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沈氏家族
商丘沈氏出自苏卅府昆山县一保乡,世居昆山县城。元末,昆山沈道兴有二子,长子福一,次子福二。明洪武四年(1371),“大臣有平章潘氏者,括取伪吴张士诚麾下旧军,蔓及道兴"。而此时沈道兴已老,不能行军役,按照次序,该长子福一代父行军役,但福二愤奋然日:“有事弟子服其劳,吾父既不可以行,吾当代吾兄行矣!"沈福二代兄行军役时,把唯一的儿子沈铭留在原籍苏州府昆山县的家中,“独挈配王氏与其塥范贵渡江而北次扬州兴化县",后调河南祥符,再调归德,始隶籍归德卫左所李百户伍下。根据民国二十三年(1934)的《商丘沈氏家谱》,其历代传承世系如下:
一世:沈道兴二世:沈福二三世:沈铭四世:沈祥
五世:沈忠、沈英、沈杰
六世:共十一人,沈瀚、沈泽、沈溶(均为沈忠子)、沈潮(沈杰子)
七世:共三十一人,其中,棋(生员)、桐(监生)、柚(生员)、朴(生员)、杜(奉记生员)均为沈忠的孙子。八世:共六十一人,其中,光(生员)、灿(寿官)、照(贡生)、烈(贡生)、点(贡生)、黠(监生)、鲤(进士)、鳞(监生)、鲐(生员)、鲁(儒士)均为沈瀚的孙子。炜(生员)
洪武二十二年(1389),沈福二占屯城东南一十五里邵家口处,“辟草莱而居",“里不过一厘,田不逾百亩"①。沈福二在归德卫屯所居住时,生活较为艰苦。沈福二之后的两代人中每代仅有一名男丁,即远在苏州府昆山县的儿子沈铭和孙子沈祥。由于沈福二在河南只生下一女,没有儿子,待沈福二年老不能行军役时,远在昆山的儿子沈铭不得不代父行军役。建文三年(1401),沈铭不幸在靖难之役中战死,此时沈铭的儿子沈祥只有十七岁,即补充行伍。在永乐八年(1410)、
永乐十二年(1413)、永乐二十二年(1424),沈祥“三扈文皇帝北征,俱随其主帅渡沙漠而还”。明正统以后,沈氏家族的人口开始增多。第四代共有三名男丁,即沈祥的三个儿子沈忠、沈英和沈杰,至第五代时,沈氏共有十一名男丁。由于卫所容纳能力有限,随着沈氏家族人口的繁衍,“屯所不能尽居也"。在屯军田地不足使用的情况下,很多卫所军户势必要通过其他方式谋求生存,成为寄籍军户便是一个
既便捷又普遍的办法。明政府规定以官军户下多余人丁附籍有司,其先决条件必须是购置有附近民产。谭纶等辑《军政条例》卷二,景泰元年(1450)《军户不许隐蔽人丁》云:官军户下多余人丁,有例除存留帮贴正军外,其余俱许于附近有司寄籍,纳粮当差,若一家有三五人十余人,只用一二人寄籍有司,而将余人隐蔽在家者,不分年岁久远,除该纳粮草仍于有司上纳,其人丁尽数发回军卫。在这种政策之下,很多卫所军户在卫所周边州县购买民田,以获得寄籍军户的身
份。沈忠这一支即采取了这种办法,先置产于归德州郡城东南七十里界沟集,又置产于城北四十里染湛集(嘉靖《归德州志》记为“染湛集”,《沈氏家族》记为“冉站集”)。,加上屯所,沈氏共有三处聚落,“盖并其屯所而三焉’’。沈忠这一支通过购买民田,随田产移居到卫所周边的虞城县,成为寄籍军户。沈忠的儿子沈瀚虽为归德州学生,实食廪于虞城县学,因寄籍虞城之待宾一乡,为民籍。成化七年(1471),沈忠因其孝顺闻名,被列入地方志中的“孝友",获得了
“永蠲其家"的待遇。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很多军户都被列入地方志中的“孝友"。根据嘉靖《归德志》,被列入“孝友”的五个人全部来自卫所,如沈忠,归德卫军籍;任贵,“世为沛人,父恭义军于归德”;杨敬,归德卫前所人,其父亲在洪武年间亡于行阵;吕仲和,归德卫右所人;卢礼,百户义之弟。在沈氏家族第五代人中,沈瀚
中成化甲辰(1484)进士,历任福建省建宁府知府,成为沈氏家族中第一个获得迸士功名的人。此外,沈潮中成化丙午(1486)举人,沈泽、沈溶俱为诸生。上述四人之中,除了沈潮是沈杰的儿子外,其余三人都是长门沈忠的儿子。沈潮在会试南宫后就去世了,并没有给所在支派带来荣誉。与之相比,沈瀚这一支逐渐成为家族中最为显赫的一支,沈瀚的子孙“世居城市,以便儒业⋯⋯沈氏始大,衣冠显贵者渐多”。在第六、七代中,拥有生员身份的几乎全部都是沈瀚的子
孙。沈氏家族也成为虞城县的著姓望族。正德六年(1511),“流贼"杨虎攻破虞城。为躲避战乱,沈瀚这一支派由虞城县迁回归德州郡城,并置产业,“以流贼之乱复还居郡城,置世业”。正德中,沈瀚去世,沈柚早世,而沈泽未娶而卒,沈潮会试南宫卒,“门户盖稍稍衰焉”。
嘉靖初年,沈瀚的季子沈朴、长孙沈光、从孙沈炜同时为诸生,少子沈杜也“得以诸生衣冠奉建宁公祀,乃稍能持门户,稍 瞻具族人"。至沈瀚的孙子沈鲤时,沈氏家族再度繁盛,位居“商丘八大家"之首。沈鲤(1531—1615)中嘉靖乙丑科(1565)进士,选庶吉士,兼翰林院学士,加太子少保,万历十二年(1584)冬,拜礼部尚书。沈鲤把沈氏家族推向了鼎盛期,“沈氏自相国鲤以来为宋之巨族",“沈为宋中著姓,自其先相国文端公(沈鲤)以来,世以诗礼传家”.明隆、万之际,沈鲤的子孙“恩例授冠带与衣冠而儒者又复数十人一,他们或
尚宝司卿、或户部员外、或中书舍人,是商丘八大家中获恩例最多的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