  
  小浪底水利工程建成以后,三门峡水库是否失去了意义?
  
  黄委会总工程师薛松贵认为:在以往的40多年中,应该说三门峡水库在减轻下游防洪压力、防凌、城市供水和农业灌溉以及发电、探索和总结多沙河流上水库合理的运用方式等方面均有过不可磨灭的功绩。虽然迄今尚无机遇证明三门峡水库在防御特大洪水方面的巨大作用,但小浪底水库建成后,三门峡水库仍必不可少。如若遇到特大洪水,仍然需要三门峡、小浪底等“四库联调”滞洪。黄河防凌需要35亿立方米的库容,小浪底水库只能解决20亿立方米,剩下的15亿立方米需要三门峡水库来调节。此外,三门峡水库周边已形成了200至300平方公里新的湿地生态系统,如果不进行周密的论证就贸然废弃水库,有可能会带来新的不利后果。
  
  ——薛松贵的观点是:首先,要采取综合措施尽快降低潼关高程,例如在潼关以下河道40多公里处“裁弯取直”,对潼关河段进行清淤,根据课题研究组分析论证的成果确定或调整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其次,要加强渭河流域的治理,加固渭河堤防,治理水土流失。第三,要高度重视人类活动对河流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多沙河流必须保证一定的生态用水和输沙水量,关注河流的健康生命。过去,在三门峡建设问题上确有不少教训甚至失误,需要认真汲取,但在未来三门峡水库的存、废以及运用问题上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温善章 先生说:我觉得有必要强调一下,三门峡水库的存在能给人们带来安全感,这是一种“心理效应”,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三门峡水库保留下来毕竟还可以发挥一些作用,例如,非洪峰期低水位发电、特大洪水时可缓解小浪底水库的压力等等。它给渭河下游带来的负面影响,可通过一些花钱不多的办法来解决。
  
  短短的“结束语”
    
  三门峡水电站作为新中国治理黄河的第一个大工程,其探索方法、积累经验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丹江口、小浪底、葛洲坝、三峡等大工程都从它那里得到了极其宝贵的经验教训。但是,同样不能因此就拒绝做深刻的反思。例如决策与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例如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
  
“三门峡水库”的教训与启示 苏联解体的教训和启示
  对三门峡已经造成的损失,单一的谴责不是理智的,同时即使三门峡真的被废弃,我们的反思也不应因此停止。
  
  正如水利部副部长索丽生在郑州会议上所强调的:“三门峡水库建成后取得了很大效益,但这是以牺牲库区和渭河流域的利益为代价的。三门峡水库在运用方式上的调整,不是对三门峡水库的否定,而是更加合理的运用。——这不是追究谁的责任的问题,而是怎么看待并在以后尽量避免的问题。”
  
  
红马大叔附录一:《小浪底水库将替代三门峡水库? 》
  
  来源:工人日报天讯在线时间: 2004年02月22日 http://www.sina.com.cn
  
  三门峡水库于1960年建成,是黄河上第一座以防洪为主,兼有防凌、供水、灌溉、发电功能的大型水利枢纽。由于在设计时对黄河泥沙规律认识不足,采用淹没大量农田的办法换取库容,水库蓄水一年半后,黄河潼关高程(指潼关水文站6号断面洪水流量在1000立方米每秒时的相应水位,其变化揭示渭河下游河道淤积状况)抬高4. 5米 ,水库回水威胁关中平原。1964年起,经三次改建,三门峡水库改为"蓄清排浑"运用,"潼关高程"进入相对稳定期。1986年后,"潼关高程"再次持续升高。
  
  记者在陕西省采访,许多专家和政府官员都认为,要想逐步降低潼关高程,根本措施是三门峡水库停止发电,畅开泄洪。渭南市水利局工程师赵丰说,目前,渭河入黄河口处有一个近 五米 高的沙坎,影响渭河洪水顺利下泄,相应溯源水位都按其比降抬升。渭河下游大部分河段河床已高出堤外水平面 2米 ,一些沿河城镇失去排水能力,沿岸200多万群众在洪水威胁之下。
  
