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札记:关于犀首其人

春秋、战国的历史有如一团乱麻,太史迁编而绳之,以为今用。于是有《史记》。上世纪七十年代,四人厚古薄今以尊法。由此,秦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更为后人所知。孝公,用卫鞅变法;商鞅,以车裂徇国;白起,坑赵降卒四十万;始皇,中国封建第一帝,仅以“车同轨、书同文”为誉;赵高,教二世认马。至于韩非,更以法家的代表人物著称;李斯,其小篆过于其人品,当今有书法大家在邯郸学而时习之,亦步亦趋。因此,读秦史望“犀首”而生义,以为犀牛之首。错,盖因当今史家似无视其人存在,不为著述。《史记》频见其事,却不列其传、不详来由,以致其人为浩瀚之历史黄沙所掩。今掘之以现。

一、魏国的危机与内乱

《史记.秦本纪》载:“(惠王)五年,阴晋人犀首为大良造。六年,魏纳阴晋,阴晋更名宁秦。七年,公子卬与魏战,虏其将龙贾,斩首八万。”《史记.苏秦列传》载:“(秦)惠王使犀首攻魏,禽将龙贾,取魏之雕阴,…”《史记.魏世家》载:“(襄王)五年,秦败我龙贾军四万五千于雕阴,…”《史记.张仪列传》载:“犀首者,魏之阴晋人也,名衍,姓公孙氏。”

《史记》的上述记载,其实说的是一件事,即秦、魏之雕阴之战。按雕阴之战的记述,我一直以为,公子卬就是犀首,或者说公孙衍就是公子卬。但这一假设并不合理。详读《史记.魏世家》后,我否定了这一假设。随着研究的深入,历史的画面更加清晰。

魏与韩、赵三家分晋,晋亡。这是魏武侯十一年的事。五年以后,魏国遇到了第一次危机,当时武侯卒,惠王初立。由于武侯没有立太子,魏国出现的继承人之争让韩、赵有机可乘,共同出兵伐魏,围惠王。此时,两家出现分歧:赵欲割地;韩想分魏为二,以不被其害。太史迁认为,无论哪家意见占据上风,魏国都将不存。于是,魏国的第一次危机化为无形。第二年,赵、韩就为分歧付出了代价:“魏败韩于马陵,攻赵于怀。”胜利让魏惠王信心倍增,不顾西边秦国的崛起,以全力攻赵。“十八年,拔邯郸。”齐王使田忌、孙膑第一次围魏救赵,败魏于桂陵;“三十年,魏再伐赵。”齐王又用孙膑计第二次围魏救赵,败魏于马陵。庞涓被杀,太子申被俘。庞涓被杀是其恶报;太子申被俘则予魏国以重创,元气大伤并引发了魏国的第二次危机。

太子,“出则抚军,入则监国。”以太子为将出征,一旦国君有事,国家危矣。太子申出兵经过外黄,有徐子献百战百胜之计,劝太子回军。太子有意,而“其御曰:"将出而还,与北同"”“兵者,国之大事。”听车夫之言,轻临险境,安得不败?此时的魏国真是祸不单行:东败于齐而西秦又谋之。

三十一年,公子卬与秦战,遇袭被俘。《史记.商君列传》详细记载了这场战争:“孝公以为然。使卫鞅将而伐魏。军即相距,卫鞅遗魏将公子卬书曰:"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魏公子卬以为然。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轻信如公子卬,安得不败?经过桂陵、马陵和卬、鞅之战的惨败,魏国内日渐空虚。《史记》载,“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此时的魏国既有外患,更有内忧。国内日趋激烈的政治斗争。

根据一般原则,太子为王位的继承人。马陵之战,太子申被俘,人在齐国;以公子卬领兵出征,可见惠王嘱意的太子顺位继承人是公子卬,而公子卬此时又因诈被俘,人在秦国。为防止齐、秦以太子申和公子卬为人质,东、西要挟,魏惠王立公子赫为太子。惠王三十六年,魏国第二次危机达到顶点:“三十六年,惠王卒。子襄王立。”内部矛盾因此激化。

太子申和公子卬的门人一定对公子赫继位的合法性提出了异议,其中应该包括公孙衍(犀首)其人;而襄王的拥立者则指责太子申和公子卬要对两次惨败负责。襄王毕竟是惠王所立,而且无论是太子申还是公子卬归魏,都要付出割地的代价。于是,反对派遭到镇压;公孙衍出奔秦国,投靠旧主公子卬并改名换姓:犀首。魏国祸起萧墙发生在惠文君三年,于是有了秦惠王七年公子卬、犀首与龙贾的雕阴之战

