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一家人》教案 我们是一家人班会教案

第5课 《我们是一家人》教案

授课者:廖美玲授课班级:12汽修3班授课时间:10月22日(周一)3—4节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从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2、理解家的温馨和家人的重要,唤醒学生内心感人至深的亲情,学会爱家人。

一、导入

平时同学们和家里闹过别扭吗?后来是怎么和解的?(学生自由答)

因为长大,我们有了自己的主见;因为长大,我们不再对父母言听计从。于是,父母的唠叨成了我们的约束,老师的教导成了我们的束缚,为了追逐自由、独立,我们疏远了父母和老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的一篇文章。文中的“我”正处于叛逆的青春期,那么,在“我”的身上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寻找主人公成长的心路历程吧(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秦文君,女,1954年生于上海。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委员,《中国儿童文学》主编。

作为当代最出色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秦文君以创作儿童小说闻名。其作品往往从儿童视角出发,展现儿童的所思所行,语言风趣幽默,且不乏感人之外,非常富于感染力。主要作品有《男生贾里全传》、《女生贾梅全传》、《一个女孩的心灵史》、《天棠街3号》等。

秦文君曾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台湾中华儿童文学奖、台湾杨唤儿童文学奖、台湾九歌文学奖等四十多种奖项。

秦文君的小说之所以成功,主要有三点:一是鲜明的时代特点,二是鲜活的少年形象,三是浓郁的儿童文学特色。秦文君从儿童的世界出发,以孩子观察生活的视角展示了今天少年儿童面临的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

秦文君的小说风靡校园。她的作品被誉为“新时期少年儿童的心灵之作”。她最大的心愿是以少儿为本位,不断开掘艺术潜能,把优秀的精神食粮奉献给小读者。

三、感受文本

学生对照课文注释,扫除生字词障碍。学生自由读课文

缄(jiān)口不语:闭着嘴,不说话。

饥肠辘辘(lù):肚子饿得咕咕直响,形容十分饥饿。

刻骨铭(míng)心:比喻牢记在心上,永远不忘。

1、本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是以什么为线索、按照什么顺序讲述的?

讲述了“我”想独立,碰壁后在母亲的关怀与帮助下,改变了“叛逆倾向”,最后回归温暖的家的经历。

是以“我”对“我们是一家人”这句话认识的变化过程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讲述的。

2、“我”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我”的感情经历了由快乐自由到失落酸楚,再到松弛温暖的过程。

(板书:情感经历:快乐自由——失落酸楚——松弛温暖)

作者通过描写这个过程,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表达了“人长大后都是要独立的,可家和家人却是永远的大后方,永远的爱和永远的归宿”这一主旨。家是爱的港湾。

3、学生默读课文前2个自然段,边读边 画出反映“我有叛逆倾向”的语句,说说“我”有哪些“叛逆”行为。

要在大房间中隔出一方天地;向往毛姓女生的单身生活;遭到母亲拒绝后,“饿了一顿以示抗议”。

4、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思考并回答:面对“我”的叛逆,母亲是怎么做的?

开始坚决不同意,因为我们是一家人;后来“答应让我分伙一个月”,“准备让我碰壁,然后回心转意当个好女儿”;最后请假在家,帮助“我”走出困境。

她这么做的理由是什么?

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5、“我”开始“独立”时的生活状况如何?

“我”开始“独立”时感到特别自由和快乐;半个月后,快乐消失了,情感上有了一种被抛弃的失落感;后来又病又饿,以至于落下眼泪。

重新回到家以后又有什么新的感觉?——松弛与温暖。

获得怎样的感悟?

人长大后都是要独立的,可家和家人却是永远的大后方,永远的爱和永远的归宿。

《我们是一家人》教案 我们是一家人班会教案

6、“母亲那时对我怀了一种复杂的情感,她认为我有叛逆倾向”一句,母亲为什么有“复杂的情感”包含了哪些内容?