  黄河水利委员会一些专家却认为,去年渭河出现五年一遇洪水,却发生了五十年来最大的灾害,这其中,有三门峡水库高水位蓄水发电的影响,但也有渭河自身的原因。
  
  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副局长刘红宾说:"三门峡水库运用、渭河悬河、'小水大灾'不能简单划等号。影响潼关高程的因素很多,多数研究结果认为是来水减少。上世纪90年代以来,渭河水量由86亿立方
  
  三门峡市委书记申振军米急剧减少到30多亿立方米,特别是汛期洪水出现次数的减少及含沙量增大,加重了河道淤积。统计资料还表明,渭河流域降雨减少并不多,来水少的主要原因是沿河地区用水过度,破坏了河道的自然平衡,导致河道萎缩。目前,渭河平滩流量由过去的3500-4000立方米/每秒减少到1200-1500立方米/秒。同时,河道内大量种植玉米等高秆作物,纵横交错的生产堤更是严重阻水,洪水期必然壅高水位,造成决口。"
  
  黄委会许多专家指出,三门峡水库经过优化调整,多年来按海拔 320米 高限蓄水运用,回水距潼关近30公里,该处河段处于自然状态,此时再让三门峡敞泄,无异隔靴搔痒。他们说,北方河流河道萎缩抬升是近年来普遍存在的现象,黄河宁蒙河段在抬升,黄河下游在抬升,华北多沙河流都在抬升,总不能把这些抬升归结到海平面升高吧。当年坚决反对修建三门峡水库的水利专家温善章也说:"水利界有个术语,'大水大河、小水小河',如果来水少,必然河道萎缩,今年渭河大灾全部归到三门峡水库是不客观的。"
  
  小浪底不可能"一库定天下"
  
  黄河2003年汛期一号洪峰,顺利通过三门峡水库
  
  三门峡市取水口一些持"废弃论"的水利专家认为,小浪底水库的建成和投入使用,可使三门峡水库得到彻底"解放",三门峡原先承担的防洪、防凌任务,可由小浪底承担。但黄委会许多专家却指出,这种设想就对黄河水沙情况的无知,小浪底不可能"一库定天下",三门峡水库仍是黄河下游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双方各有其责,不能替代。
  
  黄委会防汛办公室主任张金良说,三门峡水库防汛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按照小浪底水库设计要求,只有当小浪底、三门峡、故县、陆浑水库联合调度时,黄河下游才能达到千年一遇防洪标准。在小浪底水库运用初期,三门峡以上发生百年一遇洪水,三门峡防洪运用水位将达海拔325.4 2米 ,千年一遇洪水将达到海拔330.6 9米 。小浪底水库设计库容为126亿立方米,其中75亿立方米为淤沙死库容,自投入使用后可淤积20年,淤积完后,小浪底防洪库容仅剩51亿立方米,对三门峡水库的防洪库容需求将更大。
  
  二是凌汛是严重威胁堤防安全的汛情,建国以来,黄河曾两次出现凌汛决口,而利用水库调节水流变化,是防凌的有效措施。小浪底水库正常运用后,当黄河下游发生严重凌情时,需要三门峡与小浪底水库联合控制,三门峡水库需要滞蓄20亿立方米的水量,因此,三门峡水库仍承担下游防凌任务。
  
  三是三门峡、小浪底和已开工建设的西霞院三座水利枢纽将组成梯级水库群,小浪底水库承上启下,将发挥中心枢纽作用,但小浪底水库库容也有限,一些问题需要三门峡水库配合才能解决。如:小浪底水库淤积形态的调整,使之形成有利于今后运用的高滩深槽复式断面形态;坝前防渗覆盖层的形成,增强坝体强度,提高大坝抗洪能力;如何科学的使用淤沙库容,尽可能延长死库容使用时间;调节水量,更有效的利用洪水资源,最大限度发挥三个水库的综合效益等,都需要利用三门峡水库的调节,才能更好实现。
  