二、秦国的纵横策略与将、相失和

秦国崛起于周之岐、丰始于襄公送平王东徙洛邑:“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穆公时疆域已经东扩之黄河。献公中兴,天子致贺。孝公布惠,赈济孤寡,招募战士,明令功赏;卫鞅变法修刑,田开阡陌,内务耕稼,公平赋税;徙都咸阳,乡聚为县。此卫鞅教孝公以强国之术,由是秦国“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何者?魏居岭阨之西,都安邑,与秦界河,而独擅山东之利。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今以君之圣贤,国赖以盛。而魏往年大破于齐,诸侯畔之,可因此时伐魏。魏不利,必东徙。东徙,秦居河山之固,东乡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此卫鞅教孝公霸王之术,由此“八年,与魏战元里”;“九年,围魏安邑,降之。”“二十二年,卫鞅击魏,虏公子卬。”卫鞅变法以后,秦国“东地渡洛。”其霸王策略经历了两次变化,目的都在于拓展疆域。

二十四年,孝公卒。惠文君即位,“是岁,诛卫鞅。”随着纵约已成,秦国的战略重点出现了第一次转变。当时的局势让惠王认识到,六国合纵的关键核心在于赵国。《史记.苏秦列传》载:“(赵王)乃饰车百乘,黄金千镒,白璧百双,锦绣千纯,以约诸侯。”“于是六国从合而并力焉。苏秦为纵约长,并相六国。北报赵王,…”苏秦、张仪在分析战国的复杂形势时,也意识到了赵国在纵横关系中的核心地位:“苏秦恐秦兵之至 赵也,乃激怒张仪,入之于秦。”“(张仪)怒,念诸侯无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从惠王杀卫鞅以谢公子卬开始,秦国的策略由攻魏转为助公子卬复位攻赵以报桂陵、马陵之仇,从而达到削弱魏、赵两国的目的。而犀首奔秦,为秦国策略转变提供了条件:“五年,阴晋人犀首为大良造。”

在秦孝公、惠王、武王、昭襄王时代,只有三人担任过秦军大良造一职:卫鞅、犀首、白起。不说卫鞅,能与白起同列,犀首的军事素养可见一斑。雕阴之战极其惨烈,以至于苏秦弟苏代将此战与岸门之战、封陵之战、高商之战、赵庄之战同列。为了王位,战国时的魏人也曾同室操戈、同根相煎。汉末曹魏丕、植之争何其相似?

“十年,张仪相秦。”自此,秦国的战略重点出现了第二次转变:说服割地亲秦为主;武力攻城略地为辅。对于三年前的雕阴之战,以张仪之学及与犀首争宠的目的,他肯定向秦惠王介绍过孙子的如下观点:“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担任大良造、百战百胜,犀首所擅;伐谋、伐交,张仪所长。两人从此交恶。《史记.张仪列传》载:“(犀首)与张仪不善。”非但如此,还处处为敌:“(犀首)果相魏。张仪去。”“犀首闻张仪复相(归)秦,害之。”“张仪已卒之后,犀首入相秦。”这是秦武王元年的事,第二年张仪卒于魏。两人之争,犀首最终占尽上风。但此时,张仪却独享惠王之宠:“(惠王)复阴厚张仪益甚。张仪惭,无以归报。”将、相不和、复位无望,又交结太子(秦武王),犀首引起惠王猜忌,只有离开秦国。这大概不迟于秦(惠王六年)惠文君十九年(魏哀王元年):魏(梁)襄王“十六年,襄王卒,子哀王立。张仪复归秦。”

三、岸门之战的起因

雕阴之战,魏,三受重创;岸门之战,韩,太子质秦。后来的长平之战,赵,白骨累累。苏代说:“秦之所杀三晋之民数百万,今其生者皆死秦之孤也。”以晋之强,曾列春秋五霸,破秦于崤函;三家分之,终为秦所败。

而曾几何时,秦恐韩甚也。《史记.张仪列传》载,苴、蜀相争,“秦惠王欲伐兵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秦惠王欲先伐韩,后伐蜀,恐不利。欲先伐蜀,恐韩袭秦之弊。”二十余年后,斗转星移、事势变迁,秦开始把目标对准了韩国。《史记.秦世家》载:“(惠王)十一年(魏哀王五年,韩宣惠王十九年)樗里疾攻魏焦,降之。攻韩岸门,其将犀首走。”《韩世家》载:“大破我岸门”;《魏世家》载:“秦使樗里子伐取我曲沃,走犀首岸门”。

秦国袭魏攻韩有两个原因。《史记.秦本纪》载:“八年,魏纳河西地。”《樗里子甘茂列传》载:“秦惠王八年,爵樗里子右更,使将而伐曲沃,尽出其人,取其城,地入秦。”魏重新夺回曲沃,一定是在魏哀王元年“五国共攻秦”之时。樗里疾伐韩、魏,皆事出有因:魏焦、曲沃以及犀首为韩将在岸门。事见《史记.张仪列传》。