不希望孩子脱离自己爱的呵护;在孩子“饿了一顿”示威的情况下,先答应孩子的要求,然后硬下心肠等待女儿碰壁后回心转意。

7、“我仿佛只是个寄宿者”、“这让我觉得自己仿佛被抛弃了”两句中的“仿佛”能删去吗?为什么?这两句话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不能删去。因为这只是“我”的一种感受,并不是事实。

这两句话流露出自己“独立”后忽然感受到的一种孤独感。

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感情都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和心理活动表现出来的,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最能展现人物性格特征的语句,模仿刚才老师引导大家品味语言的方法仔细品味,仔细体会,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感情。

学生默读课文,寻找品味点,自主揣摩、品味。分组交流。小组推举代表发言(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朗读,并适时补充和纠正)。

1、第6段我感冒了,“家人正聚在灯下,饭桌上是热气腾腾的排骨汤”,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渲染家庭生活的温暖、和谐,反衬“我”当时“独立”的凄楚。

2、第6段“我的泪水掉了下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自己生病了,又饿,而母亲忙着没有察觉。

“我”已感受到与亲人之间有距离,有隔膜,感到非常的凄楚与无助。

3、第6段“无论如何得挨过这一个月”,“挨”能换成“度”吗?为什么?

“挨”在这里是艰难度日的意思,表达了“我”不甘心前功尽弃且骑虎难下的处境,以及因与亲人有隔阂、怄气而产生的凄楚心情。换成“度”则表达不出作者的这种心情。

4、第7段“我犹豫着,感觉到这样一来就成了可笑的话柄”一句中,“犹豫”一词表现了“我”怎样的内心活动?

表现了“我”矛盾的内心活动:自己正饥饿难忍,想吃但又怕给家人留下笑柄。

5、所以“母亲没有强拉,悄悄递给我一个面包,说:‘你不愿意破例,就吃面包吧,只是别饿坏了。’”为我们描写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没有强拉”表示并不勉强,因为母亲深深了解孩子的心理,深知“我”在犹豫什么;“悄悄递上一只面包”,透着浓浓的爱意;“只是”二字,流露了母亲的本意,也表现了母亲的爱。这句话为我们描绘出一位慈爱、深爱孩子心理的母亲形象。

6、第8段中,“我接过面包,手无力地颤抖着,心里涌动着一种酸楚的感觉,不由地想起母亲说的话,我们是一家人。那句话刻骨铭心,永世难忘。”———将“涌动”改为“充满”好不好?为什么?删去“刻骨铭心”有什么不好?

“涌动”一词写出了“我”此时此刻的心理变化过程,与“手无力地颤抖”的动作相照应,显得比较协调;而“充满”一词只表示了结果,不能反映“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刻骨铭心”一词说明“我”在经历了“独立”失败之后,对母亲的“我们是一家人”这句话有了深刻的认识,更加珍爱家庭和亲情;删去后,所表达的情感就要减弱许多。

7、将第9段中“当晚,一家人又在灯下共进晚餐,与亲人同心同德,就像沐浴在阳光下,松弛而又温暖”一句改为:“当晚,一家人又在灯下共进晚餐,与亲人同心同德是那样的松弛而又温暖”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原句用比喻的手法,将与家人同心同德的感受说成像沐浴在阳光下,形象而生动,也扣住了“松弛而又温暖”;改后的句子没有使用比喻,显得平淡许多。

8、最后两段中“是一家人”、“永远”反复出现,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

强调“我”经过切身体验,真正理解到家庭的温馨和家人的重要。

9、有人说,课文的最后一段有些画蛇添足,完全可以删去,因为上一段的结尾已经点题了,你是怎么看的?

不能删。这句话将前面的个别故事上升到了一般情况,从而使文章的主旨得以升华。

10、文中说,“家是永远的大后方,永远的爱和永远的归宿”,可是有人说“家是心灵窒息的牢笼”,联系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说说你对“家”的理解。

家是温暖的港湾,有家有幸福。

四、板书设计

我们是一家人秦文君

情感经历:快乐自由——失落酸楚——松弛温暖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5/254680.html

更多阅读

《月之故乡》教案 月之故乡音乐教案

《月之故乡》教案 教学目标:1.学唱《月之故乡》,从文学角度理解《月之故乡》的内涵、并能准确而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从歌声中表达出思乡之情、对家的渴望。2.欣赏《快乐老家》,体会歌曲传达的对生活的乐观向上态度以及创造幸福人生的激

《司马光》教案 司马光砸缸的教案

《司马光》教案学习目标:1.熟悉“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生字。2. 仔细观察课文插图中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3.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到碰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声明:《《我们是一家人》教案 我们是一家人班会教案》为网友袅袅烟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