  废弃三门峡水库将引发新的生态、社会问题
  
  三门峡水库建库40多年来,经过自然修复,水库淹没区自然环境发生巨变。谷地变成了高滩深槽,搬迁后的县城、村镇成了广阔的滩面或湿地,在豫西半干旱区已形成独特的库区型气候,上万只白天鹅及几十种鸟类在此越冬。沿库周修建了多座引黄泵站,库区水成了上百万人的生命之水。一些专家指出,三门峡库 区已形成新的生态平衡,如果大幅度降低水位或全年敞泄,平衡将被人为打破,进而引发新的生态灾难和社会问题。
  
  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副局长刘红宾说,三门峡水库废弃后将出现三个严重后果。一是生态环境恶化。改变目前的运用方式后,三门峡湿地保护区生态系统将遭到严重破坏,若库水位降到海拔31 5米 ,湿地面积将由275平方公里减少到92平方公里,若库水位低于海拔 305米 ,湿地不复存在。
  
  二是提灌站成"干"灌站,出现大面积用水危机。库区周围,地表水源奇缺,地下水埋藏受地形限制深度大都在100 -400米 ,工农业用水主要靠提灌站抽取水库蓄水。目前该区间依赖黄河水生产、生活的人口有146万左右。
  
  库区取水工程设计都是建立在水库现行运用基础上的,如果水库大幅度降低水位,绝大部分提水站将被吊空。此外,黄河水是两岸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如库水位大幅度降低,地下水同时下降,形成巨大漏斗,将使山西芮城县1000多眼机井报废,影响10万人生产生活用水,河南三门峡市63万人生活用水也将受到影响,同时24万亩良田还将变成旱地。
  
  三是移民大量返迁,水库名存实亡。三门峡水库修建时,河南、山西两省移民共11.85万人,目前已发展到30万人。降低运用水位后,库区将出露大量滩地,库水位降至海拔 318米 、 315米 、 310米 时,潼关至大坝库区将分别形成15.5、28.7、30.6万亩滩地,移民必然要求或自行组织返迁。由于水库已运用多年,原来的地界早已不清,势必引大量土地纠纷。如果有计划组织移民返库,遇大洪水使用时,水库变成滞洪区,搬迁难度大。从全国其它水库和三门峡以往的情况来看,只要淹没区土地常年裸露,无论采取任何措施,都难以阻挡移民返迁,可预见的结果是水库名存实亡。
  
  三门峡市委书记申振军说,三门峡市是随着三门峡水库兴建出现的新兴城市,市区人口30多万。水库不仅为三门峡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而且为相关产业创造了6万多个就业岗位,30万人口及数百家企业95%的用水量依靠水库供给,在建的100万只汽车轮毂、100万吨氧化铝、陕县2×30万千瓦热电厂及年产1万吨石墨等项目,都建立在目前水库运用方式基础上,可以说没有三门峡水库就没有三门峡市,更谈不上三门峡的可持续发展。
       
红马大叔附录二:《风雨三门峡中流砥柱 》
  
  三门峡水库是黄河上修建的第一座以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为目标的综合大型水利枢纽,于1960上建成。四十多年来,通过水库的调节,为黄河下游防洪防凌安全、沿黄城市工业和农业用水、下游河道及河口地区生态平衡等,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水库调度、机组抗磨蚀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多泥沙河流水库如何长期保持有效库容、长期保持水库寿命,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方法,为我国在多泥沙河流兴修水库积累了宝贵经验。没有三门峡就没有小浪底。
  