四、犀首与陈轸的联盟关系

张仪与陈轸二人应该是在秦惠王初年同时作为游说之士来到秦国的。“张仪恶陈轸于秦王”,而陈轸自辩。(秦惠)“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二人相争,而犀首则与陈轸结盟,最终却是张仪胜出:“秦惠王终相张仪。”陈轸离开了秦国,其盟友犀首不久也离开了秦国。

张仪相秦,在秦惠文君十年,也即魏襄王八年、韩宣惠王五年;张仪相魏,在秦惠王三年(惠文君十六年),也即魏襄王十四年、韩宣惠王十一年;相魏三年,张仪离魏归秦是在秦惠王六年(惠文君十九年),也即魏哀王元年、韩宣惠王十四年。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而犀首、陈轸报仇,九年,却非君子。正是此二人促成了“五国攻秦”的局面。

《张仪列传》载:“而陈轸奔楚。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犀首离开秦国后,回到魏国国都大梁。此时,田需为魏相,犀首无事,以饮酒度日。陈轸使秦,过大梁、见犀首,教其诈言辞行魏王,使燕、赵迎之,齐事委之。《史记.张仪列传》载:“犀首遂行,三国相事皆断于犀首。”犀首北行,又使人说韩公叔以贪天举南阳功为己功,因而相魏。

犀首与陈轸的会面还协调了“五国攻秦”的战术策略问题,即假手蛮夷。攻秦之前,犀首对义渠君说,“中国无事,秦得烧掇焚杅君之国;中国有事,秦将轻使重币事君之国。”五国伐秦,陈轸说秦王以文绣千纯、妇女百人遗义渠君,而义渠君曰:“此公孙衍所谓邪”。“乃起兵袭秦,大败秦人李伯之下。”没有协调,安有如此巧合?如“五国共攻秦”功成,秦惠王定罪张仪,此二人所谋之必杀计。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惠王六年张仪归秦,七年五国攻秦,八年张仪复相秦。

此战以后,两人的联盟关系也就结束了。陈轸使秦,为惠王讲卞庄子刺虎故事;归楚,以虚名救韩之计献怀王,使韩绝交强秦。《韩世家》载:“大战,楚救不至韩。十九年,大破我岸门。”此时,犀首为韩将在岸门。秦武王元年,犀首为秦相。二年,不知所终。

苏秦,佩六国相印;犀首,五;张仪,三。太史迁认为,张仪行事甚于苏秦。苏秦、犀首更甚于张仪。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56062.html

更多阅读

读史0968-0971开宝元年-开宝四年 :大小周后

读史0968-0971(开宝元年-开宝四年):大小周后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开宝元年(辽应历十八年)  春,正月,乙酉朔,辽主宴于宫中,不受贺。   甲午,城京师。   丁酉,以陕、绛、怀等州饥,赈之。   己亥,辽主观灯于市,以银百两

读沈札记:张排寨截杀顾家齐

沈从文1957年回湘西,写了一篇短文:《新湘行记——张八寨二十分钟》。在文章的末尾有这样一段话:  “这小地方和南中国任何傍河流其它乡村一样,劳动意义和生存现实,正起着深刻的变化。第一声信号还在十多年前,即那个青石板砌成的簸箕形渡

老何读史札记 关于中亚的河中府——撒马尔罕 读史札记 吴晗

老何读史札记关于中亚的河中府——撒马尔罕河中(英语:Transoxiana),指中亚锡尔河和阿姆河流域以及泽拉夫尚河流域,包括今乌兹别克斯坦全境和哈萨克斯坦西南部。河中府(今中亚境内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即撒马尔罕,是中亚著名的文化古都,古名

读史札记——章邯的悲剧 读史札记 吴晗

疆场争锋,一胜一负,固然是前线将士智拼力逐的结果,然而,与其后方执政者的举措,又何尝没有干系呢?从秦将章邯在巨鹿之战前,兵锋无坚不摧;到巨鹿之战后几无立足之地上看,就足以说明了这一点。秦二世二年七月,陈涉振臂一呼,天下云集响应,六国藉此

读史札记:周武帝和周世宗

周武帝和周世宗人们习惯拿周武帝和周世宗相比:两人都是年轻有为,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令人称道;又都是壮志未酬,英年早逝,一个好端端的花花江山被别人白白捡了去。其实,细究起来,二人失国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天不假年,使两人英年早逝,替他人作嫁

声明:《读史札记:关于犀首其人》为网友御姐控的大叔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