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博友给我留言:“说实话,读研到底意味着什么呢?若爱钻研,还好,否则,是否意味着错误和煎熬呢?我接触好多师兄弟和学生,都在后悔,是不是应该和大家说的明白些呢?”
我当时的回复:“读研到底为什么,可以回答得很简单,也可以回答不出为什么,可能要自己悟!在弄不清为什么时,可以先选择不读,工作两年后,如果弄清楚了,再读。我是谁,人为什么要活着,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是最难回答的哲学问题。有时不问太多的为什么,凭借本性,愿意学习就学习,愿意研究就读研究生,没有功利,反而是还了本真的状态,但很多已经被世俗化了,反而不知道了为什么,所谓走得太远,忘记了出发时的目标了。”
下面谈一下我自己的悟:
我生在贫困农村,家里贫穷,好在先天还不算笨,身体健康不残疾,上高中后我认识到必须要勤奋学习,下定决心吃苦耐劳,要坚毅顽强,用知识改变命运,于是一路从大学到硕士研究生再到博士研究生走过来,现在所付出的汗水都10倍地得到了回报。
人类有一个共同的知识宝库,shared by all。大家相对公平地都可来取,但这个宝库是动态的,有知识的消耗、存贮、创新、传送和转换,在大学阶段你主要是专业知识的存贮(学习),当然你会忘记很多已有的知识。硕士研究生阶段,一方面你要继续专业知识存贮的加强,另一方面要学会知识的创新、传送和转换技能,首先你经过广泛地阅读,提出所研究领域还未解决的难题,然后在与导师讨论后独立思考,认真研究并最终解决了这个难题,就为知识宝库增添了新知识,最后通过写论文将这个知识传送出去,自己或别人将这个知识转换成生产力,在整个过程中提升了自己、贡献了社会,这就是读研究生的意义(读研之前你可以从宝库中只索取知识,读研之后你要想着为宝库增添知识,两个境界啊!)。
年轻时,你有青春,精力旺盛,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丰富的阅历、宽广深入的专门知识和社会威望,但你可以通过努力和持之以恒的勤奋,付出汗水、青春和精力来获得这些,人从出生就是不平等的,你可以家庭贫穷,但上帝给你留了一扇窗,那就是知识可改变命运。有些人就是要奋斗20年才能坐在咖啡厅里与另一些人一起喝咖啡。
为什么有人觉得读研不值了,那是因为你努力的程度不够,就像发射卫星一样,速度达不到 7.9km/s,就会发射失败,卫星要损毁回到地球。7.89km/s也不行,但一旦脱离地球引力,你会发现完全不同的世界,不会觉得读研不值,很多人来了,并没有体会到科学的新境界!要想达到7.9km/s你必须选择一位你认同的好导师,每天有效学习或研究8小时,但达到这个指标的研究生只占20%,而实际上并没有80%的研究生认为读研不值,那是因为他们认为失败也是一种经验,还有的人认为能与一群优秀的学者一起工作或研究过也值了,真正认为不值的只有那80%的1/4即20%。
硕士和博士的区别在于创新程度,硕士10%~40%,博士30%~80%,所以,有可能一般的博士赶不上优秀的硕士。20%真正合格的硕士中有的更努力,创新能力强,达到11.2km/s可绕太阳运行,少部分则走得更远达到16.7km/s,可任意遨游宇宙!
读研与工作的关系:不是读研就能找到好工作。只要你努力了,将研究生文凭背后所隐含的内容和素质都做实了,真正达到了研究生的要求,素质和能力都大幅度提高,找个好工作的概率为95%以上,如果只是混个文凭,其概率则小于20%。
为什么研究生文凭没有以前那么值了,主观和客观原因都是时间堆积不够。比如3年制研究生改为2.5年或2年,每学期上课时间20周降为18周,每周6天的工作日降为5天,每节课50分钟降为45分钟,加上网络、游戏等诱惑多,研究生招生数量20年扩大了30倍,导师数量扩大了10倍,每位知名导师每年由招1名研究生扩大到3名,有的甚至达到10名以上,致使导师放到每位研究生的时间堆积不够,这些都是文凭不值了的客观因素。每位研究生主动用于学习和研究的时间堆积不够则是主观因素。跟以前相比,网络信息量大,文献搜索速度快、方便;计算机速度快了,编程实验省时了,原来要计算2天的结果现在2分钟就算出来了;软件工具的发展,很多工作更容易实现了;学生多了,导师指导经验更丰富了;导师可用网络平台进行指导等,这些都是研究生培养的有利因素,故最后研究生是否成才还是取决于研究生自己是否真正的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