  三门峡水库位于黄河、渭河、北洛河交汇处。是新中国建立后治理开发黄河的一次重大实践。据介绍,三门峡工程当年的主要失误是,由于对黄河泥沙的严重性、复杂性认识不足,对黄土高原的治理速度和减沙效益过于乐观等原因,造成在库容选择上选用了"小口颈大肚子"的地形;工程泄洪排沙设施严重不足,泄流孔底槛偏高,同时又采用了蓄水拦沙的运用方式。因此,1960年汛期关闸蓄水后不到一年时间,库区泥沙淤积达15·5亿吨,在渭河入库口形成拦门沙,回水倒灌威胁西安和关中平原。1962年春,水库运用方式改为滞洪排沙,又因泄流排沙能力太小,库区泥沙淤积量最终高达47亿吨,整个工程面临淤废的危险。
  
  为使三门峡工程起死回生,1964年底,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治黄会议,决定对工程改建:在左岸增设两条泄流隧洞;将原用于发电引水的4条钢管改为泄流排沙管,打开原施工时导流用的8个底孔;将电站发电机组的进水口底槛高程由海拔30 0米 下降至28 7米 ,实行低水头发电。
  
  三门峡水利枢纽
  
  1990年之后,又陆续打开了9~12号底孔。随着改建增建的进行,枢纽泄流规模也由31 5米 时的3084立方米每秒逐步增加到了9701立方米每秒,水库运用方式也由"蓄水拦沙"先改为"滞洪排沙",调水调沙控制运用,对水量和泥沙进行双重调节,一般水沙年份水库可以达到冲淤平衡,可以保持长期有效库容,为水库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取得的经验也为三峡及小浪底水利枢纽广泛采用,许多国内外水利专家都为之赞叹。
  
  经过改建,三门峡工程泄流排沙能力显著增大,按照"蓄清排浑"调水调沙的方式运用后,库区年均泥沙冲淤基本平衡,水库淤积得到控制,冲刷出一条约10亿立方米的槽库容。加上滩区库容,保证了水库约30亿立方米的库容,使其成为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洪、防凌、减淤、供水和发电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门峡工程的建设和运用实践证明,在黄河上修建水库,只要选择有利于排沙的峡谷地形,有足够的坝高和泄流排沙设施,实行蓄清排浑调水调沙运用方式,水库就不会淤废,并可以长期保持一定有效库容进行综合利用。这一重要经验使我国对黄河的认识产生了飞跃,推动了治黄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为其他多泥沙河流的治理与开发提供了实践依据。
  
  根据三门峡工程实践经验,小浪底工程选择了峡谷型库容,在工程设计和建设上,泄流排沙设施规模大,汛期最低水位泄流量每秒就达8000立方米,足可满足泄流排沙的要求。在运用方式上,第一阶段逐步抬高水位蓄水拦沙,待76亿立方米的死库容淤满后,即蓄清排浑调水调沙,通过多方面的论证分析计算,这样,小浪底水库就可以保持51亿立方米的有效库容,长期发挥防洪、减淤、防凌等巨大的综合效益。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56209.html

更多阅读

关于苏联解体:你认为的,你所知道的,都是错的| 单读 单读app

今天是苏联解体二十三年纪念日。当我们谈论政治,当我们尝试衡量一个国家的寿命,我们往往想到的往往是数据,飞机、坦克、经济、黄金储备。如果你是一个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或许你还会考虑领导人是否足够冷酷无情,是否够厚够黑。可是问题来了

转载 苏联解体的“民族推手”:大俄罗斯主义的压制引发愤怒

原文地址:苏联解体的“民族推手”:大俄罗斯主义的压制引发愤怒作者:文史悦读为了所谓的国家利益,苏联政府常常忽视民族地区的特殊性。20年代末30年代初,斯大林不顾各民族的意愿和经济发展水平,强行搞农业全盘集体化,给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等

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与政治制度变化无关 苏联为什么解体

很多人谈到苏联解体都会搬出一大堆理由,洋洋洒洒说一大堆,我想反问这些人一句:为何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等国家变天却不解体?实际上苏联解体的原因与政治制度变化无关,只要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看俄罗斯历史,就能看出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

声明:《“三门峡水库”的教训与启示 苏联解体的教训和启示》为网友杀戮浪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